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装置、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贴合方法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941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贴合装置、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贴合方法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贴合装置、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贴合方法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4年8月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160753号来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晶显示器等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中,有时使用具有弯曲的形状的保持面的贴合头。

即,在以偏振板等片状件贴附于表面形成有剥离层的衬纸(以下记作“分隔片”)上的状态供给该片状件的情况下,贴合头以弯曲的保持面沿着片状件的表面的方式滚动。通过该工序,能够将片状件从分隔片剥离并贴附于保持面。

并且,贴合头在将片状件保持于保持面并移动后,以弯曲的保持面沿着液晶面板等光学显示部件的表面的方式滚动。通过该一系列的工序,能够将保持于弯曲的保持面上的片状件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448275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具有弯曲的形状的保持面的贴合头的生产系统中,片状件中的最先贴附于贴合头的部位有时会不紧贴于贴合头。由此,在将片状件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时产生如下的贴合不良:即产生气泡、褶皱,上述的贴合的精度下降,片状件从贴合头脱落等。

另一方面,若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加强贴合头的粘合力,则在片状件由多层薄膜构成的情况下,产生仅粘合于贴合头的薄膜层剥离这一问题。另外,在贴合片状件后,也会产生光学显示部件因贴合头的粘合力而抬起、破损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贴合不良的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片状件,其具有:卷出部,其将光学构件片与分隔片一起从坯料卷卷出;切割部,其以残留所述分隔片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割,从而形成所述片状件;片工作台,其对贴附有所述片状件的所述分隔片进行支承;贴合工作台,其保持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贴合构件,其具有对所述片状件进行保持的弯曲的保持面,且能够进行保持动作以及贴合动作,在所述保持动作中,所述贴合构件在使所述保持面与被所述片工作台从所述分隔片侧支承的所述片状件接触的同时进行滚动,由此将所述片状件保持于所述保持面,在所述贴合动作中,所述贴合构件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面的所述片状件与保持在所述贴合工作台上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接触的同时进行滚动,由此将所述片状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以及卷取机构,其能够进行卷取动作以及退卷动作,在所述卷取动作中,所述卷取机构将通过所述片工作台后的所述分隔片向分隔片卷卷取,所述退卷动作在所述片状件的保持动作刚刚开始后的规定期间进行,在所述退卷动作中,所述卷取机构使卷取于所述分隔片卷的所述分隔片退卷而使所述分隔片松弛,以使所述片状件不从所述分隔片剥离。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卷取机构由卷取部以及夹持辊部构成,所述卷取部保持所述分隔片卷,并且能够进行所述卷取动作以及所述退卷动作,所述夹持辊部能够与所述卷取部同步地进行所述卷取动作以及所述退卷动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卷取机构由卷取部构成,所述卷取部保持所述分隔片卷,并且能够进行所述卷取动作以及所述退卷动作。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也可以具有按压构件,在进行所述保持动作时,所述按压构件从上方对剥离所述片状件后的所述分隔片进行按压。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也可以具有:检测部,其对保持于所述贴合构件的所述片状件的相对于所述贴合构件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保持在所述贴合工作台上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相对于保持有所述片状件的所述贴合构件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也可以具有对印于所述光学构件片的缺点标识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所述贴合构件将所述光学构件片的检测到缺点标识的部位保持于所述保持面并向废弃位置输送。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是通过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光学构件而成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其中,包括向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贴合作为所述光学构件的片状件的贴合装置,所述贴合装置是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包括:贴合装置,其向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贴合比所述光学构件大的片状件;检测装置,其对贴合有所述片状件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拍摄,基于拍摄所得的拍摄数据来检测所述片状件的切割线;以及切断装置,其将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所述片状件沿着所述切割线切断,由此从所述片状件切出所述光学构件,所述贴合装置是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方法为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片状件的贴合方法,其包括:卷出工序,在该卷出工序中,将光学构件片与分隔片一起从坯料卷卷出;切割工序,在该切割工序中,以残留所述分隔片的方式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割,从而形成所述片状件;保持工序,在该保持工序中,在使贴合构件的保持面与被片工作台从所述分隔片侧支承的所述片状件接触的同时使所述贴合构件进行滚动,将所述片状件保持于所述保持面;贴合工序,在该贴合工序中,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面的所述片状件与保持在贴合工作台上的光学显示部件接触的同时使所述贴合构件进行滚动,将所述片状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卷取工序,在该卷取工序中,将通过所述片工作台后的所述分隔片向分隔片卷卷取;以及退卷工序,所述退卷工序在所述片状件的保持动作刚刚开始后的规定期间进行,在该退卷工序中,使卷取于所述分隔片卷的所述分隔片退卷而使所述分隔片松弛,以使所述片状件不从所述分隔片剥离。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是通过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光学构件而成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向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贴合作为所述光学构件的片状件的贴合工序,使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方法来进行所述贴合工序。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包括:贴合工序,在该贴合工序中,向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贴合比所述光学构件大的片状件;检测工序,在该检测工序中,对贴合有所述片状件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进行拍摄,基于拍摄所得的拍摄数据来检测所述片状件的切割线;以及切断工序,在该切断工序中,将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所述片状件沿着所述切割线切断,由此从所述片状件切出所述光学构件,使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贴合方法来进行所述贴合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抑制贴合不良的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侧视简要图。

图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D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3是偏振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侧视简要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侧视简要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6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6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6D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侧视简要图。

图8是用于对片状件相对于贴合头的相对位置的检测进行说明的图。

图9A是用于对贴合工作台相对于片状件的相对位置的修正进行说明的图。

图9B是用于对贴合工作台相对于片状件的相对位置的修正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的简要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片状件切断工序的说明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片状件的贴合位置确定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片状件的贴合位置确定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的简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的侧视简要图。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向光学显示部件P的一面贴合通过对长条状的光学构件片F1进行半切割而得到的片状件F11。

