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7109发布日期:2018-11-07 22:5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导流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载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流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运载工具,尤其是重型卡车,其车头和货箱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此间隙可以放置长途运输时必要的工具也可以设置工作台、控制台等设备,在必要时用户需要进入此间隙取放工具或者对车辆状态进行控制。但是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尤其是高速行驶过程中,空气容易进入此间隙形成风阻,大大地提高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油耗和成本。

当代能源意识的提高,使得重卡降风阻要求已经是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风阻小的重卡油耗更小,会更受用户喜爱,也更加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在未来的重型卡车上,驾驶室与货箱的表面会越加光顺,这就要求导流板与驾驶室及货箱之间的间隙越小越好。

现在众多主机厂的主流重卡导流装置,为了充分遮盖车头和货箱之间的间隙以降低风阻,导流板的面积日益增大,压缩了原本用户攀爬工作台的空间,用户登上工作台的时候不方便。即便市面上一些重型卡车采用了可翻转式导流板,通过四连杆翻转机构或合页式转动机构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向侧面打开导流板避让开攀爬工作台的踏板,但是上述方法均为手动开启,并且无法避免踏板形成的内凹结构影响整车的风阻系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导流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无法避免踏板形成的内凹结构影响整车的风阻系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流板组件,可翻转地连接于基体上,并用于与基体的容纳空间配合,导流板组件具有遮挡容纳空间并远离地面的回收位置以及露出容纳空间并指向地面的展开位置,当导流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用户能够通过导流板组件从地面进入到容纳空间内,导流板组件包括踏步结构,设置在导流板组件上,以便于用户从地面进入至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地,踏步结构包括踏板,踏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导流板组件的内表面,踏板具有支出导流板组件的支撑位置和与导流板组件叠置的收纳位置,当导流板组件位于回收位置时,踏板位于收纳位置,当导流板组件位于展开位置时,踏板位于支撑位置。

进一步地,踏板的第一端通过驱动电机可转动地设置在导流板组件上,踏板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当踏板位于支撑位置时,踏板的第二端远离导流板组件,当踏板位于收纳位置时,踏板的第二端靠近导流板组件。

进一步地,踏板的第一端与导流板组件的第一固定部铰接,踏板的第二端和导流板组件的第二固定部之间设置有驱动杆。

进一步地,踏板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踏步结构还包括滑轨组件,第一踏板的第一端与导流板组件的第一固定部铰接,第一踏板的第二端和第二踏板的第一端铰接,第二踏板的第二端通过滑轨组件与导流板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滑轨组件包括滑轨和滑块,滑轨设置在导流板组件上,滑块连接在第二踏板的第二端和滑轨之间。

进一步地,导流板组件包括第一分导流板和位于第一分导流板下方的第二分导流板,第二分导流板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基体上,当导流板组件处于回收位置时,第一分导流板与第二分导流板均处于初始位置,第一分导流板还具有与第二分导流板叠置的叠置位置,当导流板组件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分导流板位于叠置位置,并且第一分导流板和第二分导流板共同向外翻转,踏步结构设置在第二分导流板上,当导流板组件位于展开位置时,踏板与水平面成预设角度。

进一步地,踏步结构还包括第一防滑结构,第一防滑结构设置在踏板上。

进一步地,踏步结构为第二防滑结构,第二防滑结构设置在第二分导流板的内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头和导流板组件,车头包括驾驶室及位于驾驶室后侧的容纳空间,导流板组件为上述的导流板组件,导流板组件设置在车头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踏步结构整合在导流板组件中,当用户需要登车进入容纳空间时,可以展开导流板组件并通过踏步结构进入容纳空间。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关闭导流板组件以遮挡容纳空间,使车头的外表面平整光滑,起到降低空气阻力的功能。应用本实用新型导流板组件的车辆不需要在容纳空间中预留台阶踏板等踏步结构,不会出现台阶踏板结构形成的内凹结构,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实施例一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车辆的导流板位于展开位置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车辆的踏步结构的踏板位于收纳位置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踏步结构的踏板位于支出位置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实施例二的踏步结构的踏板位于收纳位置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踏步结构的踏板位于支出位置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实施例三的踏步结构的踏板位于收纳位置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踏步结构的踏板位于支出位置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1的车辆的扶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车头;11、驾驶室;12、容纳空间;13、挂车;20、导流板组件;21、第一分导流板;22、第二分导流板;40、踏步结构;41、踏板;411、第一踏板;412、第二踏板;42、驱动杆;43、滑轨组件;50、扶手结构;51、扶手杆;52、支撑部;521、第一支撑杆;522、第二支撑杆;60、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20可翻转地设置在车头10上,车头10包括驾驶室11和驾驶室11后侧的容纳容纳空间12,导流板组件20具有遮挡容纳空间12的回收位置以及露出容纳空间12的展开位置。导流板组件20包括踏步结构40,以便于用户从地面进入至容纳空间12内,当导流板组件20处于展开位置时,用户能够通过导流板组件20从地面进入到容纳空间12内。

