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车及其车厢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37095阅读:来源:国知局
7、弹簧卡;32、驱动装置;321、油缸;322、主动齿轮箱;3221、摇摆;323、324、325、从动齿轮箱;326、连杆;327、丝杆螺母副;3271、螺母;3272、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0038]本发明的厢式车包括:车架以及设置于车架上的车厢体。本发明的核心在于车厢体,以下将结合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厢体的结构。
[0039]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厢体包括:扣接在一起的下厢体1和顶盖2,以及升降装置
30
[0040]参阅图1和图2,下厢体1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11和四个立设在底壁11四周的厢体侧壁12,底壁11和厢体侧壁12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13。
[0041]参阅图5,厢体侧壁12包括:厢体下侧壁121和连接在厢体下侧壁121顶部的厢体上侧壁122,厢体上侧壁122具有一向内凹入的凹部123,厢体下侧壁121的外表面与顶盖侧壁22的外表面平齐。
[0042]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内外概念是以车厢体为参照物,即“向内”为朝向车厢体内部,“向外”为朝向车厢体外部。
[0043]厢体上侧壁122包括:上侧壁本体124和连接在上侧壁本体124顶部的水平设置的上侧壁顶横梁126,四个厢体上侧壁122的上侧壁顶横梁126围成一四方形的框架。
[0044]上侧壁本体124包括:一连接在上侧壁顶横梁126底部的上侧壁中横梁1240和一连接在上侧壁中横梁1240底部的上侧壁底横梁1241,上侧壁顶横梁126和上侧壁底横梁1241均向外伸出上侧壁中横梁1240,并与上侧壁中横梁1240的外侧面围成凹部123。上侧壁中横梁1240包括用以连接上侧壁顶横梁126的上翼板1242,用以连接上侧壁底横梁1241的下翼板1244,以及垂直连接在上翼板1242和下翼板1244之间的腹板1246。上侧壁底横梁1241通过一连接板条1243与厢体下侧壁121连接在一起,连接板条1243连接在厢体下侧壁121的外表面且连接板条1243的顶部连接在上侧壁底横梁1241的底部。
[0045]继续参阅图5,顶盖2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21和连接在顶板21四周下方的顶盖侧壁22,顶盖2覆盖在下厢体1的上方以封闭下厢体1的开口,且顶盖侧壁22位于厢体侧壁12的外周。
[0046]顶盖侧壁22的内侧面与上侧壁顶横梁126相抵,顶盖侧壁22的内表面设置一伸入凹部123内的挡止件221。
[0047]挡止件221为连接在顶盖侧壁22内面的方形横梁。挡止件221可在凹部123内上下滑动,挡止件221与凹部123配合而将顶盖2与下厢体1滑动地扣接在一起。挡止件221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挡止件22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与顶盖侧壁22沿水平方向的长度相等。四个顶盖侧壁22上的挡止件221围成环绕顶盖周向的框架,四个厢体上侧壁122外表面的凹部123合围成环绕下厢体1周向的滑槽,该框架可沿着滑槽上下滑动,使得顶盖2与下厢体1的连接位置形成空间迂回结构,确保顶盖2在上下滑动的过程中,顶盖2周向始终与下厢体1周向保持密封,防止雨水经由顶盖2与下厢体1间的间隙而进入车厢体内,确保了货物安全。
[0048]如图3所示,当顶盖2落下时,挡止件221与上侧壁底横梁1241相接触。如图4所示,当顶盖2升到最高位置时,挡止件221与上侧壁顶横梁126相接触。上侧壁顶横梁126和上侧壁底横梁1241对挡止件221起到限位的作用,且上侧壁顶横梁126防止顶盖2在升到最高位置时脱离下厢体1。
[0049]参阅图1、图6和图7,升降装置3与顶盖2相连以带动顶盖2远离或靠近下厢体1,进而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升降装置3包括:用以支撑顶盖2的多个升降单元31以及与升降单元31相连驱动装置32。如图2所示,升降单元31为四个,下厢体1长度方向相对的两厢体侧壁12上各设置两个升降单元31。
[0050]参阅图6至图8,升降单元31包括导套311、滑动立柱312、立柱连接板314、立柱顶封板315、定位插销316以及弹簧卡317。
[0051]导套311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槽形立柱3112以及连接在槽形立柱3112的槽口位置并封闭槽口的立柱底板3111。立柱底板3111连接在厢体侧壁12内面上。立柱底板3111与槽形立柱3112合围成一通道3113。
[0052]滑动立柱312插置在通道3113内并受驱动装置32驱动而沿通道3113滑动。滑动立柱312呈空心状且其顶端穿出于顶盖2。滑动立柱312包括通过铰接结构3123相连在一起的上滑动立柱3121和下滑动立柱3122。上滑动立柱3121的上端连于顶盖2上,下滑动立柱3122的下端与驱动装置32相连。铰接结构3123可防止升降单元31之间不完全同步所造成的卡死,铰接结构3123包括与上滑动立柱3121相连的上铰接座3123a,与下滑动立柱3122相连的下铰接座3123b,以及,穿置于上铰接座3123a和下铰接座3123b上的铰接轴 3123c。
[0053]继续参阅图6,立柱连接板314设置于顶盖2的顶板21上并与滑动立柱312的顶端外侧相连,从而使顶盖2和滑动立柱312相固定。立柱连接板314通过铆接方式与顶板21相连,立柱连接板314通过焊接方式与滑动立柱312相连。
[0054]立柱顶封板315设置于滑动立柱312的顶端上,并封住滑动立柱312的顶端。
[0055]继续参阅图7,定位插销316插入滑动立柱312和导套311所设有的相应插孔内,从而锁定顶盖2的高度。
[0056]弹簧卡317插置于定位插销316的端部以定位插销316固定于导套311上。
[0057]驱动装置32与滑动立柱312相连并驱动滑动立柱312沿着导套311上下滑动。驱动装置32包括分别与四个滑动立柱312相连的四个油缸321。油缸321通过铰接的方式与滑动立柱312相连。
[0058]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厢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上侧壁本体124、挡止件221、升降单元31以及驱动装置32的结构有所改变。
[0059]参阅图9,上侧壁本体124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腹板1246a、由第一腹板1246a顶端向内延伸而成的上翼板1242、由第一腹板1246a底端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二腹板1246b以及由所述第二腹板1246b的外端向下延伸而成的下翼板1244。上侧壁顶横梁126连接在上翼板1242的顶面且向外伸出于上翼板1242,厢体下侧壁121分别与第二腹板1246b和下翼板1244连接,且第二腹板1246b位于厢体下侧壁121的顶面,下翼板1244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121的外侧面。上侧壁顶横梁126、第一腹板1246a的外侧面以及第二腹板1246b围成凹部123。
[0060]挡止件221为折板,包括:第一折边2211和垂直于第一折边2211的第二折边2212,第一折边2211连接在顶盖侧壁22的外表面,第二折边2212连接在顶盖侧壁22的底面并向伸出于顶盖侧壁22的底面。挡止件221可在凹部123内滑动,挡止件221与凹部123配合而将顶盖2与下厢体1滑动地扣接在一起。挡止件221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挡止件22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与顶盖侧壁22沿水平方向的长度相等。四个顶盖侧壁22上的挡止件221围成环绕顶盖2周向的框架,四个厢体上侧壁122外表面的凹部123合围成环绕下厢体1周向的滑槽,该框架可沿着滑槽上下滑动,使得顶盖2与下厢体1的连接位置形成空间迂回结构,防止雨水经由顶盖2与下厢体1间的间隙而进入车厢体内。
[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