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8966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具体为一种采用多级滚珠丝杠省力装置、电动机驱动且带永磁体抱闸的微型电动千斤顶,属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随车必备工具,常用于汽车维修或换轮胎时顶起并保持住部分车身在一定高度。现有常见的用于小型汽车的有:菱形手摇式千斤顶、手动或液压式千斤顶,菱形手摇式千斤顶通过丝杠的转动来实现升降,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且占用空间小,该种千斤顶一般仅在需要更换轮胎或维修轮胎时使用,长时间闲置易导致丝杠生锈,使丝杠转动起来很困难;液压千斤顶比较笨重,拿动和放置均不方便,特别是使用时需消耗较大体力。新型专利《一种车用电动千斤顶》(CN03254400.6)的顶起机构由带外螺的中心螺杆、带内、外螺的中间螺杆、带内螺的外层螺杆组成;中间螺杆套在中心螺杆上,外层螺杆套在中间螺杆上,各螺杆间的内、外螺相互啮合;电动机通过减速机构带动中心螺杆转动,使中间螺杆、外层螺杆顶起。其优点是体积小,电机带动升降;其不足是:为有利于螺杆自锁,各螺杆上的螺纹升角小于各螺杆材料的当量摩擦角,这样一来电动机顶起时所需额定功率较大,特别因不经常使用原因,螺杆出现锈蚀时,电动机起动力矩大,甚至出现堵转现象。发明专利《小型汽车用千斤顶》(CN201510902109.9)包括支撑座、基座,以及滚珠丝杠和丝杠螺母、电机、第一至~第四连杆,电机输出端滚珠丝杠旋转时,通过连杆机构带动千斤顶升降,其不足之处在于:因连杆结构原因,1该种千斤顶对滚珠丝杠的材质及强度需求非常严,工作时滚珠丝杠受力大易损坏;2其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和存放;3升降速度较慢;4同时该发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均未记载电机与螺母座固连,因此工作中电机将绕着滚珠丝杠旋转,并不能驱动滚珠丝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背景技术所述不足,设计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具有省力且快速电动升降,同时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和存放等优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包括:电动机12、减速齿轮系、升降螺杆5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板1、外壳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12和升降螺杆5均立式安装在底板1上;电动机12和升降螺杆5通过减速齿轮系连接,传递运动;电动机12为永磁抱闸式,升降螺杆5为至少两级的多级套装式滚珠丝杆。由于升降螺杆5为立式,直接推动被举物,所以升降速度快;又采用了多级套装式的滚珠丝杆,不用时可以缩回叠合,可以大大的减少推举方向的长度,特别适合小车空间不多的需要,便于携带和存放。采用永磁抱闸式电机,巧妙的利用了这种电机解决了升降螺杆5的自锁,使得升降螺杆5本身不用考虑自锁问题,简化了升降螺杆5的结构。本技术方案体积小,千斤顶升降时具备运转高顺畅、精密定位、低扭矩、高刚性且超静音等优点,省力且快速电动升降顶起物。如上所述的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齿轮系为四级减速齿轮系,包括:电动机输出轴齿轮、双联齿轮A13、双联齿轮B8、螺杆齿轮4,电动机12输出轴齿轮与双联齿轮A13啮合,双联齿轮A13又与双联齿轮B8啮合,双联齿轮B8再与螺杆齿轮4啮合,所述螺杆齿轮4通过轴承2定位在底板1上。如上所述的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螺杆5为三级套装的螺杆结构;包括中心螺杆51、滚珠丝杆52、外层螺杆53、套筒54、调整螺杆55和顶帽56;所述中心螺杆51下端固连在螺杆齿轮4的中心,所述顶帽56用于支撑被顶起物;所述滚珠丝杆52为中空管状,滚珠丝杆52内部下端有滚珠内螺纹,所述中心螺杆51的外圆为滚珠螺杆,所述滚珠螺杆与滚珠丝杆52内部下端滚珠内螺纹是滚珠外循环方式啮合,滚珠丝杆51外圆也是滚珠螺杆;所述外层螺杆53上、下端内部均有内螺纹,其中下端内螺纹与滚珠丝杆51的外圆滚珠螺杆啮合,且滚珠是外循环回流;所述调整螺杆55外圆是全牙螺纹,所述全牙螺纹与外层螺杆53上端的内螺纹啮合,调整螺杆55内圆套装在滚珠丝杆52外部;所述套筒54套装在外层螺杆53的外部。电机未启动时,手动旋转调整螺杆55即带动顶帽56上升或下降,达到预备电动升起状态;启动电动机12后,通过四级减速齿轮系驱动螺杆齿轮4并带动中心螺杆51旋转,中心螺杆51带动滚珠丝杆52直线上升,上升到限位后滚珠丝杆52即随着中心螺杆51同步旋转并带动外层螺杆53直线上升,外层螺杆53再带动调整螺杆55及顶帽56直线上升。