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938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堆垛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



背景技术: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10称为工业车辆的堆垛车,负责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高、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又分为手动堆垛车和电动堆垛车,其中,电动堆垛车,又分为半电动和全电动。适用于狭窄通道和有限空间内的作业,是高架仓库,超市,车间装卸和堆垛托盘化货物的理想工具。

而现有的电动堆垛车通常配有用于提供其动力的蓄电池,也是一种充电电池,并与外部的充电站(充电装置)构成一个系统,堆垛车在必要时能够返回充电站对所述充电电池充电。因此,堆垛车必须要知道充电站的位置。传统的堆垛车回站充电,需要充电站发射位置信号,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是通过多个红外线发射源发射红外线,这些发射源发射的信号各自覆盖一个区域。堆垛车上安装红外线传感器接收红外线,根据判断接收到的红外线属于哪一个发射源来调整前进方向。然而,这些红外线发射源发射的信号覆盖的区域会产生重叠,在这些重叠区域里堆垛车难以判断正确的返回方向。

另外为了维护方便,往往在堆垛车的车身上设置有存放针对堆垛车的元器件的配件柜,当在启用配件柜期间,不时地必须把配件柜的 顶部罩板稳在纵向的地方来让操作者提走配件,但是目前的配件柜的柜体同顶部罩板往往为经过一般的铰接杆的铰接,这样把顶部罩板揭起来之际,就必须经过胳膊或掌部的顶住方可以让顶部罩板稳在纵向的地方以此让顶部罩板不扣下来扣住柜体,此类配件柜的柜体同顶部罩板的铰接架构在启用期间操作非常不容易,难以让操作者容易启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红外线发射源发射的信号覆盖的区域会产生重叠在这些重叠区域里堆垛车难以判断正确的返回方向、配件柜的柜体同顶部罩板的铰接架构在启用期间操作非常不容易难以让操作者容易启用的缺陷。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包括下端分别设有驱动轮101和承重轮102的车身103,车身103的前端设置有起重系统,起重装置包括门架105,门架105的两侧的立柱上设有导轨,导轨上装有升降架107,升降架107的前侧设置有货叉108,所述驱动轮101为万向轮;

还包括搬运堆垛车的充电系统,该搬运堆垛车的充电系统包括为堆垛车配备的充电电池充电的充电站,充电站100包括充电端120、信号源及信号源容置部13。信号源设于信号源容置部13内,信号源容置部13被分为上部130和下部140,上部130和下部140分别在容置部外壁上开设有环绕外壁分布的发射窗,上部发射窗132和下部 发射窗142在横向和竖向上均错开分布;

堆垛车包括连接端子、接收部件及控制部件,连接端子用于连接充电端120,从而对堆垛车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接收部件用于接收信号源从上部发射窗132发射出的上部信号和从下部发射窗142发射出的下部信号;控制部件用于在获取到充电指令时,根据上部信号和下部信号控制堆垛车返回充电站100并使连接端子对接充电端进行充电。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信号源容置部13为半圆筒形状,这是因为充电站一般靠墙摆放,因此靠墙的一面(图2中被遮挡的背面)可以设计为平面结构,发射窗只开设于筒壁的弧面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信号源容置部13也可以为圆筒状、椭圆筒状、甚至为方形结构,但方形结构的信号源容置部13可能导致信号源的发射效果不如半圆筒/圆筒结构。

