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520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充气包装装置,尤其涉及具有一加强壁的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能够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背景技术:

在现代物流业中,最广泛应用的是包装盒(包装箱)。然而,这种传统的包装盒的包装方式,都没有提供防撞防碰防跌功能。也就是说,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包装盒或包装箱会被扔来扔去,很容易导致其变形,从而可能会导致被包装物品的损坏或变形。所以对一些包装要求较高的物品,例如电子数码产品、塑料陶瓷、生物化工产品、食品医药等,都需要给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以防止包装物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现有的解决方案,例如传统的纸质包装盒,其可以是在纸质包装盒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如泡沫材料来达到提供缓冲作用的目的。然而,将这种包装盒和填充的缓冲材料运送到包装地时,其运输和储存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且缓冲泡沫材料污染环境,并不环保。

另外的改进方案是现在市面上可见的充气包装袋,其由四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热封工艺形成,其中两层外层薄膜之间形成充气室,两层内层薄膜形成单向充气阀,以用于向对应的充气室中充入气体并且防止充气室中的气体泄露出去。其中两层外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的折叠后形成可以容纳包装物品的容纳腔室,这样,包装物品可以在各个侧面受到充气包装袋的缓冲,以防止外界的冲击应力作用至包装物品,从而防止包装物品的损坏。然而,由两层外层薄膜形成的单层式充气包装袋的缓冲性能仍然有限,例如充气包装袋的一侧壁受到撞击时,该充气包装袋内空气不能有效分散,并且充气包装袋的侧壁不能及时恢复形状,造成冲击应力在局部过于集中,从而应力传递至包装物品,造成包装物品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提供一方形容纳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流体容纳腔,其中所述流体容纳腔内设置有流体,其中所述流体容纳腔内的流体能够提供缓冲作用,以对所述流体包装袋的被包装物体进行保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包括有一加强壁,所述加强壁能够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加强壁设置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所述加强壁能够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加强壁设置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顶部,所述加强壁能够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顶部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加强壁通过热封或者粘连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以加强所述流体包装袋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加强壁和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包装壁的一底壁为交叉叠合布置,能够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加强壁和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包装壁的一顶侧壁的顶壁为交叉叠合布置,能够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加强壁通过连接热封点被热封于一起,以形成一握持部,其中所述握持部便于使用者对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进行携带。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通过流体对至少一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其包括:由至少两层流体储存膜形成的至少一流体缓冲体,其中所述流体缓冲体包括多个流体储存单元,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经塑封和弯折,且被填充流体后形成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至少一包装壁,所述包装壁包括一底壁和一周壁,以形成至少一方形容纳腔,用于包装所述待包装物品,并且所述包装壁还包括与所述底壁叠合的两加强壁,两所述加强壁相连接增强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壁的端部通过热封或者粘连连接形成,并且呈三角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至少一顶侧壁,所述顶侧壁连接于所述包装壁,所述包装壁和所述顶侧壁形成可封合的所述方形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与所述顶侧壁叠层布置的另外顶侧的两加强壁,并且另外顶侧的两所述加强壁顶端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和立体塑封缝塑封弯折后还包括相连通的至少一包装壁流体单元以及至少一顶侧壁流体单元,各所述包装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包装壁,各所述顶侧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顶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壁流体单元还包括相连通的至少一底壁流体单元、至少一周壁流体单元和至少一加强壁流体单元,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底壁,各所述周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周壁,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加强壁,其中所述加强壁的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和形成所述底壁的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为交叉叠层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设置于所述方形容纳腔之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设置于所述方形容纳腔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侧壁还包括至少一顶壁和至少一顶环壁,所述顶环壁连接于所述顶壁,顶侧的各个所述加强壁连接于所述顶壁并且呈三角形,且和所述顶壁为叠层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和立体塑封缝塑封弯折后还包括相连通的至少一包装壁流体单元以及至少一顶侧壁流体单元,各所述包装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包装壁,各所述顶侧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顶侧壁,所述顶侧壁流体单元还包括相连通的至少一顶壁流体单元、至少一顶环壁流体单元和至少一加强壁流体单元,各所述顶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顶壁,各所述顶环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各所述顶环壁,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连接形成所述加强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壁的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和形成所述顶壁的各所述顶壁流体单元为交叉叠层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壁的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和形成所述底壁的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各自为直径大小不同或直径大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壁的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和形成所述顶壁的各所述顶壁流体单元各自为直径大小不同或直径大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加强壁一体成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壁、所述顶环壁和所述加强壁一体成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缓冲体由第一流体储存膜和第二流体储存膜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所述流体缓冲体形成至少一流体进口和至少一主通道,并且所述流体缓冲体中设置有至少一流体填充阀,流体从所述流体进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流体填充阀进入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填充阀包括两阀膜,其分别与所述流体缓冲体的所述第一流体储存膜和所述第二流体储存膜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至少一流体通道,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填充流体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贴合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流体储存单元的流体从所述流体通道反渗。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未充流体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未充流体时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折叠热封起来后的成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包装壁的一加强壁和一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加强壁和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未充流体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未充流体时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折叠热封起来后的成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包装壁的一底加强壁和一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一顶侧壁的一顶加强壁和一顶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C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4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具有可充气结构,用以在充气后为各种包装物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提供气体缓冲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流体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流体,从而使用非常方便。因为所述流体包装袋具有流体缓冲性能,从而其适合用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流体缓冲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上述待包装物品并不限于这里所举出的例子,根据实际需要,本发明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物品的包装。依据本发明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用于提供缓冲效果的介质为流体,例如气体、液体等。

