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折叠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8378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折叠无人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人机,具体涉及一种便携折叠无人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轴无人飞行器(简称无人机)的相关技术和应用蓬勃发展,传统无人机的结构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无人机”(CN204642144U,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中所公开的,机身100包括机体151,机体151四周设置有若干个机臂153,机臂153端部设置动力部,动力部包括电机和螺旋桨。机臂153是不可伸缩的,动力部的位置不可调,所以该类型的无人机体积不能缩小,不方便携带。该专利中螺旋桨缺少防护罩保护,对外界具有危险性,安全性低,不适合个人娱乐拍摄,在无人机意外跌落时也容易损坏螺旋桨。

针对外露的螺旋桨,现有技术中增加了隔离防护罩,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螺旋桨保护罩及使用该螺旋桨保护罩的机臂结构、无人机”(CN205524937U,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中所公开的,在每台电机24外侧均设置了螺旋桨保护罩30,螺旋桨保护罩30呈扇形,由曲线形的条框架构成,用于在无人机降落时遮蔽螺旋桨,以免螺旋桨触碰到故障物受到损害或触碰到人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虽然螺旋桨保护罩30解决了防护技术问题,但是又进一步增大了无人机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折叠无人机,将动力部以及螺旋桨防护罩设置为可滑动移位结构,从而可以对无人机进行收缩折叠,缩小了无人机的体积,让无人机变得方便携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便携折叠无人机,包括机身,环绕所述机身设置有若干动力舱,每个动力舱中设置有一组动力部,每组所述动力部包括组装在一起的电机和螺旋桨,所述动力部在动力舱中的位置可调;所述动力舱外侧设置有防护罩,向外拉动所述防护罩,带动所述动力部向外移位,向内推动所述防护罩,带动所述动力部向内移位。

进一步,所述机身呈扁平盒体状,具有顶壁、底板和侧壁;所述动力舱的顶壁和底板呈镂空状,设置有格栅或透孔。

进一步,所述防护罩的壳体呈镂空状,设置有格栅或透孔;所述防护罩的顶壁和底板分别与动力舱的顶壁和底板连接,所述防护罩向外拉伸之后构成无人机的机翼。

进一步,所述动力舱的顶壁和底板上设置有滑槽,所述防护罩的顶壁和底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被限制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进一步,所述动力舱顶壁上的滑槽两侧设置有两排波浪状限位凹槽,所述动力部上端对应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限位凹槽内滑动并且定位,所述限位凸起滑动过程中所述动力舱的顶壁和底板发生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动力部上端与所述防护罩的顶壁滑块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动力舱的底板上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动力部下端对应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被限制在所述滑槽内滑动,或者所述动力部下端直接与所述防护罩的底板滑块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所述动力舱设置3-6个,所述动力部相应地设置3-6组,每组动力部中所述螺旋桨与电机的转子连接。

进一步,所述机身呈三角形,机身的三个顶点被切除形成齐平端部,所述动力舱位于三个顶点处,所述防护罩分别安装在所述顶点处,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拉动手柄。

进一步,所述机身顶壁上设置有动力开关和飞行状态指示灯;所述机身一侧安装有摄像头和电池,所述机身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容纳槽。

进一步,所述机身内部设置有光流装置和声纳装置,所述机身底板上对应设置有感应孔。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无人机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电机和螺旋桨,螺旋桨防护罩均是可以滑动移位的,在使用无人机时,向外拉伸螺旋桨防护罩,带动电机和螺旋桨向外滑动,从而将无人机的机体展开,实现正常的飞行功能,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螺旋桨防护罩可以对螺旋桨起到有效隔离防护作用。

在无人机使用结束之后,向内推动收回螺旋桨防护罩,带动电机和螺旋桨向内滑动,从而将无人机的机体收缩,方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中螺旋桨防护罩可以对螺旋桨进行360度全方位隔离,所以适合用于个人娱乐拍摄,可以在人体周围近距离安全飞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无人机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无人机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无人机的分解图;

图4是无人机机身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无人机的侧视图;

图6是无人机螺旋桨防护罩的立体图,该图中含有一组电机和螺旋桨;