在车身103上还设置有存放智能手机的配件的配件柜,所述配件柜的柜体408同顶部罩板409经过改进型铰接部件来铰接相连,所述改进型铰接部件含有水平设置的旋动片、纵向设置的同旋动片保持90度夹角并安装在旋动片上的嵌接头,所述旋动片同嵌接头组成直角折尺状元件,所述旋动片401的下壁面同嵌接头402的上壁面各自带有突起的拱状体,所述旋动片401的上壁面都设置着若干纵向的玻青铜丝403,所述嵌接头402前壁面上焊接着同它保持着九十度夹角并设置在玻青铜丝403更高位置的阻隔棒404,所述旋动片401的更高位置带着同它保持着距离安装并焊接于玻青铜丝403上的嵌接片 405,所述嵌接片的前壁上带着水平状洞眼406,所述阻隔棒404安装在水平状洞眼406里,所述阻隔棒404下部同水平状洞眼406的下部相接,所述阻隔棒404的上壁同水平状洞眼406的上壁之间保持有距离,所述旋动片401也带有突起的拱状体,所述旋动片401的后壁面上水平设置着铰接杆407;所述顶部罩板409上带着同嵌接头402相嵌接的嵌接洞410,所述配件柜的柜体408的一对边壁上各自带有用于铰接的沟路411,所述用于铰接的沟路411经直角折尺状端面412、直角折尺状端面412上壁相连的拱状端面413环绕而成,所述拱状端面413上朝着用于铰接的沟路411里突起着拱状突起414,所述拱状突起414同直角折尺状端面412间保持有距离,所述用于铰接的沟路411中带有同铰接杆407相铰接的铰接孔415,所述嵌接头402嵌接在嵌接洞410中,所述铰接杆407设置在铰接孔415中并能够旋动。

这样让嵌接片405绕过拱状突起414,让顶部罩板409罩在配件柜的柜体408上,该结构不但能够很容易地把顶部罩板409稳定在纵向的所在,并且结合了在外部作用施加和撤销下变形和复位的玻青铜丝403来作用,降低了嵌接片405与拱状突起414的上壁拱状面间的作用,增强了该部件的工作周期。通过设置在横向和竖向上均错开分布的上部发射窗132和下部发射窗142,将充电站发射的位置信号分为上部信号11和下部信号12,使得位置信号既能够覆盖很大的范围,又不易产生重叠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配件柜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配件柜的部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折尺状元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三维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嵌接头的前视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图6的三维图。

图9为配件柜的拆解图。

图10为图9中B部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堆垛车回站充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12所示,自动回站充电的搬运堆垛车,包括下端分别设有驱动轮101和承重轮102的车身103,车身103的前端设置有起重系统,起重装置包括门架105,门架105的两侧的立柱上设有导轨,导轨上装有升降架107,升降架107的前侧设置有货叉108,所述驱动轮101为万向轮;

还包括搬运堆垛车的充电系统,该搬运堆垛车的充电系统包括为堆垛车配备的充电电池充电的充电站(充电装置),图2是一实施例中充电站的主视图,充电站100包括充电端120、信号源及信号源容置部13。信号源设于信号源容置部13内,信号源容置部13被分为上部130和下部140,上部130和下部140分别在容置部外壁上开 设有环绕外壁分布的发射窗,上部发射窗132和下部发射窗142在横向和竖向上均错开分布;

堆垛车包括连接端子、接收部件及控制部件,连接端子用于连接充电端120,从而对堆垛车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接收部件用于接收信号源从上部发射窗132发射出的上部信号和从下部发射窗142发射出的下部信号;控制部件用于在获取到充电指令时,根据上部信号和下部信号控制堆垛车返回充电站100并使连接端子对接充电端进行充电。

在图11所示实施例中,信号源容置部13为半圆筒形状,这是因为充电站一般靠墙摆放,因此靠墙的一面(图11中被遮挡的背面)可以设计为平面结构,发射窗只开设于筒壁的弧面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信号源容置部13也可以为圆筒状、椭圆筒状、甚至为方形结构,但方形结构的信号源容置部13可能导致信号源的发射效果不如半圆筒/圆筒结构。

图12是一实施例中堆垛车回站充电的示意图。其中,上部信号11和下部信号12分别用实现箭头和虚线箭头表示,在该实施例中,堆垛车的控制部件控制堆垛车返回充电站,是在接收到上部信号11时控制堆垛车朝信号来的方向并偏右移动,在接收到下部信号12时控制堆垛车朝信号来的方向并偏左移动,图12左侧示出了堆垛车返回充电站时的运动轨迹。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左侧和右侧各一个最靠近(半圆筒形状的)信号源容置部13的筒壁弧面和靠墙平面之交界处的发射窗,均是上部发射窗132。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控制部件在接收到上部信号11时控制堆垛车朝信号来的方向并偏左移动,在接收到下部信号时控制堆垛车朝信号来的方向并偏右移动。同理,左侧和右侧各一个最靠近信号源容置部13筒壁弧面和靠墙平面的交界处的发射窗,均是下部发射窗142。

