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和用于这种起重机的支承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924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起重机和用于这种起重机的支承单元的制作方法

通过引用将德国专利申请DE 10 2015 200 358.2的内容并入。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重机和用于这种起重机的支承单元。



背景技术:

DE 199 44 927 A1公开了一种带有起重臂的起重机,所述起重臂借助平衡臂和平衡配重机架支承。

US 3,398,967公开了一种带有调平装置的起重机。US 4,275,902公开了一种带有辅助支承装置的起重机。DE 10 2011 119 655 A1公开了一种带有附加支承装置的起重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创建一种起重机,其中特别是针对于主起重臂操作的负载能力提高,和/或该起重机特别是在与主起重臂相反的方向上具有提高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目的通过一种起重机实现,这种起重机包括

a.下机架,

b.配置在下机架上的上机架,

c.用于将上机架以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下机架上的旋转连接装置,

d.支承单元,该支承单元附装在上机架上以增大倾斜边缘离旋转轴线的距离,使得起重机具有提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提高的负载能力。

所述目的还利用一种用于起重机的支承单元实现,所述支承单元附装在上机架上或集成在上机架中以增大倾斜边缘离旋转轴线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已认识到,支承单元能够增大起重机的倾斜边缘(tilting edge)离旋转轴线的距离。倾斜边缘是将起重机的支承点连接的虚拟线。倾斜边缘的连接形成起重机的立置面积。随着倾斜边缘离旋转轴线的距离增大,该立置面积增大。增大的立置面积带来提高的结构稳定性。特别地,能补偿由于负荷转移而形成的力。起重机的结构稳定性的大小需要考虑此类型的力。所述力引起的向后倾斜力矩增加至上机架重量所形成的力矩。所述力矩之和能通过增大的立置面积来补偿。起重机的增大的立置面积还意味着可以提供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即叠加到上机架上。由于上机架平衡配重而引起的上机架的变形引起上机架的倾斜。首先浮起——即配置成与地面间隔开——的支承单元由于上机架的倾斜而与地面接触。带有上机架平衡配重的上机架被支承在地面上。由于变形的上机架的支承,可以在借助支承单元受到支承的上机架上提供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因而,支承单元使得可以叠加上机架平衡配重的增量,这是因为借助上机架平衡配重阻碍了上机架的变形。此外,这使得倾斜边缘离旋转轴线的距离增大,结果能叠加更多的上机架平衡配重并且起重机的负载能力提高。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提高了起重机的反力矩(counter moment)。该起重机以不复杂的方式实现了提高的结构稳定性且同时实现了提高的负载能力。特别地,防止了起重机在负载转移时的倾斜。特别地,通过上机架平衡配重防止了起重机在安装/安设过程中的倾斜。特别地,起重机的立置面积由尤其被设计成矩形的下机架限定。通过借助支承单元增大倾斜边缘离旋转轴线的距离,倾斜边缘尤其沿矩形轮廓的较长边边缘的方向配置在下机架的矩形轮廓的外侧。该起重机包括下机架和配置在其上的上机架,该上机架借助旋转连接装置以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下机架上。该起重机还可包括用于提升负载的起重臂。起重臂尤其可枢转地固定在上机架上。起重臂尤其能绕水平地配置的起重臂枢转轴线枢转。支承单元尤其在起重机的运输期间被用作例如低货架挂车上的稳定元件。不需要额外的支承装置。起重机处于固定的运输位置。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起重机优于具有用于主起重臂支撑的超级升降桅杆的起重机。特别地,不需要费力设置和运输超级升降桅杆。相比于具有超级升降桅杆的起重机,根据本发明的起重机的最小枢转半径减小。不需要加长履带以形成增加的支承表面积。履带的加长是昂贵的并且占用了建筑工地上的更多空间。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起重机,也不需要增加的中心配重。设置尤其与起重机的旋转轴线同心地配置的中心配重是耗时的。该起重机尤其是移动式起重机。下机架可包括履带底盘或道路底盘。代替可行驶的下机架,该起重机还可包括不可行驶的基座或基底,上机架相对于它可旋转地配置。基座或基底也称为底座。该起重机可以是桁架吊臂起重机或伸缩吊杆式起重机。

