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头泵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5875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头泵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头泵改良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于活塞部与挡止阀间形成阻绝层,以达到最佳的汲取使用效果的压头泵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液态清洁剂容器,是于一阶梯管下方套装有一吸管,且在阶梯管的上方套装有一管盖及旋盖,借由旋盖组装于液态清洁剂容器的瓶口上,又于阶梯管内装入一活塞,其上穿设有一底端为封闭状的管座,并在其底端侧边设有一通孔,又于管座顶端串接有一中接管,而该中接管顶端借由一上接管连接有一喷嘴;另于阶梯管下方的小管端内且位于吸管上方置入有一得上下移动的钢球及中馆内装设有一弹簧,而该弹簧上方插置于上述管座底端;如此借由按压喷嘴使活塞下移,然后放开喷嘴,使活塞借由弹簧推顶上移而产生吸力,因而使得位于阶梯管下方的吸管顶端上钢珠推离吸管管口,而使乳液由下朝上方吸入阶梯管内,当再度按压喷嘴时,活塞是向下移动,即可将乳液由管座通孔流入中接管而由喷嘴挤出; 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91200596号,“乳液压头结构改良”其缸筒内的活塞管是由缸筒出口端的缸端盖伸出孔穿出,且活塞管上端接组具有侧向出液管的压按头,又压按头与缸端盖间设有相对的螺合部,而缸端盖与缸筒环肩部间夹设有环形的旋盖,由旋盖将缸筒组装在容器的瓶口上,另活塞管上设有一上止逆装置,缸筒的尾管内则设有一下止逆装置,并于尾管上可接续延伸至瓶底的吸管,其主要特征在于缸筒内的弹力组件是设为弹力管,且活塞管是配合弹力管分为缸筒外的活塞管与缸筒内的内置管两段,使活塞管与内置管具有相对卡止定位的卡制凸部与卡制凹部,即活塞管与内置管预设为伸缩套滑状态,于压按头与缸端盖的螺合部呈分离的开瓶状态时,方作动活塞管与内置管呈止逆的卡止定位状态,以使弹力管在开瓶使用前均呈自由状态张伸套置于内置管末端与缸筒底端间; 然而,现有的结构设计虽可达到方便汲取容器内容液之效,但该容器的内容液若为含有颗粒的形态,如工业用的洗手乳膏、具有磨砂效果的洗面奶等,则该压头的外管与内管于使用时,壁面易受到内容液的颗粒磨刮,如此则可能产生间隙而无法密合,使得压缩该活塞汲取内容液的效果减损,失去其应有的功效;甚至黏稠度较高的沐浴乳液,现有的结构碍于汲取效果不佳,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压头泵结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压头泵改良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压头泵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压头泵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压头泵改良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改善现有结构其内壁面是容易受内容液磨损,导致无法密合,容易使内容液外泄,甚至无法顺利汲取内容液等缺失,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内管、一推管、一挡止阀、以及一外管,其中该内管、推管、挡止阀是装设于外管内部;该内管底端是设有一活塞部,该活塞部是穿设有透孔,且该内管底部是套设有一弹性组件,该内管上是套设有挡止阀;该挡止阀是穿套设于内管上,且该挡止阀外周缘是为具弹性的结构,使该挡止阀得以贴合于外管内侧壁;该挡止阀底端是设有挡止件,该挡止件是对应于透孔设置;该推管是装设于内管及挡止阀上,该推管顶端是接设有一相连通的头部,该推管底端是与内管套接且相连通,该推管是借由头部的按压或弹性组件的弹性回推,而沿推管轴向往覆运动;弹性组件推顶活塞部,活塞部的透孔与挡止阀的挡止件密合嵌卡形成一阻绝层,利用该阻绝层避免空气进入外管内侧壁的活塞部与挡止阀间,使该活塞部、挡止阀及外管间维持密闭状态,达到良好汲取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内管底端是接设有一套接件,借由该套接件的设置,以组设不同尺寸的弹性组件。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套接件是与活塞部一体成形。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活塞部上方是设有肋部,该肋部外周缘是为倾斜状,且该挡止阀底端亦设有对应的倾斜状结构。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透孔内侧壁是呈倾斜状态,且该挡止件外周缘是亦呈倾斜状态。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外管外壁上是穿设有气孔,借由该气孔的设置,使空气得以进入平衡内外的压力。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外管内部是设有一珠体,且该外管内部是形成一挡部,使该珠体受挡部卡抵,借此以达到单向止逆内容液的功效。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内管是穿设有导孔,该导孔是供内容液进入头部。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推管底端是环设凸出形成一肩部,该肩部是供推抵挡止阀的功效。
