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检测装置、自动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973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片材检测装置、自动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片材检测装置、使用了该片材检测装置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片材检测装置对通过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进行检测。

背景技术:
基于原稿片材上的原稿图像而在印刷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进行图像形成的装置主体、自动原稿供纸装置以及图像读取部。放置在自动原稿供纸装置的原稿托盘上的原稿片材被运往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位置,该原稿图像被光学式地读取。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基于所述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印刷用片材被运送经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当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时被转印图像。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原稿片材或者印刷用片材的片材运送路径是必需的。该片材运送路径中配置有片材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片材的通过定时或者用于检测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阻塞。通常使用光遮断器作为该片材检测装置。光遮断器包括其一部分向片材运送路径突出,与通过该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干涉并转动的致动器,通过该致动器,基于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光路是否被遮光来检测片材。由于所述致动器在片材被向片材运送路径的正向运送时,与片材发生干涉而向从片材运送路径避让的方向转动,因此片材能够几乎无阻力地通过。但是,在片材阻塞发生时,当想要将片材从片材运送路径向与所述正向相反的方向拉出时,有时所述致动器会夹住片材。此时,片材容易破损。现在已知有使用了其一部分可伸缩的致动器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使所述致动器的一部分与外装罩的打开联动地缩入致 动器主体内的状态从而使所述致动器从片材运送路径避让,使得在片材阻塞发生时容易取出片材。但是,在该装置中,需要使所述致动器的一部分与外装罩的开闭动作联动地伸缩的连结机构,因此导致部件个数的增加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增加部件个数且不妨碍从片材运送路径拉出片材的片材检测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片材检测装置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是对通过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进行检测的片材检测装置,包括移动部件、支承部件、第一施力部件以及检测部。所述移动部件包括能够与通过所述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干涉的干涉部。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移动部件滑动自如地支承并使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突出姿势和避让姿势之间进行姿势改变,所述突出姿势是指所述干涉部向所述片材运送路径突出的姿势,所述避让姿势是指与所述突出姿势相比所述干涉部从所述片材运送路径避让的姿势,并且,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与所述滑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所述支承部件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并通过该旋转而使得所述移动部件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移动部件施力使得所述移动部件采取所述突出姿势。所述检测部基于所述移动部件的旋转进行片材的检测动作。当片材正向通过所述片材运送路径时,该片材与处于所述突出姿势的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干涉部干涉,所述移动部件在维持所述突出姿势的状态下向沿着所述正向的第一方向转动。当暂时停止在所述片材运送路径中的片材被向反向拉出时,该片材与处于所述突出姿势的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干涉部干涉,所述移动部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对抗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其姿势从所述突出姿势改变为所述避让姿势。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涉及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包括用于运送原稿片材经过光学读取位置的原稿片材运送路径和相对所述原稿片材运送路径而配 置的检查通过该原稿片材运送路径的原稿片材的片材检测装置。