其中支承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支承油缸的起重机允许直接支承在地面上。可以设置多于一个支承油缸,尤其是两个支承油缸。支承油缸尤其关于垂直于摆动轴线定向的中心平面对称地配置,起重机可绕所述摆动轴线摆动地铰接在起重机上。支承油缸的总作用线平行于中心平面配置且尤其配置在中心平面中。这种情况下,其相对于中心平面的侧向稳定性增加。特别地,该起重机相对于垂直于摆动平面的方向上的横向负荷具有提高的侧向稳定性。支承油缸也可以相对于中心平面不对称地配置。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将支承油缸相对于它们离中心平面的距离可调节地附装在起重机上。例如,设置了垂直于中心平面——即平行摆动轴线,特别是水平地——定向的直线导轨。能连续地或借助规定的栅格来确定支承油缸相对于中心平面的不同位置。

在其中支承单元包括尤其支承板形式的支承元件的起重机中,支承效果——即支承——改善。支承力可靠地转移到地面中。支承单元被可靠地支承在地面上。

其中支承单元包括高度调节元件的起重机使得可以调节支承单元离地面的竖直距离。例如,高度调节元件是液压油缸。还可以设置机械高度调节元件,例如像主轴驱动器、齿条驱动器或剪切机构。或者,也可以设置带有电动机的直线驱动器形式的电气或电子高度调节元件。

其中支承单元相对于旋转轴线与起重臂相对地配置在上机架上的起重机使得能够实现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的有利补偿。特别地,如果负载转移而引起倾斜力矩作用在起重机上,则该负载有利地被阻拦。例如,如果起重臂配置在上机架的前端处且支承单元配置在上机架的与前端相对的后端处,则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现了支承单元和起重臂相对于旋转轴线互相相对的配置。上机架的前端和后端尤其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配置在上机架的矩形轮廓的相应较短边缘上。尤其包括仅一个支承油缸的支承单元能例如相对于旋转轴线与主起重臂直径相对地配置在上机架上。特别地,如果支承单元包括多个支承油缸,则支承油缸能配置成相对于起重臂与摆动平面成任意角度。摆动平面垂直于起重臂摆动轴线定向。例如,支承油缸配置成从起重臂与摆动平面成95°至265°、尤其在105°至255°的角度范围内、尤其在120°至240°的角度范围内、尤其在135°至225°的角度范围内、尤其在150°至210°的角度范围内且尤其165°至195°的角度。在此布置结构中,支承单元尤其全都配置在上机架的矩形轮廓的相应较短边上。特别地,支承油缸相对于主起重臂在上机架上配置成使得所得到的竖直支承装置的作用线配置成与起重臂直径相对。例如,在设置有相对于中心平面镜像对称地配置的刚好两个支承油缸的情况下就是如此。支承单元——尤其是支承油缸——也可替换地或另外配置在上机架的矩形轮廓的相应较长边缘上。于是相应支承油缸与上机架的连接线横向于、尤其垂直于摆动平面定向。此类支承单元尤其用于改善上机架的侧向支承。

支承单元直接固定在上机架上的起重机使得能够实现不复杂和直接的支承。该起重机以不复杂的方式设计。

或者,支承单元能借助尤其中间框架形式的中间元件固定到上机架上。这种情况下,支承单元间接地固定在上机架上。这种情况下,可实现支承单元的灵活配置。

其中中间元件被设计成可在长度调节方向上调节长度的起重机简化了中间元件的灵活地纵向调节的布置结构。长度调节装置尤其平行于与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定向。长度调节方向尤其平行于地面定向且尤其水平地定向。特别地,支承单元固定在中间元件上。为了将中间元件设计成可调节长度,尤其使用长度调节驱动装置,该长度调节驱动装置可例如被设计为伸缩油缸、缆索滑车、齿条-小齿轮驱动器和/或直线驱动器。