前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推管是穿设于一栓盖并与头部套接连通,该栓盖是装设于一外盖上,借由该外盖的设置,使该头部及栓盖得以装设于一容器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一推管、一内管、一挡止阀以及一外管,其中该推管顶部是与一头部相连通,该推管底部端面是凸设有一肩部,且该推管是与内管连通接设;该内管底部是环凸形成一活塞部,该内管与活塞部连接处是环设有肋部,该肋部是呈倾斜状设置,该内管邻近活塞部是穿设有导孔,该活塞部是穿设有若干透孔,该透孔内侧壁是呈倾斜状设置,而该内管管状结构上是穿套一挡止阀,且该内管底端是组设有一套接件;该挡止阀底部端面是凸设有若干挡止件,该挡止件是对应于透孔设置,该挡止件外周缘是对应于透孔而呈倾斜状设置,该挡止阀底部是对应肋部呈倾斜状设置;该套接件是接设于内管底部端面,该套接件底端是组设一弹性组件;该外管内部是呈阶级层状设置由上而下渐缩,该推管及内管是容置于外管内,该外管两侧是分别穿设有气孔,且该外管内侧底部是设有一挡部,该挡部是用以卡抵一珠体。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压头泵改良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现有结构仅仰赖活塞与内壁面间的密闭贴合,以达到确实汲取内容液的效果,但却容易因颗粒膏状乳液与活塞摩擦,造成无法确实密合;本实用新型是利用该活塞部与挡止阀间充满内容液,且该活塞部的透孔与挡止阀的挡止件是采倾斜状态确实密合,借此使该活塞部与挡止阀间形成一由内容液构成的阻绝层,本实用新型是利用该阻绝层使该内管与外管维持密闭状态,且由于该阻绝层是由内容液构成,即使该活塞部或挡止阀与外管接触位置磨损刮伤无法密合,该阻绝层的内容液是可填补刮损处,维持不外泄的密闭状态;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套接件是可于内管的活塞部一体成形,或采分离式组装,如此是可因应配合容置不同径宽的弹性组件,以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外管,特别是当外管管径较小,而又必须使用较大径宽的弹性组件时,可避免该活塞部若欲组装较大径宽的弹性组件所造成壁厚不足现象,利用套接件组设于活塞部的设置,如此是可符合较大径宽的弹性组件,以达到最佳的汲取功效;况且,本实用新型于未使用状态时,是将头部锁固于栓盖,则套接件是卡抵于外管,即使倒置容器亦不造成内容液逆流溢出;而本本实用新型于使用状态时倒置容器,由于活塞部与挡止阀间形成阻绝层,同样达到防止内容液逆流溢出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压头泵结构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头泵改良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挡止阀、内管及套接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挡止阀、内管及套接件组装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压头泵改良结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升汲取内容液作动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入空气作动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下压挤出内容液作动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8倒置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倒置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挡止阀、内管及套接件组装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1头部 11出口端 12栓盖 13外盖 2推管 21肩部 3挡止阀 31挡止件 4内管 41活塞部 42导孔 43透孔 44套接件45弹性组件 46肋部 5外管 51珠体 52气孔 53挡部6容器 