该片材检测装置具有上述片材检测装置的构成。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印刷用片材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部;用于运送印刷用片材经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印刷用片材运送路径;以及相对所述印刷用片材运送路径而配置的检查通过该印刷用片材运送路径的印刷用片材的片材检测装置。该片材检测装置具有上述片材检测装置的构成。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复印机的简要截面图;图2是简要示出上述复印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图3是片材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4与图3的斜视方向不同的片材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片材检测装置的截面图;图6是片材检测装置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致动器正在检测片材的状态。图7是片材检测装置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片材被向反向拉出时的状态。图8的(A)以及图8的(B)是致动器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移动部件相当于突出姿势的状态。图9的(A)以及图9的(B)是致动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的(A)以及图10的(B)是示出致动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1的(A)以及图11的(B)是示出致动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2的(A)以及图12的(B)是致动器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移动部件的相当于避让姿势的状态。图13是比较例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14是比较例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能够理想地应用本发明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图1是简要示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复印机1的内部构成的截面图。复印机1包括主体壳体10、容纳于主体壳体10内并对印刷用的片材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部100、载置在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ADF)200、容纳在主体壳体10的上部的原稿读取部300、容纳在主体壳体10的下部的供纸部400、以及设置在主体壳体10的上部前方的操作显示部500。原稿读取部300光学式地读取作为复印对象的原稿片材,并生成与该原稿片材对应的图像数据。原稿读取部300包括搭载有光源以及镜子的移动滑架301、嵌入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的第一接触玻璃302以及第二接触玻璃303、输入从所述光源照射向原稿片材的光的反射光的成像元件(图中省略)、以及使所述反射光在所述成像元件成像的光学系统(图中省略)。原稿读取部300取得载置在第一接触玻璃302上的原稿片材或者为了与第二接触玻璃303接触而由ADF200运送来的原稿片材的图像数据并输出给后述的控制部20。ADF200向原稿读取部300(配置有第二接触玻璃303的光学读取位置)自动地输送原稿片材。ADF200包括:载置原稿片材的原稿托盘201、具有运入辊等并从原稿托盘201运入原稿片材的运入驱动部202、从运入驱动部202的下游侧经由所述光学读取位置延伸的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片材运送路径)、对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中的原稿片材进行运送的运送辊204、排出由运送辊204运送来的原稿片材的排出辊205、以及承载由排出辊205排出的原稿片材的原稿排纸盘206。ADF200响应复印开始的指示输入等而将原稿托盘201上载置的原稿片材一张张地自动送入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并使其与第二接触玻璃303边接触边运送,之后排出到原稿排纸盘206上。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是从运入驱动部202的下游侧大致水平方向地伸出并向下方弯曲,之后进一步地弯曲,弯曲成经由第二接触玻璃303的配置位置直至排出辊 205的U字状的运送路径。在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中发生原稿片材的阻塞时,用户通过打开ADF200的上部罩200H,将阻塞状态的原稿片材向与运送方向(正向)相反的方向拉出,能够解除阻塞。此外,上部罩200H的下表面构成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的上侧运送引导面。ADF200在其后方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连结至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当用户手动地使原稿读取部300读取原稿片材时,抬起ADF200的前部从而敞开第一接触玻璃302。接着,例如将处于展开状态的书籍等读取用原稿载置到第一接触玻璃302的上表面,使原稿读取部300执行读取动作。供纸部400对图像形成部100供应印刷用片材。供纸部400包括供纸盒401、402以及手动纸盘403,所述供纸盒401、402容纳各种尺寸的片材(记录纸),所述手动纸盘403被构成为向主体壳体10的一个侧方部自由开闭。