其中支承单元包括用于使支承单元沿着地面移位的移位元件的起重机使得可以使起重机利用支承单元在地面上移动。特别地,可在支承单元上设置多于一个的移位元件。移位元件配置成在支承单元上可绕尤其水平地定向的旋转轴线旋转和/或可相对于地面滑动。移位元件能尤其绕支承油缸的尤其竖直地定向的纵向轴线旋转。此外,移位元件可包括移位元件驱动器。移位元件可以是车轮或履带或支承轮。移位元件也能被设计为滑动夹爪。

其中支承元件以可在工作位置和运输位置之间移位的方式配置在上机架上的起重机使得能够实现从工作位置到运输位置的灵活和有利的转换。特别地,支承单元借助折叠机构尤其绕竖直枢转轴线可折叠地——即可枢转地——固定在上机架上。

其中支承单元在起重机的未负载状态下配置在离地面的一定距离处的起重机使得能够实现起重机的灵活操控,尤其是利用安装的支承单元驱动起重机。同时,在利用上机架平衡配重加载上机架时确保了安全的支承。特别地,能调节支承单元离地面的距离。在起重机的未负载状态下,支承单元和地面之间的距离是上机架的可靠变形的度量,由此上机架(即起重机的上机架)经由支承单元被额外支承在地面上。

其中上机架的变形引起倾斜以使得支承单元被支承在地面上的起重机确保了起重机甚至利用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的可靠支承。

具有在达到时从地面提升支承单元的尤其可调节的外部负载的起重机使得能够在负载的情况下实现增大的平衡力矩且同时实现了上机架相对于下机架的自由旋转能力。

具有配置在上机架上的上机架平衡配重的起重机允许负载能力的提高。特别地,上机架平衡配重在旋转轴线和支承单元之间配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特别地,与中心配重不一样,上机架平衡配重相对于旋转轴线偏心地配置。特别地,上机架平衡配重相对于旋转轴线在上机架上配置成使得它能相对于起重臂上的外部负载已引起的负载力矩施加平衡力矩/反力矩。由于上机架平衡配重相对于旋转轴线可沿径向移位地配置,所以能可变地调节上机架所引起的平衡力矩。特别地,设置有可驱动的平衡配重移位单元,以尤其通过自动化来使上机架平衡配重相对于旋转轴线可驱动地移位。特别地,上机架平衡配重可直线移位地配置在上机架上。

支承单元能被改造为起重机上的改造单元。支承单元能作为可改造的支承单元附装在上机架上。或者,可以将上机架自身设计为改造单元,其中上机架能尤其利用一体的支承单元改造。这样,能将该起重机变换为根据本发明的起重机。所带来的支承单元的优点对应于这里讨论的起重机的优点。

一种用于操作起重机的方法尤其包括以下方法步骤:为起重机提供下机架、配置在下机架上的上机架、用于将上机架以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下机架上的旋转连接装置、和支承单元,该支承单元附装在上机架上以增大倾斜边缘离旋转轴线的距离,使得起重机具有提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提高的负载能力。此外,提供了这样的方法步骤:在未负载状态下利用支承单元将起重机配置成离地面非零的距离。此外,提供了这样的方法步骤:在负载情况下,尤其在达到规定、尤其可调节的负荷时,尤其通过利用支承元件支承在地面上来将起重机支承在地面上。负载例如发生在负荷转移期间和/或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的安设过程中。

附图说明

在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更多优点、特征和细节。

图1示出带有支承单元的根据本发明的起重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根据图1的起重机的后部的视图,

图3示出又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根据图1的放大详图,

图4示出另外带有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的根据图3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5示出图4中的移动式起重机的立置面积的示意性表示,

