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8997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冲床配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 送料机构。
技术背景对于将单个坯件冲制成具有所需形状的工作而言,通常并不需要在冲床 上配备送料机构。然而,对于那些在长度并不受到限制的薄带上连续冲制工 件,则送料机构显得必不可少。因为如果由工人手工喂送,由于每次喂送量 客观上难于做到始终如一,若一次送入的薄带过多,会使薄带冗余,造成浪费;反之,若一次送入过少,则无法成形出工件,从而造成既薄带浪费又致 使工件报废。因此,只有将薄带的送进量即每次送进的节距达到与冲床的每 次冲压的动作及所需的材料相一致的程度,才能既不致以产生薄带冗余,又 不引起薄带过少而藉以体现节约材料和满足高效率的连续冲压要求。尤其是 对于某些原材料价格极为昂贵的例如厚度仅为0.05 0.3皿的银铜带冲制相应的器件,送料机构的结构合理与否直接至关能否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申请人进行了检索,检取有两篇文献, 一为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1735U, 介绍了冲床自动送料机构,该机构的工作原理在其说明书第1页第13 19行 作了具体描述。纵观该专利技术方案,靠摩擦力带动线材送料,具体是由斜 楔碰压滚轮,进而由滚轮压迫或释放线材。不足有二, 一是对于申请人在上 面提到的厚度仅为0.05 0.3 mm的薄带(也可称箔带)而言,本机构无法适用, 因为若滚轮(专利称钢球)对薄带的挟持力过大,则会导致损及薄带,而如 果挟持力过小,则起不到挟持作用;二是滚轮对线材的挟持与否是靠弹簧的 作用来担当的,由于弹簧的最大弱性容易出现疲劳现象,因此当弹簧出现疲 劳,那么其对滚轮的作用荡然无存,进而使滚轮无法对线材挟持。二为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23389U所推荐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该专利技 术方案所期取的技术效果是防止薄带放出过多即避免薄带冗余,以使薄带具有一定的张力。欠缺之一,薄带在进入冲床的冲头之前拐点多,存在易损及 薄带之虞,因为对于申请人在上面提到的微薄的银铜带切忌存在拐点,否则 会出现巻边之类的情形;之二,由于薄带从环圈体退出到冲床冲制的行进过 程中,需要作90°的角度变化(该专利的图2至图4所示),即薄带从垂直变 为水平,因而对薄带的保护是不利的;之三,该技术方案同样不适合于对微 薄的如申请人在上面提到的厚度为0.05 0.3皿的薄带的张力控制,因为该专 利是通过冗余的薄带使一对感应器导通来达到电机停止工作,也就是说当穿 过其中一个感应器上的薄带的冗余部分触及另一感应器时,电机停止工作,这就需要薄带具有一定的刚度,否则不可能以起拱的方式触动另一感应器(图 2所示),因此由申请人提到的薄带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之四,整体结构 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确保薄带在进入冲床的冲头之前的行进过 程中无拐点并且无需改变薄带角度而有助于保护薄带、张力控制效果好、结 构简练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它 包括一对彼此对置辊筒架; 一对第一、第二辊筒,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的一对 辊筒架上,在第一辊筒的第一辊筒轴上固设有第一齿轮,而第二辊筒的第二 辊筒轴上固设有第二齿轮,第一、第二齿轮彼此啮合; 一用于驱使所述第二 辊筒运动的辊筒驱动装置,该辊筒驱动装置与冲床的冲床模架和所述的第二 辊筒轴联结; 一对辊筒提携装置,分别设在一对辊筒架的顶部并且与第一辊 筒联结。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辊筒的第一辊筒轴的两端 各枢置在相应的第一辊筒轴座上,第一辊筒轴座可上下滑动地滑配在所述的 辊筒架上,并且第一辊筒轴座与所述的辊筒提携装置联结;所述的第二辊筒 的第二辊筒轴的两端可转动地设在第二辊筒轴座上,第二辊筒轴座滑动配合在所述的辊筒架上,并且对应于第一辊筒轴座的下方,其中所述的第二辊筒 轴与所述的辊筒驱动装置联结。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辊筒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第 二连杆、棘爪和棘轮以及扭簧,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冲床模架联结,下端 与第二连杆的上端联结,第二连杆的下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二辊筒轴上,棘爪 通过第一铰接轴铰设在第二连杆上,与所述的棘轮相配合,棘轮固定在第二 辊筒轴上,扭簧设在所述的第一铰接轴上,并且与所述的棘爪相配合。