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线缆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1780发布日期:2019-10-29 20:5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线缆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线缆放线架。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作为信号传输载体的电缆线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传统手工放线方式会使电缆线因扭转、弯曲而造成性能损坏,同时不利于其归类摆放,影响整体美观和正常使用。通常,电缆线可采用电缆线盘或手工盘绕进行收集,放线工具是一个中心轴径固定的放线架,其中心轴径因不可调而不能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电缆线盘,更不能用于进行手工盘绕的电缆线圈的放线。

为保证放线架在放线过程中稳定可靠,其底盘通常被设计成跨距大、重量大且不便移动的形式,给随时、随地进行放线施工造成了困难。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线缆放线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线缆放线架,适用于多种规格电缆线盘及手工盘绕的电缆线圈的放线操作,同时便于移动和固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线缆放线架,主要包括放线盘、定位转盘、支撑座、中心撑杆;

所述支撑座的顶部设置有中心柱,中心柱的顶部连接所述中心撑杆、上部通过止推轴承转动连接有所述放线盘,放线盘上开设有若干个调节孔;

所述定位转盘位于放线盘的正下方,定位转盘的边缘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调节连杆,每个调节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位于调节孔内的活动撑杆;

所述定位转盘的中心处开设有中心孔,中心孔内设置有套设在中心柱中部并用于定位转盘定位的棘轮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孔沿放线盘的径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放线盘为辐条式圆盘结构,其内部设置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辐条,间隔的每根辐条上均开设有所述调节孔。

进一步的,所述放线盘的底部连接有位于止推轴承外侧的轴承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撑杆的顶部活动连接有伸缩杆。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撑杆的上部套设有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棘轮机构包括固定于定位转盘中心孔孔壁上的棘轮、空套在中心柱中部的锁紧轮,锁紧轮的端面上活动连接有与棘轮啮合连接的棘爪。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撑杆的中部设置有挡块,挡块滑动连接于放线盘的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的底部为空腔结构,支撑座的端部内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中心撑杆及套筒,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电缆线盘的放置和放线操作,增大了放线架的使用范围,通用性好;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转盘、调节连杆和棘轮机构,可灵活调节活动撑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可满足因手工盘绕而内径不定的电缆线圈的放线需要,实用性强;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撑座上设置可折叠的滚轮,能够实现放线架的快捷移动及固定,可随时调整电缆线盘的放线位置,便于电缆放线施工的操作;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具备多种实用性能,极大节约了设备的投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放线盘及连接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定位转盘及连接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支撑座及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所述中心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所述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放线盘、11辐条、12调节孔、13止推轴承、14轴承盖板、2定位转盘、21调节连杆、3支撑座、31滚轮、32第一定位卡槽、33第二定位卡槽、4中心撑杆、41伸缩杆、5中心柱、6套筒、61下筒体、62上筒体、63连接螺杆、7棘轮机构、71棘轮、72锁紧轮、73棘爪、8活动撑杆、81挡块、82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至图7,一种多功能线缆放线架,主要包括放线盘1、定位转盘2、支撑座3、中心撑杆4。支撑座3的底部为空腔结构,支撑座3的底端设置有四个支撑脚,每个支撑脚的端部内侧转动连接有一个滚轮31。同时,在支撑脚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卡槽32和第二定位卡槽33,第一定位卡槽32和第二定位卡槽33均为弹性金属夹片结构。滚轮31在支撑脚内可实现伸出与收纳两个位置的转换,且分别对应卡接在第一定位卡槽32和第二定位卡槽33,分别实现滚轮31在两个位置状态的固定。

支撑座3的顶部设置有中心柱5,本实施例中,中心柱5与支撑座3为一体结构。中心柱5的顶部连接中心撑杆4。优选的,中心撑杆4的底端与中心柱5的顶部螺纹连接,便于中心撑杆4的安装和更换。中心撑杆4的顶部螺纹连接有伸缩杆41,如图6所示。伸缩杆41与可折叠的滚轮31,能够实现放线架的快捷移动及固定,可随时调整电缆线的放线位置,便于电缆放线施工的操作。

为使中心撑杆4能够满足多种尺寸规格的电缆线盘的使用需要,在中心撑杆4的上部套设有套筒6。套筒6为空心圆柱筒结构,其外径尺寸根据电缆线盘的内孔尺寸进行选配。优选的,套筒6为组合式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锥台结构的下筒体61、倒锥台结构的上筒体62、连接螺杆63,下筒体61位于上筒体62的正下方,连接螺杆63的底端贯穿上筒体62与下筒体61的顶部螺纹连接。