作为光学显示部件P,例如可以使用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等面板状的光学显示部件。作为光学构件片F1,可以使用例如偏振膜、相位差膜、增亮膜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图3所示的偏振膜作为光学构件片F1。

图3的光学构件片F1包括膜状的光学构件主体F1a、设置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个面(图3中的上表面)上的粘合层F2a、经由粘合层F2a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个面上的分隔片F3a、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另一个面(图3中的下表面)上的表面保护膜F4a。

光学构件主体F1a例如作为偏振板而发挥功能,以遍及光学显示部件P的整个显示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方式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光学构件主体F1a以在其一个面上残留有粘合层F2a并使分隔片F3a分离的状态经由粘合层F2a而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以下,将从光学构件片F1除去分隔片F3a而得到的部分称作贴合片F5。片状件F11是将长条状的贴合片F5切割成规定尺寸而得到的贴合片F5的片状件。

分隔片F3a在从粘合层F2a分离之前的期间对粘合层F2a以及光学构件主体F1a进行保护。表面保护膜F4a与光学构件主体F1a一起对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保护。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光学构件片F1不包括表面保护膜F4a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表面保护膜F4a与光学构件主体F1a分离的结构。

光学构件主体F1a具有片状的偏振片F6、通过粘接剂等与偏振片F6的一个面接合的第一膜F7、以及通过粘接剂等与偏振片F6的另一个面接合的第二膜F8。第一膜F7以及第二膜F8是例如保护偏振片F6的保护膜。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例如包括片输送装置10、头装置19、贴合工作台14以及控制装置50。

片输送装置10例如包括卷出部11、切割部12、片工作台13、卷取部17以及夹持辊部18。片输送装置10具有以使光学构件片F1沿着规定的输送路径的方式卷挂该光学构件片F1的多个引导辊G1、G2。

卷出部11保持通过卷绕长条状的光学构件片F1而成的坯料卷R1,并将光学构件片F1与分隔片F3a一起从坯料卷R1沿着长度方向卷出。光学构件片F1例如在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片宽度方向)上具有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的第一边(例如短边侧)的长度相同的宽度。

以下,将从卷出部11卷出并输送光学构件片F1(分隔片F3a)的方向称作片输送方向。另外,将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称作片输送上游侧,将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称作片输送下游侧。

切割部12将从坯料卷R1卷出的光学构件片F1以残留有分隔片F3a的方式在厚度方向上切断而形成片状件F11(以下将这样的切断的方法称作“半切割”。)。例如每当光学构件片F1在与片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被卷出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的第二边(例如长边侧)的长度相同的长度时,切割部12遍及片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地对光学构件片F1进行半切割。

在半切割后的光学构件片F1形成有遍及光学构件片F1的片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切入线。光学构件片F1通过切入线而在长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具有与显示区域的第二边的长度相当的长度的区段。该区段分别成为贴合片F5中的一个片状件F11。

片工作台13支承从坯料卷R1卷出的光学构件片F1的下表面(图3中所示的分隔片F3a侧的面)。片工作台13例如以跨及切割位置和剥离位置这两方的方式设置,其中,切割位置是通过切割部12对光学构件片F1进行半切割的位置,剥离位置是将片状件F11从分隔片剥离的位置。在通过所述半切割而形成片状件F11之后,片工作台13支承贴附有片状件F11的分隔片F3a。

卷取部17保持分隔片卷R2,并且在贴合头15从分隔片F3a剥离片状件F11后,将通过了片工作台13的分隔片F3a向分隔片卷R2卷取。卷取部17与后述的夹持辊部18同步地旋转,由此进行分隔片F3a的卷取以及退卷。

夹持辊部18包括配置为旋转轴方向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辊18a和第二夹持辊18b。第一夹持辊18a与第二夹持辊18b相互同步地旋转,由此从片输送上游侧朝向片输送下游侧(向卷取部17卷取的方向)、或者从片输送下游侧朝向片输送上游侧(从卷取部17退卷的方向)输送分隔片F3a。夹持辊部18能够进行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而使分隔片F3a松弛以使片状件F11不从分隔片F3a剥离的退卷动作。

因此,卷取部17以及夹持辊部18构成能够进行将通过片工作台13后的分隔片F3a向分隔片卷R2卷取的卷取动作、以及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的退卷动作的卷取机构。

头装置19例如包括贴合头15和头驱动装置16。

贴合头(贴合构件)15具有能够保持片状件F11的保持面15a。保持面15a成为与光学构件片F1的片宽度方向平行的朝向片状件F11弯曲的曲面。即,保持面15a沿着光学构件片F1的行进方向弯曲。保持面15a例如是以具有粘合性的硅酮橡胶等为原材料的粘合片的粘合面。保持面15a例如具有比片状件F11的贴合面弱的粘合力,能够反复粘贴、剥离片状件F11的表面保护膜F4a。

头驱动装置16能够使贴合头15在光学构件片F1上以及光学显示部件P上滚动。即,头驱动装置16能够使贴合头15在以旋转轴15b为轴进行旋转的同时进行水平移动。另外,头驱动装置16能够使贴合头15沿着铅垂方向升降。

控制装置50构成为包括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包括CPU等运算处理部、以及存储器、硬盘等存储部。控制装置50包括能够执行计算机系统与外部的装置的通信的接口,综合控制构成贴合装置1的各种装置以及贴合装置1的外部的各种装置的动作。

通过由控制装置50控制头驱动装置16,从而贴合头15能够进行升降运动、以及片输送装置10与贴合工作台14之间的水平移动。另外,通过由控制装置50控制头驱动装置16,从而贴合头15能够进行保持动作以及贴合动作,在所述保持动作中,贴合头15在使保持面15a与被片工作台13从分隔片F3a侧支承的片状件F11接触的同时进行滚动,而将片状件F11保持于保持面15a,在所述贴合动作中,贴合头15在使保持于保持面15a的片状件F11与保持于贴合工作台14上的光学显示部件P接触的同时P进行滚动,而将该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