7阻绝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压头泵改良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其主要是包括一推管2、一内管4、一挡止阀3以及一外管5,其中 该推管2是呈一管状结构,该推管2顶部端面是穿过一外盖13及一栓盖12并接设有一相连通的头部1,该推管2底部端面是凸设有一肩部21,且该推管2底部是与内管4连通接设; 该内管4是一管状结构,该内管4底部是环凸形成一活塞部41,该内管4与活塞部41连接处是环设有肋部46,该肋部46是呈倾斜状态;该内管4管壁邻近活塞部41是对向穿设有导孔42,该导孔42是与内管4连通,该内管4底部的活塞部41是穿设有若干透孔43,该透孔43内侧壁是呈倾斜状设置,而该内管4管状结构上是穿套一挡止阀3,且该内管4底端是组设有一套接件44; 该挡止阀3是一扁平环状结构,该挡止阀3外周缘是环设形成具有弹性的结构,借由该挡止阀3外周缘的弹性形变,使该挡止阀3得以与外管5内侧壁确实贴合,该挡止阀3底部端面是凸设有若干挡止件31,该挡止件31是对应于透孔43设置,且该挡止件31外周缘是对应于透孔43而呈倾斜状设置;且该挡止阀3底部是设有对应肋部46的倾斜状结构,如此当挡止阀3与活塞部41接抵时是可完全嵌卡结合; 该套接件44是接设于内管4底部端面,而该套接件44底部端面是呈内凹的槽状结构,该套接件44是利用底端内凹的槽状结构组设一弹性组件45,该弹性组件45与外管5内侧底端卡抵; 该外管5是亦为管状结构,该外管5内部是呈阶级层状设置,该外管5的管径是由上而下渐缩,且该外管5的最大管径是大于推管2及内管4,则该推管2及内管4是容置于外管5内,该外管5最大径两侧端面是分别穿设有气孔52,且该外管5最小管径内侧是设有一挡部53,该挡部53是用以卡抵一珠体51,使该珠体51容置于外管5内并受挡部53卡抵而具有单向止逆的功效,由于珠体51与挡部53的单向止逆作动是属习知的结构,谅此不再赘述; 该头部1是穿过栓盖12及外盖13与推管2组设,并利用该外盖13组装于一容器6上,且该头部1是设有一出口端11与推管2连通;该内管4顶端是穿套挡止阀3与推管2组设,该内管4底端是接设套接件44,该套接件44是与弹性组件45组接,该弹性组件45是与外管5内侧管壁卡抵,该外管5内侧壁底端是利用挡部53卡抵珠体51,且该推管2、挡止阀3、内管4以及套接件44是皆容置于外管5内部; 俾利,借由按压头部1,使推管2沿轴向朝下作动,并同步带动内管4向下作动,该推管2的肩部21是卡抵挡止阀3,使该挡止阀3贴合于外管5并向下同步位移,并使该弹性组件45受力压所形变,而位于内管4内部的内容液容置空间受压缩,由活塞部41的透孔43流出并进入导孔42,进而由头部1溢流出;当按压头部1力道消失,该弹性组件45是借由恢复形变的弹性力道顶撑套接件44,该套接件44是推抵内管4向上抬升,如此该活塞部41是同步向上并抵顶挡止阀3,由于该活塞部41的透孔43及挡止阀3的挡止件31是采对应的倾斜状设置,该透孔43与挡止件31是彼此嵌卡密闭,借此,该活塞部41与挡止阀3间是形成一由内容液构成的阻绝层7,利用该阻绝层7使该内管4与外管5维持密闭状态,即使该活塞部41或挡止阀3与外管5接触位置磨损无法密合,借由阻绝层7的设置,仍可维持密闭状态不外漏。
请参照图5至图7的作动示意图所示,首先请观看图5所示,使用者将头部1经过按压并放开,该弹性组件45是推抵套接件44、内管4、以及活塞部41向上,此时由于该活塞部41与外管5内壁的容置空间扩张使得压力减少造成向上的吸引力,则珠体51受吸引力向上且内容液受吸引力汲取至外管5与活塞间,以补充填满扩张的空间,同时由于容器6内部的内容液受汲取,则容器6内部空间扩大造成压力减少,此时是由外管5的气孔52吸入空气以弥补容器6内部减少的空间,如此即完成汲取的作动; 当使用者按压头部1时,是如图7所示,该头部1推挤推管2沿轴向朝下作动,由于推管2是先连动内管4及活塞部41向下,再由肩部21抵顶挡止阀3向下,则此段差是使内管4的导孔42未受挡止阀3封闭呈连通状态,且由于活塞部41朝下挤压造成原本位于活塞部41与内管4间的内容液推抵珠体51,造成外管5底部的封闭,而使得内容液是沿透孔43依序流至导孔42、内管4以及推管2,进而由头部1的出口端11溢出,如此即完成汲取的作动; 此时,由于活塞部41与挡止阀3间是充满汲取后的内容液,当使用者放开按压力道,该弹性组件45推抵向上时,回到图5所示,该活塞部41的透孔43与挡止阀3的挡止件31是采对应的倾斜状设置,则该透孔43与挡止件31是确实嵌卡密闭,且该导孔42借由该肋部46与挡止阀3底部对应的设置,当该活塞部41向上推抵时,该活塞部46是与挡止阀3嵌卡结合,如此该导孔42是受挡止阀3所封闭,则该活塞部41与挡止阀3间是形成充满内容液的阻绝层7,由于本实用新型是用于沐浴乳液,特别是黏稠状乳液或颗粒膏状乳液时,膏状乳液的内容液是充斥于活塞部41与挡止阀3间,即使活塞部41与挡止阀3外周缘受摩损无法确实贴合外管5内壁,阻绝层7是可填补刮损处,保持挡止阀3、活塞部41及内管4间的密闭状态,以达到不外泄的最佳汲取状态。
