车辆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0377发布日期:2019-05-22 02:0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车辆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侧部结构,尤其涉及座椅安装部周边的车辆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两侧部,作为骨架部件的一对门框下边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以被该一对门框下边梁夹持的方式支撑有构成车室的地板的车身地板。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车身地板10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形成有凸缘102。凸缘102接合于门框下边梁11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112(内侧壁)。

另外,在向车室安装座椅120时,使用作为支撑部件的座椅托架130。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26419号公报中,以横跨门框下边梁110及车身地板100这两者的方式接合座椅托架130。具体而言,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座椅托架1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设置的凸缘132接合于门框下边梁110。另外,在座椅托架13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设置的凸缘134接合于车身地板100的地板部104。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坏路等凹凸面的行驶时,从座椅向座椅托架输入上下方向上的载荷。另外,在转弯时,从座椅向座椅托架输入宽度方向(横向)上的载荷。

在图9中,作为前者(输入上下方向载荷)的例子,示出向座椅托架130输入了由空心箭头表示的下方向的载荷时的状态。座椅托架130被向下方向施力,从而车身地板100的、凸缘102与地板部104之间的弯曲部106展开(成为弯曲中心)而车身地板100向下挠曲(下沉)。以该挠曲为起因,座椅120上下振动。此外,向车身地板100的凸缘102的接合点140a输入剪切载荷l100,接合可能会剥离。

在图10中,作为后者(输入宽度方向载荷)的例子,示出向座椅托架130输入了由空心箭头表示的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时的状态。座椅托架130被向宽度方向内侧拉拽,从而经由与该凸缘134接合的接合点140b而将车身地板100向宽度方向内侧拉拽。以该拉拽为起因,车身地板100的弯曲部106展开(扩展)而车身地板100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移。以该偏移为起因,座椅120沿宽度方向振动。此外,向车身地板100的凸缘102的接合点140a输入拉拽载荷l102,接合可能会剥离。

本公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伴随着车身地板的变形的座椅的振动及车身地板与门框下边梁之间的接合点的剥离的车辆侧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涉及车辆侧部结构。该结构设有门框下边梁、车身地板、座椅托架及加强部件。门框下边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身地板具备构成车室地板面的地板部及设于地板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并与门框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接合的第一侧方凸缘。座椅托架安装于门框下边梁及车身地板。加强部件设于门框下边梁及车身地板上的安装座椅托架的安装部位。另外,加强部件具有:第二侧方凸缘,以隔着车身地板的地板部而处于第一侧方凸缘的相反侧的方式接合于门框下边梁的侧壁;及第一地板侧凸缘,连结于第二侧方凸缘并接合于车身地板的地板部。

根据上述结构,车身地板的第一侧方凸缘接合于门框下边梁的侧壁,而且加强部件的第二侧方凸缘接合于门框下边梁的侧壁。加强部件通过其第一地板侧凸缘也接合于车身地板,因此与以往相比通过使用加强部件而增加车身地板与门框下边梁连结的接合点。通过增加接合点,而使向每一个接合点输入的载荷(剪切载荷、拉拽载荷)分散(减轻),能抑制接合的剥离。

另外,加强部件以将第二侧方凸缘隔着车身地板的地板部而处于第一侧方凸缘的相反侧的方式配置并接合于门框下边梁的侧壁,并使与该第二侧壁凸缘连结的第一地板侧凸缘接合于车身地板的地板部。通过具备这样的结构,车身地板的作为第一侧方凸缘与地板部之间的边界的弯曲部的弯曲刚性提高,其结果是,与以往相比能抑制以弯曲部的展开为起因的座椅的振动。

另外,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座椅托架在前后两端具备第三侧方凸缘和第二地板侧凸缘,上述第三侧方凸缘接合于门框下边梁的侧壁及加强部件的第二侧方凸缘,上述第二地板侧凸缘接合于车身地板的地板部和加强部件的第一地板侧凸缘。

根据上述结构,在门框下边梁与座椅托架之间的接合及车身地板与座椅托架之间的接合中夹有加强部件,由此接合点周边的刚性提高,其结果是,能抑制座椅的振动。

另外,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具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地板横梁。在该情况下,加强部件以与地板横梁交叉的方式沿着门框下边梁延伸。另外,在地板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设有第四侧方凸缘和第三地板侧凸缘,上述第四侧方凸缘接合于门框下边梁的侧壁及加强部件的第二侧方凸缘,上述第三地板侧凸缘接合于车身地板的地板部和加强部件的第一地板侧凸缘。