贴合工作台14例如通过对光学显示部件P的下表面(对片状件F11进行贴合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进行吸附来保持光学显示部件P。

以下,使用图2A~图2D来说明向贴合头15粘贴贴合片F5的粘贴动作。

首先,贴合头15水平移动至前述的片状件的剥离位置的铅垂上方的位置(以下,将该位置称作“待机位置”)。在待机位置,贴合头15以旋转轴15b为轴旋转而使保持面15a的片输送下游侧末端位于最靠铅垂下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贴合头15在半切割被执行的期间在待机位置处待机。

卷出部11、卷取部17以及夹持辊部18在贴合片F5的片输送下游侧的端部F11e到达在待机位置处待机的贴合头15的保持面15a的片输送下游侧末端的下方的时机,暂时停止驱动。

接着,控制装置50实施切割部12对贴合片F5的半切割。由此,如图2A所示,贴合片F5的片输送下游侧的部分中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的第二边(例如长边侧)的长度相同的长度的部分作为片状件F11而被切出。

在通过上述的半切割而形成片状件F11之后,如图2A所示,由头驱动装置16使贴合头15下降规定量。由此,贴合片F5的片输送下游侧的端部F11e与保持面15a的片输送下游侧的端部15e抵接,并贴附于保持面15a。

然后,如图2B所示,头驱动装置16使贴合头15向对贴附于保持面15a的片状件F11进行卷取的方向(图2B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与此同步地使贴合头15向片输送上游侧(图中的左侧)移动。由此,片状件F11整体粘贴于保持面15a。

在此,在向贴合头15粘贴片状件F11时,驱动卷取部17(参照图1)以及夹持辊部18与贴合头15的所述旋转以及移动同步地向使分隔片F3a退卷的方向进行旋转,以持续保持片状件F11的端部F11e紧贴于保持面15a的状态。由此,分隔片F3a被向片输送上游侧(图2B中的左侧)送出,成为产生了松弛的状态。通过持续保持片状件F11的端部F11e紧贴于保持面15a的状态,从而将片状件F11的端部F11e可靠地粘贴于保持面15a。

贴合头15为了对片状件F11进行粘贴而持续进行所述的旋转以及移动。

由此,如图2B所示,通过片工作台13后的分隔片F3a成为具有朝向片输送上游侧折弯的折弯部F3a1的状态。

如图2C所示,在规定的期间结束之后,驱动卷取部17(参照图1)以及夹持辊部18向卷取分隔片F3a的方向(图2C中的右侧)进行旋转。由此,在片状件F11与分隔片F3a的分界面产生使两者剥离的力。由此,能够从片状件F11剥离分隔片F3a。在此期间,折弯部F3a1逐渐变小而最终被消除。在此,将卷取部17以及夹持辊部18的旋转方向从逆向切换为正向的时机例如设为片状件F11向保持面15a的粘贴完成5%~70%、优选10%~50%的时机。

这样一来,片状件F11的表面保护膜F4a(参照图3:贴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依次粘贴于保持面15a。此时,贴合片F5的粘合层F2a(参照图3:与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的贴合面)朝下。

在片状件F11整体被粘贴于保持面15a之后,如图2D所示,头驱动装置16使贴合头15向上方移动规定量。贴合片F5伴随贴合头15的移动而与贴合头15一起向上方移动。此时,贴合片F5成为自分隔片F3a完全分离并贴合于保持面15a的状态。在保持面15a粘贴有贴合片F5的贴合头15向贴合工作台14上移动,将粘贴在保持面15a上的贴合片F5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中,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刚刚开始后的规定期间,进行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而使分隔片F3a松弛以使片状件F11不从分隔片F3a剥离的退卷动作。

根据该结构,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的期间,片状件F11中的最先贴附于贴合头15的端部15e的部位F11e持续紧贴于贴合头15。由此,在将片状件F11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时,能够抑制如下贴合不良:即产生气泡、褶皱,贴合的精度下降,片状件F11从贴合头15脱落等。

另外,无需为了抑制上述贴合不良而增强贴合头15的粘合力,因此还能够避免如下问题:即在片状件F11由多层薄膜构成的情况下,仅粘合于贴合头15的薄膜层剥离这一问题,在贴合片状件后,光学显示部件P因贴合头15的粘合力而被抬起并破损这一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2的侧视简要图。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夹持辊部18与卷取部17的旋转同步地向将分隔片F3a向片输送上游侧送出的方向旋转,由此实现所述退卷动作。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2不具有夹持辊部,所述退卷动作仅通过卷取部17的旋转来进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卷取部17构成能够进行将通过片工作台13后的分隔片F3a向分隔片卷R2卷取的卷取动作、以及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的退卷动作的卷取机构。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存在很大不同。

卷取部17在贴合头15从分隔片F3a剥离片状件F11后,进行将通过片工作台13后的分隔片F3a向分隔片卷R2卷取的卷取动作。

另外,卷取部17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刚刚开始后的规定期间,进行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而使分隔片F3a松弛以使片状件F11不从分隔片F3a剥离的退卷动作。在此,将卷取部17的旋转方向从逆向切换为正向的时机例如设为片状件F11向保持面15a的粘贴完成5%~70%、优选10%~50%的时机。

关于向贴合头15粘贴贴合片F5的粘贴动作,除了仅由卷取部17进行所述退卷动作这点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2中,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的期间,片状件F11中的最先贴附于贴合头15的端部15e的部位F11e也持续紧贴于贴合头15。由此,在将片状件F11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时,能够抑制如下贴合不良:即产生气泡、褶皱,贴合的精度下降,片状件F11从贴合头15脱落等。

