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6135发布日期:2020-01-10 14:4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货物输送装置,尤其是提供一种具备使所运输的物体转向的功能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传送带上的物体的转向,现有技术中如cn102066217b公开的运输装置,在传送带上设置旋转方向与传送带输送方向垂直的传送带滚子,在传送带滚子下方设置与其接触的旋转方向与传送带输送方向斜交的驱动滚子。利用传送带的向前运动,带动驱动滚子的转动并在垂向上产生运动分量,然后带动传送带滚子旋转,进而实现输送的物体的转向工作。其驱动机构采用齿轮与齿条相配合的结构实现传送带滚子的滚动,进而实现货物的转向,该结构复杂,生产及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生产及维护成本更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包括多个输送带滚轮;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多个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与所述输送带滚轮接触的变向滚轮,

所述驱动部件还包括包括滚轮底座,所述变向滚轮的旋转轴与所述滚轮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滚轮底座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支撑柱及驱动柱,所述滚轮底座的与所述驱动柱相对的侧面设有滚动支撑面;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驱动支撑部件,所述驱动支撑部件设有与所述驱动柱相啮合的滑槽及与所述滚动支撑面相配合的滚动配合面;

动力部件,通过所述支撑柱与所述驱动部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部件在水平面内移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及第三工作状态: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向滚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前进方向垂直;

所述变向滚轮的旋转轴线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在水平面顺时针旋转锐角的角度,此时所述输送装置进入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

所述变向滚轮的旋转轴线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在水平面逆时针旋转锐角的角度,此时所述输送装置进入在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变向滚轮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驱动柱相对设置的滚动支撑台,所述滚动支撑台的远离所述驱动柱的一侧构成所述滚动支撑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开设有运动支撑孔的运动支撑部件,所述滚轮底座穿设在所述运动支撑孔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滚轮底座包括运动支撑平台,所述运动支撑平台的侧壁与所述运动支撑孔的侧壁相贴合。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支撑平台的侧壁上向外伸出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销,所述运动支撑孔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销相适配的限位槽;在工作状态时,所述限位销与所述运动支撑部件的下表面相接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柱及所述支撑柱与所述运动支撑平台的远离所述变向滚轮的侧壁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运动支撑部件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有与所述支撑柱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支撑柱穿设在所述固定孔中,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壁与所述固定孔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固定支架相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支撑部件开设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的弧形侧壁构成所述滚动配合面,所述滑槽设置在与所述弧形侧壁相对的侧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孔中包括多个所述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装置,采用滑槽与驱动柱配合以及滚动支撑面与滚动配合面的配合,实现了变向滚轮的旋转轴在水平面内的转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齿轮与齿条的配合结构更加简单,维护成本及生产成本更低,且不需要将变向滚轮在垂直方向上位移即可实现货物的转向,操作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输送装置的驱动部件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输送装置的驱动部件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支撑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输送装置的驱动机构安装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输送装置的驱动机构安装状态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输送装置运送货物时上部区域爆炸结构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给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1包括输送带滚轮11;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件21,所述驱动部件21包括与所述输送带滚轮接触的变向滚轮211,

所述驱动部件21还包括滚轮底座212,所述变向滚轮211的旋转轴与所述滚轮底座212固定连接,所述滚轮底座212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支撑柱2121及驱动柱2122,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柱2121的长度大于驱动柱2122的长度,所述滚轮底座212的与所述驱动柱2122相对的侧面设有滚动支撑面。