在地板横梁与门框下边梁之间的接合及地板横梁与车身地板之间的接合中夹有加强部件,由此接合点周边的刚性提高,能抑制地板横梁位移,所谓的车身刚性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座椅的振动及车身地板与门框下边梁的接合点的剥离。

附图说明

参照说明书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在说明书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这些视图中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地板及l字形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从座椅向座椅托架输入了下方向上的载荷时的a-a剖视图。

图5是从座椅向座椅托架输入了宽度方向(横向)上的载荷时的a-a剖视图。

图6是说明地板横梁的刚性提高效果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车辆侧部结构的主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侧部结构的主视剖视图。

图9是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侧部结构中,从座椅向座椅托架输入了下方向上的载荷时的主视剖视图。

图10是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侧部结构中,从座椅向座椅托架输入了宽度方向(横向)上的载荷时的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例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图7中,由于车辆结构的对称性而仅图示车辆的右侧,但是左侧也具备与其相同的结构。

另外,在图1~图7中,通过由记号fr表示的轴来示出车辆前后方向,通过由记号rw表示的轴来示出车辆宽度方向(以下适当简称为宽度方向),通过由记号up表示的轴来示出铅垂方向。记号fr是“front”的简略,前后方向轴fr以车辆前方为正方向。记号rw是“rightwidth”的简略,宽度方向轴rw以右宽度方向为正方向。另外高度轴up以上方向为正方向。

如图1所示,上述fr轴、rw轴、up轴相互正交。以下,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构时,以这三个轴为基准而适当进行说明。例如“前端”是指任意的部件的fr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后端”是指任意的部件的fr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宽度内侧”是指沿着rw轴而相对性地为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宽度外侧”是指沿着rw轴而相对性地为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此外,“上侧”是指相对性地为up轴的正方向侧,“下侧”是指相对性地为up轴的负方向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构具备:车身地板10、门框下边梁20、地板横梁30、前方座椅托架40、后方座椅托架50及l字形保持器60。

如图1、图2所例示的那样,车身地板10是车室的地板,由例如厚度为0.65mm左右的铝板材构成。车身地板10具备构成车室地板面的地板部12及第一侧方凸缘14a、14b、14c。第一侧方凸缘14a、14b、14c设于地板部12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另外,在图1、图2及图6中,在图示地板部12时,省略了所谓的加强用的诱导槽等凹凸形状,仅图示出成为该诱导槽的深度等的基准面的一般面。

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第一侧方凸缘14a、14b、14c相对于地板部12的延伸面(rw-fr平面)而弯曲。具体而言,第一侧方凸缘14a、14c从地板部12向上方向弯曲(折弯),第一侧方凸缘14b从地板部12向下方向弯曲。

参照图1,第一侧方凸缘14b设于前方座椅托架40、地板横梁30及后方座椅托架50所安装的部位。如后所述,在该部位配置l字形保持器60。即,在车身地板10及门框下边梁20与前方座椅托架40、地板横梁30及后方座椅托架50之间夹有该l字形保持器60。另外,第一侧方凸缘14b的前后方向长度与l字形保持器60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或者规定为比l字形保持器60长。

门框下边梁20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门框下边梁20例如设于车辆的车室区域的两侧端。在图1中示出右侧端部的门框下边梁20。例如门框下边梁20包括相对地设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部件22和相对地设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件24而构成。内侧部件22的上下端设置的凸缘26与外侧部件24的上下端设置的凸缘28接合,由此门框下边梁20采用封闭截面结构。

另外,在图1~图7中,×标记表示接合点。接合点可以为焊接点,也可以为例如基于激光螺旋焊接的焊接点。

地板横梁30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地板横梁30例如沿着前后方向设于前方座椅托架40与后方座椅托架50之间。

地板横梁30形成为例如向下方开口的礼帽形状,该下方开口被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关闭由此成为封闭截面结构。地板横梁30具备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主体部32及从横主体部32伸出的多个凸缘。

地板横梁30在横主体部32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具备沿前后方向分别伸出的第四侧方凸缘34a、34b作为凸缘。另外,地板横梁30具备以与门框下边梁20的上壁23重叠的方式伸出的第二上表面凸缘36。此外,相当于上述礼帽形状的帽檐部分的第三地板侧凸缘38a、38b沿横主体部32的前后方向分别伸出地设置在横主体部32的下端。第三地板侧凸缘38a、38b延伸设置至横主体部32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