另外,供纸部400包括从供纸盒401、402向图像形成部100运送印刷用片材的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印刷用片材运送路径)、以及从手动纸盘403向图像形成部100运送印刷用片材的第二片材运送路径405(印刷用片材运送路径)。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是经由图像形成部100直至后面说明的排出辊110、11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片材运送路径。第二片材运送路径405在图像形成部100的上游侧与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汇合。与供纸盒401、402以及手动纸盘403对应地具有用于取出片材的拾取辊406、407、408,以及将片材一张张地送出至各运送路径的供纸辊409、410、411。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中设置有运送片材的运送辊412、413,以及使片材在图像形成部100的跟前暂时停止而进行歪斜调整,并且以预定的定时将片材向图像形成部100送出的校准辊414。图像形成部100对由供纸部400运送来的片材转印(印刷)预定的图像。图像形成部100包括:以能够向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感光鼓101、布置于感光鼓101的周围的带电部102、显影部103、清洁部104、激光扫描单元105以及转印辊106、以及布置在转印辊106的下游侧的定影部107。感光鼓101在其周面承载静电潜像以及使静电潜像显现的调色剂像。带电部102使感光鼓101的表面均匀地带上预定电位。激光扫描单元105基于来自后面说明的图像存储部30等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向感光鼓101的表面照射激光束。通过该照射在感光鼓101的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103使调色剂附着在静电潜像上从而显现图像(原稿图像)。转印辊106与感光鼓101形成转印压印部并且转印辊106被施加转印偏压,向通过所述转印压印部的片材上转印感光鼓101上的调色剂像。清洁部104在完成向片材转印图像之后,清理残留在感光鼓10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定影部107对转印到纸张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定影部107包括加热辊以及加压辊,通过所述加热辊的热量熔化片材上的调色剂,通过由所述加压辊施加压力从而将调色剂定影到片材上。主体壳体10的上部以及侧面部设置有腔内排纸盘108和外部排纸盘109。被定影部107施加了定影处理的片材分别通过排出辊110、111被排出到腔内排纸盘108、外部排纸盘109。此外,片材的运送方向能够通过排出分叉引导部112在排出辊110侧和排出辊111侧之间切换。操作显示部500接受用户对复印机1的指示输入。操作显示部500包括:用于用户输入印刷执行指示的开始键501、用于输入印刷份数等的数字键盘502、以及显示用于输入各种复印动作的设定等的操作引导信息等并且显示各种操作按钮等的触摸面板503。图2是简要地示出图1所示的复印机1的电气构成的框图。复印机1包括掌管装置整体的动作控制的控制部20。控制部20是包括存储复印机1的控制程序的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暂时地保存数据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从ROM读出并执行上述控制程序等的CPU的微型计算机,其根据从操作显示部500等输入的预定的指示信息以及来自设置在本装置的各处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装置整体的控制。该控制部20除了连接有上述的图像形成部100、ADF200、原稿读取部300、供纸部400以及操作显示部500之外,还连接有图像存储部30、图像处理部40以及片材检测装置S。图像存储部30是暂时地存储通过原稿读取部300读取的原稿的图像 数据、以及经由图中省略的网络I/F部等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图像处理部40对上述图像数据进行例如伽马处理以及放大缩小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部40中,例如对通过原稿读取部300进行读取而获得的原稿片材的模拟图像数据进行A/D转换,并使用数字图像数据进行上述各种图像处理。片材检测装置S被设置在ADF200内的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主体壳体10内的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第二片材运送路径405的合适的位置上,检测通过上述片材运送路径203、404、405的片材。即,片材检测装置S检测片材是否通过了其设置位置,或者,片材在其设置位置的滞留情况。后面详细说明片材检测装置S,片材检测装置S是光遮断器型的传感器装置,其包括:一部分向片材运送路径203、404、405突出并与通过该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干涉而转动的致动器、以及发光部和受光部。通过片材检测装置S得到的片材检测信号被发送给控制部20。片材检测装置S被配置在片材运送路径203、404、405中的适于检测片材的通过定时或者检测片材阻塞的位置。例如图1中所示的位置P1、P2、P3等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设置位置。位置P1是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中的弯曲成U字状的位置。位置P2是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中的比校准辊414的配置位置稍稍靠上游的位置。