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及托盘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08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及托盘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应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托盘盖。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防止粉尘等侵入到图像形成装置内而设置覆盖供纸托盘整体的盖。

由于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供纸托盘整体被盖覆盖,因此图像形成装置内即框体内的温度易于上升。因此,收纳在框体内的图像形成部会受到热损伤的可能性较高。

但是,当取下盖时,由于粉尘等容易从供纸用的开口部侵入到框体内,因此有可能因受到所侵入的粉尘等的影响而导致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的品质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框体内的温度上升,并且抑制粉尘等侵入到框体内。

在本申请中,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框体,该框体收纳图像形成部,且在侧面上具有开口部;托盘,该托盘从开口部朝向框体的外侧延伸,且载置向图像形成部输送的片材;以及托盘盖,该托盘盖具有第一盖部和第二盖部,该第一盖部在与托盘相对的状态下从铅垂方向的上方侧覆盖托盘,该第二盖部从框体的外侧覆盖开口部,该托盘盖能够相对于托盘位移,第二盖部具有位于第一盖部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的顶板部,并且,在第二盖部上形成有连通口,该连通口在顶板部的铅垂方向下方侧朝向水平方向开口而使框体的内侧与外侧连通。

由此,在本申请发明中,能够利用顶板部和第一盖部遮蔽从铅垂方向下落的粉尘等。由于连通口朝向水平方向开口,因此能够抑制从铅垂方向下落的粉尘等会大量地从连通口侵入到框体内的情况。

因此,在本申请发明中,能够穿过连通口而向框体内导入冷却用的空气并且抑制框体 内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抑制大量的粉尘等会侵入到框体内的情况。另外,“托盘盖能够位移”也包含能够使托盘盖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装卸自如地位移的结构。

另外,上述各构件等的括弧内的符号是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构件等的括弧内的符号所表示的具体的结构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和托盘盖11的立体图。

图3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上安装有托盘盖11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的中央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水平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托盘盖11的使用状态下的中央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开放状态下的中央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说明的“发明的实施方式”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即,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特定事项等不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的手段或构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表示在各图中标注的方向的箭头等是为了易于理解各图相互的关系而记载的。本发明不限于在各图中附加的方向。

至少标注符号而进行说明的部件或者部位除了特别说明“多个”或“2个以上”等的情况,至少设置1个。以下,与附图一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装置的概况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3内收纳有后述的图像形成部5。在框体3的前表面侧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组装有供纸盖7。在框体3的上表面侧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组装有排纸盖9。

如图2所示,供纸盖7能够在将设置于框体3的前表面的开口部3A开放的位置、与将开口部3A封闭的位置之间摆动。在供纸盖7向前方侧摆动的状态下,供纸盖7成为从开口部3A朝向框体3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方侧)延伸的状态。

并且,当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时,使用者使供纸盖7和排纸盖9向前方侧摆动而打开供纸盖7和排纸盖9,并且在该打开的供纸盖7的铅垂方向上表面上载置片材。由此,载置在供纸盖7的铅垂方向上表面的片材被输送到框体3内的图像形成部5。

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以向打开的排纸盖9的铅垂方向上表面排出的方式载置。即,供纸盖7作为载置有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的片材的供纸托盘发挥功能。排纸盖9作为载置有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排纸托盘发挥功能。以下,将供纸盖7称为供纸托盘7。

托盘盖11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框体3的覆盖部件。当将托盘盖11安装于框体3时,则如图3所示,供纸托盘7和开口部3A成为被托盘盖11覆盖的状态。另外,托盘盖11的详细情况后述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5在纸张等片材上形成图像。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部5采用具有感光鼓5A、带电器5B、曝光器5C、转印辊5D以及定影器5E等的电子照相方式。

感光鼓5A承载显影剂图像。带电器5B使感光鼓5A的表面带电。曝光器5C对带电的感光鼓5A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转印辊5D使承载在感光鼓5A上的显影剂转印在片材上。

