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1940发布日期:2020-04-24 21:0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场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矿场井下中服役的输送机用于将开采出的煤炭及时运输至矿井外,以实现煤矿的持续开采。

现有技术中,输送机的机头一般采用地脚螺栓固定,具体施工过程为:在运输顺槽施工完成后,沿着运输顺槽开掘基础坑,在基础坑上浇注混凝土,随后将输送机的机头采用地脚螺栓固定在浇注的混凝土上。发明人在实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上述输送机的机头固定方式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施工期间需要辅助车辆配合清底、运输物料等,容易造成辅运大巷拥堵,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二,输送机的机头装置安装过程施工周期长,拖慢了施工的进度。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缩短施工周期,减轻辅运大巷拥堵程度,降低管理的难度,减少矿场的成本投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包括运输带、卸载部、传动部、改向部、张紧部、以及夹带部,所述运输带沿着延伸方向依次缠绕在所述卸载部、所述传动部、所述改向部、所述张紧部、并穿过所述夹带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卸载部上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安装在所述传动部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和所述巷道顶壁;安装在所述改向部上的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和所述巷道顶壁;安装在所述张紧部上的第四立柱,所述第四立柱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和所述巷道顶壁;安装在所述夹带部上的第五立柱,所述第五立柱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和所述巷道顶壁。

可选地,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上;所述改向部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上;所述张紧部包括第三底座,所述第三底座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上;所述夹带部包括第四底座,所述第四底座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二底座、所述第三底座、以及所述第四底座依次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四底座通过刚性框架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所述第四立柱、以及所述第五立柱中,至少有一个为液压支柱。

可选地,所述液压支柱为双伸缩液压支柱。

可选地,所述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五底座,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第三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立柱与所述第四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立柱与所述第五底座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卸载部上设置有第一滚筒,所述运输带缠绕在所述第一滚筒上。

可选地,所述第五立柱包括第五前立柱和第五后立柱,所述第五前立柱和所述第五后立柱沿所述运输带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夹带部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巷道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的正面抵接在所述巷道顶壁,所述第一托板的背面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一托板的正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通过安装在卸载部的第一立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保证了卸载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卸载部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安装在传动部上的第二立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传动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传动部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改向部的第三立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改向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改向部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张紧部的第四立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张紧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张紧部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夹带部的第五前立柱和第五后立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卸载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卸载部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缩短了安装输送机机头装置所需的时长,整个过程无需清底或者运输物料,减轻了运输大巷的拥堵程度,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减少了矿场的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卸载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传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改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张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夹带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卸载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传动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改向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张紧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夹带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包括:运输带1、卸载部2、传动部3、改向部4、张紧部5、以及夹带部6。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5,所述卸载部2上安装有第一立柱21,所述第一立柱21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所述传动部3上安装有第二立柱31,所述第二立柱31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和所述巷道顶壁;所述改向部4上安装有第三立柱41,所述第三立柱41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和所述巷道顶壁;所述张紧部5上安装有第四立柱51,所述第四立柱51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和所述巷道顶壁;所述夹带部6上安装有第五立柱,所述第五立柱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和所述巷道顶壁;所述运输带1沿着延伸方向依次缠绕在所述卸载部2、所述传动部3、所述改向部4、所述张紧部5、并穿过所述夹带部6。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巷道地面指巷道的底板,巷道的顶壁指巷道的顶板。文中所述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输送机机头装置指输送机在实际安装、使用过程中的机头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通过安装在卸载部2的第一立柱2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保证了卸载部2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卸载部2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安装在传动部3上的第二立柱3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传动部3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传动部3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改向部4的第三立柱4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上,保证改向部4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改向部4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张紧部5的第四立柱5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张紧部5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张紧部5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夹带部6的第五立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保证了卸载部2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卸载部2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缩短了安装输送机机头装置所需的时长,整个矿务工程准备过程无需清底或者运输物料,减轻了运输大巷的拥堵程度,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减少了矿场的成本投入。

可选地,第一立柱21的两端可伸缩,以脱离巷道顶壁,移动卸载部2,第二立柱31的两端可伸缩设置,以脱离巷道顶壁,移动传动部3;第三立柱41的两端可伸缩设置,以脱离巷道顶壁,移动改向部4;第四立柱51的两端可伸缩设置,以脱离巷道顶壁,移动张紧部5;第五立柱的两端可伸缩设置,以脱离巷道顶壁,移动夹带部6,以使输送机机头装置灵活移动,减少矿场备用的输送机机头装置的数量。

较佳地,所述传动部3包括第一底座22,所述第一底座22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上,可以进一步地增加传动部3的安装稳定性;所述改向部4包括第二底座32,所述第二底座32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上,可以进一步地增加改向部4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张紧部5包括第三底座42,所述第三底座42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上,可以增加第三底座42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夹带部6包括第四底座52,所述第四底座52抵接在所述巷道地面7上,可以增加夹带部6的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底座22、所述第二底座32、所述第三底座42、以及所述第四底座52依次相连,可使输送机机头从传动部3到夹带部6全部连接成一体,增强了输送机机头的整体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底座42与所述第四底座52通过刚性框架相连接。刚性框架的结构固定设置,有利于维持第三底座42和第四底座52相对位置,刚性框架连接具有便于拆卸,稳定可靠的优势。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21、所述第二立柱31、所述第三立柱41、所述第四立柱51、以及所述第五立柱中,至少有一个为液压支柱。液压支柱具有支撑稳定且伸缩自如的优势。

较佳地,所述液压支柱为双伸缩液压支柱,可以进一步地增加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过程,所述第一立柱21与所述第一底座22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卸载部2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第二立柱31与所述第二底座32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地增加传动部3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第三立柱41与所述第三底座42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地增加改向部4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第四立柱51与所述第四底座52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张紧部5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第五立柱与所述第五底座63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夹带部6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卸载部2上设置有第一滚筒23,所述运输带1缠绕在所述第一滚筒23上,通过第一滚筒23滚动,以传输和支撑运输带1,保证了运输带1运输的顺畅性和灵活性。

较佳地,所述第五立柱包括第五前立柱61和第五后立柱62,所述第五前立柱61和所述第五后立柱62沿所述运输带1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夹带部6的两侧,以对夹带部6进行稳定支撑。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21与所述巷道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托板8,所述第一托板8的正面抵接在所述巷道顶壁,述第一托板8的背面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21上,所述第一托板8的正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立柱21的外径,避免巷道顶壁集中受力,增加了巷道顶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机机头固定装置,通过安装在卸载部2的第一立柱2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保证了卸载部2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卸载部2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安装在传动部3上的第二立柱3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传动部3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传动部3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改向部4的第三立柱4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改向部4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改向部4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张紧部5的第四立柱5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张紧部5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张紧部5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夹带部6的第五前立柱61和第五后立柱62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巷道地面7和巷道顶壁上,保证了卸载部2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无法移动,进而将卸载部2固定在巷道的特定位置处,缩短了安装输送机机头装置所需的时长,整个矿物工程准备过程无需清底或者运输物料,减轻了运输大巷的拥堵程度,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减少了矿场的成本投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