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707发布日期:2019-04-09 22:1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两轮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现今折叠自行车或是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其具有便于携带的特性,更能够结合铁路、公路、船舶、飞机等大众运输方式,进行通勤、旅游以及休闲运动。

折叠车具有一般自行车的功能,车体材料多使用高碳钢、铝合金、铬钼钢等金属材料,而车体结构大多使用单一主杆的结构,较少采用传统自行车架的上、下管结构。为了方便收纳折叠和便于携带,折叠车所具有的折叠机构应设置于车体的何处、应使用何种的折叠方式、折叠次数应是多少次等因素,这些因素都需要多方设计与考虑。更重要的是,折叠车不仅要考虑收纳后的体积,更必须兼顾整个车体结构于展开使用后的强度和骑乘安全,因此设计和制造的难度较传统自行车高。目前的折叠自行车,折叠机构的结构过于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且展开使用后的强度无法得到保证,骑乘安全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车,能够简化折叠机构,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展开使用后的车体强度,保证骑乘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车,包括车体,车体上分别设有前轮和后轮,所述车体包括中间支架,中间支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前摆动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前车身,所述后摆动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后车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折叠车展开时,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展开,可以骑乘;折叠车折叠收起来时,只需要拎着中间支架往上提,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在重力下自由摆动实现并拢,前车身和后车身也并拢,收起来后的结构精简,占地空间小,便于携带和移动,且制造成本较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支架的横截面设置为倒U形,中间支架包括两侧板,两侧板顶部之间通过顶板相连,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对应顶板设置在两侧板之间。折叠车展开时,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上侧顶在中间支架顶板上,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实现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摆动件包括位于上方的前连杆一和下方的前连杆二,前车身上固定连接有L形前连接件,前连接件包括长臂和短臂,长臂上设有上铰接点,短臂上设有下铰接点,所述中间支架前端分别设有上铰接点和下铰接点,前连杆一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前连接件长臂、中间支架前端的上铰接点上,前连杆一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前连接件短臂、中间支架前端的下铰接点上。 L形前连接件、前连杆一、前连杆二和中间支架形成一个稳定的梯形结构,保证车身展开骑乘时,车身结构稳定、强度高,更加安全;车身折叠起来后,前连杆一、前连杆二互相并拢,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连杆二上固定连接有电池架,电池架上安装有电池。安装了电池后,可以作为电动车使用,车身折叠起来后,电池架位于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之间,不会干涉;人的脚可以放在电池架上,更加舒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摆动件包括位于上方的后连杆一和下方的后连杆二,后车身上固定连接有L形后连接件,后连接件包括长臂和短臂,长臂上设有上铰接点,短臂上设有下铰接点,所述中间支架后端也分别设有上铰接点和下铰接点,后连杆一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连接件长臂、中间支架后端的上铰接点上,后连杆二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连接件短臂、中间支架后端的下铰接点上。 L形后连接件、后连杆一、后连杆二和中间支架形成一个稳定的梯形结构,保证车身展开骑乘时,车身结构稳定、强度高,更加安全;车身折叠起来后,后连杆一、后连杆二互相并拢,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板内侧设有车身限位件和连杆限位件,车身限位件位于侧板顶部,车身限位件两端分别与前车身、后车身相对应设置,连杆限位件位于侧板底部,连杆限位件两端分别与前连杆二、后连杆二相对应设置。车体折叠后,车身限位件可以对前车身、后车身限位,连杆限位件可以对前连杆二、后连杆二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支架侧板中部设有可容人手伸入的通孔,通孔位于前连杆一和后连杆一之间。人手伸入通孔内,提着中间支架向上拎 ,就可以将车体折叠起来,更加方便。

为了防止车体折叠后,前车身、后车身发生移动,所述中间支架侧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绳,定位绳的另一端设有磁铁,定位绳绕过中间支架的另一侧再回到所述中间支架侧面,磁铁吸附在所述中间支架侧面。车体折叠好后,用定位绳绕过前车身、中间支架、后车身,再将磁铁吸附在中间支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轮设置在前车身下端,前车身上端设有把手,后轮设置在后车身下端,后车身上端设有座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车身下端设置有脚撑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中间支架的横截面图。

图5为中间支架的主视图。

其中,1中间支架,2前车身,3把手,4前轮,5后车身,6座垫,7后轮,8前连杆一,9前连杆二,10前连接件,10a前连接件长臂,10b前连接件短臂,11电池架,12后连杆二,13后连杆一,14后连接件,14a后连接件长臂,14b后连接件短臂,15通孔,16脚撑架,17上铰接点,18下铰接点,19侧板,20顶板,21车身限位件,22连杆限位件,23定位绳,24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为一种折叠车,包括车体,车体上分别设有前轮4和后轮7,所述车体包括中间支架1,中间支架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前摆动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前车身2,所述后摆动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后车身5。中间支架1的横截面设置为倒U形,中间支架1包括两侧板19,两侧板19顶部之间通过顶板20相连,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对应顶板20设置在两侧板19之间。所述前摆动件包括位于上方的前连杆一8和下方的前连杆二9,前车身2上固定连接有L形前连接件10,前连接件10包括长臂和短臂,长臂上设有上铰接点17,短臂上设有下铰接点18,中间支架1前端分别设有上铰接点17和下铰接点18,前连杆一8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前连接件长臂10a、中间支架1前端的上铰接点17上,前连杆一8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前连接件短臂10b、中间支架1前端的下铰接点18上。前连杆二9上固定连接有电池架11,电池架11上安装有电池。所述后摆动件包括位于上方的后连杆一13和下方的后连杆二12,后车身5上固定连接有L形后连接件14,后连接件14包括长臂和短臂,长臂上设有上铰接点17,短臂上设有下铰接点18,中间支架1后端也分别设有上铰接点17和下铰接点18,后连杆一13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连接件长臂14a、中间支架1后端的上铰接点17上,后连杆二12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连接件短臂14b、中间支架1后端的下铰接点18上。中间支架1的一侧板19内侧设有车身限位件21和连杆限位件22,车身限位件21位于侧板19顶部,车身限位件21两端分别与前车身2、后车身5相对应设置,连杆限位件22位于侧板19底部,连杆限位件22两端分别与前连杆二9、后连杆二12相对应设置。中间支架1侧板19中部设有可容人手伸入的通孔15,通孔15位于前连杆一8和后连杆一13之间。中间支架1侧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绳23,定位绳23的另一端设有磁铁24,定位绳23绕过中间支架1的另一侧再回到中间支架1侧面,磁铁24吸附在中间支架1侧面。前轮4设置在前车身2下端,前车身2上端设有把手3,后轮7设置在后车身5下端,后车身5上端设有座椅。后车身5下端设置有脚撑架16。

本折叠车的优点在于:折叠车展开时,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的4根连杆展开,人体的臀部坐在后车身5的座垫6上,手部抓着把手3,脚部支撑在电池架11上,可以方便地骑乘,人体的臀部和手部分别给予后车身5、前车身2一个压力,保证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不会抖动,结构稳定,保证骑乘安全;折叠车折叠收起来时,只需要拎着中间支架1的通孔15往上提,前摆动件和后摆动件在重力下自由摆动实现并拢,前车身2和后车身5也并拢,收起来后的结构精简,占地空间小,便于携带和移动,且制造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