前方座椅托架40及后方座椅托架50是在其上部支撑座椅70(参照图3)的支撑部件。另外,如后所述,前方座椅托架40及后方座椅托架50安装于门框下边梁20及车身地板10。

另外,前方座椅托架40与后方座椅托架50虽然存在后者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对大等差异点,但是基本上具备相同的结构。以下,对前方座椅托架40进行说明,但是后方座椅托架50也具备与其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以下,若将附图标记的十位的数字从4替换为5,则成为后方座椅托架50的说明。

图3例示出图1的a-a截面(主视剖视图)。参照图1、图3,前方座椅托架40具备托架主体部41和从托架主体部41伸出的多个凸缘。托架主体部41经由本身的凸缘而支撑于车身地板10、门框下边梁20及l字形保持器60。

托架主体部41为大致箱形形状,向门框下边梁20及车身地板10开口。换言之,托架主体部41的开口被门框下边梁20及车身地板10关闭。

托架主体部41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即沿着fr-rw平面延伸。在该上表面上形成有螺栓孔42。在托架主体部41的上表面配置有座椅70移动用的固定轨道72,固定轨道72的未图示的螺栓孔与托架主体部41的螺栓孔42被对准并被螺栓紧固。另外,固定轨道72的前方部分紧固连结于前方座椅托架40,固定轨道72的后方部分紧固连结于后方座椅托架50。此外,可动轨道74能够相对于固定轨道72进行滑动。

在可动轨道74的上部通过螺栓紧固等而紧固连结有腿部76。此外,支撑管78从腿部76的上端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此外,从支撑管78经由臂80而支撑座椅70。

返回图1,从托架主体部41伸出多个凸缘。在托架主体部41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设有第一上表面凸缘43及第三侧方凸缘44a、44b。第一上表面凸缘43以从托架主体部41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门框下边梁20的上壁23上伸出的方式形成。第三侧方凸缘44a、44b以从托架主体部41的前后面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沿前后方向分别伸出的方式设置。

此外,从托架主体部41的下端伸出第二地板侧凸缘45a、45b及内侧凸缘46。第二地板侧凸缘45a、45b以从托架主体部41的前后面的下端沿前后方向分别伸出的方式设置。内侧凸缘46以从托架主体部4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下端进一步向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方式设置。

l字形保持器60是在主视观察下为l字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l字形保持器60设于门框下边梁20及车身地板10上的安装前方座椅托架40及后方座椅托架50的安装部位。

例如l字形保持器60可以比车身地板10壁厚。例如l字形保持器60的壁厚可以为1.2mm左右。另外,l字形保持器60由例如铝板材形成。

l字形保持器60具备第二侧方凸缘61及第一地板侧凸缘62。第二侧方凸缘61相对地向上方立起。第一地板侧凸缘62连结于第二侧方凸缘61,成为相对地沿宽度方向躺倒的配置。第二侧方凸缘61、第一地板侧凸缘62都沿前后方向延伸,例如以沿着门框下边梁20而与前方座椅托架40、地板横梁30及后方座椅托架50交叉的方式延伸。

<接合点>

参照图1、图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结构的各结构间的接合关系。首先,关于向车身地板10的接合,将作为加强部件的l字形保持器60接合于车身地板10。具体而言,在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宽度方向外侧部件中的与第一侧方凸缘14b对应的部位接合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

此外,如图3所示,车身地板10的向下侧弯曲的第一侧方凸缘14b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b。此外,l字形保持器60的向上弯曲的第二侧方凸缘61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

这样,将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以隔着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而处于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b的相反侧的方式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由此经由l字形保持器60而对车身地板10和门框下边梁20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两点接合。

此外,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a、14c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

另外,地板横梁30的第二上表面凸缘36接合于设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部件22的上壁23。此外,地板横梁30的第四侧方凸缘34a、34b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及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具体而言,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地板横梁30的第四侧方凸缘34a、34b的下端部与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及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相互重叠。这三者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等而接合。

另外,地板横梁30的第三地板侧凸缘38a、38b接合于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及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具体而言,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地板横梁30的第三地板侧凸缘38a、38b的宽度方向外端部与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及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宽度方向外端部相互重叠。这三者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等而接合。