图6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3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7示出从图6中的起重机的后方看的视图,

图8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7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9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6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10示出从图9的起重机的后方看的视图,

图11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10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12示出处于低货架挂车上的运输布置结构中的根据图9的起重机的图示,

图13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9的起重机的图示,

图14示出从图13的起重机的后方看的视图,

图15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14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16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13的起重机的视图,

图17示出从图16的起重机的后方看的视图,

图18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17的起重机的视图,和

图19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根据图6的起重机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起重机1是移动式起重机。起重机1可以在地面2上行驶。此外,起重机1包括可行驶的下机架3,根据所示的实施例,下机架3包括中间部4和附装在两侧的履带支承装置5。履带底盘5决定行驶方向6。根据图1,行驶方向6从右至左水平地调准。代替履带底盘5,也可设置道路底盘以驱动起重机1。

借助下机架3上的旋转连接装置7,上机架8能可旋转地安装。旋转连接装置7限定出旋转轴线9,上机架8能绕旋转轴线9旋转。旋转轴线9垂直于地面2定向且尤其竖直地调准。

在上机架8上,起重臂10绕起重臂枢转轴线11可枢转地铰接。起重臂枢转轴线11垂直于旋转轴线9且垂直于行驶方向6定向。起重臂枢转轴线11尤其水平地定向。起重臂10包括相对于水平面13枢转一摆动角α的起重臂纵向轴线12。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摆动角α为约45°。典型地,摆动角α介于-20°与90°之间。在-20°与0°之间的负角度范围内,起重臂10位于水平面13下方,即地面和水平面13之间。例如在安设过程开始时就是这样的情况。

摆动角α与形成在起重臂纵向轴线12和支撑门架14之间的支撑角度结合。根据所示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角度为约120°。在所示的起重机1中,摆动角度与支撑角度之和可处于-20°至180°的角度范围内。

在上机架8上还设置有借助可伸缩的工作缆绳15和主起重臂撑杆16用于支撑起重臂10的支撑门架14。起重臂10是主起重臂。主起重臂撑杆16被设计为拉索并与起重臂10的未示出的末端接合。

在上机架8上配置有上机架平衡配重17。上机架平衡配重17包括彼此上下叠加地配置在上机架8上的多个平衡配重板18。为了空间和/或稳定性的原因,如图2所示,两叠平衡配重板18可配置在下机架3的中部4上方的边缘上。上机架平衡配重17配置成相对于旋转轴线9沿行驶方向6偏离。特别地,上机架平衡配重17沿行驶方向6配置在旋转轴线9后方。上机架平衡配重17沿行驶方向6配置在上机架8的后部中。

起重臂枢转轴线11配置在上机架8的前部中。上机架8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9定向的矩形轮廓,其中矩形的两条较短边平行于起重臂枢转轴线11定向且矩形的两条较长边平行于行驶方向6定向。

上机架平衡配重17所形成的重力引起相对于旋转连接装置7的平衡力矩,该平衡力矩抵抗带有可能附连的负载的起重臂10所形成的负载力矩。

在沿着行驶方向6定向的上机架8的后部中配置有中间元件19。中间元件19被设计为补充框架。中间元件19直接固定在上机架8上。支承单元20固定在中间元件19上。支承单元20借助中间元件19间接固定在上机架8上。支承单元20包括支承油缸21,作为液压油缸的支承油缸21被设计为高度调节元件。支承板22形式的支承元件设置在支承油缸21的下侧。

在图1所示的布置结构中,起重机1处于未负载状态,即起重臂10上不存在负载。在该未负载状态下,支承单元20以浮动方式配置在上机架8上。这意味着支承单元20配置在相对于地面的距离D处。支承单元20也可配置在地面上。这种情况下,距离D等于零。可确定的距离D的大小尤其取决于定位的平衡配重板的数目,即上机架平衡配重17所形成的引起上机架8的弯曲的重力的大小。此外,在支承油缸21的长度可调节的实施例中,能调节距离D。支承单元20也可被设计成永久与地面接触。

