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7966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包括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挡针装置的旁侧设有绕线针,所述绕线针的截面为长方形,绕线针与挡针装置的中心线相平行,绕线针内部中心处贯穿有线,线沿绕线针的针口向设有挡针装置的一侧折弯,绕线针受到线的拉力所产生的折弯方向与线距离绕线针的外壁厚度较小一侧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的折弯方向紧贴于挡针装置,动力装置与绕线针相连,并带动绕线针进行各向运动。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在绕线针的运动方向与绕线针的厚度和强度较小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受到线的拉力产生折弯,此时,具有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是紧贴于绕线针的折弯方向,这样可有效降低绕线针在此方向上的变形,降低绕线针断裂的风险。
【专利说明】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绕线机,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0003]自动绕线机作为提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多的使用于各行各业。目前,常规的自动绕线机存在绕线强度和绕线针尺寸之间的矛盾。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该装置可保证绕线针强度的同时,使绕线针尺寸变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所述的挡针装置的旁侧设有绕线针,所述绕线针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的绕线针与挡针装置的中心线相平行,所述的绕线针内部中心处贯穿有线,所述的线沿绕线针的针口向设有挡针装置的一侧折弯,绕线针受到线的拉力所产生的折弯方向与线距离绕线针的外壁厚度较小一侧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的折弯方向紧贴于挡针装置,所述的动力装置与绕线针相连,并带动绕线针进行各向运动。
[0006]所述的挡针装置的端部位置低于绕线针的针口位置。
[0007]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在绕线针的运动方向与绕线针的厚度和强度较小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受到线的拉力产生折弯,此时,具有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是紧贴于绕线针的折弯方向,这样可有效降低绕线针在此方向上的变形,降低绕线针断裂的风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包括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1,挡针装置I的旁侧设有绕线针2,绕线针2的截面为长方形,绕线针2与挡针装置的中心线I相平行,绕线针2内部中心处贯穿有线3,线3沿绕线针2的针口向设有挡针装置I的一侧折弯,绕线针2受到线3的拉力所产生的折弯方向与线3距离绕线针2的外壁厚度较小一侧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2的折弯方向紧贴于挡针装置I,动力装置与绕线针2相连,并带动绕线针2进行各向运动。
[0010] 具体的说,由于绕线针2是长方体结构,所以其内部中心处的线3距离短边的距离较长,距离长边的距离较短,同时距离长边的距离较短也就意味着绕线针2的厚度和强度较小,即绕线针2的运动方向与绕线针2的厚度和强度较小的方向相同时,挡针装置I是紧贴绕线针2的折弯方向,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绕线针2在此方向上的变形,降低绕线针2断裂的风险,
进一步的,挡针装置I的端部位置低于绕线针2的针口位置,这样在绕线时,可以避免针与挡针装置的端部相接触发生干涉。
[0011]综上所述,本发明在绕线针的运动方向与绕线针的厚度和强度较小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受到线的拉力,此时,具有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紧贴绕线针的折弯方向,可有效降低绕线针在此方向上的变形,降低绕线针断裂的风险。
[0012]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刚性结构的挡针装置(1),所述的挡针装置(I)的旁侧设有绕线针(2),所述绕线针(2)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的绕线针(2)与挡针装置的中心线(I)相平行,所述的绕线针(2)内部中心处贯穿有线(3),所述的线(3)沿绕线针(2)的针口向设有挡针装置(I)的一侧折弯,绕线针(2)受到线(3)的拉力所产生的折弯方向与线(3)距离绕线针(2)的外壁厚度较小一侧的方向相同时,绕线针(2)的折弯方向紧贴于挡针装置(1),所述的动力装置与绕线针(2)相连,并带动绕线针(2)进行各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绕线机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针装置(I)的端部位置低于绕线针(2)的针口位置。
【文档编号】B65H54/28GK103738782SQ201410001293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3日
【发明者】金友华, 丁洪涛, 代波 申请人: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