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560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该机动两轮车备有用轻合金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车架。
通常,机动两轮车的车架是将钢管焊接组装成的,为了复盖该车架而安装着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参看例如日本特公平5-39836号公报)。
可是,近年来,出现了备有用铝等轻合金一体成形之车架的机动两轮车,与钢管焊接制成的车架相比,如果用车身罩完全复盖隐蔽住形状的设计自由度高得多的轻合金制车架时,就可充分发挥轻合金制车架的弯折特性,不会断裂。因此,考虑使轻合金制车架的一部分从车身罩露出,将其作为一部分外观部件而利用。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车架与车身罩的连接部不进行适当处理,则在两部件之间产生间隙,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能造成车身罩端缘的支承不稳定。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在备有由轻合金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车架的机动两轮车中,在其车架上恰当地支承车身罩。
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在把车身罩支承在由轻合金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车架上时,由于使车身罩的端缘与形成在车架侧部的导向槽接合,所以,能将车身罩正确定位并确实支承在车架上。另外,即使车身罩与车架有若干尺寸误差,也能用车身罩的端缘嵌合于导向槽的部分吸收该尺寸误差,防止间隙的产生,增加美观。另外,由于将从车身罩露出于上方的车架的一部分作为外观部件,所以,设计的自由度增加,更增加了美观,而且可减少零件数目。
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能确实且美观地支承承受骑手的体重、从外部显眼的底板。
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能确实且美观地支承承受由行驶风产生的载荷、从外部显眼的护腿罩。
权利要求4记载的发明在将车身罩的端缘与车架的导向槽接合时,由于车身罩的下面支承在导向槽下方的接合突起上,所以,能更切实地支承加在车身罩上的载荷。
权利要求5记载的发明,由于车身罩由若干个接合突起支承,所以将该支承做成更加切实的。
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由于在用成型模成形时,从车架的中心面注入熔液,所以,熔液均匀地流向车架的左右两侧,可提高质量。而且,由于精加工沿着成形后的车架中心面延伸的肋时,浇口部分自动被切除,所以,该浇口部的痕迹不明显,可增加美观。


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整体侧面图。
图2是图1的2箭头方向视图。
图3是车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视图。
图5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图6是图5的箭头6方向视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面图。
图8是图6的8-8线剖面图。
图9是图6的9-9线剖面图。
图10是图3的10-10线剖面图。
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2是铸造车架的成形模的断面图。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至图1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整体侧面图。图2是图1的箭头2方向视图。图3是车架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视图。图5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图6是图5的箭头6方向视图。图7是图6的7-7线剖面图。图8是图6的8-8线剖面图。图9是图6的9-9线剖面图。图10是图3的10-10线剖面图。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2是铸造车架的成形模的断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V备有由铝合金一体成形的车架F。头管1一体地设在车架F的前部,前叉2可左右旋转地支承在该头管1上。在前叉2的下端用轴支承前轮Wf,上端设有由车把罩3复盖着的杆形把4。备有发动机5、传动机构6和由它们驱动的后轮Wr的动力单元P通过动力单元悬吊杆7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架F的后下部。动力单元P的后端与车架F的后端通过后缓冲器8连接。从平面看略呈U字形的管制副车架9的两端固定在车架F的后端,该副车架9上支承着燃料箱20。
机动两轮车V的车身罩B,由复盖头管1的上部前面的护腿罩前上板11、与该护腿罩前上板11的下部连接的护腿罩前下板12、复盖两护腿罩前板11、12后面的护腿罩后板13、与车架F的下部连接的左右底板14L、14R、复盖两底板14L、14R的底罩15、复盖车架F后部的左右后罩16L、16R构成。从图1可见,被护腿罩后板13、左右底板14L、14R及左右后罩16L、16R包围的部分、即位于骑手左右脚之间的部分(フロァトンネル部分),车架F露出,在该露出部分的车架F构成外观部件的一部分。
在左右后罩16L、16R的内部,收容着用于放置头盔17等的收容箱18、油箱19和燃料箱20,它们的上部由可开闭自如的车座21复盖着。
