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功能自行车童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816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功能自行车童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童椅。
目前,家长接送儿童上托儿所、幼儿园时,均在自行车后架上绑上藤椅或自制小铁椅来完成的。这种儿童座椅的最大缺点是功能单一,座椅固定在自行车后架上,只能接送儿童,而影响它用,而且儿童到了一定年龄后,座椅就无用了,也不能派其它用处。此外,由于自行车后架被占用了,人们只好在自行车前装上篓子,使自行车龙头变重,操作不灵,影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三功能自行车童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三功能自行车童椅,其特征在于它由底框架1、两侧框架2和后靠背3组成,底框架1的各横向杆中部均为空心管4,各空心管4的两端均活动插接有伸缩杆5,两端各伸缩杆5的端头分别与两侧框架2中各自对应的竖向直杆的下端活动连接为一体,底框架1最后端一根横向杆中部空心管4与后靠背3的下端活动连接,底框架1中部的固定部分通过夹板及其固定螺栓固定在自行车后架上。
本实用新型集幼儿座椅和书报篓子于一体,既可作为座椅接送儿童,也可变成篓子放置物品,还可展平作为普通书包架,一物三用,功能齐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可根据需要放大收小,使用方便灵活,安全可靠舒适。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座垫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折成篓子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展平为书包架示意图。

图1,本实用新型作为儿童座椅时,将底框架1各横向杆中部空心管4两端的伸缩杆5拉到所需的宽度位置,将两侧框架2和后靠背3向上竖起,两侧框架2后面的横杆通过插钩与后靠背3两侧的上部连接,使两侧框架2和后靠背3不能再活动。底框架1最前端一根横向杆中部空心管4与前挡架6的下端铰接,将它竖起定位,可保护幼儿稳坐在童椅内,为使儿童坐靠舒适,在底框架1的上表面铺装有海绵软质座垫7,且该海绵软质座垫7的前部向下连有两个脚蹬8,它们为一整体连接(如图2),幼儿的脚就放置在脚蹬8上,既安全又舒适。当本实用新型接送完幼儿需作篓子使用时,可将海绵软质座垫7拿出,将底框架1各横向杆中部空心管4两端的伸缩杆5向中心收拢,使得两侧框架2的前、后端分别与前挡架6的两侧和后靠背3的两侧接合,并用插销将它们插接为一体,即成为篓子(如图3),为便于放置物品,两侧框架2和后靠背3上可焊上花形或加密辐条。本实用新型作普通书报架时,将所有插销脱开,使两侧框架2向下翻折位于自行车后轮胎的两则,将后靠背3和前挡架6放下即成普通书包架(如图4)。
权利要求1.一种三功能自行车童椅,其特征在于它由底框架1、两侧框架2和后靠背3组成,底框架1的各横向杆中部均为空心管4,各空心管4的两端均活动插接有伸缩杆5,两端各伸缩杆5的端头分别与两侧框架2中各自对应的竖向直杆的下端活动连接为一体,底框架1最后端一根横向杆中部空心管4与后靠背3的下端活动连接,底框架1中部的固定部分通过夹板及其固定螺栓固定在自行车后架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功能自行车童椅,其特征在于底框架1最前端一根横向杆中部空心管4与前档架6的下端铰接;在底框架1的上表面铺装有海绵软质座垫7,且该海绵软质座垫7的前部向下连有两个脚蹬8,它们为一整体连接。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功能自行车童椅,其特征在于两侧框架2和后靠背3上可焊上花形或加密辐条,便于放置物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童椅,它由底框架、两侧框架后靠背组成。底框架的各横向杆中部均为空心管,各空心管的两端均活动插接有伸缩杆,两端各伸缩杆的端头分别与两侧框架中各自对应的竖向直杆的下端活动连接为一体,底框架最后一根横向杆中部空心管与后靠背的下端活动连接,底框架中部固定部分通过夹板及其固定螺栓固定在自行车后架上。
文档编号B62J1/28GK2145143SQ9223759
公开日1993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30日
发明者范兴龙 申请人:范兴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