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辊筒轴与所述的第二连 杆和棘轮相对应的一端构成有一连杆固定台阶和棘轮固定台阶,所述的棘轮 固定在棘轮固定台阶上,而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下端套置在连杆固定台阶上。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棘轮上的棘轮爪之间的距离 是与薄带的一次送进量相等的。在本发明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辊筒提携装置包括拉杆、弹 性部件、扳手和销轴,拉杆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一辊筒轴座的顶部固定,拉杆 的上端探出所述辊筒架的顶横梁并且开设有销轴孔,弹性部件套设在拉杆上, 弹性部件的一端抵挡在所述顶横梁上,另一端支承在第一辊筒轴座上,扳手 通过所述的销轴并且借助于所述的销轴孔与所述的拉杆铰连联结。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扳手在与所述的拉杆相铰 连联结的一端构成有至少一个凸轮,凸轮与所述的顶横梁相接触。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部件为弹簧。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的辊筒架的一侧 还配备有一薄带导向装置。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薄带导向装置包括一对 夹片、底座和立柱, 一对夹片通过一对调整螺母设在立柱的上端,立柱的下 端固定在底座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能确保薄带进入冲床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行进而无拐点并且不发生角度改变,因而有利于保护薄带;第一、第 二辊筒、第一、第二齿轮以及辊筒驱动装置的配合能实现良好的张力控制, 并且能保障第一、第二辊筒所引入的供冲床的冲头实行冲制的薄带的送进量 不会出现冗余,不仅有助于节约材料,而且能确保加工效率;整体结构简单。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査员尤其是公众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结构实质 及有益效果,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如下, 但所有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构成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形式上的 而非实质性的等效替换或名词术语概念变化均应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并且要 求权利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敬请参见图1,给出了一对形状优选但并非绝对限于的趋于龙门架状的 辊筒架l,该对辊筒架1的位置彼此保持对应,即处于同一直线上,各辊筒架 1的底部用螺钉12与冲床7的工作台面75固定。 一对第一、第二辊筒2、 3 呈上下配合关系地并且各自可转动地配置在一对辊筒架1上,具体是第一 辊筒2的一对第一辊筒轴21通过轴承而可旋转地设在相应的即一对第一辊筒 轴座211上,以目前的图示位置状态为例(以下同),第一辊筒轴21的左端 伸展到第一辊筒轴座211外,并且通过键固定第一齿轮4,固定时,只要将第 一齿轮4的第一中央孔41套置到第一辊筒轴21的轴头上,再用平键固定; 第二辊筒轴3的一对第二辊筒轴31同样通过轴承而可旋转地设在相应的即一 对第二辊筒轴座311上,第二辊筒轴31的左端伸展到第二辊筒轴座311夕卜, 并且通过平键固定第二齿轮5,固定时,只要将第二齿轮5的第二中央孔51 套置到第二辊筒轴31的轴头上,再用平键键固。第一、第二齿轮4、 5彼此 啮合。由图l所示, 一对第一、第二辊筒轴座211、 311是与辊筒架1的立柱滑动配合的,例如当将辊筒架1的顶横梁11在松启顶横梁固定螺钉111而移离时,便可将一对第一辊筒轴座211携第一辊筒2和第一齿轮4移出辊筒架1, 同例可将一对第二辊筒轴座311携第二辊筒3和第二齿轮5移出辊筒架1,以 利维护或更换。 一对第一辊筒轴座211与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一对辊筒提携 装置8联结。请继续见图l,推荐了优选而非限于的辊筒驱动装置6,作为该辊筒驱动 装置6的第一连杆61的上端用第二铰接轴612与拉杆座611的一端联结,而 拉杆座611的另一端固定在冲床7的冲床模架71上,第一连杆61的下端用 第三铰接轴613与第二连杆62的上端铰连连接,而第二连杆62的下端开设 有第一固定台阶孔621,第一固定台阶孔621与构成在前述的第二辊筒轴31 上的连杆固定台阶312相配合,棘爪63通过第一铰接轴631铰接在第二连杆 62的近中部,扭簧65置于第一铰接轴631上,扭簧65的一个扭簧脚抵挡在 棘爪63上,该棘爪63与棘轮64上的棘轮爪641 (也可称齿)相配合,棘轮 64中央的第二固定台阶孔641与第二辊筒轴31上的棘轮固定台阶313固定。 