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可以实施为空气缓冲材料,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也可能是其他流体。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袋,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

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形成过程中,为了形成方形的立体形状,本发明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加强壁,各所述加强壁的各顶部通过热封或者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各所述加强壁不仅仅能够保证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方形立体构型,而且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多级的缓冲效果。

具体地,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流体缓冲体10,即由一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在本发明的图1至图5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图2和图12A,所述流体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流体储存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和立体塑封缝40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流体储存单元13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内形成一个可储流体的流体储存室14。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3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3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多列分隔缝31,其将两层流体储存膜11和12分隔成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所述分隔缝3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互相独立。这样,在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被损坏而泄露流体时,其他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也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流体填充阀20,就可以对所有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填充流体。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储存膜11和所述第二流体储存膜12的热封形成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中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可以分别成为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顶侧和底侧是相对概念,是根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与水平线的相对位置定义的。也就是说,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分隔缝31与水平线相对垂直时,定义为顶侧和顶侧,但是,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分隔缝31与水平线相对平行时,定义为左侧和右侧。所述分隔缝3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互相连通。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至图4中所示,本发明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在实施为充气材料时,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大小相同的充气柱,本发明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也可以包括多个并列排列的大小不同的充气气柱。此外,大小气柱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交替排列,可以在某些区域形成小气柱等,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A至图12C所示是本发明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A,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流体填充阀20,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所述流体储存室14充气的流体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23向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充气并且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的气压作用在所述阀膜21和22上,以使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所述气室膜,从而封闭所述流体通道23,以使所述流体填充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当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内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流体通道23,并且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互相独立时,当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流体缓冲效果。如图12B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一步地可以包括增加一层阀膜25,其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以用于增强密封性能。如图12C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可以进一步地包括一层阀膜26,其位于一层所述气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之间,即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的外侧,从而起到防止所述阀膜22和所述气室膜12的相连接处被撕裂,以起到加强其稳固连接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流体填充阀20的具体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以及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发明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所述流体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单元15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形成一主通道151,并且所述主通道151具有一流体进口152,当所述流体进口152的位置设置有充流体嘴并且执行充流体操作时,流体从所述流体进口152沿着横向方向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并且再沿着纵向方向进入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并且当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达到预定气压后,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流体储存膜11或12,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可以由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形成,也可以由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或12和其中一层所述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1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其中左侧所述边封缝32和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12A至12C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分别在对应所述流体通道23的位置将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所述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所述气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热封连接,其他位置将多层薄膜一体地热封连接,并将所述流体缓冲体10分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和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

