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582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支撑组件、前支腿箱、支撑箱、基座、长条形的后支腿箱,支撑箱上侧和下侧的中心区域各开有一个通孔,支撑箱上侧在对应于上侧的通孔处设有基座,基座的中心区域有穿孔,穿孔与两个通孔相通且三者共轴线,支撑组件为框架或封闭箱体。支撑组件沿高空作业车的长度方向安装在高空作业车的底盘上,前支腿箱、支撑箱和后支腿箱沿高空作业车的长度方向从前往后依次安装在支撑组件上。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包括转台、作业平台及其驱动装置。转台与基座连接,作业平台及其驱动装置安装在转台上。

该装置的支撑组件、前支腿箱、支撑箱的自身结构较为复杂,且支撑组件分别与前支腿箱、支撑箱、后支腿箱之间的装配结构也较为繁杂,这使得该装置存在着结构设计不尽合理(如零件多,结构复杂,支撑组件所需的钢材量较大)、制造和装配繁琐的缺陷(如拼焊量较大),以致重量较重、成本较高。

随着我国节能、环保等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实施,机动车车体的轻量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本装置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成本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

包括水平布置的支撑组件、前支腿箱、支撑箱、基座、长条形的后支腿箱,支撑箱上侧和下侧的中心区域各开有一个通孔,支撑箱上侧在对应于上侧的通孔处设有基座,基座的中心区域有穿孔,穿孔与两个通孔相通且三者共轴线;

前支腿箱的形状为前侧敞口、后端封口的V形,且V形的夹角角度为60-90°,设定前支腿箱前侧的敞口的宽度为A;

支撑箱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顶角呈前后布置,等腰三角形后侧的顶角角度与前支腿箱的V形的夹角角度相等,设定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的长度为B;

支撑组件由前后间隔且均为U形的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组成;

前支撑件的前侧敞口、后端封口,前支撑件由两个相互平行且前后走向的第一杆、接在两个第一杆后端之间的第二杆构成,每个第一杆上侧靠近前支撑件前侧的敞口处均有一个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前低后高的限位板,两个限位板的后侧共同一竖直面,设定第二杆的长度为C,限位板的后侧与第二杆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C<A,C<B;

后支撑件的前端封口、后侧敞口,后支撑件由两个相互平行且前后走向的支撑板、接在两个支撑板前端之间的第三杆构成,每个支撑板上侧靠近第三杆处均有一个沿该板宽度方向贯通的插槽,两个插槽在位置上相对应,两个插槽的槽口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共同一竖直面,第三杆的长度小于后支腿箱的长度;

支撑箱后侧的顶角穿过前支腿箱前侧的敞口进入前支腿箱内,且支撑箱与前支腿箱吻合插接,设定支撑箱的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与前支腿箱后端的封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E,E<D;

支撑箱和前支腿箱担放并固定在两个第一杆上,支撑箱的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所在的侧面与两个限位板的后侧相贴靠,前支腿箱后端的封口在前支撑件上的投影位于第二杆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上,且前支腿箱前侧的敞口、支撑箱的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所在的侧面均超出两个第一杆一定距离,前支腿箱后端的封口位于第二杆的前侧;

后支腿箱与两个插槽插接,后支腿箱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第三杆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共线,且后支腿箱的两端均超出两个支撑板一定距离;

前支腿箱、后支腿箱之间设有水平布置且前后走向的连接梁。

为简单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空作业车回转机构的支撑装置均简称为本装置。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前支腿箱的形状为V形,支撑箱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支撑组件由前后间隔且均为U形的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组成;支撑箱与前支腿箱吻合插接,支撑箱和前支腿箱担放并固定在前支撑件上,后支腿箱设置在后支撑件上,前支腿箱、后支腿箱之间设有水平布置且前后走向的连接梁。

可见,本装置只由几个零件构成,所述零件的自身结构较为简单,相互之间的装配结构也较为简洁(如拼焊量较小),尤其是支撑组件,其所需的钢材量较小,支撑组件以容易制造的整体冲压和折弯方式制成,且采用该支撑组件可方便地装配其它零件,因此,本装置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成本低。