棘轮64上的相邻棘轮爪642之间的直线距是与由图2所示的薄带10的每一 次的送进量相等的。如果棘轮爪642的数量有20个,那么薄带10的行进节 距为20个,冲床7工作20次即冲制20次,则棘轮64转动一圈。无疑,薄 带10—次行进的节距是与所要冲制的器件的长度尺寸相等的,基于此理,当 所冲制的器件的尺寸变化时,那么,只要更换相应的棘轮64即可。更换棘轮 64时,只要将挡销如开口销(图中未示出)拨离连杆固定台阶312上的挡销 孔3121,先将第二连杆62退离连杆固定台阶312,再将棘轮64从棘轮固定 台阶313退出,然后将所需的棘轮64更迭,并且将第二连杆62回复到连杆 固定台阶312。请仍然参见图1,给出了一对分别用来与一对第一辊筒轴座211联结的 辊筒提携装置8的优选而非限于的具体结构,每个辊筒提携装置8各包括拉 杆81、弹性部件82、扳手83和销轴84,拉杆81的下端与第一辊筒轴座211 的顶部居中部位固定,而拉杆81的上端穿过预先制作在顶横梁11中部的拉杆孔即探出顶横梁ll,并且还开设有一销轴孔811,弹性部件82采用弹簧, 套置在拉杆81的中部,弹性部件82的上端与顶横梁11接触即支承在顶横梁 11上,而弹性部件82的下端支承在第一辊筒轴座211上,扳手83与拉杆81 相连结的一端加工有一对凸轮831,在凸轮831部位开设有轴孔8311,用销 轴84穿及轴孔8311和销轴孔811便可将扳手83与拉杆81的上端连结。辊 筒提携装置8的功用是为薄带10穿过第一、第二辊筒2、 3之间提供方便。 例如,当要将待冲压的薄带10从第一、第二辊筒2、 3的一侧引至另一侧时, 那么只要向上扳展扳手83,在凸轮831的作用下,使拉杆81上提,此时弹性 部件82压縮,由于拉杆81是与第一辊筒轴座211相固连的,因此在拉杆81 上行时,便由拉杆81带动即提携着第一辊筒轴座211上移,由第一辊筒轴座 211携第一辊筒2上移,使第一、第二辊筒2、 3之间产生空隙,藉由该空隙 作为引渡薄带10的通道,当薄带10引渡结束后,向先前的相反方向扳展扳 手81,使第一辊筒2恢复到原来位置,由第一、第二辊筒2、 3相互配合挟持 薄带10。前面提到的引渡的概念是指将薄带10从第一、第二辊筒2、 3的一 侧引入并且从另一侧引出。敬请参阅图2,在该图中,申请人示意出了业界并不陌生的冲床7的局 部结构,在冲床7的冲头72上安装有冲床模架71,冲床模架71上安装有作 为上模的模头73,以冲床7的工作台面75为载体并且在对应于冲床模架71 的下方安装有模座74,模座74上安置与模头73相配的下模741。请继续参见图2,以所述的模座74为基准,在冲床7的工作台面75上, 即模座74的左侧安装由图1所示结构的本发明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 构,而在模座74的右侧配套一个薄带导向装置9,该薄带导向装置9还可称 为薄带过渡装置,并且,薄带导向装置9既可以直接设在冲床7的工作台面 75上,也可以另行设在地坪上,本实施例择后者。优选而非限于的薄带导向 装置9的结构为 一对夹片91以面对面的形态通过一对调整螺母911定位在 立柱93的上端,而立柱93的下端固定在底座92上,在一对夹片91的面对 面的一侧表面还可固设有毡布,用于保护薄带10。申请人结合图1、图2简述本发明的使用,如图2所示,将形成盘巻状 的薄带10的前端引经薄带导向装置9的一对夹片91和模头73与下模741之 间,并且进而引经第一、第二辊筒2、 3之间,此时由辊筒提携装置8将第一 辊筒2上提,待薄带10通过第一、第二辊筒2、 3后,通过操作辊筒提携装 置8使第一辊筒2复位,以配合第二辊筒3将薄带10挟持。在冲床7进入工 作状态的同时,即在薄带10上冲取一个个器件时,每当模头73向下俯冲一 次,便使第一连杆61向下移动,由第一连杆61推动第二连杆62向下转动, 此时的棘爪63不作用于棘轮64的棘轮爪642,棘轮64不带动第二辊筒轴31, 然而当模头73上行时,第一连杆61上行,第二连杆62向着与先前相反的方 向即向上转动,此时的棘爪63作用于棘轮64的棘轮爪642,使第二辊筒轴 31转动一个棘轮爪642程度的节距(直线距离),薄带10朝着图2中由箭头 示意的方向行进一个节距,该节距与被冲取的器件的长度相一致。依此类推, 只要冲床7不停地工作,那么辊筒驱动装置6产生同步的运动,将待冲制成 形的薄带10有节制地拽引到模头73与下模741之间。于是薄带10的张力得 到了保障,而且每次拽引的薄带10的程度既不会出现冗余,也不会导致短缺。本申请人将上述结构配置在普通的冲床上并在保密的状态下对厚度为 0.15皿的银铜箔带进行了冲件试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利用率与手工喂送相 比有了显著的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彼此对置辊筒架(1);一对第一、第二辊筒(2、3),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的一对辊筒架(1)上,在第一辊筒(2)的第一辊筒轴(21)上固设有第一齿轮(4),而第二辊筒(3)的第二辊筒轴(31)上固设有第二齿轮(5),第一、第二齿轮(4、5)彼此啮合;一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辊筒(5)运动的辊筒驱动装置(6),该辊筒驱动装置(6)与冲床(7)的冲床模架(71)和所述的第二辊筒轴(31)联结;一对辊筒提携装置(8),分别设在一对辊筒架(1)的顶部并且与第一辊筒(2)联结。