本实施例的车头10可以是牵引车,牵引车与其挂车13之间形成的空间即为容纳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车头也可以是厢式货车的车头,容纳空间为驾驶室和其后方货厢之间的间隙。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踏步结构40整合在导流板组件20中,当用户需要登车进入容纳空间12时,可以展开导流板组件20并通过踏步结构40进入容纳空间1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关闭导流板组件20以遮挡容纳空间12,使车头10的外表面平整光滑,起到降低空气阻力的功能。应用本实用新型导流板组件的车辆不需要在容纳空间中预留台阶踏板等踏步结构,不会出现台阶踏板结构形成的内凹结构,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踏步结构40包括踏板41,踏板41可转动地设置在导流板组件20的内表面,踏板41具有支出导流板组件20的支撑位置和与导流板组件20叠置的收纳位置,当导流板组件20位于回收位置时,踏板41位于收纳位置,当导流板组件20位于展开位置时,踏板41位于支撑位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踏步结构40的占用空间的大小,避免踏板41在随导流板组件20收回时碰到容纳空间12中的其他结构,并使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容纳空间12,提高空间利用率。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踏板41的第一端通过驱动电机可转动地设置在导流板组件20上,踏板41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当踏板41位于支撑位置时,踏板41的第二端远离导流板组件20,当踏板41位于收纳位置时,踏板41的第二端靠近导流板组件20。优选地,本实施例的驱动电机为限位电机,当驱动电机驱动踏板41转动至支撑位置时能够保持在当前位置,并能够承受一定负载,使用户在踏上踏板41时依旧能够保持在当前支撑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20包括第一分导流板21和位于第一分导流板21下方的第二分导流板22,第二分导流板22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车头10上。当导流板组件20处于回收位置时,第一分导流板21与第二分导流板22均处于初始位置。第一分导流板21还具有与第二分导流板22相叠置的叠置位置,当导流板组件20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分导流板21位于叠置位置,并且第一分导流板21和第二分导流板22共同向外翻转。导流板组件20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分导流板21和第二分导流板22,在导流板组件20从回收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时,第一分导流板21能够移动至与第二分导流板22叠置的叠置位置,以降低导流板组件20翻开时扫过的幅度,避免导流板组件20在翻开时碰到路人或周围物体。

如图3所示,当本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20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二分导流板22的一端与车头枢转连接,另一端指向地面。具体地,第二分导流板22指向地面的一端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位于车轮60的上沿和下沿之间,以降低登车高度,便于登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分导流板指向地面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可以与车轮的下沿平齐,使第二分导流板与地面接触。

优选地,如图2所示,为保证导流板组件20的外表面的完整平整,本实施例的第一分导流板21叠置在第二分导流板22的外侧,踏步结构40设置在第二分导流板22的内表面上。并且当导流板组件20位于展开位置时,踏板41与水平面成预设角度。优选地,踏板41位于支撑位置时与水平面平行以为用户提供支撑力。驱动电机上还可以设置重力感应装置等调节装置,以使踏板41不论导流板组件2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时都能保持水平。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踏步结构40还包括第一防滑结构,第一防滑结构设置在踏板41上,以增大踏板41的摩擦系数,便于用户进入容纳空间12。

车辆还包括扶手结构50,扶手结构50可收缩地设置在导流板组件20上,当导流板组件20位于展开位置时,扶手结构能够支出,为用户提供支撑点,保障用户安全。当导流板位于回收位置时,扶手结构收缩,使结构紧凑。

扶手结构50可收回地设置在导流板组件20上,当用户需要进入驾驶室11和挂车13之间的容纳空间12时,展开导流板组件20,支出扶手结构50,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扶扶手结构50稳定自己的重心,进而安全进入容纳空间12中。当用户离开容纳空间12或者需要闭合导流板组件20时,收回扶手结构50,降低扶手结构50扫过的面积,提高安全性。并且导流板组件20处于回收位置时,扶手结构50处于收回状态,减少了扶手结构50所占空间。