请参照图8至图11的剖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于初始状态时,该头部1是旋锁于栓盖12上,该推管2受头部1锁固下压推抵内管4及套接件44并挤压弹性组件45,由于该内管4管径是采阶级层状设置,且由上至下渐缩,该内管4底端接设的套接件44是与外管5管壁卡抵,即使如图9所示,使用者将容器6倒置,珠体51受地心引力而无法卡抵挡部53,内容液是由容器6底部倒流,由于该套接件44是紧密卡抵内管4,则内容液无法流至内管4的导孔42内,则不至于发生溢流外泄的事情; 如图10所示,若该头部1呈初次开启状态时,是利用挡止阀3外周缘弹性结构达到与外管5内侧壁的密闭效果,当使用者连续按压数次后,该弹性组件45是弹性复归推抵套接件44,该套接件44是推抵活塞部41及内管4向上,该活塞部41是将内容液汲取至外管,而该活塞部41的透孔43是受推抵与挡止阀3的挡止件31嵌卡,且该内管4的导孔42是受挡止阀3内径封闭,而由前述的汲取作动方式可知,该挡止阀3与活塞部41间是形成一由内容液所构成的阻绝层7;该阻绝层7是随每次按压时,内容液流入内管的导孔42且弹性组件45是复归回原位,而使挡止阀3与活塞部41嵌卡再度形成阻绝层7,如此该阻绝层7是随每次按压获得补充,而可持续达到密闭的功效;即使当使用者将容器6倒置如图11所示时,珠体51受地心引力拉扯而无法卡抵挡部53,内容液由容器6底部倒流,由于该挡止阀3已封闭导孔42,且该挡止阀3与活塞部41间形成阻绝层7,因此内容液是无法溢流外泄出容器6外。
请参照图12及图13的第二实施例所示,该套接件44是可与内管4的活塞部41一体成形,且该套接件44内径是大于第一实施例的套接件44内径,如此是可用于较大径宽的弹性组件45,使弹性组件45恰好装设于套接件44内,而可达到上述相同的功效;当外管5容置空间较小而仍需要装设较大径宽的弹性组件45时,若将该弹性组件45装设于活塞部41上会造成对应的孔槽过大,使得活塞部41壁厚及结构力道不足,因此是可利用第一实施例较大内径的套接件44装设于活塞部41,以维持弹性组件45确实弹性压缩,不至于产生因使用较小径的弹性组件45而产生扭转或偏转的事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内管、一推管、一挡止阀、以及一外管,其中
该内管、推管、挡止阀是装设于外管内部;
该内管底端是设有一活塞部,该活塞部是穿设有透孔,且该内管底部是套设有一弹性组件,该内管上是套设有挡止阀;
该挡止阀是穿套设于内管上,且该挡止阀外周缘是为具弹性的结构,该挡止阀贴合于外管内侧壁;该挡止阀底端设有挡止件,该挡止件对应于透孔设置;
该推管是装设于内管及挡止阀上,该推管顶端是接设有一相连通的头部,该推管底端是与内管套接且相连通,该推管是借由头部的按压或弹性组件的弹性回推,而沿推管轴向往覆运动;
弹性组件推顶活塞部,活塞部的透孔与挡止阀的挡止件密合嵌卡形成一阻绝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底端接设有一组设不同尺寸的弹性组件的套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接件是与活塞部一体成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部上方设有肋部,该肋部外周缘为倾斜状,该挡止阀底端设有对应的倾斜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孔内侧壁是呈倾斜状,且该挡止件外周缘是呈倾斜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外壁上穿设有使空气得以进入平衡内外压力的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内部设有一珠体,该外管内部形成一挡部,该珠体受挡部卡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是穿设有导孔,该导孔供内容液进入头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管底端是环设凸出形成一供推抵挡止阀的肩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头泵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管穿设于一栓盖并与头部套接连通,该栓盖是装设于一外盖上,该头部及栓盖装设于一容器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压头泵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推管、一内管、一挡止阀以及一外管,其中该推管顶部是与一头部相连通,该推管底部端面是凸设有一肩部,且该推管是与内管连通接设;该内管底部是环凸形成一活塞部,该内管与活塞部连接处是环设有肋部,该内管邻近活塞部是穿设有导孔,该活塞部是穿设有若干透孔,而该内管管状结构上是穿套一挡止阀,且该内管底端是组设有一套接件;该挡止阀底部端面是凸设有若干挡止件;套接件是接设于内管底部端面,套接件底端是组设一弹性组件;该推管及内管是容置于外管内,且该外管内侧底部是设有一挡部,该挡部是用以卡抵一珠体;借由挡止阀与活塞部间形成由内容液构成的阻绝层,以达到最佳的汲取效果。
文档编号B65D47/34GK201080311SQ20072015089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2日
发明者曾森立 申请人:旭通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