另外,无需为了抑制上述贴合不良而增强贴合头15的粘合力,因此还能够避免如下问题:即在片状件F11由多层薄膜构成的情况下,仅粘合于贴合头15的薄膜层剥离这一问题,在贴合片状件后,光学显示部件P因贴合头15的粘合力而被抬起并破损这一问题。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图6A~图6D、图8、图9A以及图9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3。图5是贴合装置3的侧视简要图。

如图5所示,贴合装置3具备:片输送装置31,其在从卷绕光学构件片F1而成的坯料卷R1卷出光学构件片F1的同时,将光学构件片F1沿着其长度方向输送;以及贴合部40,其保持由片输送装置31从光学构件片F1切出而得到的贴合片F5的片状件F11,并且将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上表面。

片输送装置31是以分隔片F3a(参照图3)为载体来输送贴合片F5的装置,具有:卷出部31a,其保持卷绕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1而成的坯料卷R1,并且将光学构件片F1沿着其长度方向放出;以及切断装置31b,其对从坯料卷R1卷出后的光学构件片F1实施半切割。而且,片输送装置31具有:刃形支承件(knife edge,按压构件)31c,其在从实施半切割后的光学构件片F1贴合贴合片F5时,从上方按压分隔片F3a;卷取部31d,其对卷取分隔片F3a的分隔片卷R2进行保持;以及片工作台33,其支承光学构件片F1的下表面。

片输送装置31具有夹持辊部18。夹持辊部18包括配置为旋转轴方向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辊18a和第二夹持辊18b。第一夹持辊18a与第二夹持辊18b相互同步地旋转,由此从片输送上游侧朝向片输送下游侧、或者从片输送下游侧朝向片输送上游侧地输送分隔片F3a。夹持辊部18能够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刚刚开始后的规定期间,进行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而使分隔片F3a松弛以使片状件F11不从分隔片F3a剥离的退卷动作。

片输送装置31具有:多个引导辊GR1、GR2、GR3,其将光学构件片F1以沿着规定的输送路径的方式进行卷挂;以及按压辊GR4。光学构件片F1在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片宽度方向)上具有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P4(参照图12B)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显示区域P4的短边长度)相同的宽度。

位于片输送装置31的起点的卷出部31a与位于片输送装置31的终点的卷取部31d例如相互同步地驱动。由此,卷出部31a将光学构件片F1沿着其输送方向放出,同时卷取部31d对经过刃形支承件31c后的分隔片F3a进行卷取。

每当光学构件片F1在与所述片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被放出与显示区域P4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显示区域P4的长边长度相当)相同的长度时,切断装置31b沿着所述片宽度方向遍及整个宽度地实施所述半切割。

切断装置31b以使光学构件片F1(分隔片F3a)不会因在光学构件片F1的输送期间作用的张力而断裂的方式(以使分隔片F3a残留有规定的厚度的方式),调整切断刃的进退位置,实施所述半切割而切割到粘合层F2a与分隔片F3a的分界面的附近。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切断刃而使用激光装置。

通过在光学构件片F1的厚度方向上将光学构件主体F1a以及表面保护膜F4a切断,由此在半切割后的光学构件片F1上形成遍及光学构件片F1的片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切入线。光学构件片F1通过所述切入线而在长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具有与显示区域P4的长边长度相当的长度的区段。该区段分别成为贴合片F5中的一个片状件F11。

刃形支承件(按压构件)31c位于从图5的左侧向右侧大致水平地输送的光学构件片F1的上方,在光学构件片F1的片宽度方向上至少遍及该光学构件片F1的整个宽度地延伸。刃形支承件31c能够沿着光学构件片F1的输送方向进退,在从半切割后的光学构件片F1分离后的分隔片F3a的上方进行按压。

贴合部40具备:贴合工作台41,其保持贴合时的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滚筒32;以及驱动装置42,其以使贴合滚筒32进行旋转或者移动等方式进行驱动。驱动装置42与控制装置25电连接,能够通过控制装置25来控制驱动装置42的驱动。

贴合工作台41用于保持要贴合片状件F11的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工作台41例如通过吸附来保持光学显示部件P。

贴合滚筒(贴合构件)32具有与所述片宽度方向平行的圆筒状的保持面32a。保持面32a例如具有比贴合片F5的贴合面(粘合层F2a)弱的粘贴力,能够反复粘贴、剥离贴合片F5的表面保护膜F4a。

图6A~图6D是用于说明向贴合滚筒32贴附贴合片F5的贴附动作的图。

卷出部31a以及卷取部31d(参照图5)在贴合片F5的片输送下游侧的端部31e到达贴合滚筒32的待机位置的下方的时机暂时停止驱动。如图6A所示,若贴合片F5的片输送下游侧的端部31e到达贴合滚筒32的下方,则驱动装置42使贴合滚筒32下降规定量。由此,贴合滚筒32的保持面32a与贴合片F5抵接,贴合片F5的端部31e被贴附于保持面32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刃形支承件31c的前端部的下方,设置有对该部位处的贴合片F5的片状件的位于片输送下游侧的前端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相机34。

第一检测相机34经由设置于片工作台33的贯通孔33a而对贴合片F5的端部31e进行拍摄。第一检测相机34的检测信息被送至控制装置25。控制装置25例如在第一检测相机34检测到端部31e的时刻使片输送装置31暂时停止。

控制装置25在第一检测相机34检测到贴合片F5的下游侧端(31e)并使片输送装置31暂时停止了时,实施切断装置31b对贴合片F5的切割。即,第一检测相机34的检测位置(第一检测相机34的光轴延长位置)与切断装置31b的切割位置(切断装置31b的切断刃进退位置)之间的沿着片输送路径的距离与贴合片F5的片状件F11的长度相当。