如图1-2所示,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2121靠近所述变向滚轮21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驱动柱2122相对设置的滚动支撑台2124,呈半圆形的滚动支撑台2124的远离所述驱动柱的一侧构成所述滚动支撑面。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如图3所示,驱动支撑部件22,所述驱动支撑部件22设有与所述驱动柱2122相啮合的滑槽221及与所述滚动支撑面相配合的滚动配合面222;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支撑部件22包括多个位于同一平面内的驱动板,每个驱动板开设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的弧形侧壁构成所述滚动配合面,所述滑槽设置在与所述弧形侧壁相对的侧壁。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孔为腰圆孔,所述滑槽221及对应的滚动配合面222设置在腰圆孔相对的侧壁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腰圆孔中设有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滑槽221,具有多个滑槽221的腰圆孔,其相邻的两个滑槽221之间具有空间。特别地,同一腰圆孔的同一侧壁上可以都设置成多个滑槽221或多个滚动配合面222,也可以同时设置滑槽221和/或滚动配合面222。如图4所示,每个驱动板的至少一个边缘间隔设置滑槽221及滚动配合面222,与相邻的驱动板的边缘相应位置的滚动配合面222及滑槽221配合与对应位置的滚轮底座212配合,实现驱动其变向滚轮211在水平面的转动。

动力部件23,本是实施例中的动力部件23包括电机及丝杆,通过所述支撑柱2121与所述驱动部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部件在水平面内移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还包括运动支撑部件24及固定支架25,运动支撑部件24开设有运动支撑孔241,如图4-5所示,整个驱动机构自上而下依次为驱动部件21、运动支撑部件24、驱动支撑部件22、固定支架25及动力部件23,所述滚轮底座212穿设在所述运动支撑孔241中。其中,动力部件23的丝杆的一端设有丝杆固定柱,其与固定支架25固定连接。固定支架25上设有多个支架固定柱,其穿过驱动板上的相邻滑槽221之间的空间进而与运动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支架25设有多个固定孔,每个固定孔与单个所述支撑柱2121相配合,所述支撑柱2121穿过驱动板上的滚动配合面222和相应地滑槽221之间的间隙进而穿设在所述固定孔中,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壁与所述固定孔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动力部件23与所述固定支架25相连接,借以驱动固定支架25在水平面内的移动。

所述滚轮底座212包括运动支撑平台2125,所述运动支撑平台2125的侧壁与所述运动支撑孔241的侧壁相贴合。所述驱动柱2122及所述支撑柱1212与所述运动支撑平台2125的远离所述变向滚轮211的侧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运动支撑平台2125的侧壁上向外伸出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销21251,本实施例中,两个限位销21251相对设置在支撑平台2125的侧壁的底端。所述运动支撑孔241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销相适配的限位槽242,当安装驱动部件21时,将限位销21251与限位槽242对齐,实现驱动部件21的预定位。当安装完成并在工作状态时,所述限位销21251与所述运动支撑部件24的下表面相接触,防止其在垂向上相对于运动支撑部件24发生位移。

所述输送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及第三工作状态:

如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向滚轮211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前进方向垂直,此时输送带向前的运动带动变向滚轮211向前转动,而在垂直于输送带前进方向的方向上不会发生滚动分量,输送带上的输送带滚轮不会发生滚动,货物3不会发生转向;

所述变向滚轮的旋转轴线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在水平面顺时针旋转锐角的角度,此时所述输送装置进入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此状态下,输送带的前进带动变向滚轮211转动,变相滚轮211在垂直于输送带前进方向的方向上产生滚动分量,带动输送带滚轮转动,货物3朝向前进方向的左侧转向。

所述变向滚轮的旋转轴线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在水平面逆时针旋转锐角的角度,此时所述输送装置进入在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此状态下,输送带的前进带动变向滚轮211转动,变相滚轮211在垂直于输送带前进方向的方向上产生滚动分量,带动输送带滚轮转动,货物3朝向前进方向的右侧转向。

本实用新型中的输送装置,当需要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之间转换时,当其旋转的角度为钝角时等效于向相反方向旋转相应的锐角角度,也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装置,采用滑槽与驱动柱配合以及滚动支撑面与滚动配合面的配合,实现了变向滚轮的旋转轴在水平面内的转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齿轮与齿条的配合结构更加简单,维护成本及生产成本更低,且不需要将变向滚轮在垂直方向上位移即可实现货物的转向,操作更加简单。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