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6237发布日期:2019-03-02 03:0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电梯用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按速度可分低速电梯(4米/秒以下)、快速电梯4~12米/秒)和高速电梯(12米/秒以上)。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年,美国的E.G.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安全升降机。80年代,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采用平衡重等。19世纪末,采用了摩擦轮传动,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20世纪末电梯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动力。大大缩小了机房占地,并且具有能耗低、节能高效、提升速度快等优点,极大地助推了房地产向超高层方向发展。

现有技术可参考公开号为CN10728516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保护效果好的电梯用安全装置,它包括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底部连接有橡胶气囊,橡胶气囊上连接有撞击传感器、点火器和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上连接有安全气囊;所述电梯轿厢内壁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囊槽;所述电梯轿厢底下端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缸,气缸底端连接有气管,气管上连接有弹性隔膜、阀门和弹性气囊。

但是,该种缓冲装置的安全气囊在受力较大或者与锋边剧烈摩擦的情况下可能会破裂,因而这种缓冲装置使用起来存在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能够安全和有效的对快速下降的轿厢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包括设于轿厢下行塔架底部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缓冲支架,所述缓冲支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架顶部设有弹性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电梯快速下落时,弹性组件可以初步的为轿厢提供一定的缓冲力;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上设置通孔,这样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强度势必会降低,当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受到轿厢的较强的挤压时会发生变形,因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本身具有刚性,固二者在变形过程中会减缓轿厢的下降速度,因而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上设置通孔对轿厢下降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弹性组件和缓冲支架均对下降的轿厢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这样在多重缓冲力的作用下,轿厢下降速度势必会减缓,因而缓冲装置对轿厢中的人员具有较佳的保护。

较佳的,所述第一通孔设于第二支架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支架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通孔开设的越大对下降的轿厢的缓冲作用就会越强,因而这样设置有利于减缓轿厢下降的速度。

较佳的,所述第二通孔设于第三支架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第三支架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通孔完全被压变形后,第二通孔开始发生形变,这样第三支架开始减缓下降的轿厢速度,这样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继发生形变能够对轿厢具有较佳的降速作用。

较佳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均设有第一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弹簧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轿厢下降的速度,这样对轿厢具有较佳的缓冲作用。

较佳的,所述第二支架顶部设有数个第一穿孔,数个所述第一穿孔沿第二支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穿孔可以降低第二支架的强度,这样增加第二支架发生形变的可能,为第二支架产生形变打下基础。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架由数块薄板组成,数块所述薄板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薄板本身强度不会太大,薄板设置可以增加第一支架发生形变的可能,因而这样第一支架也可以为下降的轿厢提供一定的缓冲力。

较佳的,所述薄板上设有第二穿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穿孔可以降低薄板的强度,这样薄板在被轿厢挤压时会发生较大的形变,这样可以进一步的为第一支架发生形变打下基础。

较佳的,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弹簧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弹性组件是最先与轿厢接触的,第二弹簧可以减轻轿厢与缓冲装置接触时的撞击力,这样可以降低轿厢中的人员因较大的震荡而伤亡的可能性。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架顶部套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将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固定组件,所述底座上设有T形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设有T形插件,所述T形插件与所述T形孔配合卡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弹性组件与缓冲支架的连接部设置较小,可以增加弹性组件对缓冲支架的压强,这样缓冲支架可以发生更大的形变以为下降的轿厢提供较大的缓冲力。

较佳的,所述固定组件由四个螺栓组成,四个所述螺栓分别设于底座的四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固定组件可以增加弹性组件固定的稳定性,这样在弹性组件被轿厢挤压时不会发生偏移,固这样可以为缓冲支架发生形变提供最大的挤压力,因而这样缓冲支架可以为轿厢提供最大的缓冲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弹性组件和缓冲支架均对下降的轿厢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这样在多重缓冲力的作用下,轿厢下降速度势必会减缓,因而缓冲装置对轿厢中的人员具有较佳的保护;

2.第一弹簧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轿厢下降的速度,这样对轿厢具有较佳的缓冲作用;

3.弹性组件与缓冲支架的连接部设置较小,可以增加弹性组件对缓冲支架的压强,这样缓冲支架可以发生更大的形变以为下降的轿厢提供较大的缓冲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中突显缓冲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缓冲支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基座;2、缓冲支架;21、第一支架;211、薄板;212、第二穿孔;22、第二支架;221、第一通孔;222、第一穿孔;23、第三支架;231、第二通孔;24、第一弹簧;3、弹性组件;31、第一支撑板;311、T形插件;32、第二弹簧;33、第二支撑板;4、底座;41、固定组件;411、螺栓;42、T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设于轿厢下行塔架底部的基座1,基座1上安装有缓冲支架2,缓冲支架2外表面套设有底座4,底座4上设有固定组件41,固定组件41由四个螺栓411组成,底座4的四侧通过四个螺栓411与缓冲支架2的四侧一一对应固定连接。底座4上设有弹性组件3,为了便于弹性组件3与底座4的固定连接,底座4上设有T形孔42,对应T形孔42在弹性组件3底部固接有T形插件311,T形孔42与T形插件311配合卡固。缓冲支架2与弹性组件3均能给下降的轿厢提供一定的缓冲力。

如图2所示,缓冲支架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以及第三支架23,第一支架21与第二支架2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支架22和第三支架23通过焊接固定。第三支架23通过膨胀螺丝与基座1固定连接。这样缓冲支架2就被固定于基座1。

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21由五块薄板211组成,五块薄板21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因薄板211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固这样第一支架21的形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进一步的增加第一支架21的形变能力,薄板211开上设有第二穿孔212。

如图3所示,第二支架22顶部设有三个第一穿孔222,三个第一穿孔222沿第二支架22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设置多个第一穿孔222是为了能够提高第二支架22的形变能力。第二支架22端部的设有第一通孔221,第一通孔221贯穿第二支架22两端。第三支架23的端部设有第二通孔231,第二通孔231贯穿第三支架23的两端。设置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231是为了增加缓冲支架2的形变能力,这样能够对下降的轿厢起到较佳的缓冲作用。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231中均安装有第一弹簧24,第一弹簧24能够进一步的对轿厢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如图1所示,弹性组件3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1、第二弹簧32以及第二支撑板33,第二弹簧3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3。弹性组件3是最先与快速下降的轿厢接触的,弹性组件3可以减缓轿厢的震荡,这样可以降低轿厢内的人员受伤的可能性。

该种电梯用缓冲装置的使用过程:当轿厢因故障快速下降时,弹性组件3先于轿厢接触对轿厢施加缓冲力,当轿厢负载过重继续向下挤压时,这时缓冲支架2进一步的对轿厢施加缓冲力。通过弹性组件3和缓冲支架2对轿厢施加多重的缓冲力,这样缓冲装置会对快速下降的轿厢有较佳的缓冲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