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69489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包括承载部以及操作杆。承载部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操作杆包括:第一杆部、第二杆部以及第三杆部。第一杆部枢接于承载部,其中第一杆部具有第一长边,第一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一延伸方向。第二杆部连接于第一杆部,其中第二杆部具有第二长边,第二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二延伸方向。第三杆部连接于第二杆部,其中第三杆部具有第三长边,第三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三延伸方向,其中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于第一平面上形成夹角,夹角的角度范围为8°~15°。此自行车控制装置可让使用者在骑乘或操作自行车时,可稳定且舒适地抓握。
【专利说明】
自行车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大致可分:车架系统、传动系统、车轮系统、制动系统、碟煞系统及其他零配件等等,每一辆自行车需由二千余个主、次要零件组装而成,利用上述构件所组的不需要使用燃料的机械式交通工具,是一种靠人力踩踏,为动力前进的代步工具,其结合了人体工学、空气力学、以及物理和机械原理;特别是其具有环保、健身、代步、便利等优点,已成为现代人休闲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产品之一。
[0003]目前来说,自行车的控制装置可以是用来启动煞车装置或变速装置。通常,自行车的控制装置可安装在自行车的把手,以操作延伸出把手的控制钢索。目前把手多采取直线式或是在把手两端部进行弯折偏移的弯把式,其中控制装置与把手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为了方便握持及操作,该距离是配合大众手掌的平均尺寸所设计。然而,由于使用者的手掌的尺寸与平均尺寸仍因人而异,在骑乘自行车时,握持及操作的时间一旦拉长,将导致手部肌肉僵直或产生不适。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需解决的课题。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其揭露了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包括承载部以及操作杆。承载部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操作杆包括第一杆部、第二杆部以及第三杆部。第一杆部枢接于承载部,其中第一杆部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一长边,第一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一延伸方向。第二杆部连接于第一杆部,其中第二杆部具有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及该第四端部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二长边,第二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二延伸方向。第三杆部连接于第二杆部,其中第三杆部具有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该第五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三长边,第三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三延伸方向,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方向于第一平面上形成夹角,夹角的角度范围为8°?15°。
[000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操作杆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149mm?155mm。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53mm?55mm。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三端部及该第四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39mm?44mm。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三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五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56mm?57mm。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5/6>D2/Dl>2/3,Dl为该第一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距离,且D2为该第二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三端部及该第四端部的最短距离。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3>D/D1>2.5,D1为该第一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距离,且D为该操作杆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距离。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1°?12°。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操作杆的壁面具有操控件,用以操控该自行车的变速装置。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三杆部的壁面具有操控件,用以操控该自行车的变速装置。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操作杆用以当该第一杆部相对于该承载部枢转且该第三杆部邻近于该承载部时,启动该自行车的煞车装置。
[001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该承载部设置于该把手的右端部时,该夹角向右偏折地形成,且当该承载部设置于该把手的左端部时,该夹角向左偏折地形成。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平面为当该承载部设置于该把手时,面对该把手并垂直水平面的平面。
[001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延伸方向平行该第三延伸方向。
[001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杆部朝靠近该把手方向凹入。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杆部朝远离该把手方向凸出。
[002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三杆部朝靠近该把手方向凹入。
[0022]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其揭露了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包括承载部及操作杆。承载部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操作杆包括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及第三杆部。第一杆部枢接于该承载部。第二杆部连接于该第一杆部,其中5/6>D2/Dl>2/3,Dl为该第一杆部投影于垂直水平面的第一平面上相对两端部的最短距离,且D2为该第二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相对两端部的最短距离。第三杆部连接于该第二杆部。