如图12A至12C中所示,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在邻近所述主通道151的位置,所述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所述流体储存膜11,这样在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达到预定的流体压强时,流体压强作用于所述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一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所述流体储存膜11并最终贴合于所述流体储存膜11,从而关闭所述流体通道23。即所述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另外,如图12A至12C中所示,各个所述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流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所述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时,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流体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所述耐热阻隔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12A至12C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所述主通道151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151由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形成,所述耐热层24和所述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所述主通道151,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对应于所述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因为所述耐热层24的设置,所述接合缝36将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所述接合缝36的设置使得所述流体缓冲体10在充流体时,流体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后,相邻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所述流体通道23。

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两端部的各流体储存单元13经折叠后通过一端塑封缝41连接。所述端塑封缝41的外侧设置一端边38。所述端塑封缝41和所述端边38共同形成一不充气端部106。所述不充气端部106包括一连接热封点44。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沿一折叠辅助线进行对折后通过所述端塑封缝41进行连接后形成一方形空间立体架构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在充流体后包括一包装壁101和一顶侧壁102。所述包装壁101进一步包括一底壁1011、两加强壁1012和一周壁1013。所述包装壁101和所述顶侧壁102由各所述平面塑封缝30形成的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形成。如图5中所示,所述加强壁1012呈三角形,并且由两部分折叠而成。呈三角形的两所述加强壁1012的顶部端点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点44热封连接。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所述加强壁1012的热封连接可以在未充流体之前折叠之后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点44热封连接,也可以在折叠之后且充入流体成型之后再进行热封连接。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这里的热封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充流体后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多个侧壁,也就是形成所述包装壁101和所述顶侧壁102。这些所述弯折缝37没有将相邻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隔开,也就是说,相邻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从而在充流体时,流体通过连通通道进入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相邻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经过热封形成的所述弯折缝37,所述弯折缝37的两侧形成有连通通道。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两端部位热封形成所述弯折缝37,而中间部位形成连通通道。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具有至少一对子壁弯折缝371和至少一侧壁分隔缝372,所述子壁弯折缝371以及所述侧壁分隔缝372将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分隔为两个以上的包装壁流体单元131以及顶侧壁流体单元132。所述侧壁分隔缝372用于分隔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顶侧壁102和所述包装壁101,所述对子壁弯折缝371用于分隔所述包装壁101的所述底壁1011、所述加强壁1012以及所述周壁1013。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盖部被打开时,所述顶侧壁102沿着所述壁分隔缝372进行弯折。值得一提的是,设置在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所述子壁弯折缝371和所述侧壁分隔缝372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在各所述弯折缝37之间形成各侧壁。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侧壁分隔缝372的右侧的各所述顶侧壁流体单元132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顶侧壁102,所述侧壁分隔缝372的左侧的各所述包装壁流体单元131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包装壁101。更具体地,左侧的所述子壁弯折缝371的周壁流体单元1311以及位于右侧的所述子壁弯折缝371的周壁流体单元1311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包装壁101的所述周壁1013,相应地,两所述子壁弯折缝371之间的底流体单元1312形成所述包装壁101的所述底壁1011以及所述加强壁1013。

更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缓冲体10还包括四条折叠线47。每一所述折叠线47在所述连接热封点44与所述子壁弯折缝371之间倾斜延伸。其中连接于同一连接热封点44的所述折叠线47在相应所述连接热封点44处相接。所述折叠线47与所述子壁弯折缝371交汇于一弯折点471。两相应所述折叠线47的所述弯折点471之间形成一弯折线48。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弯折线48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进行折叠。

如图3至图5所示,沿相应所述折叠线47以及相应所述弯折线48折叠后,所述子壁弯折缝371之间的所述底流体单元1312被分隔为至少一底壁流体单元13121和至少一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也就是说,四个所述弯折点471之间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13121形成所述包装壁101的所述底壁1011。所述弯折线48与所述不充气端部106之间通过沿所述弯折线48和所述子壁弯折缝371折叠后形成所述加强壁1012,也就是说,所述弯折线48与所述折叠线47之间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形成所述加强壁1012。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点44的连接,以使两侧的所述加强壁1012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的下端。所述加强壁1012与所述底壁1011叠层交叉布置,增强了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袋的底部的缓冲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加强壁1012可以做成厚度减小的流体柱,通过增加热封线来减小充入流体的量。也就是说,形成所述加强壁1012的各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可以通过设置多个二次端封缝来进一步减少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中被充入流体的量,进而减小所述加强壁1012的厚度。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壁1012的各所述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和形成所述底壁1011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13121为交叉布置。