支承单元20包括仅一个支承油缸21,支承油缸21关于起重机1的宽度方向居中地配置在中间元件19上。支承油缸21且尤其是支承单元20相对于起重机1的中心平面对称地配置。中心平面竖直地定向并且包含旋转轴线9。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3至5中示出。与上文已参照图1和2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次详细说明。

对于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起重机23,纯粹出于说明的原因省略了各种功能构件。这例如涉及起重臂本身和用于起重臂的撑杆。上机架平衡配重也未示出,其一般可尤其也在图3所示的起重机23的未负载状态下预先安装在上机架8上。起重机23与前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支承单元20直接固定在上机架8上。不需要中间元件。

起重机23的负载状态在图4中示出。例如可通过采用上机架平衡配重17来执行加载。上机架平衡配重17相对于旋转连接装置7偏心地配置。上机架平衡配重17引起平衡力矩。上机架平衡配重17的重力引起上机架8的变形。上机架8的变形在图4中用实线示出。上机架8的原始、未变形的轮廓在图4中用虚线示出。上机架8的变形引起支承单元20随同支承板22一起被向下推至地面2。在对上机架平衡配重17实现可变地调节的负载时,上机架8的变形如此之大,使得支承单元20连同支承板22一起搁靠在地面2上。在此状态下,支承单元20额外对起重机23进行支承。

得到的支承面24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支承面24被设计成是矩形的并且是履带底盘5的尺寸和布置的结果。旋转轴线9居中地配置在矩形支承面24内。旋转轴线9也可以相对于矩形支承面24偏心地配置。起重臂枢转轴线11在行驶方向6上配置在旋转轴线9的前方。支承单元20在与行驶方向6相反的方向上配置在矩形支承面24的后端的后方。如图4所示,起重机23一加有负载,支承单元20就额外对起重机23进行支承。这样,配置在离旋转轴线9的原始距离b处的本来的后倾斜边缘25沿与行驶方向6相反的方向向后移位。新的、向后移位的倾斜边缘26与支承单元20交叉。借助支承单元20,新倾斜边缘26离旋转轴线9的距离d增大。因此:d>b。

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起重机23的作用。基于根据图3的未负载状态——在此状态下未示出的上机架平衡配重可被设置为主配重,起重机负载——其原因例如在于图4所示的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17配置在上机架8上。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17引起上机架8的变形。所述变形能借助支承单元20来适应并由于上机架8变形使得支承单元20搁靠在地面8上而受到支承。起重机还由支承单元20支承。由于允许额外的上机架平衡配重17,所以上机架8实现了增大的平衡力矩,这引起起重机23的承载能力的提高。如已经参照图5所说明的,上机架(起重机)23也具有增大的支承面积,这是因为后倾斜边缘配置在增大的离旋转轴线9的距离处。支承单元20还在负载移动的情况下确保了向后定向的动力,该动力增加至上机架平衡配重17所引起的平衡力矩。所述两个向后定向的平衡力矩之和被上机架8上的支承单元20阻拦。起重机23的结构稳定性提高。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6和7中示出。与上文已经参照图1至5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根据前面的实施例的起重机27的主要差别在于支承单元20在根据图6的未负载状态下已经被支承在地面2上。支承作用直接发生。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8中示出。与上文已经参照图1至7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起重机28与起重机27基本上对应,其中支承单元29被设计成使得它包括两个支承油缸21。支承单元29的两个支承油缸21相对于包含旋转轴线9的中心平面对称地配置。两个支承油缸21的使用使得能够对于垂直于中心平面定向的负载具有更大的侧向稳定性。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9和10中示出。与上文已经参照图1至8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起重机30与根据图1的起重机1基本上对应。主要差别在于中间元件19被设计成在长度调节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根据所示的实施例,长度调节方向31定向成与行驶方向6相反。长度调节方向31尤其平行于地面2且尤其水平地定向。为了调节中间元件19的长度,可设置未示出的伸缩油缸。

