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转移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8615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试剂转移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试剂转移容器。



背景技术:

在小分子诊断研发中,很多重复性的操作都是依赖人工劳动力完成的。随着高精度自动化仪器的发展,自动化的核酸提取工作站、样本存储系统等设备的出现逐渐解放大量科研的人工劳动力,并能有效保障人员的安全。

例如高精度全自动提取设备,其是针对单通道或多通道的微量液体转移,与人工操作相比,其转移的精度和速度都高度统一,从而大大提高运行效率及实验成功率。具体地,转移液体时,需将单通道或多通道加样针插入试剂转移容器内吸取液体,当试剂转移容器内的液体剩余少量至接近底部时,加样针吸取的量不准确,导致其无法准确转移,造成了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浪费的试剂转移容器。

一种试剂转移容器,包括侧壁及第一底壁,所述侧壁和所述第一底壁配合形成容置腔体,所述第一底壁为朝外凸设的条状弧面结构,所述第一底壁在其最低处设有与所述容置腔体连通且朝外凸设的凸出腔体,所述凸出腔体为锥形结构。

上述试剂转移容器,用于盛装供转移的试剂。第一底壁的最低处设有凸出腔体,且该凸出腔体为锥形结构,因此容置腔体中的试剂减少至接近底部时,会往最低处流动进而进入凸出腔体,加样针可伸入到锥形结构的凸出腔体中的最低点进行吸取,进而可使加样针准确地转移试剂,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试剂的死体积,避免了试剂的浪费。该试剂转移容器特别适用于微量试剂转移或成本较高的试剂转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壁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一子侧壁、所述第二子侧壁及所述第一底壁配合形成所述容置腔体,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第一底壁的轴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试剂转移容器还包括两个第二底壁,所述两个第二底壁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底壁的两侧,所述容置腔体由所述第一子侧壁、所述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一底壁及所述两个第二底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底壁包括位于端部的两弧边及与其轴向平行的两直边;所述第二底壁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直边和所述第一子侧壁,且所述两个第二底壁之间的距离从与所述直边连接的一侧至与所述第一子侧壁连接的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底壁相对的两端与所述两弧边齐平,且在同一端,所述第二底壁和所述弧边均连接于所述第二子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子侧壁分别向下延伸形成两个支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侧壁和所述第二子侧壁相互垂直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子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子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出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出腔体依次设于所述第一底壁的轴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试剂转移容器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容置腔体内,且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子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的顶部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为透明基体,所述侧壁上设有容量刻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转移容器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试剂转移容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试剂转移容器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试剂转移容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图1所示试剂转移容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转移容器10,包括侧壁110及第一底壁120。

参照图2及图3,侧壁110和第一底壁120配合形成容置腔体101。第一底壁120为朝外凸设的条状弧面结构,第一底壁120在其最低处设有与容置腔体101连通且朝外凸设的凸出腔体102,凸出腔体102为锥形结构。可以理解,凸出腔体102的外侧可以是凸出或不凸出的。

上述试剂转移容器10,用于盛装供转移的试剂。第一底壁120的最低处设有凸出腔体102,且该凸出腔体102为锥形结构,因此容置腔体101中的试剂减少至接近底部时,会往最低处流动进而进入凸出腔体102,加样针可伸入到锥形结构的凸出腔体102中的最低点进行吸取,进而可使加样针准确地转移试剂,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试剂的死体积,避免了试剂的浪费。此外容置腔体101可提供较大的盛装空间,保证了盛装容量的要求。该试剂转移容器10特别适用于微量试剂转移或成本较高的试剂转移。

具体地采用上述试剂转移容器10,可控制试剂转移容器10的死体积在100ul以内。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凸出腔体102为倒圆锥形结构。可以理解,凸出腔体102也可为基本呈倒圆锥形结构或近似倒圆锥形结构。

参照图1及图4,具体地,侧壁11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壁111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子侧壁113,第一子侧壁111、第二子侧壁113及第一底壁120配合形成容置腔体101,其中两个第一子侧壁111与第一底壁120的轴向平行。

更具体的,第一子侧壁111和第二子侧壁113相互垂直设置,两个第一子侧壁11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子侧壁113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试剂转移容器10还包括两个第二底壁130。两个第二底壁130对称分布于第一底壁120的两侧,容置腔体101由第一子侧壁111、第二子侧壁113、第一底壁120及两个第二底壁130配合形成。第一底壁120包括位于端部的两弧边及与其轴向平行的两直边。第二底壁130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直边和第一子侧壁111,且两个第二底壁130之间的距离从与直边连接的一侧至与第一子侧壁111连接的一侧逐渐增大。第二底壁130相对的两端与两弧边齐平,且在同一端,第二底壁130和弧边均连接于第二子侧壁113。如此,从第二底壁130至第一底壁120逐渐朝下设置,第一底壁120和第二底壁130配合形成容置腔体101的底部部分的空间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试剂往最低处流动进而进入凸出腔体102。

继续参照图1及图4,更进一步地,两个第二子侧壁113分别向下延伸形成两个支撑部140。

继续参照图4,具体地,凸出腔体1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出腔体102依次设于第一底壁120的轴向上。如此可方便多通道的加样针同时转移试剂转移容器10中的试剂,且保证转移的速度。可以理解,该试剂转移容器10用于自动化仪器时,可根据自动化仪器的吸液通道的数量设置凸出腔体102的数量,从而有利于自动化仪器的转移速度。

参照图2及图5,具体地,试剂转移容器10还包括加强板150。加强板150设于容置腔体101内,且加强板15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子侧壁111。如此该加强板150可加强容置腔体101顶部的强度,避免进行封膜时对试剂转移容器10挤压变形导致封膜失败,从而提高封膜效率,保证后续储藏、运输使用前的密封性。

更具体地,加强板150的数量为多个,使得试剂转移容器10的顶部形成格栅结构。可以理解,不需要进行封膜时可适当减少加强板150的数量,进而提高加样针等其他吸液通道的适应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50与第一子侧壁111的顶部齐平。封膜时膜可与加强板150接触,而且还可单独对每个格栅进行封膜,如此减小了封膜的面积,提高了封膜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便于试剂贮存和运输等。

具体地,加强板150均匀分布,从而将容置腔体101的顶部分为相同的槽体,且加强板150未与第一底壁120及第二底壁130连接,因此容置腔体101内的试剂仍是相通的。

进一步地,试剂转移容器10还包括盖板(图未示),该盖板覆设于容置腔体101的顶部。

继续参照图1,具体地,侧壁110为透明基体,侧壁110上设有容量刻度161及相应的容量刻度值162。如此便于对容置腔体101内的试剂量进行预估。具体地,该容置刻度值161可以设置为等份读数的容量刻度值。具体地,第一子侧壁111和第二子侧壁113均为透明基体。进一步地,容量刻度161及容量刻度值162设于第一子侧壁111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