如图6所示为基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主要变形在于所述加强壁1012与所述底壁1011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两侧的加强壁1012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的下端所不同的是,两侧的所述加强壁1012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的上端,即位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内部的底侧。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发明的所述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包装壁101形成了叠层交叉布置的结构,这增强了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的缓冲性能。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形成,也可以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部位形成,例如顶部、侧部等。

因此,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形成一容纳腔100,用于包装待包装物品。所述容纳腔100的形状为方形,可用于包装方形待包装物品。

图7至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如图9所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叠层交叉布置结构不仅设置在底部,增强了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的缓冲性能,而且还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顶部得到了应用,进而增强了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顶部缓冲性能。

也就是说,如图7和图8所示,流体缓冲体10A沿一折叠辅助线进行对折后通过所述端塑封缝41A进行连接后形成一方形空间立体架构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在充流体后包括一包装壁101A和一顶侧壁102A。所述包装壁101A进一步包括一底壁1011A、两底加强壁1012A和一周壁1013A。所述顶侧壁102A进一步包括一顶壁1021A、两顶加强壁1022A和一顶环壁1023A。所述包装壁101A和所述顶侧壁102A由各所述平面塑封缝30A形成的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形成。如图9中所示,所述底加强壁1012A以及所述顶加强壁1022A呈三角形,并且均由两部分折叠而成。呈三角形的所述底加强壁1012A以及所述顶加强壁1022A的顶部端点分别通过底连接热封点441A和顶连接热封线442A热封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底加强壁1012A以及所述顶加强壁1022A的各自的热封连接可以在未充流体之前折叠之后通过各所述连接热封点热封连接,也可以在折叠之后且充入流体成型之后再进行热封连接。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这里的热封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顶加强壁1022A与所述顶壁1021A之间设置有一定空隙,这有助于操作者对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顶侧壁102A进行持握和操作,例如操作者可以通过握持所述顶加强壁1022A将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顶侧壁102A方便地打开。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A具有至少一对子底壁弯折缝371A、至少一侧壁分隔缝372A和至少一子顶壁弯折缝373A,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和所述侧壁分隔缝372A将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分隔为两个以上的包装壁流体储存单元131A以及顶侧壁流体单元132A。所述侧壁分隔缝372A用于分隔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顶侧壁102A和所述包装壁101A,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盖部被打开时,所述顶侧壁102A沿着所述壁分隔缝372A进行弯折。具体地,如图7所示,左侧的一对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用于分隔所述包装壁101A的所述底壁1011A、所述底加强壁1012A以及所述周壁1013A,右侧的一对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用于分隔所述顶侧壁102A的所述顶壁1021A、所述顶加强壁1022A以及所述顶环壁1023A。所述侧壁分隔缝372A的右侧的各所述顶侧壁流体单元132A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顶侧壁102A,所述侧壁分隔缝372A的左侧的各所述包装壁流体单元131A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包装壁101A。

更具体地,位于左侧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的左侧的周壁流体单元1311A以及位于右侧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的右侧的周壁流体单元1311A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包装壁101A的所述周壁1013A,相应地,两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之间的底流体单元1312A形成所述包装壁101A的所述底壁1011A以及所述底加强壁1013A。

相应地,位于右侧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的右侧的顶环壁流体单元1321A以及所述壁分隔缝372A和位于左侧的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之间的周壁流体单元1321A经折叠并充入流体之后形成所述顶侧壁102A的所述顶环壁1023A,两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之间的顶流体单元1322A形成所述顶侧壁102A的所述顶壁1021A以及所述顶加强壁1023A。