切断装置31b被设为能够沿着片输送路径移动,由于该移动,第一检测相机34的检测位置与切断装置31b的切割位置之间的沿着片输送路径的距离发生变化。切断装置31b的移动由控制装置25控制,例如,在由切断装置31b切断贴合片F5后,将该贴合片F5卷出与贴合片F5的一个片状件F11相应的量时,其切断端从规定的基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通过切断装置31b的移动来修正该偏移。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切断装置31b的移动来应对长度不同的贴合片F5的切割。

第一检测相机34也检测印于贴合片F5的缺点标识。从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表面保护膜F4a侧通过喷墨等对在坯料卷R1制造时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被发现的缺点部位进行标记而形成所述缺点标识。第一检测相机34是对印于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标识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

在此,上述的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例如是指,在光学构件片F1的内部存在由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异物的部分、在光学构件片F1的表面存在凹凸、伤痕的部分、因光学构件片F1的变形、材质的不均等而成为亮点的部分等。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贴合片F5上检测到了缺点标识的情况下,检测到缺点标识的信息被从第一检测相机34输送至控制装置25。在贴合片F5粘贴于贴合滚筒32之后,控制装置25控制驱动装置42的驱动。由此,驱动装置42使贴合滚筒32向避开贴合工作台41的未图示的废弃位置移动,将粘贴在贴合滚筒32上的贴合片F5向设置于废弃位置的废材片等重叠粘贴。即,贴合滚筒(贴合构件)32将光学构件片F1的检测到缺点标识的部位保持于保持面32a并输送至废弃位置。其结果,能够避免将具有缺点标识的贴合片F5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

在贴合片F5切断后,如图6B所示,驱动装置42使贴合滚筒32向卷取贴附于保持面32a上的贴合片F5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沿着输送上游侧(图6B中的左方向)移动。这样,通过在放出贴合片F5的同时使贴合滚筒32旋转,由此将贴合片F5的片状件的整体粘贴于保持面32a。

在此,驱动夹持辊部18以及卷取部31d(参照图5)与贴合滚筒32的驱动同步地向使分隔片F3a开卷的方向进行旋转,以使得在向贴合滚筒32粘贴贴合片F5时分隔片F3a不断裂。分隔片F3a因被向输送上游侧送出而成为发生了松弛的状态。贴合滚筒32为了进行贴附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的卷取而持续进行上述的旋转以及移动。由此,贴合片F5在贴附于贴合滚筒32(保持面32a)的部分(端部31e)的附近发生松弛,分隔片F3a成为具有朝向片工作台33的上方折弯的折弯部F3a1的状态。

因此,夹持辊部18以及卷取部31d构成能够进行将通过片工作台33后的分隔片F3a向分隔片卷R2卷取的卷取动作、以及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的退卷动作的卷取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分隔片F3a的浮起,与使分隔片F3a开卷的时机同步地,使刃形支承件31c从待机位置向贴合滚筒32侧接近,如图6C所示,使前端部与分隔片F3a抵接。

在刃形支承件31c的所述前端部与分隔片F3a抵接的时机,驱动夹持辊部18以及卷取部31d向卷取分隔片F3a的方向进行旋转。此时,贴合滚筒32为了进行贴附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的卷取而持续进行上述的旋转以及移动。

由此,贴合片F5被沿着贴合滚筒32的保持面32a的周向卷取。因此,贴合装置3在通过贴合滚筒32卷取贴合片F5的同时,通过卷取部31d卷取分隔片F3a。此时,分隔片F3a设为其上方被刃形支承件31c按压的状态。

由此,在贴合片F5与分隔片F3a的分界面产生使两者剥离的力,能够从贴合片F5剥离分隔片F3a。折弯部F3a1逐渐变小并最终被消除。这样一来,贴合片F5的片状件的表面保护膜F4a(参照图3:贴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依次粘贴于贴合滚筒32的保持面32a。此时,贴合片F5的粘合层F2a(参照图3:与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的贴合面)朝下。

驱动装置42驱动贴合滚筒32而使之旋转规定量,由此在保持面32a上将贴合片F5粘贴到形成有切入线的部分为止,之后如图6D所示,使贴合滚筒32向上方移动规定量。此时,片输送装置31停止分隔片F3a的送出动作。另外,刃形支承件31c返回所述待机位置。

伴随贴合滚筒32的移动,粘贴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与贴合滚筒32一起向上方移动。此时,贴合片F5成为从分隔片F3a完全分离并贴合于保持面32a的状态。在保持面32a粘贴有贴合片F5的贴合滚筒32向贴合工作台41上移动,如后所述,将粘贴在贴合滚筒32上的贴合片F5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粘贴有贴合片F5的贴合滚筒32从片工作台33上移动到贴合工作台41上时,粘贴保持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片状件F11)的四个角部被作为摄像装置的第二检测相机35(参照图8)分别拍摄。各第二检测相机35的检测信息被送至控制装置25。

控制装置25例如基于各第二检测相机35的拍摄数据来确认贴合片F5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配置位置。控制装置25基于各第二检测相机35的拍摄数据,通过驱动装置(未图示)使贴合工作台41向与贴合滚筒32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以及与贴合滚筒3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分别移动,或者通过旋转装置(未图示)使贴合工作台41在水平面内旋转。由此,为了调整保持于贴合工作台41的光学显示部件P与保持于贴合滚筒32的贴合片F5的相对贴合位置而进行对准。因此,第二检测相机35是对保持于贴合滚筒(贴合构件)32的片状件F11的相对于贴合滚筒(贴合构件)32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3在作为贴合位置的贴合工作台41的上方设置有用于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的水平方向的对准的一对第三检测相机36(参照图9A以及图9B)。