图7是无人机机身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局部放大视图。

图中:1.防护罩;1-1.拉动手柄;1-2.滑块;

2.机身;2-1.摄像头;2-2.动力开关;2-3.电池;2-4.光流感应孔;2-5.声纳感应孔;

3.动力舱;3-1.滑槽;3-2.限位凹槽;3-3.底座;

4.螺旋桨;5.电机;5-1.限位凸起;6.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是:

针对传统无人机中固定设置的电机和螺旋桨,本实用新型利用滑槽、滑块以实现电机和螺旋桨的移位功能,从而缩小了无人机的体积,方便产品随身携带,本实用新型利用螺旋桨防护罩作为电机和螺旋桨移位拉动部件,优化了无人机的结构。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在该实施例中,一种便携折叠无人机,包括机身2,环绕机身2设置有若干动力舱3,每个动力舱3中设置有一组动力部,每组动力部包括组装在一起的电机4和螺旋桨4,动力部在动力舱3中的位置可调;动力舱3外侧设置有防护罩1,向外拉动防护罩1,带动动力部向外移位,向内推动防护罩1,带动动力部向内移位。

如图3、图5所示,机身2呈扁平盒体状,具有顶壁、底板和侧壁;动力舱3的顶壁和底板呈镂空状,设置有格栅或透孔,可以供气流出入。

如图3、图6所示,防护罩1的壳体呈镂空状,设置有格栅或透孔,可以供气流出入;防护罩1的顶壁和底板分别与动力舱3的顶壁和底板连接,防护罩1向外拉伸之后构成无人机的机翼,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防护罩1可以对螺旋桨4进行360度全方位隔离,安全性较高。

如图5、图6所示,动力舱3的顶壁和底板上设置有滑槽3-1,防护罩1的顶壁和底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滑块1-2,滑块1-2被限制在滑槽3-1内滑动。滑块1-2、滑槽3-1可以防止防护罩1与动力舱3分离,优选的,动力舱3底板上的滑块1-2具有与滑槽3-1卡接的凸起。

如图5、图7、图8所示,动力舱3顶壁上的滑槽3-1两侧设置有两排波浪状限位凹槽3-2,动力部上端对应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5-1,限位凸起5-1在限位凹槽3-2内滑动并且定位,限位凸起5-1滑动过程中动力舱3的顶壁和底板发生弹性变形。不拉动防护罩1时,动力部就可以被限位凹槽3-2和限位凸起5-1限位。

如图5所示,动力部上端与防护罩1的顶壁滑块通过螺栓连接,动力舱3的底板上设置有底座3-3,底座3-3上设置有滑槽,动力部下端对应设置有滑块,滑块被限制在滑槽内滑动。优选的,该滑块具有与滑槽卡接的凸起。底座3-3是中空的,连接电机5的导线6可以设置在底座3-3中。

根据实际产品设计需要,动力舱3可以设置3-6个,动力部相应地设置3-6组,每组动力部中螺旋桨4与电机5的转子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4有两片桨叶,方便在动力舱3内移位,一直移动到动力舱3最里边。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机身2呈三角形,机身2的三个顶点被切除形成齐平端部,动力舱3位于三个顶点处,动力部设置3组。防护罩1分别安装在顶点处,防护罩1上设置有拉动手柄1-1。拉动手柄1-1是供手指捏住的地方,表面上具有凹槽,方便对防护罩1移位。

如图1、图2所示,机身2顶壁上设置有动力开关2-2和飞行状态指示灯;机身2一侧安装有摄像头2-1和电池2-3,机身2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容纳槽。

如图4所示,机身2内部设置有光流装置和声纳装置,机身2底板上对应设置有感应孔,分别为光流感应孔2-4和声纳感应孔2-5。

通过光流装置来确定无人机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通过声纳装置可检测到无人机是否接近障碍物,发生碰撞,并返回安全地带。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动力部下端直接与防护罩的底板滑块通过螺栓连接,由此可以省去动力部的底座。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动力舱设置4个,动力部相应地设置4组,设置有偶数级别的动力部更有利于无人机飞行平衡。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