接下来,关于前方座椅托架40(后方座椅托架50也相同),前方座椅托架40的第一上表面凸缘43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上壁23。此外,前方座椅托架40的第三侧方凸缘44a、44b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及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具体而言,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前方座椅托架40的第三侧方凸缘44a、44b的下端部与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及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相互重叠。这三者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等而接合。

另外,前方座椅托架40的第二地板侧凸缘45a、45b接合于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及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具体而言,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前方座椅托架40的第二地板侧凸缘45a、45b的宽度方向外端部与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及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宽度方向外端部相互重叠。这三者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等而接合。

这样,在门框下边梁20与前方座椅托架40之间的接合及车身地板10与前方座椅托架40中间的接合中夹有作为加强部件的l字形保持器60,由此接合点周边的刚性提高,其结果是,能抑制座椅70的振动。

<输入载荷时的动作>

图4例示出从座椅70向前方座椅托架40输入了空心箭头所示那样的下方向的载荷时的状态。这样的载荷输入会在车辆在坏路等凹凸路面上行驶时产生。

伴随着下方向载荷的输入,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被从前方座椅托架40的内侧凸缘46向下方向按压。此时,作为弯曲变形的起点的、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与第一侧方凸缘14b之间的边界即弯曲部16由l字形保持器60加强,能抑制弯曲部16的展开。其结果是,能抑制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下沉。

此外,伴随着前方座椅托架40的下方向载荷的输入,向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b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b之间的接合点90a及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之间的接合点90b输入上下方向上的剪切载荷l1、l2。

此时,与现有结构即门框下边梁20与车身地板10在主视剖视观察下仅通过一点的接合点进行接合的结构相比,由于通过上下两个接合点90a、90b将门框下边梁20与车身地板10接合,因此剪切载荷被分散。因此,与以往相比能抑制剪切载荷的输入引起的接合点的剥离。

图5例示出从座椅70向前方座椅托架40输入了空心箭头所示那样的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时的状态。这样的载荷输入会在车辆在弯路等处转弯中产生。

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被从前方座椅托架40的内侧凸缘46向宽度方向内侧按压。此时,作为弯曲变形的起点的、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与第一侧方凸缘14b之间的边界即弯曲部16由l字形保持器60加强,能抑制弯曲部16的展开。其结果是,能抑制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拉拽。

此外,伴随着向前方座椅托架40的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输入,向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b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b之间的接合点90a及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之间的接合点90b输入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拉拽载荷l3、l4。

此时,与现有结构即门框下边梁20与车身地板10在主视剖视观察下仅通过一点的接合点进行接合的结构相比,由于通过上下两个接合点90a、90b将门框下边梁20与车身地板10接合,因此拉拽载荷被分散。因此,与以往相比能抑制拉拽载荷的输入引起的接合点的剥离。

图6例示出车辆侧部结构的立体图。如上所述,地板横梁30的第四侧方凸缘34a、34b的下端部与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及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相互重叠,这三者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因此,该接合部位与去除了l字形保持器60的情况相比刚性高(难以变形)。

考虑到例如箭头p1所示那样的地板横梁30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移时,相当于其根部分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刚性通过l字形保持器60而提高,因此与以往相比,即与没有l字形保持器6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位移。

相同地,地板横梁30的第三地板侧凸缘38a、38b的宽度方向外端部与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及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宽度方向外端部相互重叠,这三者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因此,该接合部位与去除了l字形保持器60的情况相比刚性变高(难以变形)。

考虑到例如箭头p2所示那样的地板横梁3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时,相当于其根部分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刚性通过l字形保持器60而提高,因此与以往相比,即与没有l字形保持器6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位移。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b向下方折弯,将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向上方折弯,但是不限于该方式。只要第一侧方凸缘14b与第二侧方凸缘61隔着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而相互上下设置即可。

例如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将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b向上方折弯并将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向下方折弯。而且,使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一地板侧凸缘62从车身地板10的地板部12的下方接合。此外,使l字形保持器60的第二侧方凸缘61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b。此外,使车身地板10的第一侧方凸缘14b接合于门框下边梁20的内侧壁21a。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在两个接合点90a、90b处将门框下边梁20与车身地板10接合,因此剪切载荷和拉拽载荷被分散。此外,车身地板10的弯曲部16通过l字形保持器60而被加强,因此能抑制弯曲部16的弯曲变形,其结果是,能抑制座椅70的振动。

另外,本公开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而是包括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乃至本质的全部变更及修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