位置P3是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中的比排出辊110的配置位置稍稍靠上游的位置。当然,也可以在上述以外的位置配置片材检测装置S。控制部20除了包括控制复印机1的各部分动作的功能部,还包括与片材检测装置S的片材检测动作关联的定时设定部21以及阻塞判定部22。定时设定部21基于通过片材检测装置S得到的片材通过的检测结果来设定图像形成部100和各种辊等的驱动开始以及停止定时。阻塞判定部22在片材检测装置S持续输出“有片材”的信号达到预定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发生了片材阻塞,并使复印机1执行预定的警告动作。接着,说明片材检测装置S的细节。图3以及图4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立体图,并且是斜视方向彼此不同的图。图5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截面 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片材检测装置S被应用于ADF200的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上述的位置P1)的例子。如图5所示,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弯曲成U字型的运送路径的一部分由以预定的曲率弯曲的内侧引导部件23和与该内侧引导部件23隔开预定间隔而相对配置的外侧引导部件26形成。内侧引导部件23以及外侧引导部件26是形成紧邻光学读取位置之前的片材运送路径的引导部件。即,内侧引导部件23以及外侧引导部件26被配置在与第二接触玻璃303相对的相对部件27紧邻的上游侧,从图5来看,形成了将原稿片材的运送方向从向下改变约90度至向右的弯曲运送路径。内侧引导部件23包括缓缓凸出地弯曲的内侧引导面231、突出设置于该内侧引导面231并向原稿片材的运送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肋232、位于与内侧引导面231的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且作为片材检测装置S的组装位置的中央引导部233。在中央引导部233设置有用于使片材检测装置S的一部分(干涉部61)突出的内侧狭缝234。另外,在内侧引导面231的背面侧连接设置有对片材检测装置S进行支承的水平的支承板24。外侧引导部件26包括缓缓凹陷地弯曲的外侧引导面261和突出设置于外侧引导面261的多个引导肋(图中省略)、以及在与内侧狭缝234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在外侧引导面261的外侧狭缝262。片材检测装置S包括与从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通过的原稿片材干涉而转动的致动器AC、以及基于该致动器AC的转动而进行原稿片材的检测动作的检测部90。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AC具有如下特征,其被分割成移动部件60和将该移动部件60滑动自如地支承的支承部件70。在移动部件60和支承部件70之间存在压缩螺旋弹簧81(第一施力部件),在支承部件70中插入有扭力螺旋弹簧82(第二施力部件)。首先,说明片材检测装置S的构成以及动作的概要。移动部件60包括能够与通过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的片材干涉的干涉部61。支承部件70将干涉部61滑动自如地支承着,使其能够在突出姿势和避让姿势之间进行姿势改变,所述突出姿势是指干涉部61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突 出的姿势,所述避让姿势是指与所述突出姿势相比干涉部61从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避让的姿势。另外,支承部件70围绕着在与所述滑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通过该旋转使移动部件60也围绕所述旋转轴一同旋转。即,移动部件60以及支承部件70作为致动器AC一体转动的同时,移动部件60被支承部件70能够滑动地支承而能够从片材运送路径203避让。支承部件70上一体地安装有遮光部件75。检测部90包括隔开间隔G而配置的发光部91以及受光部92。遮光部件75能够进入间隔G以及从间隔G避让,通过致动器AC的旋转角度进行所述进入或者所述避让。图5~图7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截面图。图5示出了致动器AC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移动部件60处于突出姿势,干涉部61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突出。如图6所示,当原稿片材正向(图中的箭头C1)通过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时,该片材干涉处于突出姿势的移动部件60的干涉部61,移动部件60在维持突出姿势的状态下沿正向C1逆时针方向(第一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当由于发生片材阻塞等而暂时停止在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中的原稿片材被预定的拉出力反向(图中的箭头C2)拉出时,移动部件60从图6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转动。而且移动部件60对抗压缩螺旋弹簧81的施力,其姿势从所述突出姿势改变为所述避让姿势。因此,用户能够不受致动器AC妨碍地顺畅地取出暂时停止的原稿片材。此外,所述避让姿势不仅包括从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完全地避让的方式,还包含通过比所述突出姿势避让一些,而在确保原稿片材的通路的状态下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突出的方式(在图7中示出了干涉部61稍稍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突出的例子)。