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的手动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1465发布日期:2018-10-31 00:04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便的手动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绕线机是把电线或者线状的物体成圈状缠绕的设备,目前市场上多为自动化绕线机,虽然效率高,但设备重,移动不方便,适合流水线式固定工位。针对小批量多品种的行业,线束长度通常长达几十米,机动性要求高,现有技术中的手动绕线机在手动缠绕时耗时耗力,而且缠绕后同心度差,较为散乱。

中国专利一种快速卸线的便携型手动绕线机(申请号:CN201620211326.3),包括支撑座、转轴、限位侧板、固定侧板、绕线杆,转轴的一端穿设于支撑座上,与支撑座转动连接;转轴穿设于限位侧板中心,限位侧板固设于转轴中部,转轴的另一端安装于固定侧板中心,绕线杆设置于限位侧板与固定侧板之间;绕线时,转轴转动带动限位侧板、固定侧板、绕线杆进行同步转动,线缆绕制于绕线杆上;绕制完成后,将固定侧板从转轴上拆下,从绕线杆上取下线缆。该装置实现手动快速的绕线,但其结构复杂,且无法满足不同线径的绕线需求,需要做出改进。

因此急需要一种绕线效率高、满足多种线径需求、机动性高的轻便的手动绕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便的手动绕线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复杂、绕线效率低、无法满足多种线径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轻便的手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夹以及与所述底座固定夹垂直连接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垂直连接有轴套,所述轴套内套设有一光杆,所述光杆上活动连接有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绕线组件。

优选的,所述绕线组件包括一与所述光杆配合的第一固定套,所述第一固定套上环形等距连接有若干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分别铰接有臂杆,有利于灵活调整臂杆和固定板之间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线径绕线的需求。

优选的,所述臂杆的旋转范围为180度,有利于适应多种绕线需求。

优选的,所述臂杆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通孔对应的安装孔。

优选的,相对设置的所述绕线组件中,每组所述绕线组件的臂杆与另一组所述绕线组件的臂杆交错设置,有利于绕线中的充分支撑,有利于高效、同心的绕线。

优选的,所述光杆一端连接有手柄,所述光杆另一端套接有第二固定套,便于手动操作。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套内设有铜衬套,保障整体更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轴套内至少设有两个与所述光杆匹配的轴承,旋转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相对设置的绕线组件,有利于通过调整两组臂杆的角度,控制绕线的线径,满足更广泛的绕线需求;

2、采用第一固定套,有利于配合固定板实现绕线过程中的同心绕线,绕线效率高;

3、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轻便,组装方便,应用范围广,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绕线组件示意图;

图3是第一固定套示意图;

图4是光杆连接示意图;

图中:1.底座固定夹,2.支撑杆,3.手柄,4.绕线组件,5.臂杆,6.固定板,7.通孔,8.第一固定套,9.轴套,10.第二固定套,11.光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轻便的手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夹1以及与底座固定夹1垂直连接的支撑杆2;支撑杆2顶部垂直连接有轴套9,轴套9内套设有一光杆11,光杆11上活动连接有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绕线组件4。

优选的,绕线组件4包括一与光杆11配合的第一固定套8,第一固定套8上环形等距连接有若干固定板6,每个固定板6分别铰接有臂杆5,有利于灵活调整臂杆5和固定板6之间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线径绕线的需求。臂杆5的旋转范围为180度,有利于适应多种绕线需求。臂杆5上设有若干通孔7,固定板6上设有与通孔7对应的安装孔。相对设置的绕线组件4中,每组绕线组件4的臂杆5与另一组绕线组件4的臂杆5交错设置,有利于绕线中的充分支撑,有利于高效、同心的绕线。光杆11一端连接有手柄3,光杆11另一端套接有第二固定套10,便于手动操作。第二固定套10内设有铜衬套,保障整体更长的使用寿命。轴套9内至少设有两个与光杆11匹配的轴承,旋转灵活。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者根据具体绕线线径的需求,调整两组绕线组件4中若干固定板6的角度,将待绕线束缠在绕线组件4上,通过手动驱动手柄3,带动绕线组件4旋转,进而将线束同心、定线径、高效地绕制,整体绕线装置便于操作且轻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