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悬臂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777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悬臂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起重机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悬臂吊。



背景技术:

目前,在集装箱起重机上,为了方便设备维修。在小车平台、电缆卷盘平台的部位设置旋臂吊,可以是手拉葫芦,也可以是电动葫芦。通常设计中,旋臂吊的臂长是固定的,这个臂长设定主要考虑的是旋臂吊工作过程中安全稳定,同时,也受制于旋转自由空间是否存在干涉。以电缆卷盘平台为例,要考虑不能碰到门腿。另外,起吊零部件时希望尽可能远离栏杆,避免碰触。

为了解决上述类似问题,人们希望有一种臂长可变的折叠式旋臂吊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折叠悬臂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悬臂吊,包括立柱、悬臂、旋转装置和旋转销轴;所述立柱包括下部固定立柱和上部可回转立柱,且所述下部固定立柱和上部可回转立柱之间由旋转装置连接,所述旋转装置中设置有连接轴承,所述下部固定立柱和上部可回转立柱通过所述连接轴承相对于立柱轴线实现回转;所述悬臂包括固定悬臂和可折叠悬臂,且所述固定悬臂和可折叠悬臂之间由旋转销轴连接,所述固定悬臂与上部可回转立柱的端部衔接,且所述固定悬臂与上部可回转立柱之间呈90度折角。

优选地,所述固定悬臂和可折叠悬臂的连接处各自设置有连接套筒,所述两连接套筒可套接在一起,所述旋转销轴可插入到套接在一起两连接套筒中。

优选地,所述固定悬臂与上部可回转立柱之间为焊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悬臂和可折叠悬臂的连接处设置的连接套筒也为焊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悬臂和可折叠悬臂均为工字钢,所述可折叠悬臂工字钢作为轨道,所述轨道上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滑车,所述滑车的下面悬挂电动或手动葫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整体可绕旋转装置实现回转,且在回转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可通过旋转销轴实现灵活避让;可折叠悬臂绕旋转销轴旋转时可实现工作半径的调整,即可调整可折叠悬臂滑车轨道上的滑车带动葫芦在工作区域内半径;另外,设置最大工作半径时,可满足安全工作负荷的需要。具体地,工作状态时,可以实现最大臂长,旋转移动载荷时, 如遇干涉位置,将滑车移动到靠近旋转销轴的位置,转动可折叠悬臂,避免干涉,到达载荷放置区时,可以移动滑车,灵活调整着落点位置;非工作状态时,折叠可折叠悬臂,锁定旋转装置,旋臂吊处于停车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可折叠悬臂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可折叠悬臂吊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可折叠悬臂吊的平面局部剖视图。

其中:1、立柱;11、下部固定立柱;12、上部可回转立柱;2、悬臂;21、固定悬臂;22、可折叠悬臂;3、旋转装置;4、旋转销轴;5、滑车;6、葫芦(电动或手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可折叠悬臂吊,包括立柱1、悬臂2、旋转装置3和旋转销轴4;其中,立柱1包括下部固定立柱11和上部可回转立柱12,且下部固定立柱11和上部可回转立柱12之间由旋转装置3连接,而旋转装置3中设置有连接轴承,下部固定立柱11和上部可回转立柱12通过连接轴承相对于立柱轴线实现回转;悬臂2包括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且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之间由旋转销轴4连接,具体地,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的连接处各自设置有连接套筒,且两连接套筒可套接在一起,而旋转销轴4可插入到套接在一起两连接套筒中,进而将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可旋转连接,此处,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之间仅保留绕旋转销轴4轴线的回转自由度;另外,固定悬臂21与上部可回转立柱12的端部衔接,且固定悬臂21与上部可回转立柱12之间大致呈90度折角。

优选地,固定悬臂21与上部可回转立柱12之间为焊接。

优选地,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的连接处设置的连接套筒也为焊接,即连接套筒先单独成型,然后通过焊接连接到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的端部相应位置上。

优选地,固定悬臂21和可折叠悬臂22均为工字钢,其中,可折叠悬臂工字钢作为轨道,轨道上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滑车5,滑车5的下面悬挂电动或手动葫芦6。

本发明提供的可折叠旋臂吊,整体可绕旋转装置实现回转,且在回转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可通过旋转销轴实现灵活避让;可折叠悬臂绕旋转销轴旋转时可实现工作半径的调整,即可调整可折叠悬臂滑车轨道上的滑车带动葫芦在工作区域内半径;另外,设置最大工作半径时,可满足安全工作负荷的需要。具体地,工作状态时,可以实现最大臂长,旋转移动载荷时,如遇干涉位置,将滑车移动到靠近旋转销轴的位置,转动可折叠悬臂,避免干涉,到 达载荷放置区时,可以移动滑车,灵活调整着落点位置;非工作状态时,折叠可折叠悬臂,锁定旋转装置,旋臂吊处于停车位。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