以下,使用上述的图3~图7以及图8的(A)~图12的(B)详细地说明片材检测装置S的各部的构成以及动作。图8的(A)以及8的(B)是致动器AC的立体图并且是斜视方向不同的、示出与移动部件60的突出姿势相当的状态的图。图9的(A)以及9的(B)是致动器AC的立体分解图,并且是使斜视方向不同的图。图10的(A)以及10的 (B)、图11的(A)以及11的(B)、图12的(A)以及12的(B)是依次示出致动器AC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并且是使斜视方向分别不同的图。此外,图12的(A)以及12的(B)是示出与移动部件60的避让姿势相当的状态的图。主要参照图8的(A)~图9的(B)可知,移动部件60包括上述的干涉部61、与该干涉部61连接设置的基体部62。干涉部61包括直线延伸的棒状的躯体部611、位于该躯体部611的前端侧的曲面部612。躯体部611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曲面部612是沿着原稿片材的运送方向弯曲的半圆弧状的曲面。在大致侧面视图中,基体部62具有在该移动部件60的滑动方向(在图8的方向显示中是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形状且沿着所述滑动方向延伸的长孔63。基体部62具有长孔63的结果是,其包括:前板621;从该前板621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板622(被引导部);从前板62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板623;以及连接上板622和下板623的后端的后板624。此外,在下板623的大致后半部分设置有为了容纳遮光部件75而切去下板623的左右宽度的一部分而成的缺口部625。干涉部61以前板621的上端为基部向前方突出。上板622大致直线状地向干涉部61的后方延伸。长孔63包括位于前方侧的宽部631和位于后方侧的窄部632。宽部631是由上板622的前方内壁641、下板623的前方内壁642以及前板621的内壁划分出的空间,专门用于将支承部件70组装至移动部件60的时侯(后面基于图10~图12进行说明)。窄部632是由上板622的后方内壁643、下板623的后方内壁644以及后板624的内壁划分出的空间,是专门用于移动部件60的滑动的。上板622的前方内壁641和后方内壁643是无落差的彼此连续的水平内壁。下板623的前方内壁642以及后方内壁644均是与上板622的前方内壁641以及后方内壁643平行的内壁,后方内壁644位于比前方内壁642高一截的位置。在前方内壁642和后方内壁644之间设置有圆弧状的倾斜面645。此外,在上板622的前方内壁641上突出设置有用于保持压缩螺旋弹簧81的前端的保持突起65。支承部件70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直线延伸的棒状的支承主体部71、配置在支承主体部71的两端的左转动支点部721以及右转动支点部722、配置在支承主体部71的中央部的稍稍偏左的位置的引导部73(凹槽)、用于保持压缩螺旋弹簧81的后端的保持突起74、从支承主体部71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平板状的遮光部件75。支承主体部71是圆柱状的部件,其中心轴是致动器AC的旋转轴。引导部73是如使该支承主体部71的圆柱形状部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凹陷没入而形成的凹槽。支承主体部71的比引导部73靠左侧部分具有完整的圆柱形状。另一方面,支承主体部71的比引导部73靠右侧部分具有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切割成平面状而成的D切割面723。此外,该D切割面723是在向支承部件70组装移动部件60时,用于允许支承主体部71插入长孔63的宽部631的切割面。左右转动支点部721、722是用于将支承主体部71围绕其中心轴(旋转轴)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突起。参照图3以及图4,左右一对保持板25A、25B被从内侧引导部件23的支承板24的上表面立起设置。左保持板25A和右保持板25B的间隔大致与支承主体部7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左右一对保持板25A、25B上分别贯穿形成了轴承孔251A、251B。左转动支点部721在左保持板25A的轴承孔251A处,右转动支点部722在右保持板25B的轴承孔251B处被分别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引导部73被嵌至移动部件60的上板622,引导移动部件60的前后方向的滑动移动动作。引导部7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板62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宽。另外,引导部73的形成位置处的支承主体部71的外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长孔63的窄部63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后方内壁643、644的间隔)稍小。在支承部件70中,仅该引导部73具有被允许通过窄部632的尺寸。在引导部73被嵌合至窄部632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0不能相对支承部件70相对地转动,当使移动部件60围绕支承主体部71的中心轴旋转的旋转力起作用时,两者共同转动。保持突起74从形成支承主体部71的引导部73的部分的附近的周壁向前方突出设置。遮光部件75在与保持突起74相对的位置从支承主体部71 的周壁向后方突出设置。遮光部件75是能够被容纳于形成有发光部91和受光部92之间的光路的间隔G的部件,根据支承主体部71围绕中心轴的旋转角度而进入所述光路或者从所述光路避让。