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络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213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络筒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络筒机。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络筒机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络筒机操作方便,而且工作效率较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在的络筒机一般包括卷取装置、导丝装置和定长控制装置。

申请号为 CN201310455716.6的中国专利《一种络筒机的摇架装置》,此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络筒机的摇架装置,它结构简单,可以将各种不同型号的槽筒夹持在左夹头和椭圆形顶尖之间,无需更换左夹头和椭圆形顶尖,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其采用气缸来使槽筒夹持在左夹头和椭圆形顶尖之间,保证槽筒不会松动,提高绕线质量。

此实用新型解决了槽筒松动的问题,但是在装配槽筒时,此装置不能保证将槽筒安装在槽筒转动时的中心轴上,当槽筒转动时会产生偏心力,速度过快还会导致槽筒的飞出,造成安全事故,而且还会对槽筒绕线的质量下降,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槽筒有效地固定在卷取装置中心轴的位置的络筒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新型络筒机,包括机架和卷取装置,所述卷取装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槽筒两端的卷绕架和给槽筒提供转动力的动力辊,所述卷绕架设置有左架体和右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架体相对右架体的一侧移动连接有顶端为胀紧装置的移动杆,所述右架体相对左架体一侧设有前端为顶尖且与右架体转动连接的连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槽筒安装在卷取装置上,右架体连杆顶端的顶尖将槽筒一端固定,左架体移动杆上的胀紧装置将槽筒的另一端固定,使槽筒与两杆保持同轴,这样就能保证槽筒转动时不会由于偏心力的原因而从夹紧装置上掉落。

所述胀紧装置通过轴承轴向固定且与移动杆旋转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当槽筒转动而带动胀紧装置转动时,不会由于与移动杆连接的原因而导致胀紧装置无法实现转动的效果。

所述胀紧装置为橡胶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受力易发生形变且回复性能好,可以在槽筒内部张开,再加上橡胶表面的光滑度低,不易打滑,所以采用橡胶管能使与槽筒内壁产生摩擦,从而更好的传动转动力。

所述移动杆为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左架体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螺纹杆的转动实现胀紧装置的轴向移动,可以满足不同长度的槽筒的需求。

所述左架体设置有抵触螺纹杆的紧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紧固螺栓可以将螺纹杆固定在左架体上,不会由于络筒机工作时发生的振动使螺纹杆发生转动而使其发生位置的偏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胀紧装置和顶尖结合的方式,能更方便地安装与固定槽筒,而且在槽筒工作时能使其本身更加稳定,左架体上的螺纹杆可以适应各种长度的槽筒,而采用紧固螺栓则可以将螺纹杆固定在左架体上,保持工作时夹紧装置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络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胀管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卷绕架;3、动力辊;4、左架体;5、右架体;6、胀紧装置;7、移动杆;8、顶尖;9、连杆;10、轴承;11、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新型络筒机,包括机架1和卷取装置,所述卷取装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槽筒两端的卷绕架2和给槽筒提供转动力的动力辊3,动力辊3连接有电机,在工作时,电机通电,动力辊3发生转动,动力辊3表面与槽筒表面接触,动力辊3带动槽筒发生联动,实现槽筒的绕线功能。

所述卷绕架2设置有左架体4和右架体5,所述左架体4相对右架体5的一侧移动连接有顶端为胀紧装置6的移动杆7,所述移动杆7为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左架体4螺纹连接,采用转动螺纹杆的方式实现螺纹杆的位置移动,带动涨紧装置的移动,从而可以实现对不同长度的槽筒的固定。

所述右架体5相对左架体4一侧设有前端为顶尖8且与右架体5转动连接的连杆9,顶尖8为半椭圆状,前端较细,后端较粗,将顶尖8的前端塞入槽筒内,顶住槽筒,其与胀紧装置6结合,实现对槽筒的固定,而与右架体5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实现槽筒转动时与连杆9产生联动,便于槽筒的转动。

所述胀紧装置6通过轴承10轴向固定且与移动杆7旋转连接,所述胀紧装置6为橡胶管,当安装槽筒时,橡胶管在槽筒内部膨胀,与槽筒的内壁贴合,当槽筒转动时产生摩擦力,带动橡胶管联动,实现槽筒的正常工作。

所述左架体4设置有抵触螺纹杆的紧固螺栓11,紧固螺栓11设有螺纹的一端可以调节其与螺纹杆的位置关系。当螺纹杆需要移动时,将紧固螺栓11往外拧出,螺纹杆不被固定,可以移动,当螺纹杆到达所需位置时,将紧固螺栓11拧紧,实现对螺纹杆的固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