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机臂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无人机领域,机臂的连接多数采用卡扣、螺栓固定等方式。其中卡扣方式,由于其系单向卡紧的方式进行固定,因而容易出现脱扣、致使机臂脱落,无法保证无人机平稳飞行,甚至跌落。螺栓固定式,较前者相对牢靠,但是由于拆卸复杂,很难满足日常使用。尤其是在突发状况下,无法第一时间升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固,收起方便的无人机机臂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无人机机臂连接装置,包括:
固定座:其尾端形成有固定装置连接至无人机机身,其头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其内部设有定位装置,其两侧形成有水平长条通孔;
机臂连接座:其尾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水平的转轴连接至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竖向设置的两侧连接板;
所述第二连接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内;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固定部、弹簧、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至定位杆的中心,另一端连接至固定部,所述弹簧与通孔平行;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尾端形成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杆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连接板11的内壁间距等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限位杆及螺母,所述限位杆置于弹簧内,其头端连接至定位杆,尾端穿过固定部,其穿过固定部的部分设有与所述螺母匹配的外螺纹,所述螺母拧在所述限位杆的尾端。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位于第二连接部尾端上顶角,其两侧壁的夹角小于90°且大于80°,所述定位杆的半径小于所述定位槽侧壁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为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尾端的凹槽,其上壁、下壁水平且上壁与下壁的间距等于所述定位杆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尾端,位于定位槽底口以下的部位呈圆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的两端设有限位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机臂连接装置,通过往后方滑动定位杆,待机臂抬起后,弹簧将定位杆复位卡在定位槽内,需要收起时,再往后滑动定位杆使其脱离定位槽,即可将机臂落下收起,安装结构牢固,收起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机臂收起时连接装置的结构透视图;
图3是连接结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机臂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中机臂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一种无人机机臂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座1:其尾端形成有固定装置连接至无人机机身,其头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其内部设有定位装置,其两侧形成有水平长条通孔12;机臂连接座2:其尾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水平的转轴3连接至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竖向设置的两侧连接板11;所述第二连接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内;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固定部41、弹簧42、定位杆43,所述定位杆43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12,所述定位杆43的两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弹簧42的一端连接至定位杆43的中心,另一端连接至固定部41,所述弹簧与通孔12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尾端形成有定位槽21,所述定位杆43置于所述定位槽21内。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连接板11的内壁间距等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
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限位杆44及螺母45,所述限位杆44置于弹簧42内,其头端连接至定位杆43,尾端穿过固定部41,其穿过固定部41的部分设有与所述螺母45匹配的外螺纹,所述螺母45拧在所述限位杆44的尾端。
所述定位槽21位于第二连接部尾端上顶角,其两侧壁的夹角小于90°且大于80°,所述定位杆43的半径小于所述定位槽21侧壁的宽度。
所述第二连接部尾端,位于定位槽21底口以下的部位呈圆弧形。
第二实施例:
如图5所示,所述定位槽21为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尾端的凹槽,其上壁、下壁水平且上壁与下壁的间距等于所述定位杆43的外径。其余部分同第一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