定影器5E通过对转印在片材上的显影剂进行加热且加压,而使该显影剂定影在片材上。另外,定影器5E配设在供纸托盘7的铅垂方向上方侧。

在框体3内设置有供纸单元20。供纸单元20将载置在供纸托盘7上的片材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侧。供纸单元20具有输送辊20A和分离部20B等。

输送辊20A从铅垂方向上面接触以层叠状态载置在供纸托盘7上的多张片材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片材并进行旋转。由此,将该片材被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侧。

在多张片材被从输送辊20A送出时,分离部20B将这些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而向图像形成部5侧送出。该分离部20B具有分离辊20C和分离垫20D等。

对于从输送辊20A送出的片材,分离辊20C从与输送辊20A相同的一侧与片材接触而进行旋转。分离垫20D配设在与分离辊20C相对的位置而对片材施加输送阻力。

在框体3内设置有按压板21。按压板21通过向输送辊20A侧摆动位移而将载置在按压板21上的片材按压于输送辊20A。按压板21与输送辊20A的旋转开始和旋转停止连动地进行摆动位移。

即,输送辊20A在按压板21下降的状态下不旋转。输送辊20A在按压板21上升而片材与输送辊20A接触时进行旋转。并且,当输送辊20A的旋转停止时,按压板21下降。

如图5所示,在按压板21的宽度方向两端侧设置有第一侧引导件21A和第二侧引导件21B。第一侧引导件21A和第二侧引导件21B是限制载置在供纸托盘7上的片材的宽度方向端部的位置的部件。

即,第一侧引导件21A具有限制面21C,该限制面21C设置于按压板21的宽度方向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端侧),并且与载置于供纸托盘7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一端接触。

第二侧引导件21B具有限制面21D,该限制面21D设置于按压板2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端侧),并且与载置于供纸托盘7的片材的宽度方向另一端接触。

并且,第一侧引导件21A和第二侧引导件21B能够相对于按压板21在宽度方向上位移。另外,若第一侧引导件21A位移,则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侧引导件21B与其机械性连动地自动位移。

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仅使第一侧引导件21A位移而变更限制面21C、21D之间的宽度尺寸。另外,宽度方向是指与载置在供纸托盘7上的片材的厚度方向和该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限制面21C、21D是与该厚度方向平行的大致铅垂的面。

2.托盘盖的构造

如图6所示,托盘盖11构成为具有第一盖部13和第二盖部15等。如图4所示,第一盖部13以与供纸托盘7相对的状态从铅垂方向上方侧覆盖供纸托盘7。

第二盖部15从框体3的外侧覆盖开口部3A。如图6所示,在第二盖部15上设置有顶板部15A和连通口15B。顶板部15A是位于第一盖部13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的檐状的覆盖部。

连通口15B在顶板部15A的铅垂方向下方侧朝向水平方向开口而使框体3的内侧与外侧连通。以下,将该水平方向称为第一水平方向。另外,第一水平方向在将托盘盖11安装于框体3而使供纸托盘7被托盘盖11覆盖的状态(以下称为使用状态)下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后方向一致。

如图5所示,连通口15B的宽度方向尺寸W2是开口部3A的宽度方向尺寸W1以下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托盘盖11的宽度尺寸W3与开口部3A的宽度方向尺寸W1大致相同。因此,连通口15B的宽度方向尺寸W2小于从宽度方向尺寸W1减去2倍的侧壁11A的厚度尺寸而得到的值。

在连通口15B中设置有百叶窗状的百叶板部16。百叶板部16构成为具有多个叶板16A~16E。各叶板16A~16E在与第一水平方向正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参照图3),并且相对于第一水平方向并列地排列(参照图6)。另外,第二水平方向在使用状态下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一致。

如图3所示,各叶板16A~16E在连通口15B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范围中延伸。在各叶板16A~16E的延伸方向中间部至少设置有1个支承各叶板16A~16E的支柱部16F。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部13、第二盖部15以及百叶板部16由树脂一体成型。

