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排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2707发布日期:2018-11-07 20:0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自动排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收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排线装置。



背景技术:

线缆或电缆是建设城市通信不可或缺的材料。线缆的生产工艺为:将塑料熔化后送入挤出机,挤出后的线缆进入冷却槽中冷却,冷却后的线缆穿过导向轮并缠绕于摆线机构的的排线盘上,导向轮旋转安装于水平移动机构的执行端上,水平移动移动平行于摆线盘设置。当进行收卷时,水平移动机构带动导向轮沿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移动过程中导向轮直引线缆绕在摆线盘的柱体上,当线缆快要绕到末圈时,控制水平移动机构带动导向轮做反向直线运动,从而在摆线盘的柱体上缠绕有两圈线缆。所述摆线盘的柱体的两端还安装有木质圆盘,用于限制绕线后的线缆从柱体上脱出,然而木质圆盘的内侧面并不平整,在随柱体转动过程中,以偏心运动,导致绕后的最后一圈线缆与木质圆盘之间有间隙,最终导致每圈线缆之间松散,存在排列不紧密的缺陷,影响排线质量,且市场上的排线装置很多只适合小线径的线缆,大线径的线缆的排线装置需要更高的强度要求。鉴于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自动排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绕线后每圈线缆紧密排列、提高排线质量、自动化程度高、能够适应多种线径的的线缆排线、实现将线缆整齐排列在排线盘上的自动排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动排线装置,包括龙门架、电控箱、排线装置和摆线装置,所述龙门架包括右龙门架和左龙门架,右龙门架的连接轴内嵌于左龙门架连接轴,电控箱置于龙门架侧面,排线装置置于龙门架上,摆线装置通过连接板与龙门架连接,其特征在于:摆线装置包括X向移动装置、Y向移动装置、Z向移动装置、测距装置和摆动轮组;

所述X向移动装置包括马达X、齿条X、齿轮X和滑轨X,所述马达X通过连接架I与L板和垫板连接,所述L板置于垫板上,所述垫板置于滑轨Y的滑块上,齿轮X与马达X的动力输出轴连接,齿条X与齿轮X啮合,所述齿条X置于立L板的底部,滑轨X置于立L板底部,滑轨X的滑块置于L板上;

所述Y向移动装置包括马达Y、丝杆、横臂和滑轨Y,所述马达Y、丝杆和滑轨Y置于横臂上,马达Y置于横臂的一端,丝杆与马达Y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滑轨Y的滑轨与垫板连接;

所述的Z向移动装置包括立柱Z、滑轨Z、齿条Z、马达Z、减速机、齿轮Z和轴Z,所述立柱Z竖直安装,滑轨Z和齿条Z竖直安装在立柱Z上,滑轨Z的滑块与立L板连接,减速机和马达Z安装于立L板侧面,减速机与马达Z的动力输出轴连接,轴Z穿过立L板与减速机连接,齿轮Z置于立L板内,轴Z穿过齿轮Z,齿轮Z,与齿条Z啮合;

所述测距装置安装于立柱Z连接,摆动轮组与马达D连接,马达D与连接架II连接,连接架II与立柱Z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丝杆与相应的丝杆螺母配合,丝杆螺母安装在丝杆螺母座内,丝杆螺母座与L板底部连接,所述丝杆安装在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有两件且置于丝杆两端,丝杆穿过深沟球轴承与支撑座连接,深沟球轴承座固定安装在横臂上。

进一步地,护线滚轮与滚轮支架底部连接,滚轮支架与立L板连接,所述护线滚轮有两件且竖直对称安装在滚轮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滑轨X是单滑轨,滑轨Y和滑轨Z是双滑轨。

进一步地,所述的齿条Z置于立柱Z的中间位置,齿条X置于立L板底部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马达X、马达Y、马达Z和马达D是带抱闸的马达,所述齿轮Z和齿轮X是圆柱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测距装置与头部连接架连接,头部连接架与立柱Z连接。

进一步地,减速机支架与立L板连接,减速机顶部与减速机支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测距装置和摆动轮组相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排线装置包括排线盘和转动箱,所述的排线盘两端与夹轴连接,左端的夹轴穿过夹块与转动箱连接,右端的夹轴与夹块连接,所述夹块与右龙门架和左龙门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紧凑、绕线后每圈线缆紧密排列、提高排线质量、自动化程度高、实现将线缆整齐排列在摆线盘上,且龙门架加强了整体设备的强度,能够适应更大线径的线缆排线。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摆线装置的右视图;

图4为图3的II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III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摆线装置的后视图;

图7为图6的I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摆线装置的仰视图;

图9为图8的IIII局部放大图;