中心柱5的上部转动连接有放线盘1,放线盘1为辐条式圆盘结构,其内部设置有六根均匀分布的辐条11,间隔的每根辐条上均开设有条形的调节孔12,即放线盘1上开设有三个条形的调节孔12,调节孔12沿放线盘1的径向均匀分布。

放线盘1通过止推轴承13转动连接于中心柱5的上部,使放线盘1在中心柱5的顶部顺利转动。放线盘1的底部连接有位于止推轴承13外侧的轴承盖板14,用以防止止推轴承13的脱落。

定位转盘2位于放线盘1的正下方,本实施例中,定位转盘2采用正三角形结构,在定位盘2的三个尖角顶部转动连接有三个调节连杆21,三个调节连杆21沿定位转盘2的边缘周向均匀分布。每个调节连杆2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位于调节孔12内的活动撑杆8,活动撑杆8与调节孔12的内壁阻尼式滑动接触。定位转盘2的中心处开设有中心孔,中心孔内设置有棘轮机构7,用以实现三个活动撑杆8在调节孔12内的位置调整后定位转盘2的定位锁紧。棘轮机构7包括固定于定位转盘2中心孔孔壁上的棘轮71、空套在中心柱5中部的锁紧轮72,锁紧轮72的端面上活动连接有与棘轮71啮合连接的棘爪73。其中,棘爪73的数量为两个。

三个活动撑杆8用于手工盘绕的电缆线圈的支撑。活动撑杆8的中部设置有挡块81,挡块81滑动连接于放线盘1的顶面,保证活动撑杆8在调节孔12内进行直线水平移动。同时,活动撑杆8的顶端也设置有限位块82,限位块82与挡块81配合,防止套设在活动撑杆8上的手工盘绕电缆盘从活动撑杆8上滑落。通过灵活调节活动撑杆8之间的相对位置,可满足因手工盘绕而内径不定的电缆线圈的放线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1)放线架的位置调整:

当需要对放线架进行移动时,将滚轮31扳至垂直状态,并固定于第一卡槽32中,再将伸缩杆41从中心撑杆4中伸出,操作人员可手持伸缩杆41的上部,推动放线架进行移动。待放线架移动至新的放线位置后,将伸缩杆41缩入中心撑杆4中,将滚轮31向支撑脚的内侧扳动,使滚轮31从第一卡槽32中脱离并固定于第二卡槽33中,完成放线架的重新固定。

(2)电缆线盘/线圈的放置:

当采用电缆线盘进行放线施工时,将电缆线盘的中心孔穿过中心撑杆4并放置于放线盘1上;若电缆线盘中心孔径较大,可于中心撑杆4的外侧套装直筒式的套筒6,再进行电缆线圈的安放与线缆的放线。若采用组合式的套筒6,则需先拧松连接螺杆63,将上筒体62从中心撑杆4上移出,将电缆线盘的中心孔穿过中心撑杆4并放置于下筒体61上;再将上筒体62套于中心撑杆4上,并通过连接螺杆63将上筒体62与下筒体61连接,使电缆线盘紧固于上筒体62和下筒体61之间。

当采用手工盘绕的电缆线圈进行放线施工时,先将电缆线圈放置于放线盘1上,并套于三个活动撑杆8的外部;手动转动定位转盘2,定位转盘2带动调节连杆21控制三个活动撑杆8的相对位置。当活动撑杆8在调节孔12内移动至使电缆线圈处于绷紧状态时,通过安装于定位转盘孔2中的棘轮机构7对定位转盘2进行位置锁定,从而实现活动撑杆8的位置锁定。在本实施例中,先按下棘轮机构7上的棘爪73,解除棘爪73对棘轮72的锁定,再反向转动定位转盘2可将活动撑杆8相互靠近并回复至原位。

(3)放线施工

若采用电缆线盘放线,则电缆线盘放置于放线盘1上之后,拉动电缆的自由端,电缆线盘自动围绕中心撑杆4转动,即可完成放线过程。

若采用电缆线圈放线,则电缆线圈被活动撑杆8撑紧后,拉动电缆的自由端,电缆线圈自动跟随放线盘1转动,即可完成放线过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具备多种实用性能,通过一个放线架即可满足多种规格电缆线盘及手工盘绕的电缆线圈的放线操作,极大节约了设备的投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