[0023]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3>D/D1>2.5,D为该操作杆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相对两端部的最短距离。
[00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可让使用者在骑乘或操作自行车时,可稳定且舒适地抓握自行车控制装置。详细来说,由于操作杆的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及第三杆部的构形及尺寸设计,可让使用者的手指可施加较少的力量来按压操作杆,使得使用者具有较佳的操作手感。同时,使用者在手指自然摆放在操作杆上时不需额外施加过度的力量即可稳定的摆放于其上,而可避免使用者操作或骑乘自行车时间拉长时,手部肌肉僵直的问题,进而让使用者在操作或骑乘自行车时具有更好的舒适感。
[0025]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6]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2绘示依照图1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3绘示依照图1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在一使用者抓握方式时的示意图。
[0029]图4绘示依照图1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在另一使用者抓握方式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00包括承载部110以及操作杆120。
[0031 ]承载部110可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200。举例来说,承载部110具有一个连接部112,连接部112可固定在把手200上,使得自行车控制装置100可固设于把手200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2设置于承载部110的远离操作杆120的表面IlOa上并形成环形构件,是故,连接部112可套合地固定于把手200上,详细来说,连接部112套合把手200后,还可进一步借由螺钉(图未示)锁紧连接部112,使得连接部112可紧密地套合把手200。此外,把手200可为弯曲把手。详细来说,当承载部110设置在把手200上,且使用者骑乘自行车时,承载部110可朝远离使用者方向延伸地凸出。另一方面,把手200为弯曲把手时,把手200可朝远离使用者方向延伸并弯折,自行车控制装置100的承载部110可设置于把手200朝远离使用者方向延伸并弯折的部份上。
[0032]应了解到,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00设置于自行车把手200的右端部,以供使用者的右手抓握而操作。可轻易得知的是,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00只要进行镜像的设计即可轻易完成设置于自行车把手200的左端部的自行车控制装置,以供使用者的左手抓握而操作,是故,经由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镜像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00而可轻易完成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200的左端部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因此,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200的左端部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相关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再重复叙述。
[0033]应了解到,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左”及“右”为使用者在使用自行车且使用者双手不交叉时,使用者的“左手”及“右手”所放置在把手200的对应位置,因此,前述的自行车把手200的左端部为在一般使用骑乘自行车,且使用者双手不交叉时,使用者的左手所抓握的位置;前述的自行车把手200的右端部为在一般使用骑乘自行车,且使用者双手不交叉时,使用者的右手所抓握的位置。
[0034]另一方面,操作杆120包括第一杆部122、第二杆部124以及第三杆部126,其中第一杆部122枢接于承载部110,第二杆部124连接第一杆部122,且第三杆部126连接第二杆部124。在自行车控制装置100设置在把手200上时,第丨杆部122朝靠近把手200方向凹陷而具有第丨曲率半径,其中第一曲率半径可为76mm,但不以此为限;第二杆部124朝远离把手200方向凸出而具有第二曲率半径,其中第二曲率半径可为525mm,但不以此为限;且,第三杆部126朝靠近把手200方向凹陷而具有第三曲率半径,其中第三曲率半径可为80mm,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承载部110具有枢接部114,枢接部114枢接第一杆部122,使得第一杆部122沿枢接轴向I相对于承载部110的枢接部114枢转。在本实施例中,当自行车控制装置100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200时,第一杆部122可连接自行车的煞车装置(图未示),当第一杆部122相对于承载部110枢转且第三杆部126逐渐邻近于承载部110时,操作杆120可启动自行车的煞车装置而执行自行车的煞车功能,但不以此为限。
[0035]进一步地说,第一杆部12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第二杆部124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124a及第四端部124b,且第三杆部126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五端部126a及第六端部126b。第一杆部122的第一端部122a部分地设置于承载部110的内部。另外,第二杆部124的第三端部124a连接第一杆部122的第二端部122b,且第三杆部126的第五端部126a连接于第二杆部124的第四端部124b,使得操作杆120大致呈长条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部122、第二杆部124及第三杆部126可为一体成型,但不以此为限。
[0036]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杆120的壁面具有操控件130,用以操控自行车的变速装置(图未示)。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操作杆130的第三杆部126的壁面126c可具有操控件130,操控件130可操控自行车的变速装置(图未示),借此操控自行车的链条(图未示)与特定的齿轮(图未示)嚿合。在本实施例中,操控件130可为按键构形,使用者可借由按压具有按键构形的操控件130来启动变速装置。另外,用以设置操控件130的第三杆部126的壁面126c可为第三杆部126的外侧壁的壁面126c,应了解到,前述的外侧壁为自行车控制装置100设置于把手200时,第三杆部126的两相对侧壁较远离把手200的中央位置的侧壁。
[0037]请进而同时参照图2,其绘示依照图1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应了解到,图2的视角为自第三杆部126朝向承载部100正视的视角。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杆部122具有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一长边123,第一长边123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一延伸方向Tl。第二杆部124具有第三端部124a及第四端部124b,第三端部124a及第四端部124b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二长边125,第二长边125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二延伸方向T2。第三杆部126具有第五端部126a及第六端部126b,第五端部126a及第六端部126b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三长边1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长边127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三延伸方向T3,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长边123连接第二长边125,且第三长边127连接第二长边125,但不以此为限。