如图6所示,各叶板16A~16E在第一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以越朝向框体3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方侧)在铅垂方向上越低的方式倾斜。即,各叶板16A~16E的倾斜的方向相同,关于各个叶板16A~16E,该叶板的前端与该叶板的后端相比在铅垂方向上变低。

关于多个叶板16A~16E中的相邻的一对叶板分别满足以下的必要条件。

即,在将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叶板设为第一叶板,将位于该第一叶板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叶板设为第二叶板,并且将第一叶板的第一水平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部设为第一端部,将第二叶板的第一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部设为第二端部时,在铅垂方向上,第二端部位于与第一端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或者比第一端部高的位置。

具体而言,例如,在将第一叶板设为叶板16B,将第二叶板设为叶板16C,将第一端部设为端部P1,将第二端部设为端部P2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P2在铅垂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端部P1相同的高度。

如图6所示,多个叶板16A~16E构成为百叶板端面L1位于穿过按压板21的摆动中心O1的假想的铅垂面L2的“朝外方向”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百叶板部16和连通口15B位于框体3的外侧。

另外,“朝外方向”是指从框体3的内侧朝向框体3的外侧的方向。“朝内方向”与“朝外方向”是指相反方向。百叶板端面L1是指与多个叶板16A~16E的端部即“朝内”侧的端部P2~P5相接的假想的铅垂面。

在托盘盖11上设置有铰链部11B,该铰链部11B在将托盘盖11安装于框体3时能够使托盘盖11相对于框体3摆动。如图2所示,铰链部11B由圆柱状或者圆筒状的旋转轴构成。

在框体3中设置有凹部(未图示),该旋转轴、即铰链部11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入 该凹部。并且,当将托盘盖11安装于框体3时,托盘盖11能够在覆盖供纸托盘7的使用状态(参照图4)与将供纸托盘7的铅垂方向上方侧开放的开放状态(参照图7)之间摆动。

如图2所示,铰链部11B(旋转轴)设置在第二盖部15的侧壁15C。即,托盘盖11能够以第二盖部15的顶板部15A侧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

另外,在铰链部11B(旋转轴)的附近设置有用于保持开放状态的钩11C。在将托盘盖11打开时,钩11C通过与设置于框体3的被卡合部(未图示)卡合而保持开放状态。

如图5所示,连通口15B至少设置于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口15B在从第一区域F1到第二区域F2的范围的整个区域内连续地设置。

另外,第一区域F1是指“在宽度方向上夹着第一铅垂面S1且位于第二铅垂面S2的相反侧的区域”。第二区域F2是指“在宽度方向上夹着第二铅垂面S2且位于第一铅垂面S1的相反侧的区域”。

第一铅垂面S1是指“在第一侧引导件21A与第二侧引导件21B最大分离的状态下,与第一侧引导件21A的限制面21C相接的假想的铅垂面”。第二铅垂面S2是指“在第一侧引导件21A与第二侧引导件21B最大分离的状态下,与第二侧引导件21B的限制面21D相接的假想的铅垂面”。

3.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具有在与供纸托盘7相对的状态下从铅垂方向上方侧覆盖供纸托盘7的第一盖部13以及从框体3的外侧覆盖开口部3A的第二盖部15的托盘盖11”。

第二盖部15具有位于第一盖部13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的顶板部15A,此外,在第二盖部15上形成有在顶板部15A的铅垂方向下方侧朝向水平方向开口且使框体3的内侧与外侧连通的连通口15B。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顶板部15A和第一盖部13遮蔽从铅垂方向下落的粉尘等。由于连通口15B朝向水平方向开口,因此能够抑制从铅垂方向下落的粉尘等大量地从连通口15B侵入到框体3内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边穿过连通口15B向框体3内导入冷却用的空气一边抑制框体3内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够抑制大量的粉尘等侵入到框体3内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通口15B中设置有具有多个叶板16A~16E的百叶板部16,该 多个叶板16A~16E在与第一水平方向正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相对于第一水平方向并列地排列。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大量的粉尘等会从连通口15B侵入到框体3内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百叶板部16中,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多个叶板16A~16E以越朝向框体3的外侧沿铅垂方向越低的方式倾斜。由此,存积在各叶板16A~16E上的粉尘等因重力而落到框体3的外侧。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大量的粉尘等会从连通口15B侵入到框体3内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叶板16A~16E中的相邻的一对叶板分别满足上述的必要条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从框体3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气流不得不在铅垂方向上弯折。