在移动部件60和支承部件70被组装的状态下,遮光部件75在左右方向上与基体部62的缺口部625邻接。压缩螺旋弹簧81被容纳在长孔63内,其前端被嵌至移动部件60的保持突起65,其后端被嵌至支承部件70的保持突起74。压缩螺旋弹簧81向移动部件60施力,使得移动部件60成为干涉部61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突出的所述突出姿势。扭力螺旋弹簧82被嵌至支承主体部71的具有D切割面723的部分,从图5来看,对致动器AC施加围绕支承主体部71的中心轴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扭力螺旋弹簧82包括螺旋部821、抵止于长孔63的内壁(前方内壁641)的第一螺旋端部822(参照图4)、抵止于ADF200的壳体的适当位置处所设的卡止部(图中省略)的第二螺旋端部823。支承主体部71插入螺旋部821。检测部90的发光部91包括发射预定波长的检查光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受光部92具有对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具有敏感度的PD(PhotoDiode,光敏二极管)等受光元件。与发光部91邻接地配置有用于将控制线以及电力供给线连接至发光部91以及受光部92的连接器单元93。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91和受光部92之间的光路始终被遮光部件75隔断,在原稿片材通过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时解除遮光部件75对所述光路的隔断状态。即,在原稿片材通过时(滞留时),受光部92向控制部20(图2)输出受光信号。接着,参照图8的(A)~图12的(B)说明将支承部件70组装到移动部件60时的动作。此外,在该说明中也同时说明移动部件60的滑动动作(在所述突出姿势和所述避让姿势之间改变姿势时的滑动)。图9的(A)以及9的(B)所示的状态是将要组装移动部件60和支承部件70之前的状态。首先,将支承部件70配置在移动部件60的长孔63的左方。这时,采取的朝向是移动部件60的干涉部61朝向前方,支承 部件70的支承主体部71的D切割面723朝向右方。然后,如图9的(A)中的箭头A1所示,从支承主体部71的右转动支点部722侧将支承部件70插入移动部件60的长孔63的宽部631中。D切割面723的形成位置处的支承主体部71的外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长孔63的宽部63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前方内壁641、642的间隔)稍小。因此,允许支承部件70的所述插入。图10的(A)以及10的(B)示出了支承部件70向移动部件60的插入进行到某种程度的状态。这时,支承部件70的D切割面723与移动部件60的前方内壁641滑动接触,D切割面723的背面侧的支承主体部71的外周面与前方内壁642以及倾斜面645滑动接触。从该状态向如图10的(A)中的箭头A2所示的方向进一步继续插入支承部件70。图11的(A)以及11的(B)示出了支承部件70的D切割面723通过长孔63,且直至引导部73位于基体部62的上板622的正下方的状态的支承部件70向移动部件60插入的状态。如图11的(B)所示,在该状态下,引导部73的左凹槽壁73L抵止于上板622的左侧壁。即,支承主体部71的比引导部73靠左侧部分不能通过长孔63的宽部631。通过该左凹槽壁73L抵止上板622而进行了引导部73和上板622的定位,另外,遮光部件75成为被容纳于下板623的缺口部625的状态。支承部件70被如图11的(A)中的箭头A3所示从该状态向上方移动。图12的(A)以及12的(B)示出了支承部件70的所述向上方的移动完成的状态。引导部73嵌至上板622。另外,如图12的(B)所示,保持压缩螺旋弹簧81的移动部件60的保持突起65和支承部件70的保持突起74成为接近并正对的状态。与该图12的(A)以及12的(B)所示的状态相比,将移动部件60相对于支承部件70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在引导部73进入窄部632的入口部分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0成为与所述避让姿势相当的姿势。如图12的(A)中的箭头A4所示,一旦支承部件70被朝向后板624向后方移动,换言之,一旦移动部件60向前方滑动,则成为图8的(A)所示的状态。所述状态是与移动部件60的所述突出姿势相当的状态。移 动部件60从图8的(A)到图12的(A)所示状态的滑动,相反地从图12的(A)到图8的(A)所示状态的滑动是通过引导部73对上板622的引导而达成的。在该滑动时,引导部73的底部和长孔63的窄部632的后方内壁643滑动接触,引导部73的背面侧的支承主体部71的外周面滑动接触后方内壁644。另一方面,立起设置在引导部73的所述底部的左右两侧端的凹槽壁分别与上板622的左右侧壁滑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上那样将移动部件60和支承部件70组装起来,因此能够使移动部件60沿着引导部73稳定地滑动。另外,能够在所述组装时利用长孔63的宽部631、在组装后利用窄部632来实现两部件的固定。接着,主要参照图5~图7来说明片材检测装置S的动作。图5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致动器AC位于初始位置且移动部件60处于突出姿势的状态。移动部件60处于围绕支承主体部71的中心轴与支承部件70一体转动的状态,并且这里通过扭力螺旋弹簧82施力使得移动部件60顺时针方向转动。当致动器AC位于初始位置时,移动部件60的干涉部61以通过内侧引导部件23的内侧狭缝234并横贯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的方式突出。即,干涉部61的躯体部611在与片材运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延伸,曲面部612处于被容纳于外侧狭缝262内的状态(突出姿势)。该突出姿势是如下形成的:在保持突起65、74之间作用压缩螺旋弹簧81的施力,相对于被保持板25A、25B保持并且不滑动的支承部件70来说,移动部件60被向前方按压而相对滑动,由此形成所述突出姿势。