[00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方向Tl与第二延伸方向T2于第一平面上形成第一夹角ΘI,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为8°?15°,举例来说,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可以0.5°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角度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列出。进一步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为11°?12°,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可以0.5°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角度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列出。
[0039]另一方面,第一延伸方向Tl可平行第三延伸方向T3,但不以此为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方向Tl可平行第三延伸方向T3时,第二延伸方向T2与第三延伸方向T3于第一平面上形成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8°?15°,举例来说,第二夹角Θ2的角度可以0.5°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角度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一一列出。进一步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1°?12°,第二夹角Θ2的角度可以0.5°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角度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一一列出。
[00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部122朝靠近把手200方向凹入,第二杆部124朝远离把手200方向凸出。第三杆部126朝靠近把手200方向凹入。
[0041]另外,操作杆120的相对两端部(也就是指第一杆部122的第一端部122a及第三杆部126的第六端部126b)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最短距离D的范围为149mm?155mm,最短距离D可以0.5_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一一列出。换句话说,距离D也可被定义为彼此平行且分别相切于第一端部122a及第六端部126b的两切线的最短距离,但不以此为限。
[0042]第一杆部122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也就是指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的最短距离Dl的范围为53mm?55mm,最短距离Dl可以0.5mm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列出。换句话说,距离Dl也可被定义为彼此平行且分别相切于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的两切线的最短距离,但不以此为限。
[0043]第二杆部124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也就是指第三端部124a及第四端部124b)的最短距离D2的范围为39mm?44mm,最短距离D2可以0.5mm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列出。换句话说,距离D2也可被定义为彼此平行且分别相切于第三端部124a及第四端部124b的两切线的最短距离,但不以此为限。
[0044]第三杆部126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也就是指第五端部126a及第六端部126b)的最短距离D3的范围为56mm?57mm,最短距离D3可以0.5mm为单位而在前述的范围内递增或递减而形成数个实施例,在此不--列出。换句话说,距离D3也可被定义为彼此平行且分别相切于第五端部126a及第六端部126b的两切线的最短距离,但不以此为限。
[0045]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部122的最短距离Dl及第二杆部124的最短距离D2还可满足下式:5/6>D2/Dl>2/3,其中,Dl为第一杆部122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的最短距离,且D2为第二杆部124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第三端部124a及第四端部124b)的最短距离。
[0046]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部122的最短距离Dl及操作杆120的最短距离D还可满足下式:3>D/D1>2.5,其中,Dl为第一杆部122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第一端部122a及第二端部122b)的最短距离,且D为操作杆120投影在第一平面上的相对两端部(第一端部122a及第六端部126b)的最短距离。
[0047]应了解到,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第一平面可为当承载部110设置于把手200时,正面面对把手200并垂直水平面的平面。举例来说,第一平面可为垂直水平面且包含设置于把手200的左右两端部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00的两对称的第六端部126b(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六端部126b也可置换为彼此对称的两第一端部122a、两第二端部122b、两第三端部124a、两第四端部124b或两第五端部126a)的连线的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当承载部110设置于把手200的右端部时,第一夹角Θ1向右偏折地形成,且,可轻易得知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承载部设置于把手200的左端部时,夹角向左偏折地形成。应了解到,前述的“左偏折”及“右偏折”的叙述,是以使用者骑乘于自行车时的视角在第一平面上所进行的叙述。也就是说,本段的“左”及“右”,是根据骑乘于自行车上的使用者的视角并对应自行车的两手不交叉时的左手及右手的位置来定义。
[0048]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图1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在一使用者抓握方式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使用者骑乘自行车并抓握在把手200时,使用者的手掌可放在把手200上且大拇指可围绕把手200并与手掌合拢把手200。在骑乘自行车时,使用者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300可放置并围绕于把手200上。为了准备制动煞车装置,使用者可将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300的至少其中之一围绕于操作杆120的第三杆部126上,借由施力按压于第三杆部126,可带动第一杆部122的枢转,以启动自行车的煞车装置。由于第三杆部126与第二杆部124具有偏离的角度(请参照图2)以及第三杆部126与第二杆部124的构形尺寸的设计,可让使用者在施力按压第三杆部126而启动自行车的煞车装置时,可具有较佳的操作手感,同时,还可让使用者在手指300自然摆放在第三杆部126上时,不需额外施加过度的力量即可稳定的摆放于其上,而可避免使用者骑乘时容易手部僵硬的问题。
