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筏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9831发布日期:2021-04-06 12: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筏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筏壳。



背景技术:

救生筏是指船上供救生用的无自航能力的舟具。救生筏内备有一定数量的食品和淡水,供乘员在海上漂流待援使用。救生筏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刚性救生筏和充气救生筏两类,筏壳即盛装充气救生筏的箱子。

现有的筏壳仅仅用于盛装救生筏,功能单一,且现有的筏壳的拐角处易发生碰撞,而导致筏壳出现破损,不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筏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筏壳,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对合成筏壳,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合页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两侧分别与上壳体与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皆为空腔结构,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腔体内填充有空气,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内侧壁上皆贯穿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内固设有单向阀;所述上壳体上固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匹配的限位槽;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外侧面阳角处皆固设有防撞包角。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外侧壁上固设有两个挂钩,所述下壳体外侧壁上固设有与挂钩匹配的搭扣。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外侧面上固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为金属材质。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外表面固设有防护层;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表面同样固设有防护层。

优选的,位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外表面的防护层上喷涂有发光涂料。

优选的,所述防撞包角为空腔结构,所述防撞包角内固设有多个气囊与多个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壳体、下壳体设计成空腔结构,且空腔内填充空气,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将筏壳丢进水中,依靠筏壳的浮力用于救人或逃生;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密封垫、限位凸起与限位槽、挂钩与搭扣,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合成筏壳时,可有效阻止水进入到筏壳内,避免影响筏壳的浮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撞包角内设置气囊与弹簧,起到保护防撞包角的作用,进而起到保护筏壳的作用,避免外界物品撞击上壳体、下壳体而致使上壳体、下壳体出现破损,进而导致水可以进入到上壳体、下壳体的空腔内,进而导致筏壳无法在水中漂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打开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撞包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壳体;2、下壳体;3、合页;4、密封垫;5、限位凸起;6、限位槽;7、充气管;8、挂钩;9、搭扣;10、防撞包角;11、防护层;12、气囊;13、弹簧;17、把手;18、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筏壳,包括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互对合成筏壳,上壳体1与下壳体2通过合页3连接,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4,密封垫4两侧分别与上壳体1与下壳体2固定连接;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皆为空腔结构,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腔体内填充有空气,上壳体1与下壳体2内侧壁上皆贯穿设置有充气管7,充气管7内固设有单向阀18;上壳体1上固设有限位凸起5,下壳体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5匹配的限位槽6;上壳体1与下壳体2外侧面阳角处皆固设有防撞包角10,上壳体1外侧壁上固设有两个挂钩8,下壳体2外侧壁上固设有与挂钩8匹配的搭扣9,上壳体1外侧面上固设有把手17,把手17为金属材质,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外表面固设有防护层11;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表面同样固设有防护层11,位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外表面的防护层11上喷涂有发光涂料,防撞包角10为空腔结构,防撞包角10内固设有多个气囊12与多个弹簧13。

工作原理:通过设置限位凸起5与限位槽6,上壳体1与下壳体2对合时更加紧密,防止水渗入进筏壳内;通过设置挂钩8与搭扣9,便于操作人员快速取出救生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通过充气管7对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空腔内进行注气,使筏壳具备浮力,当船上的救生筏数量不足时,可将筏壳内救生筏取出后,再将筏壳对合后丢入水中,利用筏壳的浮力可以多救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直接将筏壳丢入水中,用于救人或逃生。

由于筏壳的拐角处非常容易受到磕碰、撞击,所以在筏壳的拐角处设置了防撞包角10,再通过在防撞包角10内设置多个气囊12与多个弹簧13,当防撞包角10受到冲击时,通过气囊12与弹簧13为防撞包角1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防撞包角10受损,进而保护了筏壳的拐角受到损伤,避免磕碰、撞击损坏筏壳的拐角,致使水进入到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空腔内,导致筏壳失去浮力。

通过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外表面设置防护层11,可为上壳体1与下壳体2抵挡一部分冲击,通过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内表面设置防护层11,可以防止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边角划伤救生筏,影响其质量;通过在防护层11上喷涂发光涂料,使筏壳更容易被人发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筏壳,包括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互对合成筏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通过合页(3)连接,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4),所述密封垫(4)两侧分别与上壳体(1)与下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皆为空腔结构,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腔体内填充有空气,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内侧壁上皆贯穿设置有充气管(7),所述充气管(7)内固设有单向阀(18);所述上壳体(1)上固设有限位凸起(5),所述下壳体(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5)匹配的限位槽(6);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外侧面阳角处皆固设有防撞包角(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筏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外侧壁上固设有两个挂钩(8),所述下壳体(2)外侧壁上固设有与挂钩(8)匹配的搭扣(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筏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外侧面上固设有把手(17),所述把手(17)为金属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筏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外表面固设有防护层(11);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表面同样固设有防护层(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筏壳,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外表面的防护层(11)上喷涂有发光涂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筏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包角(10)为空腔结构,所述防撞包角(10)内固设有多个气囊(12)与多个弹簧(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筏壳,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对合成筏壳,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合页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两侧分别与上壳体与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皆为空腔结构,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腔体内填充有空气;所述上壳体上固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匹配的限位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壳体、下壳体设计成空腔结构,且空腔内填充空气,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将筏壳丢进水中,依靠筏壳的浮力用于救人或逃生;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密封垫、限位凸起与限位槽,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合成筏壳时,可有效阻止水进入到筏壳内,避免影响筏壳的浮力。

技术研发人员:张少斌;张德祥;左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游龙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