干涉部61被扭力螺旋弹簧82的施力向划分内侧引导部件23的内侧狭缝234的U字型的切入壁内的上端壁235(限制部)以及划分外侧引导部件26的外侧狭缝262的切入壁内的上端壁263(限制部)压按,从而所述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即,上端壁235、263作为确定移动部件60围绕支承主体部71的中心轴旋转方向上的基准位置的限制部发挥功能。扭力螺旋弹簧82向上述上端壁235、263推压移动部件60(干涉部61), 而使移动部件60静止。一旦超过扭力螺旋弹簧82的施力的逆时针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干涉部61时,则移动部件6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图5的箭头C0示出了被沿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正向运送的片材的行进方向。所述基准位置被确定为直线延伸的棒状的躯体部611相对于与所述行进方向C0正交的虚拟线L向逆时针方向(移动部件60从基准位置离开的转动方向、第一方向)恰好倾斜预定角度θ得到的位置。根据这种构成,当致动器AC位于初始位置时,移动部件60的躯体部611已经向逆时针方向恰好倾斜了预定角度θ。被正向运送的原稿片材与上述那样倾斜的躯体部611相碰,因此,沿正向的行进不会被移动部件60妨碍。另外,能够使对抗压缩螺旋弹簧81的施力的力不会从被正向运送过程中的原稿片材作用至移动部件60,从而不会影响片材检测动作。此外,角度θ优选从10度~40度的范围内选择。图6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致动器AC正在检测被向正向C1运送过程中的原稿片材SH的状态。当原稿片材SH被ADF200的运送辊204(图1)沿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向正向C1运送时,原稿片材SH的运送方向前端部与干涉部61(躯体部611)相碰,对干涉部61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按压力。扭力螺旋弹簧82的施力被设定为比上述按压力弱的力。因此,移动部件60(致动器AC)对抗扭力螺旋弹簧82的施力而围绕支承主体部71的中心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部件60逆时针方向转动至与内侧引导部件23所具有的抵止部236抵接。图6示出了移动部件60的基体部62与抵止部236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干涉部61的曲面部612和外侧引导面261之间形成空隙,原稿片材SH向正向C1的行进不会被干涉部61妨碍。此外,移动部件60维持所述突出姿势。由于该致动器AC的转动,遮光部件75成为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并从发光部91和受光部92之间的光路退出。因此,受光部92向控制部20输出受光信号,检测为有原稿片材SH通过。如上所述,在对沿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向正向C1行进的原稿片材SH的检测中,移动部件60维持所述突出姿势并且不滑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AC与如图13所示的与移动部件60相当的摆动部件601和 支承部件701构造成一体的现有的致动器AC′进行实质上相同的动作。与此相对,在原稿片材SH沿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向反向C2行进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AC与现有产品进行不同的动作。图7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原稿片材SH正被向反向C2拉出的状态。当在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内发生片材阻塞时,图6所示的状态被持续,受光部92持续向控制部20输出受光信号。控制部20的阻塞判定部22检测该状态并将发生片材阻塞的信息通知给用户。该情况下,用户打开ADF200的上部罩200H,将阻塞状态的原稿片材SH向反向C2拉出。在该拉出时,致动器AC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从基准位置离开的移动部件60返回到基准位置。即,使原稿片材SH向反向C2的移动力作用于干涉部61的曲面部612,而使移动部件60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还从原稿片材SH向曲面部612作用向从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没入的方向按压移动部件60的按压力。由此,移动部件60对抗压缩螺旋弹簧81的施力向箭头C3方向滑动,姿势从突出姿势改变为避让姿势。如上所述,移动部件60的姿势在回归到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改变为避让姿势,因此在干涉部61的曲面部612和外侧引导面261之间形成空隙,原稿片材SH向反向C2的行进不会被干涉部61妨碍。因此,用户能够在不受致动器AC妨碍的情况下顺畅地取出阻塞状态的原稿片材SH。这时,干涉部61仅与内侧引导部件23的上端壁235抵接,限制致动器AC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包含截面视图中弯曲成U字型的运送路径,移动部件60被配置为在该弯曲运送路径的半径方向上延伸。因此,当原稿片材SH被向反向C2拉出时,使移动部件60向所述半径方向回归的力自然地作用于曲面部612。即,使其向避让姿势滑动的力易于从原稿片材SH作用于移动部件6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拉出原稿片材SH时的阻力,实现更加顺畅的拉出。此外,当原稿片材SH被完全地拉出时,所述按压力被释放,移动部件60在基准位置恢复为图5所示的突出姿势。