如图3和图4可看出,由铝合金铸造一体成形的车架F,在头管1的前部备有支承电池用的电池盒26。在头管1的后部,连着下面开放的断面略呈U字形(见图7)的主车架27,进而在该主车架27的后部连着略平坦的后车架28。从头管1的下端一直到主车架27的前部下缘,形成左右各4个凸起部271…,在该凸起部271…上,用螺栓30…固定着由左右一对铁板构成的车架刚性调节部件29、29。
从图10可看出,夹具291一体地形成在各车架刚性调节部件29上,风门绳、电气配线、制动软管等的绳、软管类部件33被夹在该夹具内。这样,不必设置专门的夹具,可减少零件数目。另外,也可以如图11所示变形例那样,将左右的车架刚性调节部件29、29连成コ字形断面而做成一体化。
结合参照图7和图8就可看出,在主车架27的左右下缘附近,以预定间隔平行地突设着沿其全长延伸的上部凸条272、272和下部凸条273、273,在两凸条272、272、273、273之间形成导向槽274、274。还有,在主车架27的左右下部,突设着左右一对凸起部275、275(见图7)和接合突起276、276(见图8),该凸起部275、275支承后述的底托架36的前部,该接合突起276、276支承突设于前述左右底板14L、14R下面的被接合部141、141。另外,在主车架27上,突设着支承上述护腿罩后板13下面的左右一对接合突起277、277(见图3和图5)。
从图3和图9可以看出,在后车架28的下面靠右的位置,一体地突设着右悬吊支架281。右悬吊支架281的内部是中空的,在其后面下部形成排水孔286。还有,在后车架28的下面靠左的位置,由2个螺栓32、32固定着与上述右悬吊支架281协同作用的铁板制左悬吊支架31。进而在后车架28的左右侧面,分别形成2个用于固定上述副车架9的螺栓孔284…。
如图4所示,在后车架28上设有开放上部的收容凹部2813,该收容凹部2813具有向上方立起的前侧壁289、后侧壁2810和左右侧壁2811、2812。收容箱18安装在后车架28上,以将其至少一部分收容在上述收容凹部2813内。
在后车架28上形成2个螺栓孔282、282和若干个螺栓孔283…。固定左悬吊支架31的上述2个螺栓32、32贯穿该2个螺栓孔282、282,固定上述收容箱18的螺栓(图未示)贯穿该若干个螺栓孔283…。还有,在后车架28的中央部形成用于排气管10(见图2)的装卸或点火塞的装卸等的维修用开口287,同时在其后方载置着油箱19,进而还形成从该油箱19向发动机5供油的软管通过口288。在上述软管通过口288的左侧形成后缓冲器安装部2814。
图12是表示成型模D的纵断面图,该成型模D用于模铸成形具有上述构造的车架F。成型模D由固定模D1、可动模D2和滑动模D3构成,固定模D1和可动模D2的分割面位于车架F的腔室C的中心面上。并且通过从形成在固定模D1和可动模D2的分割面上的若干个(例如4个)浇口G注入熔液,熔液均等地流入左右对称形状的腔室C内,可得到左右均匀的高质量车架F。在车架F的主车架27的上面中央,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278(见图3和图4),在车架F铸造后,对肋278的端缘进行精加工时,与其相连的浇口部自动被切落。这样,上述浇口部的连接部位不显眼,可增加车架F的美观。
如图5至图9所示,在主车架27上设有用于支承左右底板14L、14R同时加强架主车架27的底托架36。底托架36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37L、37R、连接两侧梁37L、37R前端间的横梁38、设在横梁38上的左右一对前部固定部件39L、39R、设在两侧梁37L、37R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部固定部件40L、40R构成。在横梁38的中央固定着喇叭41。而且,在底托架36的前部通过由螺栓42、42(见图7)将其前部固定部件39L、39R紧固在主车架27的凸起部275、275上而支承在车架F上,还有,底托架36的后部通过由枢轴螺栓43(见图9)将其后部固定部件40L、40R紧固在上述左右悬吊支架31、281上而支承在车架F上。
由图6至图8可看出,左右底板14L、14R,在其内缘嵌合于主车架27的导向槽274、274内的状态下,由左右一对螺栓44、44紧固在底托架36的侧梁37L、37R的前部,进而由左右一对螺栓45、45紧固在上述侧梁37L、37R的后部。这时,突设在底板14L、14R下面的被接合部141、141的下面,支承在主车架27的接合突起276、276的上面(见图8)。
这样,底板14L、14R由于其内缘支承在形成于主车架27的上部凸条272、272与下部凸条273、273之间的导向槽274、274内,并且被接合部141、141支承在主车架27的接合突起276、276上,所以,作用于底板14L、14R的骑手体重等的荷载能切实地传递给主车架27,可将底托架36承受的荷载分散到主车架27上。而且,即使主车架27与底板14L、14R之间有一些尺寸误差,则由于该尺寸误差也能由底板14L、14R的内缘与导向槽274、274的嵌合部分吸收,故可防止在该部分产生间隙,增加美观。
同样,护腿罩后板13的内缘也与主车架27的导向槽274、274接合,进而将其内缘的下面以与主车架27的接合突起277、277(见图3)相接的状态固定。这样,将护腿罩后板13确实地支承在主车架27上,可以承受住行车风的风压,并且,使两部件的连接部不产生间隙地美观地支承着。
从图5、图6和图9可看出,动力单元悬吊杆7将动力单元P的前端可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车架F上,该悬吊杆7由外管46、烧结固定于外管46两端内周的圆环状弹性部件47、47、烧结固定于两弹性部件47、47内周的左右一对内管48、48、配置于两内管48、48之间的定距环49、从外管46向后下方延伸的一对撑杆50、50、连接两撑杆50、50后端的后管51、从外管46向前上方延伸的挡臂52和设在挡臂52前端的弹性部件53构成。
上述枢轴螺栓43贯通底托架36的左侧的后部固定部件40L、固定在后车架28上的铁板制左悬吊支架31、左侧内管48、定距环49、右侧内管48、垫圈54、形成在后车架28上的右悬吊支架281及底托架36的右侧的后部固定部件40R而与螺母55螺合。还有,后管51通过图未示的螺栓连接于动力单元P前端。这样,在动力单元悬吊杆7支承于后车架28下面的状态,挡臂52和设在其前端的弹性部件53收容在形成于后车架28的凹部285(参见图5)内,通过弹性部件53与凹部285的上壁面相接而限制动力单元悬吊杆7的转动端。