上述堆垛车的充电系统,通过设置在横向和竖向上均错开分布的上部发射窗132和下部发射窗142,将充电站发射的位置信号分为上部信号11和下部信号12,使得位置信号既能够覆盖很大的范围,又不易产生重叠区域。

在车身103上还设置有存放智能手机的配件的配件柜,所述配件柜的柜体408同顶部罩板409经过改进型铰接部件来铰接相连,所述改进型铰接部件含有水平设置的旋动片、纵向设置的同旋动片保持90度夹角并安装在旋动片上的嵌接头,所述旋动片同嵌接头组成直角折尺状元件,所述旋动片401的下壁面同嵌接头402的上壁面各自带有突起的拱状体,所述旋动片401的上壁面都设置着若干纵向的玻青铜丝403,所述嵌接头402前壁面上焊接着同它保持着九十度夹角并设置在玻青铜丝403更高位置的阻隔棒404,所述旋动片401的更高位置带着同它保持着距离安装并焊接于玻青铜丝403上的嵌接片405,所述嵌接片的前壁上带着水平状洞眼406,所述阻隔棒404安装在水平状洞眼406里,所述阻隔棒404下部同水平状洞眼406的下部相接,所述阻隔棒404的上壁同水平状洞眼406的上壁之间保持有距离,所述旋动片401也带有突起的拱状体,所述旋动片401的后壁 面上水平设置着铰接杆407;所述顶部罩板409上带着同嵌接头402相嵌接的嵌接洞410,所述配件柜的柜体408的一对边壁上各自带有用于铰接的沟路411,所述用于铰接的沟路411经直角折尺状端面412、直角折尺状端面412上壁相连的拱状端面413环绕而成,所述拱状端面413上朝着用于铰接的沟路411里突起着拱状突起414,所述拱状突起414同直角折尺状端面412间保持有距离,所述用于铰接的沟路411中带有同铰接杆407相铰接的铰接孔415,所述嵌接头402嵌接在嵌接洞410中,所述铰接杆407设置在铰接孔415中并能够旋动。

所述的玻青铜丝403的数量为三个以上。

所述的嵌接片405的底部带着若干同玻青铜丝403相结合的玻青铜丝容纳腔416,玻青铜丝403的局部焊接在玻青铜丝容纳腔416中,组成嵌接片405相互间保持着距离设置于旋动片401更高位置的部件。

所述的水平状洞眼406的水平跨度比阻隔棒404的水平跨度要大。

结合改进型铰接部件,在采用之际,所述阻隔棒404与水平状洞眼406相结合把嵌接片405定位于设定的纵向位置,让玻青铜丝保持在受力变形状,把嵌接头402嵌接进顶部罩板409的嵌接洞410中并保持稳定,把铰接杆407旋动稳定于铰接孔415中,再把顶部罩板409揭开之际,所述嵌接片405上壁的突起的拱状体撞到拱状突起414之际,拱状突起414就会对嵌接片405施以反向的作用,必然使得旋动片401推着玻青铜丝403朝更低处挪动,这样来让嵌接片405绕过拱状突起414后玻青铜丝403把嵌接片405朝更高位置支起,让嵌接片405嵌于拱状突起414与直角折尺状端面412间,能够实现稳定顶 部罩板409的效果,而在要把顶部罩板409罩在配件柜的柜体408上之际,施加作用把顶部罩板409朝更低位置旋动,让玻青铜丝403朝更低位置变形,让嵌接片405绕过拱状突起414,让顶部罩板409罩在配件柜的柜体408上,该结构不但能够很容易地把顶部罩板409稳定在纵向的所在,并且结合了在外部作用施加和撤销下变形和复位的玻青铜丝403来作用,降低了嵌接片405与拱状突起414的上壁拱状面间的作用,增强了该部件的工作周期;该部件架构以前未出现过,容易使用者采用,并能让工作周期加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