图13是比较例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S′的立体图,图14是片材检测装置S′的截面图。片材检测装置S′具有致动器AC′,该致动器AC′包括:在前端配置了干涉部602的摆动部件601、和被与摆动部件601的基端部一体地连结并自由旋转地支承摆动部件601的基端部的支承部件701。致动器AC′被由扭力螺旋弹簧820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假设在使用了上述片材检测装置S′的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内发生片材阻塞,原稿片材SH被向反向C2拉出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摆动部件601维持向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突出的状态。因此,如图14所示,原稿片材SH被夹在干涉部602和外侧引导部件26的上端壁263接触的抵接部J。因此,用户被致动器AC′妨碍而不能顺畅地取出阻塞状态的原稿片材SH。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检测装置S中,移动部件60能够相对支承部件70滑动,因此不会发生上述不良情况。即,移动部件60在原稿片材SH向正向C1通过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时,在维持突出姿势的状态下沿着片材运送的正向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检测部90能够进行基于致动器AC的旋转的原稿片材SH的检测。另一方面,在暂时停止在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的原稿片材SH伴随着预定的拉出力而被向反向C2拉出时,移动部件6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以对抗压缩螺旋弹簧81的施力而向弯曲运送路径的径向没入的方式滑动,姿势从所述突出姿势改变为所述避让姿势。因此,从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拉出原稿片材SH不会被致动器AC妨碍。另外,通过干涉部61与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的上端壁235、263抵止而确定了移动部件60的基准位置。移动部件60在原稿片材SH的正向运送时从基准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图6),并从向该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回复到所述基准位置,另外,在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过程中在原稿片材SH的拉出力作用时滑动。通过上述那样确定基准位置,能够规范移动部件60的动作,使移动部件60稳定地动作。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采用例如以下的变形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干涉部61包括棒状的躯体部611和形成在该躯体部611的前端的曲面部612的例子。干涉部61只要与通过片材运送路径的片材干涉即可,而不管是什么方式。但是,干涉部61的前端部分优选采用不会摩擦片材的方式。例如,可以在干涉部61的前端设置追随片材的通过而从动旋转的滚子。(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支承部件70插入移动部件60的长孔63的方式组装两者的例子。该方式仅是一个例子,能够使用各种的滑动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包括具有向与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气缸部的支承部件和被组装至所述气缸部并进退移动的移动部件。(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部90示出了光遮断器型检测部。这不过是一个例子,只要是能够基于移动部件60以及支承部件70的转动进行片材检测的检测部即可,检测部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的检测部,通过支承部件70的转动,与支承部件70一体设置的按压片按下机械式的电气触点。(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片材检测装置S应用于弯曲的片材运送路径的例子。当然,本发明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也能够应用于直线状延伸的片材运送路径。另外,示出了将片材检测装置S应用于ADF200的原稿片材运送路径203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片材检测装置S应用于作为主体壳体10内的印刷用片材的运送路径的第一片材运送路径404、第二片材运送路径405。(5)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片材检测装置应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ADF20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涉及的片材检测装置能够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以外的装置,如配有纸、树脂膜、金属片材等的各种片材的运送路径的装置。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不增加部件个数并且不妨碍从片材运送路径拉出片材的片材检测装置,以及使用了片材检测装置的自动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