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419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纸张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纸张进行装订成册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采用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办公场所,多是使用一套图像形成装置(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以作为公用办公设备,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动作:图像读取装置通过扫描放置在透明读取玻璃上的原稿,生成图像数据,然后在感光体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再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装置,转印带装置体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介质通过定影器对介质的两面进行加压和加热,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介质上,定影后的介质被排出到排纸托盘。

有些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纸张后处理装置,即对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纸张进行装订处理的装置。在装订过程中,有时需要对纸张进行对折操作,该对折是利用一个与纸张垂直的叶片对纸张的中央部进行按压,以使按压后的纸张进入折叠辊对中进行夹持处理。现有的叶片其前端与纸张的接触面较小,纸张常常在按压过程中偏离按压点,导致折叠位置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纸张在对折过程中偏离按压位置的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采用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

整合板,用于停靠待折叠纸张,设置有断开的按压口;

折叠辊对,设置在所述整合板的一侧,且位置与所述按压口对应;

叶片,设置在所述整合板的另一侧,且位置与所述按压口对应,所述叶片为板状结构且与所述整合板垂直,在靠近所述按压口的侧边设置有连续的矩形凸起,在所述矩形凸起靠近所述按压口的侧边上设置有连续的三角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原稿载置台,用于放置原稿,以使原稿上的信息能够被读取;

图像形成部,通过扫描原稿以获取光学模拟图像信号,再将所述光学模拟图像信号通过色调剂在感光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转印部,将形成在所述感光部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后输出;以及

接收输出后纸张并进行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所述纸张后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

整合板,用于停靠待折叠纸张,设置有断开的按压口;

折叠辊对,设置在所述整合板的一侧,且位置与所述按压口对应;

叶片,设置在所述整合板的另一侧,且位置与所述按压口对应,所述叶片为板状结构且与所述整合板垂直,在靠近所述按压口的侧边设置有连续的矩形凸起,在所述矩形凸起靠近所述按压口的侧边上设置有连续的三角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中的叶片按压待折叠纸张P时,每个三角形凸起能够独立与待折叠纸张P接触,提高与待折叠纸张P的接触面压和摩擦强度,减少各三角形凸起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待折叠纸张P在按压时移动,提高待折叠辊对处理折叠纸张P的折叠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纸张后处理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矩形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叶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纸张后处理装置具有利用订书针装订多张的纸张P的订书针装订部2、不使用订书针而利用胶装订的胶装订部3、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被排出的纸张P输送到胶装订部3的第一输送部4、从第一输送部4分流且将纸张P输送到订书针装订部2的第二输送部5、以及将多个排纸托盘6能够上下移动地配置的排纸托盘部7。另外,用订书针装订部2、和胶装订部3被装订处理后的纸张摞被排出到排纸托盘部7的排纸托盘6。

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装置主体101内包括供纸盒部102、图像形成部(未图示)、转印部(未图示)、以及排纸辊部103。在从供纸盒部102被供应的纸张P上转印通过图像形成处理部形成的例如色调剂图像。然后,利用转印部对被转印到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利用排纸辊部103将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排出到机外。从排纸辊部103被排出的纸张P被供应给纸张后处理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原稿载置台104。被放置在原稿供给台104A上的薄片状的原稿被逐张地供应给转印部(未图示),且将读取到的原稿信息暂时保存在存储部105中。在存储部105存储有例如从未图示的计算机等发送的原稿信息、经由原稿载置台104通过扫描部读入的原稿信息、印刷纸张P的印刷张数、印刷纸张P的厚度等纸张信息。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部106能够在观察显示部107显示的显示画面的同时进行各种操作。控制部108进行MFP整体的控制,且将存储部105中存储的印刷张数、印刷的厚度等纸张信息发送到整理器控制部150。该整理器控制部150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侧,但是也可以配置在纸张后处理装置侧。

操作部106在纸张后处理装置中,选择利用订书针装订部2或者利用胶装订部3的纸张P的装订方法。另外,在选择了胶装订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和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第一装订强度调整模式和第二装订强度调整模式设定有标准强度、装订强度比标准强度强的第一装订强度、以及装订强度比第一装订强度强的第二装订强度,使用者能够选择。这些模式以及强度的选择被显示在操作部106的例如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107中,通过操作者按下相应的显示而被选择。