图中,1-右龙门架,2-左龙门架,3-电控箱,4-排线装置,5-摆线装置,6-护线滚轮,7-滚轮支架,8-立L板,9-摆动轮组,10-测距装置,11-马达D,12-立柱Z,13-滑轨Z,14-齿条Z,15-马达Z,16-减速机,17-齿轮Z,18-轴Z,19-马达Y,20-丝杆,21-横臂,22-滑轨Y,23-马达X,24-齿条X,25-齿轮X,26-滑轨X,27-支撑座,28-深沟球轴承,29-连接板,30-连接架I,31-垫板,32-L板,33-连接架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9所示,一种自动排线装置,包括龙门架、电控箱3、排线装置4和摆线装置5,所述龙门架包括右龙门架1和左龙门架2,右龙门架1的连接轴内嵌于左龙门架2连接轴,电控箱3置于龙门架侧面,排线装置4置于龙门架上,摆线装置5通过连接板29与龙门架连接,其特征在于:摆线装置5包括X向移动装置、Y向移动装置、Z向移动装置、测距装置10和摆动轮组9;

所述X向移动装置包括马达X23、齿条X24、齿轮X25和滑轨X26,所述马达X23通过连接架I30与L板32和垫板31连接,所述L板32置于垫板31上,所述垫板31置于滑轨Y22的滑块上,齿轮X25与马达X23的动力输出轴连接,齿条X24与齿轮X25啮合,所述齿条X24置于立L板8的底部,滑轨X26置于立L板8底部,滑轨X26的滑块置于L板32上;

所述Y向移动装置包括马达Y19、丝杆20、横臂21和滑轨Y22,所述马达Y19、丝杆20和滑轨Y22置于横臂21上,马达Y19置于横臂21的一端,丝杆20与马达Y19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滑轨Y22的滑轨与垫板31连接;

所述的Z向移动装置包括立柱Z12、滑轨Z13、齿条Z14、马达Z15、减速机16、齿轮Z17和轴Z18,所述立柱Z12竖直安装,滑轨Z13和齿条Z14竖直安装在立柱Z12上,滑轨Z13的滑块与立L板8连接,减速机16和马达Z15安装于立L板8侧面,减速机16与马达Z15的动力输出轴连接,轴Z18穿过立L板8与减速机16连接,齿轮Z17置于立L板8内,轴Z18穿过齿轮Z17,齿轮Z17,与齿条Z14啮合;

所述测距装置10安装于立柱Z12连接,摆动轮组9与马达D11连接,马达D11与连接架II33连接,连接架II33与立柱Z12连接。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丝杆20与相应的丝杆螺母配合,丝杆螺母安装在丝杆螺母座内,丝杆螺母座与L板32底部连接,所述丝杆20安装在支撑座27上,所述支撑座27有两件且置于丝杆20两端,丝杆20穿过深沟球轴承28与支撑座27连接,深沟球轴承28座固定安装在横臂21上。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护线滚轮6与滚轮支架7底部连接,滚轮支架7与立L板8连接,所述护线滚轮6有两件且竖直对称安装在滚轮支架7上。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滑轨X26是单滑轨,滑轨Y22和滑轨Z13是双滑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齿条Z14置于立柱Z12的中间位置,齿条X24置于立L板8底部的中间位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X23、马达Y19、马达Z15和马达D11是带抱闸的马达,所述齿轮Z17和齿轮X25是圆柱齿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测距装置10与头部连接架连接,头部连接架与立柱Z12连接。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减速机支架与立L板328连接,减速机16顶部与减速机支架连接。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测距装置10和摆动轮组9相对应设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排线装置4包括排线盘和转动箱,所述的排线盘两端与夹轴连接,左端的夹轴穿过夹块与转动箱连接,右端的夹轴与夹块连接,所述夹块与右龙门架1和左龙门架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S1、初试状态下,将各机构按照规定安装,将经挤压成型的线缆穿过护线滚轮6设于摆动轮组9的导向轮,且将线缆首端固定于排线盘上,保证测距装置10处于排线装置4的两个圆盘之间,同时保证摆动轮组9的导向轮的凹槽向后倾斜;

S2、排线装置4的转动箱转动带动排线盘转动,排线盘开始收卷线缆,同时电控箱3控制Y向移动装置的马达Y19工作,马达Y19的工作带动丝杆20转动,进而整个摆线装置5水平方向移动,随着摆线装置5的水平移动和排线盘的转动,排线盘的长度方向逐渐缠绕有线缆;

S3、在缠绕的同时,若测距装置10和靠近测距装置10一侧的排线装置4的圆盘的距离大于距离设定值,则继续摆线;若是测距装置10和靠近测距装置10一侧的排线装置4的圆盘的距离小于距离设定值,说明排线盘上紧密排满有第一圈线缆,测距装置10发出电信号给控制箱3;

S4、控制箱3控制Y向移动装置向反方向运动继续排线,重复这样的工作,实现了线缆的紧密排布,提高了排线质量;

S5、在重复排线的同时,测距装置10测量排线盘上的线缆与测距装置10的距离,若排线盘上的线缆与测距装置10的距离在设定的合理距离范围内,则继续正常排线;若是排线盘上的线缆与测距装置10的距离小于设定的合理距离范围的最小值,则测距装置10立即发出电信号给控制箱3,控制箱3驱动马达Z15和马达X23工作,进而使得排线装置4沿着Z方向和X方向运动,使得排线盘上的线缆与测距装置10的距离在设定的合理距离范围内,再重复S4步骤,如此循环操作,即可在排线盘上缠绕多圈线缆,实现线缆在排线盘上的自动排线,实现了联系排线,提高了排线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