当动力单元P上下方向摆动时,连接外管46与内管48、48的弹性部件47、47扭转变形、而当动力单元P上下动或前后动时,上述弹性部件47、47在半径方向产生压缩变形而缓冲振动。在紧固枢轴螺栓43时,由于铁板制左悬吊支架31在左右方向弹性变形,所以,可以使枢轴螺栓43的轴力稳定,而且可避免大的荷载作用到较高刚性的铝合金制右悬吊支架281上。
但是,从动力单元P通过动力单元悬吊杆7输入的荷载如果仅由左右悬吊支架31、281支承时,就有必须提高这些悬吊支架31、281的强度而产生重量增加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左右悬吊支架31、281通过底托架36与主车架27的中央部分连接,所以,可使输入至悬吊支架31、281的荷载分散,可以使这些悬吊支架31、281小型化并减轻重量。
另外,虽然底托架36的左右侧梁37L、37R由在前端的横梁37连接着,但是设在后端侧的左右后部固定部件40L、40R不相互连接,所以两后部固定部件40L、40R通过枢轴螺栓43间接连接。通常,如众所周知,虽然适度地减低车架刚性可提高机动两轮车的操纵稳定性,但是如果底托架36的左右侧梁37L、37R的后端用特别的横梁连接,则有由于枢轴螺栓43而造成刚性增加连带使车架刚性过大的可能性。
但是,本实施例中,由于省掉了连接左右侧梁37L、37R后端的横梁,由枢轴螺栓43承担该功能,所以,使车架刚性适度降低,不仅可提高操纵稳定性,而且可由于减少零件数目而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作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例中,车架F是用铝合金构成的,但也可以用其它的轻合金或合成树脂构成。另外,支承在导向槽274、274中的车身罩不限于护腿罩后板13和底板14L、14R,也可以是其它任意的车身罩。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由于在由轻合金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车架的侧部形成导向槽,使车身罩的端缘嵌合并支承在该导向槽内,将车架的一部分从车身罩露出于上方,所以,能将车身罩正确定位并支承在车架上,而且,即使车身罩与车架有若干尺寸误差,也能防止在两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增加美观。另外,由于车架的一部分露出于上方而作为外观部件,所以,不仅设计的自由度增加,更增加了美观,而且可减少零件数目。
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由于车身罩是底板,所以,能确实且美观地支承承受骑手的体重、从外部显眼的底板。
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由于车身罩是护腿罩,所以,能确实且美观地支承承受由行驶风产生的荷载、从外部显眼的护腿罩。
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发明,由于车架在导向槽的下方备有接合突起,由该接合突起支承车身罩的下面,所以,作用于车身罩上的荷载由接合突起承受,可更加切实地支承车身罩。
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发明,由于接合突起形成在车架的若干处,所以,能更切实地支承车身罩。
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由于车架备有沿其中心面延伸的肋,用成型模成形该车架时,从该肋的端缘部分注入融液,所以,在成形车架时的融液流动良好,可提高质量。而且,加工成形后制品的上述肋时,浇口部自动地被切除,所以,浇口部的痕迹不明显,可增加美观。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由轻合金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车架(F)的侧部形成导向槽(274),使车身罩(13、14L、14R)的端缘嵌合并支承在该导向槽(274)内,由此将上述车架(F)的一部分从上述车身罩(13、14L、14R)露出于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罩(14L、14R)是底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罩(13)是护腿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车架(F)在导向槽(274)的下方备有接合突起(276、277),由该接合突起(276、277)支承上述车身罩(13、14L、14R)的下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突起(276、277)形成在上述车架(F)的若干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车架(F)备有沿其中心面延伸的肋(278),用成型模(D)成形该车架(F)时,从上述肋(278)的端缘部分注入熔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支承构造,该机动两轮车备有由轻合金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型的车架,车身罩恰当地支承在其车架上。由轻合金一体成形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车架,在与其底板部分对应的主车架27的左右两侧部,备有由上部凸条2文档编号B62K11/00GK1194929SQ9810554
公开日1998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1日
发明者末田健一, 铃木正彰, 林秀树, 菊野顺二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