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第一辊筒(2)的第一辊筒轴(21)的两端各枢置在相应的第一辊筒轴座 (211)上,第一辊筒轴座(211)可上下滑动地滑配在所述的辊筒架(1)上,并且 第一辊筒轴座(211)与所述的辊筒提携装置(8)联结;所述的第二辊筒(3)的第 二辊筒轴(31)的两端可转动地设在第二辊筒轴座(311)上,第二辊筒轴座(311) 滑动配合在所述的辊筒架(l)上,并且对应于第一辊筒轴座(211)的下方,其 中所述的第二辊筒轴(31)与所述的辊筒驱动装置(6)联结。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辊筒驱动装置(6)包括第一、第二连杆(61、 62)、棘爪(63)和棘轮(64) 以及扭簧(65),第一连杆(61)的上端与所述冲床模架(71)联结,下端与第二 连杆(62)的上端联结,第二连杆(62)的下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二辊筒轴(31)上, 棘爪(63)通过第一铰接轴(631)铰设在第二连杆(62)上,与所述的棘轮(64) 相配合,棘轮(64)固定在第二辊筒轴(31)上,扭簧(65)设在所述的第一铰接 轴(631)上,并且与所述的棘爪(63)相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第二辊筒轴(31)与所述的第二连杆(62)和棘轮(64)相对应的一端构成有 一连杆固定台阶(312)和棘轮固定台阶(313),所述的棘轮(64)固定在棘轮固定台阶(312)上,而所述的第二连杆(62)的下端套置在连杆固定台阶(313)上。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棘轮(64)上的棘轮爪(642)之间的距离是与薄带的一次送进量相等 的。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辊筒提携装置(8)包括拉杆(81)、弹性部件(82)、扳手(83)和销轴(84), 拉杆(81)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一辊筒轴座(211)的顶部固定,拉杆(Sl)的上端探 出所述辊筒架(1)的顶横梁(11)并且开设有销轴孔(811),弹性部件(82)套设 在拉杆(81)上,弹性部件(82)的一端抵挡在所述顶横梁(11)上,另一端支承 在第一辊筒轴座(211)上,扳手(83)通过所述的销轴(84)并且借助于所述的销 轴孔(811)与所述的拉杆(81)铰连联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扳手(83)在与所述的拉杆(81)相铰连联结的一端构成有至少一个凸轮 (831),凸轮(831)与所述的顶横梁(11)相接触。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弹性部件(82)为弹簧。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6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 征在于在对应于所述的辊筒架(l)的一侧还配备有一薄带导向装置(9)。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薄带导向装置(9)包括一对夹片(91)、底座(92)和立柱(93), 一对夹片 (91)通过一对调整螺母(911)设在立柱(93)的上端,立柱(93)的下端固定在底 座(92)上。
全文摘要
一种结构改进的冲床自动送料机构,属于冲床配套装置技术领域。它包括一对彼此对置辊筒架;一对第一、第二辊筒,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的一对辊筒架上,在第一辊筒的第一辊筒轴上固设有第一齿轮,而第二辊筒的第二辊筒轴上固设有第二齿轮,第一、第二齿轮彼此啮合;一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辊筒运动的辊筒驱动装置,该辊筒驱动装置与冲床的冲床模架和所述的第二辊筒轴联结;一对辊筒提携装置,分别设在一对辊筒架的顶部并且与第一辊筒联结。优点有利于保护薄带;不仅有助于节约材料,而且能确保加工效率;整体结构简单。
文档编号B65H20/02GK101322998SQ200810022260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0日
发明者烨 华, 华钟南, 戴卫刚, 景雪明, 伟 林 申请人:常熟市双华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