在纸张后处理装置中,胶装订部3在被配置在第一输送部4的输送端部的供纸辊301的排纸侧的附近包括旋转桨部(paddle)302、和在规定范围内往返转动的杠杆状的控制部(grip)305,从而在旋转桨部302的第一桨302A和控制部305从两面侧控制排出的纸张P的输送后端部。此外,被排出的纸张P在待机托盘303上待机。这里,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设定为纵向整合方向,将与纵向整合方向正交的纸面的方向设定为横向整合方向。

待机托盘303被朝纵向整合方向的前方朝上地倾斜设置,如果供应一张纸张P,则朝横向整合方向的外侧左右打开,使装载的纸张P落下至下方的处理托盘304。这时,上述握把部的把持动作被解除,大致同时,旋转桨部302开始旋转,在一个旋转期间,用多个其他的桨302B、302C依次朝下方敲打纸张P的后端部,强制纸张P落下至处理托盘304。这时,桨片长的桨在接触纸张P的表面的同时向纵向整合方向的后方压入纸张P。在处理托盘304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后方,配置有定位部306,纸张P的后端抵碰到定位部305而进行纸张P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定位,以对齐纸张P的后端。

在胶装订部3,在纸张P的纵向整合方向的后端部的表面,虽然粘贴了如后述的强粘合性的两面粘合带,但即使后续的装订纸张在其上接触并移动,该接下来的装订纸张也不会立刻粘贴到两面粘合带上,该后续的纸张会顺利地到达定位部306的后端。上述两面粘合带通过向纸张施加加压力而粘结。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纸张后处理装置涉及的部件安装在订书针装订部2处,包括整合板21、折叠辊22对和叶片23。

该整合板21用于停靠接收的待折叠纸张P,在位于待折叠纸张P的折叠位置处设置有断开的按压口211。该折叠辊对22设置在整合板21的一侧,折叠辊对22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可转动辊,两个可转动辊的接触点位置与按压口211对应。

该叶片23设置在整合板21的另一侧,且位置与按压口211对应,叶片23用于按压待折叠纸张P的折叠位置,并将该折叠位置穿过按压口211后送入折叠辊对22的接触点处,由折叠辊对22待折叠纸张P进行折叠处理。如图3、4所示,叶片23可以为板状结构且与整合板21垂直(也与待折叠纸张P垂直),在叶片23靠近按压口211的侧边设置有连续的矩形凸起231,在矩形凸起231靠近按压口211的侧边上设置有连续的三角形凸起232。

当叶片23按压待折叠纸张P时,其矩形凸起231上的三角形凸起232首先与待折叠纸张P接触,每个三角形凸起232能够独立与待折叠纸张P接触,提高与待折叠纸张P的接触面压和摩擦强度,减少各三角形凸起232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待折叠纸张P在按压时移动,提高待折叠辊对22处理折叠纸张P的折叠位置精度。

本实施方式中各三角形凸起232的结构可以一致,且随着同一矩形凸起231上三角形凸起232的数量的增多,其与待折叠纸张P的摩擦强度也逐步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避免损坏待折叠纸张P,该三角形凸起232靠近按压口211的一端为钝角。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大与待折叠纸张P的接触面积,提高摩擦效果,同时避免刺破待折叠纸张P。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仅在叶片23中部的矩形凸起231上设置三角形凸起232。也可以按一定的间隔,在相应的矩形凸起231上设置三角形凸起232。这样的结构可以部分改变原矩形凸起231与待折叠纸张P的接触效果,在提高摩擦强度的同时,减少改动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叶片23上各矩形凸起23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不相等。具体的矩形凸起231数量可以根据待折叠纸张P的尺寸确定,以保证对不同尺寸的待折叠纸张P都能够提高足够的摩擦。具体叶片23上矩形凸起231的分布可以是中部的数量多于两侧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避免叶片23按压待折叠纸张P时,两端的矩形凸起231与待折叠纸张P的两侧接触,导致按压过程中待折叠纸张P边缘破损,可以使叶片23上的矩形凸起231与待折叠纸张P的边缘相互错开。在设置叶片23上的矩形凸起231时,可以参照不同尺寸的待折叠纸张P,使位于叶片23两端的矩形凸起231避免与待折叠纸张P的两侧边接触。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