本装置的重量较轻,据测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可减重约50%,这样,高空作业车行驶状态的燃油消耗有效降低,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更好的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如下: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梁前部的上侧设有两个水平布置的翼板,两个翼板相对于连接梁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翼板之间构成前侧敞口、后端与连接梁相接的V形,且V形的夹角角度为60-90°,每个翼板与前支腿箱的相应箱体的后侧固接。

翼板的设置,增加了连接梁与前支腿箱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连接梁与前支腿箱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梁为空心方管,其内的中段设有竖直布置的隔板,隔板的中部开有减重孔。

连接梁为空心方管,可减轻本装置的重量;隔板的设置,可提高连接梁的抗扭曲机械强度;减重孔的设置,可进一步减轻连接梁及本装置的重量。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梁高于第二杆和第三杆,且连接梁与后两者之间均留有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支撑组件、前支腿箱3、支撑箱6、基座7、长条形的后支腿箱4,支撑箱6上侧和下侧的中心区域各开有一个通孔6d,支撑箱6上侧在对应于上侧的通孔6d处设有基座7,基座7的中心区域有穿孔7a,穿孔7a与两个通孔6d相通且三者共轴线。

前支腿箱3的形状为前侧敞口、后端封口的V形,且V形的夹角角度为69°,设定前支腿箱3前侧的敞口的宽度为A。

支撑箱6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6a、顶角6b呈前后布置,等腰三角形后侧的顶角6b角度与前支腿箱3的V形的夹角角度相等,设定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6a的长度为B。

支撑组件由前后间隔且均为U形的前支撑件1和后支撑件2组成。

前支撑件1的前侧敞口、后端封口,前支撑件1由两个相互平行且前后走向的第一杆1a、接在两个第一杆1a后端之间的第二杆1b构成,每个第一杆1a上侧靠近前支撑件1前侧的敞口处均有一个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前低后高的限位板1c,两个限位板1c的后侧共同一竖直面,设定第二杆1b的长度为C,限位板1c的后侧与第二杆1b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C<A,C<B。

后支撑件2的前端封口、后侧敞口,后支撑件2由两个相互平行且前后走向的支撑板2a、接在两个支撑板2a前端之间的第三杆2b构成,每个支撑板2a上侧靠近第三杆2b处均有一个沿该板宽度方向贯通的插槽2c,两个插槽2c在位置上相对应,两个插槽2c的槽口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共同一竖直面,第三杆2b的长度小于后支腿箱4的长度。

支撑箱6后侧的顶角6b穿过前支腿箱3前侧的敞口进入前支腿箱3内,且支撑箱6与前支腿箱3吻合插接,设定支撑箱6的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6a与前支腿箱3后端的封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E,E<D。

支撑箱6和前支腿箱3担放并固定在两个第一杆1a上,支撑箱6的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6a所在的侧面6c与两个限位板1c的后侧相贴靠,前支腿箱3后端的封口在前支撑件1上的投影位于第二杆1b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上,且前支腿箱3前侧的敞口、支撑箱6的等腰三角形前侧的底边6a所在的侧面6c均超出两个第一杆1a一定距离,前支腿箱3后端的封口位于第二杆1b的前侧。

后支腿箱4与两个插槽2c插接,后支腿箱4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第三杆2b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共线,且后支腿箱4的两端均超出两个支撑板2a一定距离。

前支腿箱3、后支腿箱4之间设有水平布置且前后走向的连接梁5,前支腿箱3后端的封口与连接梁5的前端连接,后支腿箱4的长度方向中段与连接梁5的后端连接。

连接梁5前部的上侧设有两个水平布置的翼板5a,两个翼板5a相对于连接梁5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翼板5a之间构成前侧敞口、后端与连接梁5相接的V形,且V形的夹角角度为69°,每个翼板5a与前支腿箱3的相应箱体的后侧固接。

连接梁5为空心方管,其内的中段设有竖直布置的隔板5b,隔板5b的中部开有减重孔5c。

连接梁5高于第二杆1b和第三杆2b,且连接梁5与后两者之间均留有间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