因此,气流的流速降低而使在该气流中悬浮的粉尘下落或者与叶板16A~16E碰撞,因此能够抑制粉尘等会从连通口15B侵入到框体3内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百叶板端面L1位于比穿过按压板21的摆动中心O1的假想的铅垂面L2靠“朝外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在按压板21摆动时,能够防止第二盖部15与按压板21发生干涉。

本实施方式的连通口15B至少设置于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由此,能够抑制从连通口15B侵入到框体3内的粉尘等大量地下落到片材上的情况。

另外,假如仅在第一铅垂面S1与第二铅垂面S2之间设置连通口15B,则从连通口15B侵入到框体3内的粉尘等会全部下落到片材上。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通口15B至少设置于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因此能够抑制粉尘等会全部下落到片材上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能够使托盘盖11相对于框体3摆动的铰链部11B设置于第二盖部15。由此,在以从供纸托盘7分离的方式使托盘盖11摆动位移时,能够增大供纸托盘7与托盘盖11之间的分离距离。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向供纸托盘7补充片材。

另外,假如摆动中心设置于第一盖部13,则在以从供纸托盘7分离的方式使托盘盖11摆动位移时,难以增大供纸托盘7与托盘盖11之间的分离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器5E配设于供纸托盘7的铅垂方向上方侧。即,定影器5E位于连通口15B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由此,能够利用自然对流而将空气从连通口15B导入到框体3内。而且,能够废弃送风机等强制性地产生气流的装置。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A设置于框体3的前表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框体3的侧面中的前表面以外的侧面设置开口部3A。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供纸托盘7(供纸盖7)是能够将开口部3A开闭的摆动体,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相对于框体3不动的部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叶板的第二端部P2在铅垂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叶板的第一端部P1相同的高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第二端部P2位于第一端部P1的铅垂方向上方的结构,或者第二端部P2位于第一端部P1的铅垂方向下方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至少在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中设置连通口15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即,例如,也可以是仅在第一铅垂面S1与第二铅垂面S2之间设置连通口15B的结构,或者仅在第一区域F1和第二区域F2中的任意一方设置连通口15B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百叶板部16,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废弃百叶板部16。在废弃百叶板部16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连通口15B中配置过滤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多个叶板16A~16E以越朝向框体3的外侧沿铅垂方向越低的方式倾斜,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之相反,多个叶板16A~16E以越朝向框体3的内侧沿铅垂方向越低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百叶板端面L1位于比穿过按压板21的摆动中心O1的假想的铅垂面L1靠“朝外方向”侧的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托盘盖1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体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托盘盖11在安装于框体3时相对于框体3不动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连通口15B的宽度方向尺寸W2小于开口部3A的宽度方向尺寸W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连通口15B的宽度方向尺寸W2与开口部3A的宽度方向尺寸W1为大致相同尺寸。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铰链部11B(旋转轴)设置于第二盖部15,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例如也可以采用铰链部11B(旋转轴)设置于与第一盖部13相同的高度的结构或者在框体3侧设置旋转轴并且在托盘盖11上设置有供该旋转轴嵌入的凹部的铰链部11B。

虽然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侧引导件21A与第二侧引导件21B连动地在宽度方向上位移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第一侧引导件21A和第二侧引导件21B 中的任意一方相对于供纸托盘7不动,另一方在宽度方向上位移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定影器5E位于连通口15B的铅垂方向上方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5采用电子照相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喷墨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