其有益效果是:利用滚珠螺杆具备高顺畅、低扭矩特点,省力且快速电动升降顶帽56;采用了多级套装式的滚珠丝杆,不用时可以缩回叠合,可以大大的减少推举方向的长度,特别适合小车空间不多的需要,便于携带和存放。如上所述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12输出轴上固连有刹车鼓14,所述刹车鼓14的外部有电磁抱闸15;当电动机12启动时,所述电磁抱闸15得电后松开;电动机12停止时,电磁抱闸15失电后抱紧刹车鼓14。本发明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有益效果是:⑴采用电动机驱动千斤顶,且利用滚珠螺杆具备高顺畅、低扭矩特点,省力且快速电动升降顶起物。⑵采用电磁抱闸,进一步提高了千斤顶安全性能。⑶采用多级套装滚珠丝杆结构,大大缩小千斤顶体积,便于在车内存放,便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新型专利《一种车用电动千斤顶》(CN03254400.6)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底座及四级齿轮减速轮系示意图;图4是升降螺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升降螺杆顶起时示意图;图6是图5仰视图;图7是图5俯视图。附图中的标记说明:图2~3中:1—底板,2—轴承,3—卡圈,4—螺杆齿轮,5—升降螺杆,6—外壳,7—导向套,8—双联齿轮B,11—控制开关,12—电动机,13—双联齿轮A,14—刹车鼓,15—电磁抱闸;图4~7中:24—垫圈,25—压盖,27—外导向槽,51—中心螺杆,52—滚珠丝杆,53—外层螺杆,54—套筒,55—调整螺杆,56—顶帽,57—轴挡圈A,58—轴挡圈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本技术方案中未详细述及的,均为公知技术。参见图2~图3,本发明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包括电动机12、四级减速齿轮系、三级套装式升降螺杆5、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板1、外壳6;所述电动机12立式安装在底板1上;所述四级减速齿轮系包括:电动机输出轴主动轮、双联齿轮A13、双联齿轮B8、螺杆齿轮4,电动机12输出轴齿轮与双联齿轮A13啮合,双联齿轮A13又与双联齿轮B8啮合,双联齿轮B8再与螺杆齿轮4啮合,所述螺杆齿轮4通过轴承2定位在底板1上;所述升降螺杆5垂直定位在外壳6与底板1之间;所述升降螺杆5是三级套装的螺杆结构;所述电动机12驱动电压为直流12V。所述电动机12输出轴上固连有刹车鼓14,所述刹车鼓14的外部有电磁抱闸15;当电动机12启动时,所述电磁抱闸15得电后松开;电动机12停止时,电磁抱闸15失电后抱紧刹车鼓14。所述升降螺杆5包括:中心螺杆51、滚珠丝杆52、外层螺杆53、套筒54、调整螺杆55、顶帽56;所述中心螺杆51下端固连在螺杆齿轮4的中心,所述顶帽56用于支撑被顶起物;所述滚珠丝杆52为中空管状,滚珠丝杆52内部下端有滚珠内螺纹,所述中心螺杆51的外圆为滚珠螺杆,所述滚珠螺杆与滚珠丝杆52内部下端滚珠内螺纹是滚珠外循环方式啮合,滚珠丝杆51外圆也是滚珠螺杆;所述外层螺杆53上、下端内部均有内螺纹,其中下端内螺纹与滚珠丝杆51的外圆滚珠螺杆啮合,且滚珠是外循环回流;所述调整螺杆55外圆是全牙螺纹,所述全牙螺纹与外层螺杆53上端的内螺纹啮合,调整螺杆55内圆套装在滚珠丝杆52外部;所述套筒54套装在外层螺杆53的外部;本发明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工作过程是:电机未启动时,将千斤顶放置在所需位置并手动旋转顶帽56,由顶帽56带动调整螺杆55及顶帽56上升或下降,使顶帽56与被顶物体相接触并达到预备电动升起状态;启动电动机12后,通过四级减速齿轮系驱动螺杆齿轮4并带动中心螺杆51旋转,中心螺杆51带动滚珠丝杆52直线上升,上升到限位后滚珠丝杆52即随着中心螺杆51同步旋转并带动外层螺杆53直线上升,外层螺杆53再带动调整螺杆55及顶帽56直线上升。利用滚珠螺杆具备高顺畅、低扭矩特点,省力且快速电动升降顶帽56。由图2可知,所述电动机12(电磁驱动抱闸的直流12V电动机)输出轴上固连有刹车鼓14,所述刹车鼓14的外部有电磁抱闸15;当电动机12启动时,所述电磁抱闸15得电后松开;电动机12停止时,电磁抱闸15失电后抱紧刹车鼓14。本发明一种汽车用微型电动千斤顶采用电动机驱动千斤顶,且利用滚珠螺杆具备高顺畅、低扭矩特点,省力且快速电动升降顶起物。利用电磁抱闸,进一步提高了千斤顶安全性能。采用多级套装滚珠丝杆结构,大大缩小千斤顶体积,便于在车内存放,便于使用。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连”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