图8是用于说明由贴合装置3进行的贴合位置的调整的图。在图8中,右段的图是粘贴于贴合滚筒32的贴合片F5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左段的图是保持于贴合工作台41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下段的图是贴合工作台41的调整量的说明图。在图8中,为了方便起见,示出了四个第二检测相机35中的一个第二检测相机35。

如图8的右段所示,由第二检测相机35对粘贴保持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片状件F11)的角部进行拍摄。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贴合滚筒32的旋转方向配置的两个第二检测相机35的检测位置(两个第二检测相机35的光轴延长位置)之间的沿着贴合滚筒32的周向的距离称作相机间距离Lc。相机间距离Lc与上述的贴合片F5的片状件的长度大致相等。

例如,在贴合片F5伴随贴合滚筒32的旋转而移动相机间距离Lc时,贴合片F5的角部的位置从起点Ep1移动到终点Ep2。第二检测相机35的检测信息(起点Ep1以及终点Ep2的位置信息)被送至控制装置25。如图8的下段所示,控制装置25基于相机间距离Lc、以及与贴合滚筒3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起点Ep1与终点Ep2之间的距离Le(以下称作起点/终点偏差Le。),来算出修正角度α(tanα=Le/Lc)。

如图8的左段所示,由第三检测相机36(参照图9A以及图9B)对保持于贴合工作台41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角部进行拍摄。例如,在光学显示部件P的各角部附有标识Pm(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附有三个标识Pm1、Pm2、Pm3)。第三检测相机36的检测信息(第一标识Pm1、第二标识Pm2以及第三标识Pm3的位置信息)被送至控制装置25。控制装置25基于第三检测相机36的检测信息,来对贴合工作台41进行驱动控制,进行保持于贴合工作台41的液晶面板P的对准。控制装置25基于修正角度α来对旋转装置(未图示)进行驱动控制,使贴合工作台41在水平面内旋转角度α。由此,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对准。

图9A以及图9B是用于说明由贴合滚筒32进行的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贴合片F5的贴合工序的图。如图9A所示,控制装置25使贴合滚筒32移动到贴合工作台41的上方的规定位置。控制装置25以使粘贴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的前端部与保持在贴合工作台41上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端部的位置在俯视时重合的方式,进行贴合滚筒32与贴合工作台41的对准。

控制装置25在贴合时使贴合滚筒32下降,由此成为将粘贴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的前端部从上方按压到光学显示部件P的端部的状态。

贴合滚筒32下降以成为贴合片F5被按压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状态。此时,贴合滚筒32通过将保持于保持面32a的贴合片F5向光学显示部件P按压并进行旋转,由此将贴合片F5的整体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

如图9B所示,控制装置25在贴合时使贴合工作台41伴随贴合滚筒32的旋转而沿着与贴合滚筒32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滚筒32逆时针旋转,贴合工作台41向图9B的纸面右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不使贴合工作台41移动而在使贴合滚筒32旋转的同时使贴合滚筒32向图9B的纸面左方向移动的结构。

例如,贴合滚筒32的旋转驱动与由贴合工作台41进行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移动动作同步地进行。由此,能够抑制在贴合片F5与光学显示部件P之间产生摩擦。因此,能够抑制偏移地将贴合片F5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

贴合滚筒32例如具有比贴合片F5的贴合面(粘合层F2a)弱的粘贴力,能够反复粘贴、剥离贴合片F5的表面保护膜F4a(参照图3),因此粘合层F2a(参照图3)侧被按压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片F5从保持面32a剥离并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学显示部件P上,通过贴合装置3沿着显示区域P4的短边方向贴合贴合片F5。

以下,同样地反复进行图8、图9A以及图9B的动作,由此反复进行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贴合片F5的贴合处理。

通过设为以上那样,基于对光学显示部件P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相对位置和贴附于贴合滚筒32的贴合片F5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的各检测相机34~36的检测信息,由控制装置25对贴合装置3中的贴合工作台41进行驱动控制。由此,贴合工作台41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相对位置得到修正。其结果,能够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对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检测相机而使用传感器。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3中,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的期间,片状件F11中的最先贴附于贴合滚筒32的部位31e持续紧贴于贴合滚筒32。由此,在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时,能够抑制如下贴合不良:即产生气泡、褶皱,贴合的精度下降,片状件F11从贴合滚筒32脱落等。另外,无需为了抑制上述贴合不良而增强贴合滚筒32的粘合力,因此也能够避免如下问题:即在片状件F11由多层薄膜构成的情况下,仅粘合于贴合滚筒32的薄膜层剥离这一问题,在贴合片状件后,光学显示部件P因贴合滚筒32的粘合力而被抬起并破损这一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3中,基于第三检测相机36的检测信息来进行保持于贴合工作台41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对准,并且还基于修正角度α来使贴合工作台41在水平面内旋转角度α,由此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对准。因此,能够提高片状件F11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3中,在与片状件F11的四个角部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二检测相机35,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认片状件F11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保持面32a的粘贴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片状件F11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3的特征在于,具有对印于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标识进行检测的作为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相机34,贴合滚筒(贴合构件)32将光学构件片F11的检测到缺点标识的部位保持于保持面32a并输送至废弃位置。因此,光学显示器件的成品率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4。图7是贴合装置4的侧视简要图。以下,对与第三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夹持辊部18与卷取部31d的旋转同步地朝向将分隔片F3a(参照图3)向片输送上游侧送出的方向旋转,由此实现所述退卷动作。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4不具有夹持辊部,所述退卷动作仅通过卷取部31d的旋转来进行。在这点上与第三实施方式存在很大不同。

卷取部31d在贴合滚筒32从分隔片F3a剥离片状件F11后,进行将通过片输送装置31后的分隔片F3a向分隔片卷R2卷取的卷取动作。

另外,卷取部31d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刚开始后的规定期间,进行使卷取于分隔片卷R2的分隔片F3a退卷而使分隔片F3a松弛以使片状件F11不从分隔片F3a剥离的退卷动作。