具体地,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扶手结构50包括扶手杆51和连接在扶手杆51和导流板组件20之间的支撑部52,支撑部52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导流板组件20上,支撑部52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扶手杆51上。上述结构容易实现上述支出和收回的功能。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支撑部52为平行设置的两根支撑连杆,两根支撑连杆、导流板组件20和扶手杆51形成连杆结构,两根支撑连杆的自由端靠近导流板时,扶手杆51移向收回位置;两根支撑连杆的自由端远离导流板时,扶手杆51移向支出位置。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部5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杆521和第二支撑杆522,第一支撑杆521与导流板组件20铰接,第二支撑杆522与扶手杆51铰接。支撑部52包括两根相互独立并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杆521和第二支撑杆522,上述结构使扶手杆51能够径直靠近或远离导流板组件20,以减少扶手杆51在移动过程中其他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车辆还包括设置在车头10上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驱动导流板组件20、踏步结构40和扶手结构50的运动。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优选为电控系统,电控系统信号稳定,结构简单灵活,占用空间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包括指令接收装置、控制器和驱动装置,指令接收装置接收用户的指令并将指令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并对指令进行处理后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导流板组件20、踏步结构40和扶手结构50的运动。优选地,本实施力的指令接收装置为开关结构,用户通过控制开关结构将“打开导流板”或“关闭导流板”的指令传达给车辆,控制器接收开关结构的指令并处理后控制驱动装置,进而驱动导流板组件20、踏步结构40和扶手结构50的运动。开关结构的具体形式可以是按钮、拉环、扳手等物理按键。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指令接收装置可以是语音控制装置,用户在需要时通过语音控制导流板组件20等结构打开或关闭,减少用户肢体上的操作,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并提高车辆的智能性。指令接收装置还可以是自动识别系统,使车辆能够通过用户行为等信息判断用户是否有进入容纳空间12的需求,进而主动打开导流板组件20等结构,实现车辆的高度智能化。

本实施例的指令接收装置设置在驾驶室11中,用户在驾驶室中就能够控制导流板组件20的开闭。在其他实施例中,指令接收装置也可以设置在箱体靠近导流板组件20的位置上,或者同时在驾驶室11和箱体靠近导流板组件20的位置上设置指令接收装置,便于用户控制导流板的开闭。

为避免扶手结构50、踏步结构40以及导流板组件20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干涉,本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20移动至展开位置后扶手结构50支出,扶手结构50支出到位后踏步结构40向支撑位置移动。本实施例的扶手结构50、踏步结构40以及导流板组件20的打开过程相互独立并且在同一时刻仅有一个结构部件在移动,有效地避免了结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碰撞的可能。

为缩短导流板翻开过程的时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扶手结构可以在导流板移动至展开位置前向外支出,踏步结构也可以在扶手结构支出到位前就开始向支撑位置移动。在上述过程中,扶手杆靠近空间的一端会沿一个复杂轨迹运动,为避免扶手杆过多的伸入空间中触碰到空间中的其他设备,扶手结构优选在导流板向外翻开65°以上时再启动支出。为有效缩短导流板翻开过程的时间,扶手结构优选在导流板向外翻开70°以前启动支出。并具体通过调节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启动顺序和张开速度使扶手杆伸入空间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长度。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二的车辆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对踏步结构4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实施例中,踏板41的第一端与导流板组件20的第一固定部铰接,踏板41的第二端和导流板组件20的第二固定部之间设置有驱动杆42。驱动杆42可选用气缸或者液压杆等长度可变化的驱动部件,驱动杆42伸长时踏板41向外支出,踏板41的第二端远离导流板组件20运动;驱动杆42缩短时踏板41向内回收,踏板41的第二端靠近导流板组件20运动。本实施例也能实现驱动踏板41在支撑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功能,并且导流板组件20、踏板41和驱动杆42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结构稳定、驱动杆42的负载较低。

实施例三:

如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三的车辆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对踏步结构4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本实施例中,踏板41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一踏板411和第二踏板412,踏步结构40还包括滑轨组件43,第一踏板411的第一端与导流板组件20的第一固定部铰接,第一踏板411的第二端和第二踏板412的第一端铰接,第二踏板412的第二端通过滑轨组件43与导流板组件20连接。当踏板41从收纳位置向支出位置移动时,驱动机构推动第二踏板412的第二端朝向导流板组件20的根部移动,此时第二踏板412的第二端和第一踏板411的第一端相互靠近,第一踏板411和第二踏板412的铰接处拱起,使第一踏板411的第二端远离导流板组件20以支撑用户进入容纳空间12。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滑轨组件43包括滑轨和滑块,滑轨设置在导流板组件20上,滑块连接在第二踏板的第二端和滑轨之间。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的车辆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对踏步结构4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本实施例中,踏步结构40为第二防滑结构,第二防滑结构设置在第二分导流板22的内表面上以增大第二分导流板22的摩擦系数,使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第二分导流板22进入容纳空间12中。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踏步结构整合在导流板组件中,当用户需要登车进入空间时,可以展开导流板组件并通过踏步结构进入空间。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关闭导流板组件以遮挡容纳空间,使车头的外表面平整光滑,起到降低空气阻力的功能。应用本实用新型导流板组件的车辆不需要在容纳空间中预留台阶踏板等踏步结构,不会出现台阶踏板结构形成的内凹结构,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