新倾斜边缘26尤其通过确定支承板22的下侧和地面2之间的竖直距离D和/或支承单元20离旋转轴线9的水平距离d来定位。

根据中间元件9的长度可调节的实施例,水平距离d是可变的。例如,最小的水平距离d1和最大的水平距离d2是可能的。特别地,能连续可变地调节中间距离。

根据前面的实施例的又一差别在于,在支承油缸21的下侧设置有支承轮(support runner)32。在侧视图9中支承轮32能被设计为与支承板12相同。在根据图10的从后方得到的起重机30的视图中,显然支承轮32具有比支承板22大的宽度。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11中示出。与上文已参照图1至10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次详细说明。

根据图10所示的起重机的唯一差别在于,起重机33包括带有两个支承油缸21的支承单元29,支承轮32分别设置在支承油缸21的下侧。

图12示出根据图9和10的起重机30的运输布置结构。起重机30处于运输位置,即上机架平衡配重17被移除。同样,起重臂被移除。起重机30被布置在低货架挂车34上。支承单元20用于将起重机30、尤其是上机架8支承在低货架挂车34上。起重机30位于安全、可靠的运输布置结构中。防止了运输布置结构的非故意分离。当然,代替支承轮32,也可使用支承板22来将上机架8支承在低货架挂车34上。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13和14中示出。与上文已经参照图1至12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支承单元35包括从动支承轮形式的移位元件。移位元件36也可以不具有驱动器,而是至少绕水平旋转轴线38可旋转地附装在支承油缸21的面对地面的一端上。移位元件36实现了上机架8相对于下机架3绕旋转轴线9的移位和/或枢转。上机架的旋转移动能由从动支承轮支承。

移位元件36相对于支承油缸21的纵向轴线可旋转地附装。在图14所示的布置结构——其中移位元件36与围绕起重机37的纵向轴线9的圆形路径相切——中,还利用支承单元35与地面的接触来确保上机架8的枢转运动。

在图14中未示出的另一布置结构中,绕支承油缸21的竖直纵向轴线旋转90°的移位元件36平行于履带底盘5定向。在此类型的布置结构中,起重机37能直接向前且尤其以受支承的方式行驶。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15中示出。与已经参照图1至14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起重机40和起重机37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两个支承油缸21配置成附装有移位元件36。

根据以上说明,移位元件36绕它们各自的纵向轴线可旋转地配置在支承油缸21上。移位元件36的可能的布置结构在图15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移位元件36被设计成柔性的并且实现起重机37的驱动和/或旋转移动的支承。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16和17中示出。与上文已经参照图1至15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起重机41相比于图13和14所示的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移位元件被设计为可行驶的支承履带39。

在根据图18的起重机42的又一实施例——其中支承单元中设置有两个支承油缸——中,支承履带39具有减小的长度。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图19中示出。与上文已经参照图1至18说明的那些构件对应的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起重机43与图6所示的起重机27的主要差别是上机架平衡配重17在径向上相对于旋转轴线9的移位能力。在图19中,第一径向距离r1用实线示出。潜在的第二径向距离r2——其大于第一径向距离r1——用虚线示出。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上机架平衡配重17的径向移位能力借助伸缩地安装在起重机43的上机架8中的伸缩管44提供。上机架平衡配重17也可以可移位地配置在上机架8上的单独滑轨上。这种情况下径向移位的方式不重要。有必要的是,借助上机架配重17的移位能力,能可变地调节所引起的平衡力矩。

可以将上机架平衡配重17的移位能力尤其与根据图6的起重机27的中间元件19的长度可调节的实施例组合。

这样,由于对平衡力矩的可行调节的影响而提高了灵活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