关于向贴合滚筒32粘贴贴合片F5的粘贴动作,除了所述退卷动作仅由卷取部17进行这点以外,其他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4中,在片状件F11的保持动作的期间,片状件F11中的最先贴附于贴合滚筒32的部位31e也持续紧贴于贴合滚筒32。由此,在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时,能够抑制如下贴合不良:即产生气泡、褶皱,贴合的精度下降,片状件F11从贴合滚筒32脱落等。另外,无需为了抑制上述贴合不良而增强贴合滚筒32的粘合力,因此也能够避免如下问题:即在片状件F11由多层薄膜构成的情况下,仅粘合于贴合滚筒32的薄膜层剥离这一问题,在贴合片状件后,光学显示部件P因贴合滚筒32的粘合力而被抬起并破损这一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4中,也基于第三检测相机36的检测信息来进行保持于贴合工作台41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对准,并且还基于修正角度α来使贴合工作台41在水平面内旋转角度α,由此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对准。因此,能够提高片状件F11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4中,也在与片状件F11的四个角部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二检测相机35,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认片状件F11相对于贴合滚筒32的保持面32a的粘贴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片状件F11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4的特征也在于,具有对印于光学构件片F1的缺点标识进行检测的作为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相机34,贴合滚筒(贴合构件)32将光学构件片F11的检测到缺点标识的部位保持于保持面32a并输送至废弃位置。因此,光学显示器件的成品率提高。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的简要图。

本实施方式的生产系统1000包括清洗装置1001、第一贴合装置1002、第二贴合装置1003、剥离装置1004、第三贴合装置1005以及检查装置1006。

清洗装置1001对从装载机(未图示)搬入的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清洗,除去附着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异物等。清洗装置1001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的水洗式,该清洗装置1001对光学显示部件P的第一面(例如,目视确认在显示区域显示的图像这一侧的面)以及第二面(例如,与目视确认在显示区域显示的图像这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进行刷拂以及水洗,然后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除液。清洗装置1001例如也可以设为进行光学显示部件P的表背面的静电除去以及集尘的干式。光学显示部件P例如是液晶面板。

第一贴合装置1002向光学显示部件P的第一面贴合第一片状件。第一贴合装置例如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第一片状件例如是被切割成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尺寸的单片状的偏振板。在此,上述的“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大小”是指,在将所述片状件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时,不产生实际使用上成为问题的多余部分的大小。第一片状件具有与图3所示的片状件同样的结构。例如,在光学显示部件P的中央部设置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在光学显示部件P的端部设置有电气部件安装部,该电气部件安装部具备供半导体芯片、柔性印刷布线等连接的多个端子。在该情况下,作为第一片状件,例如使用具有如下区域的大小的片状件,该区域为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形状(俯视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为避开了光学显示部件P中的电气部件安装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区域。

第二贴合装置1003向光学显示部件P的第二面贴合第二片状件。第二片状件例如是被切割成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尺寸的单片状的偏振板。第一片状件的透射轴与第二片状件的透射轴相互正交。

在第一贴合装置1002与第二贴合装置1003之间的路径上,例如设置有将光学显示部件的表背翻转的翻转装置(未图示)。

剥离装置1004从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第二面的第二片状件剥离表面保护膜F4a。

第三贴合装置1005向通过剥离装置1004剥离了表面保护膜F4a后的第二片状件表面贴合第三片状件。第三片状件例如是被切割成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尺寸的单片状的增亮膜。增亮膜是将与透射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反射的反射型的偏振板。第二片状件的透射轴与第三片状件的透射轴相互正交。

检查装置1006进行第一片状件、第二片状件以及第三片状件的位置相对于光学显示部件P是否合适(位置偏移是否处于公差范围内)等检查。被判断为不合适的光学显示部件P由排出机构(未图示)排出。

贴合有第一~第三片状件的光学显示部件P根据需要被执行缺陷检查(异物检查等)、电气部件的安装等附带的处理,之后作为光学显示器件出厂。

在以上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中,作为第一贴合装置1002以及第二贴合装置1003,使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由此,能够提供上述贴合不良得到抑制的光学显示器件。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1、图12A以及图12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

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通过贴合头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片状件F11为比目标尺寸的光学构件稍大的片状件这一点、以及在将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后利用切断装置切断片状件F11的多余部分这一点。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片状件F11的切断工序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1中所示的(a)、(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中的片状件F11的切断工序的图。

片状件F11例如比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大小稍大。在此,上述的“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大小”是指,在对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贴合时,不产生在实际使用上成为问题的多余部分的大小。片状件F11比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大小大,因此利用切断装置184将在实际使用上成为问题的多余部分切断。例如,在光学显示部件P的中央部设置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在光学显示部件P的端部设置有电气部件安装部,该电气部件安装部具备供半导体芯片、柔性印刷布线等连接的多个端子。在该情况下,例如从片状件F11切出如下的区域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O,该区域为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形状(俯视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是避开了光学显示部件P中的电气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

将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装置例如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贴合装置1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贴合装置的下游侧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检测装置189以及切断装置184。

检测装置189包括对贴合有片状件F11的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183。检测装置189基于摄像装置183的拍摄数据,检测片状件F11的切割线WCL(欲将片状件F11切断的位置)。

摄像装置183例如从载置于切断工作台185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上方越过片状件F11对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拍摄。摄像装置183例如对贴合片状件F11的光学显示部件P的基板(例如滤色片基板)的四角的图像进行拍摄。检测装置189例如对拍摄所得的拍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来检测基板的外周缘的位置,将该外周缘的位置作为片状件F11的切割线WCL来检测出。

