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双吊钩天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7933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镀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效双吊钩天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镀领域利用天车进行吊物,但是在实际的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天车将待加工产品运行上下吊物,工作节拍较慢,并且在通过连接底杆进行连接钩住吊物的时候,需要先将连接底杆进行通过螺丝进行连接,然后再进行使用,这样不仅麻烦,而且安装也较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节拍快且便于连接底杆安装的双吊钩天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双吊钩天车,包括车架,其特征是:所述车架包括顶架和置于顶架两侧的侧架,两个侧架之间设有与顶架平行的第一滑动架组和第二滑动架组,所述第一滑动架组包括第一吊杆和置于第一吊杆两端的第一滑动端头,第二滑动架组包括第二吊杆和置于第二吊杆两端的第二滑动端头,所述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分别相对于侧架上下滑动,所述第一吊杆上设有第一收缩绳,第二吊杆上设有第二收缩绳,所述顶架上设有分别用于控制第一收缩绳和第二收缩绳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上均设有置物吊扣,所述置物吊扣包括吊钩和用来与第一收缩绳和第二收缩绳连接的固定扣,吊钩包括连接杆和安置板,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安置板一端相连且呈截面为L状,所述安置板两侧设有支撑杆,该支撑杆一端固定在连接杆上,所述支撑杆由连接杆端向安置板端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两个侧架之间设有第一滑动架组和第二滑动架组,然后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控制第一收缩绳和第二收缩绳,可以进行错开式的上升和下降,使得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能够进行错开工做,从而减少其工作的时候的工作节拍,以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收缩绳和第二收缩绳转动,完成工作,在利用置物吊扣包括吊钩和用来与第一收缩绳和第二收缩绳连接的固定扣,吊钩包括连接杆和安置板,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安置板一端相连且呈截面为L状,使得安置板形成一个平台,然后在安置板两侧设有支撑杆,该支撑杆一端固定在连接杆上,所述支撑杆由连接杆端向安置板端倾斜,形成了一个由支撑杆在安置板两侧的护杆,使得连接底杆可以直接卡于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安置板上,起到了限位的效果,并且通过连接杆能够在连接底杆两端进行限位,避免出现螺钉固定或者其他方式的连接,直接卡住,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高效双吊钩天车,包括车架,其特征是:所述车架包括顶架 101和置于顶架101两侧的侧架102,两个侧架102之间设有与顶架 101平行的第一滑动架组和第二滑动架组,所述第一滑动架组包括第一吊杆201和置于第一吊杆201两端的第一滑动端头202,第二滑动架组包括第二吊杆301和置于第二吊杆301两端的第二滑动端头302,所述第一吊杆201和第二吊杆301分别相对于侧架102上下滑动,所述第一吊杆201上设有第一收缩绳401,第二吊杆301上设有第二收缩绳402,所述顶架101上设有分别用于控制第一收缩绳401和第二收缩绳402的第一电机501和第二电机502,所述第一吊杆201和第二吊杆301上均设有置物吊扣,所述置物吊扣包括吊钩和用来与第一收缩绳401和第二收缩绳402连接的固定扣601,吊钩包括连接杆701 和安置板801,所述连接杆701一端与安置板801一端相连且呈截面为L状,所述安置板801两侧设有支撑杆901,该支撑杆901一端固定在连接杆701上,所述支撑杆901由连接杆701端向安置板801端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两个侧架102之间设有第一滑动架组和第二滑动架组,然后通过第一电机501和第二电机502分别控制第一收缩绳401和第二收缩绳402,可以进行错开式的上升和下降,使得第一吊杆201和第二吊杆301能够进行错开工做,从而减少其工作的时候的工作节拍,以第一电机501和第二电机502分别带动第一收缩绳401和第二收缩绳402转动,完成工作,在利用置物吊扣包括吊钩和用来与第一收缩绳401和第二收缩绳402连接的固定扣601,吊钩包括连接杆701和安置板801,所述连接杆701一端与安置板801 一端相连且呈截面为L状,使得安置板801形成一个平台,然后在安置板801两侧设有支撑杆901,该支撑杆901一端固定在连接杆701 上,所述支撑杆901由连接杆701端向安置板801端倾斜,形成了一个由支撑杆901在安置板801两侧的护杆,使得连接底杆902可以直接卡于两个支撑杆901之间的安置板801上,起到了限位的效果,并且通过连接杆701能够在连接底杆902两端进行限位,避免出现螺钉固定或者其他方式的连接,直接卡住,较为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