更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缓冲体10A还包括两条顶折叠线472A。每一所述顶折叠线473A在所述顶连接热封点442A与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之间倾斜延伸。其中连接于同一所述顶连接热封点442A的所述顶折叠线472A在相应所述顶连接热封点442A处相接。所述顶折叠线472A与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交汇于一顶弯折点4712A。两相应所述顶折叠线472A的所述顶弯折点4712A之间形成一顶弯折线482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顶弯折线482A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A进行折叠。

更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缓冲体10A还包括两条底折叠线472A。每一所述底折叠线472A在所述底连接热封点441A与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之间倾斜延伸。其中连接于同一底连接热封点441A的所述底折叠线473A在相应所述底连接热封点441A处相接。所述底折叠线471A与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交汇于一底弯折点471A。两相应所述底折叠线471A的所述底弯折点471A之间形成一底弯折线481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底弯折线481A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A进行折叠。

如图7至图11所示,沿相应所述底折叠线472A以及相应所述底弯折线481A折叠后,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之间的所述底流体单元1312A被分隔为至少一底壁流体单元13121A和至少一底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A,也就是说,四个所述底弯折点4711A之间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13121A形成所述包装壁101A的所述底壁1011A。通过沿所述底弯折线481A和所述子底壁弯折缝371A折叠后形成所述底加强壁1012A,也就是说,所述底弯折线481A与所述底折叠线472A之间的所述底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A形成所述底加强壁1012A。通过所述底连接热封点441A的连接,以使两侧的所述底加强壁1012A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A的下端。所述底加强壁1012A与所述底壁1011A叠层交叉布置,增强了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袋底部的缓冲性能。

相应地,沿相应所述顶折叠线473A以及相应所述顶弯折线482A折叠后,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之间的所述顶流体单元1322A被分隔为至少一顶壁流体单元13221A和至少一顶加强壁流体单元13222A,也就是说,四个所述顶弯折点472A之间的所述顶壁流体单元13221A形成所述顶侧壁102A的所述顶壁1021A。通过沿所述顶弯折线482A和所述子顶壁弯折缝373A折叠后形成所述顶加强壁1022A,也就是说,所述顶弯折线482A与所述顶折叠线473A之间的所述顶加强壁流体单元13222A形成所述顶加强壁1022A。通过所述顶连接热封点442A的连接,以使两侧的所述顶加强壁1022A被固定于所述顶壁1021A的下端。所述顶加强壁1022A与所述顶壁1021A叠层交叉布置,增强了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袋底部的缓冲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底加强壁1012A和所述顶加强壁1022A可以做成厚度减小的流体柱,通过增加热封线来减小充入流体的量。也就是说,形成底加强壁1012A和所述顶加强壁1022A的各底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A以及各顶加强壁流体单元13222A可以通过设置多个二次端封缝来进一步减少被充入流体的量,进而减小所述底加强壁1012A和所述顶加强壁1022A的厚度。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底加强壁1012A的各底加强壁流体单元13122A和形成所述底壁1011A的所述底壁流体单元13121A为交叉布置。相应地,所述顶加强壁1022A的各顶加强壁流体单元13222A和形成所述顶壁1021A的所述顶壁流体单元13221A为交叉布置。

因此,在本发明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形成一容纳腔100A,用于包装待包装物品。所述容纳腔100A的形状为方形,可用于包装方形待包装物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包装其他形状的待包装物品,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盖部被打开后,受到流体的作用,所述顶侧壁102A有一自动回弹力。这样,当所述待包装物品被放置于所述容纳腔100A后,所述顶侧壁102A自动回弹至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闭合状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基于以上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主要变形可以在于所述底加强壁1012A与所述底壁1011A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顶加强壁1022A于所述顶壁1021A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所述底加强壁1012A还可以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A的上端,所述顶加强壁1022A还可以被固定于所述顶壁1021A的下端,即所述底加强壁1012A和所述顶加强壁1022A位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内部的底侧。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的所述加强壁1012,另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底加强壁1012A和所述顶加强壁1022A的结构相同,都是本发明中用于增强缓冲性能的加强壁结构的实施,不同的是设置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位置不同,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