由检测装置189检测到的切割线WCL的信息被送至控制装置190。控制装置190基于从检测装置189发送的切割线WCL的信息,控制切断装置184而沿着切割线WCL切断片状件F11。由此,与片状件F11的显示区域对置的第一区域FB和第一区域FB外侧的第二区域FS被切离,从片状件F11切出目标尺寸(基于光学显示器件的规格设定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O。

对在输送路径上输送的各个光学显示部件P检测片状件F11的切割线WCL。因而,即便各个光学显示部件P存在尺寸的偏差,也能够从片状件F11可靠地切出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O。

在本说明书中,在将比目标大小的光学构件FO大的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后,基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拍摄数据将片状件F11的多余部分切断,将这种方式称作“窗口切割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窗口切割方式,能够将所希望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O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所希望的位置。通过采用窗口切割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将片状件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的情况下,考虑到光学显示部件P以及光学构件FO的各尺寸偏差、以及光学构件FO相对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偏差(位置偏移)等,将比本来所需的大小稍大的光学构件FO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然而,在该方法中,在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的周边部形成有对显示无贡献的多余的区域(边框区域),阻碍设备的小型化。在采用窗口切割方式的情况下,对贴合有片状件F11后的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拍摄,基于拍摄所得的拍摄数据将片状件F11切断,因此能够将目标大小的光学构件FO可靠地配置于目标位置。

(2)片状件F11的光学轴的方向有时因制造误差而从本来设计的方向偏移。在该情况下,优选预先测定片状件F11(光学构件片F1)的光学轴的方向,基于该测定结果来调整片状件F11与光学显示部件P的相对贴合位置,但当片状件F11的大小与作为目标的光学构件FO的大小一致时,无法进行这样的调整。在窗口切割方式中,将比光学构件FO大的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然后将片状件F11的多余部分切断,因此能够进行这样的调整。

例如,可以如以下那样确定片状件F11相对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位置(相对位置)。

首先,如图12A所示,在光学构件片F1的宽度方向上设定多个检查点CP,在各检查点CP处检测光学构件片F1的光学轴的方向。检测光学轴的时机可以是制造坯料卷R1(参照图1)时,也可以是从坯料卷R1卷出光学构件片F1到进行半切割为止的期间。光学构件片F1的光学轴方向的数据与光学构件片F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以及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关联地存储于存储装置(未图示)。

控制装置190从所述存储装置取得各检查点CP的光学轴的数据(光学轴的面内分布的检查数据),并检测切出片状件F11的部分的光学构件片F1(被切入线CL划分的区域)的平均的光学轴的方向。

例如,如图12B所示,在设光学轴的方向与片状件F11的边缘线EL所成的角度(偏移角)为θmax,最小的角度(最小偏移角)为θmin时,将最大偏移角θmax与最小偏移角θmin的平均值θmid(=(θmax+θmin)/2)作为平均偏移角而检测出。并且,将相对于片状件F11的边缘线EL形成平均偏移角θmid的方向作为片状件F11的平均的光学轴的方向而检测出。需要说明的是,就所述偏移角而言,例如将相对于片状件F11的边缘线EL逆时针旋转所得的方向设为正,将顺时针旋转所得的方向设为负来算出。

然后,以使通过上述的方法检测到的光学构件片F1的平均的光学轴的方向相对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显示区域P4的一边形成所希望的角度的方式,来确定片状件F11相对于光学显示部件P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例如,在因设计规格而将光学构件的光学轴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显示区域P4的一边形成90°的方向的情况下,以使光学构件片F1的平均的光学轴的方向相对于显示区域P4的一边形成90°的方式将片状件F11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

之后,利用图11中的(a)所示的检测装置189,检测片状件F11的切割线WCL,利用切断装置184将片状件F11沿着切割线WCL切断。由此,光学轴的方向被精密地控制了的光学构件FO配置成所希望的大小且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因而,能够提供显示品质优异的窄边框的光学显示器件DP。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2000的简要图。生产系统2000是采用窗口切割方式的生产系统。生产系统2000例如具备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贴合装置1,来作为向光学显示部件P贴合比所述光学构件大的片状件的贴合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生产系统2000包括清洗装置2001、第一贴合装置2002、第一切断装置2003、第二贴合装置2004、第二切断装置2005、剥离装置2006、第三贴合装置2007、第三切断装置2008以及检查装置2009。

清洗装置2001、第一贴合装置2002、第二贴合装置2004、剥离装置2006、第三贴合装置2007以及检查装置2009具有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清洗装置1001、第一贴合装置1002、第二贴合装置1003、剥离装置1004、第三贴合装置1005以及检查装置1006分别相同的结构。

但是,在第一贴合装置2002、第二贴合装置2004以及第三贴合装置2007中,将比目标大小的光学构件稍大的片状件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P。

第一切断装置2003、第二切断装置2005以及第三切断装置2008具有与所述切断装置184以及检测装置189同样的结构。即,在第一切断装置2003、第二切断装置2005以及第三切断装置2008中,采用如下的窗口切割方式,即通过摄像装置对贴合有比目标大小的光学构件大的片状件F11的光学显示部件P进行拍摄,基于拍摄所得的拍摄数据将片状件的多余部分切断。由此,能够提供显示品质优异的窄边框光学显示器件。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各结构构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仅为一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贴合装置、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贴合方法、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能够提供可抑制贴合不良的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2、3、4…贴合装置、11…卷出部、12…切割部、13…片工作台、14…贴合工作台、15…贴合头、15a…保持面、16…头驱动装置、17…卷取部、18…夹持辊部、18a…第一夹持辊、18b…第二夹持辊、19…头装置、50…控制装置、F1…光学构件片、F11…片状件、F1a…光学构件主体、F2a…粘合层、F3a…分隔片、F4a…表面保护膜、F5…贴合片、F6…偏振片、F7…第一保护膜、F8…第二保护膜、P…光学显示部件、R1…坯料卷、R2…分隔片卷、1000、2000…光学显示器件生产系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