[0049]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图1的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在另一使用者抓握方式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使用者也可以另一种方式操控把手200骑乘自行车,详细而言,使用者可抓握承载部110,将使用者的手掌放在承载部110的承靠端116上且将大拇指放在承载部110的内侧上。除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300,或者至少小指或无名指可在使用者骑乘自行车期间围绕承载部110而大致地合拢。另外,为准备制动煞车装置,使用者可将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300中的一个或多个围绕部分的第一杆部122及部分的第二杆部124。由于第一杆部122与第二杆部124具有偏移的第一角度Θ1(请参照图2),可让使用者在施力按压部分的第一杆部122及部分的第二杆部124而启动自行车的煞车装置时,可具有较佳的操作手感,同时,还可让使用者在手指300自然摆放在部分的第一杆部122及部分的第二杆部124上时,不需额外施加过度的力量即可稳定的摆放于其上,而可避免使用者骑乘时容易手部僵硬的问题。
[0050]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可让使用者在骑乘或操作自行车时,可稳定且舒适的抓握自行车控制装置。详细来说,由于操作杆的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及第三杆部的构形及尺寸设计,可让使用者的手指可施加较少的力量来按压操作杆,使得使用者具有较佳的操作手感。同时,使用者在手指自然摆放在操作杆上时不需额外施加过度的力量即可稳定的摆放于其上,而可避免使用者操作或骑乘自行车时间拉长时,手部肌肉僵直的问题,进而让使用者在操作或骑乘自行车时具有更好的舒适感。
[005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部,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以及 操作杆,包括: 第一杆部,枢接于该承载部,其中该第一杆部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一长边,该第一长边投影于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一延伸方向; 第二杆部,连接于该第一杆部,其中该第二杆部具有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及该第四端部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二长边,该第二长边投影于该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二延伸方向;以及 第三杆部,连接于该第二杆部,其中该第三杆部具有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该第五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连线形成第三长边,该第三长边投影于该第一平面时平行第三延伸方向;该第一延伸方向与该第二延伸方向于该第一平面上形成夹角,该夹角的角度范围为8°?15° 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杆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149mm?155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53mm?55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三端部及该第四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39mm?44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五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距离的范围为56mm?57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Dl为该第一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距离,且D2为该第二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三端部及该第四端部的最短距离,且5/6>D2/Dl>2/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Dl为该第一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的最短距离,且D为该操作杆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六端部的最短距离,且3>D/D1>2.5。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1°?1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杆的壁面具有操控件,用以操控该自行车的变速装置。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杆部的壁面具有操控件,用以操控该自行车的变速装置。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杆用以当该第一杆部相对于该承载部枢转且该第三杆部邻近于该承载部时,启动该自行车的煞车装置。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承载部设置于该把手的右端部时,该夹角向右偏折地形成,且当该承载部设置于该把手的左端部时,该夹角向左偏折地形成。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面为当该承载部设置于该把手时,面对该把手并垂直水平面的平面。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方向平行该第三延伸方向。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杆部朝靠近该把手方向凹入。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杆部朝远离该把手方向凸出。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杆部朝靠近该把手方向凹入。18.—种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部,用以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以及 操作杆,包括: 第一杆部,枢接于该承载部; 第二杆部,连接于该第一杆部,其中Dl为该第一杆部投影于垂直水平面的第一平面上相对两端部的最短距离,D2为该第二杆部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相对两端部的最短距离,且5/6>D2/Dl>2/3;以及 一第三杆部,连接于该第二杆部。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D为该操作杆投影在该第一平面上相对两端部的最短距离,且3>D/D1>2.5。
【文档编号】B62L3/02GK205554504SQ201620318584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邱龙斐
【申请人】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