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料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3777发布日期:2020-12-25 12:1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料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竖井衬砌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料器。



背景技术:

传统竖井衬砌施工时为确保混凝土在单条竖井周向浇筑的均匀性,一般在单条竖井内需布置三套下料系统,即沿单条竖井的周向每隔120°布置一套下料系统。每套下料系统包括受料平台、下料管、缓冲器、溜槽、溜管、钢丝绳等结构,单条竖井施工时需安装三套下料系统,前期准备时间长,下料系统材料投入大,安装时间长,混凝土竖井输送下料期间人员现场维护及施工投入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竖井衬砌施工时间和人力成本高、混凝土浇筑前期施工投入大的缺陷。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料器,包括

储料部件,其具有适于存储物料的容纳腔;

至少三个下料部件,间隔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储料部件的外周一圈外,所述下料部件具有由所述容纳腔朝向外且向下倾斜延伸的输送料道;所述下料部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承接口和出料口;

所述储料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下料口,任一所述下料部件的输送料道的承接口可连通于至少一个所述下料口。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储料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下料部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上;

所述储料部件转动时,其上的至少一个下料口可连通于任一所述输送料道的承接口。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所述下料部件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槽口朝向上的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圆弧槽的内腔作为所述输送料道。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还包括设在所述下料口上且位于所述储料部件外的承接部件,所述输送料道的承接口位于所述承接部件的下方;

所述承接部件具有可将所述下料口与任一输送料道的承接口连通的过渡料道。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所述承接部件由所述下料口朝向所述出料口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所述承接部件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槽口朝向上的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圆弧槽的内腔作为所述过渡料道。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所述储料部件为圆柱筒。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所述下料部件具有至少五个,五个所述下料部件沿所述储料部件的周向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还包括支架,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可选地,上述的分料器,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三个支撑腿和设于所有所述支撑腿的顶部的连接环,三个所述支撑腿间隔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连接环外;所述安装座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连接环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分料器,工作时,将分料器放置于竖井中部,三个下料部件沿井筒内壁的周向间隔均匀地排布,向竖井内壁面浇筑混凝土时,通过一套溜管下料至储料部件的容纳腔中,混凝土再经下料口流入下料部件的输送通道内,再经下料通道的出料口流向井壁,通过一个分料器即可向井壁的不同位置输送混凝土,实现均匀浇筑,提高浇筑质量;浇筑前只需布置一个分料器和一套溜管,节约设备安装时间、后期设备维护成本和多套设备的材料成本。

2.本发明提供的分料器,承接部件设置在储料部件侧壁上并承接下料口,下料部件的承接口位于承接部件下方,承接部件具有可将下料口与任一输送料道的承接口连通的过渡料道,承接部件由下料口朝向出料口方向向下倾斜设置,便于混凝土沿过渡料道自动流入输送料道。承接部件在下料口与输送料道之间起到良好的承接作用,防止混凝土直接由下料口下落造成洒落和喷溅,避免浪费材料。

3.本发明提供的分料器,下料部件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槽口朝向上的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槽的内腔作为输送料道。输送料道内壁面呈圆弧面,方便混凝土沿输送料道自动下滑流入井壁。承接部件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槽口朝向上的第二圆弧槽,第二圆弧槽的内腔作为过渡料道,过渡料道内壁面呈圆弧面,方便混凝土沿过渡料道自动下滑流入输送料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分料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分料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料部件;11-下料口;2-下料部件;21-承接口;22-出料口;3-安装座;4-承接部件;51-支撑腿;52-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料器,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储料部件1和至少三个下料部件2。

其中,储料部件1具有适于存储物料的容纳腔;至少三个下料部件2间隔且均匀地分布在储料部件1的外周一圈外,下料部件2具有由容纳腔朝向外且向下倾斜延伸的输送料道;下料部件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承接口21和出料口22;储料部件1具有至少一个下料口11,任一下料部件2的输送料道的承接口21可连通于至少一个下料口11。

工作时,将分料器放置于竖井中部,三个下料部件2沿井筒内壁的周向间隔均匀地排布,向竖井内壁面浇筑混凝土时,通过一套溜管下料至储料部件1的容纳腔中,承接口21连通下料口11,混凝土再经下料口11流入下料部件2的输送通道内,再经下料通道的出料口22流向井壁,通过一个分料器即可向井壁的不同位置输送混凝土,实现均匀浇筑,提高浇筑质量;浇筑前只需布置一个分料器和一套溜管,节约设备安装时间、后期设备维护成本和多套设备的材料成本。

参见图1,分料器还包括安装座3、承接部件4和支架。储料部件1为上部开口的空心圆柱筒,储料部件1可转动地设在安装座3上,例如,储料部件1底面设有朝向安装座3凸出的转轴,安装座3中部设有供转轴嵌入的安装孔,转轴穿设在滚动轴承内圈中,滚动轴承嵌设在安装孔内。

安装座3呈圆柱状,下料部件2有五个,五个下料部件2均匀设置在安装座3的周向外壁面上,储料部件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下料口11,承接部件4设置在储料部件1侧壁上并承接下料口11,下料部件2的承接口21位于承接部件4下方,承接部件4具有可将下料口11与任一输送料道的承接口21连通的过渡料道,承接部件4由下料口11朝向出料口22方向向下倾斜设置,便于混凝土沿过渡料道自动流入输送料道。

旋转储料部件1使承接部件4对准其中一个下料部件2的输送料道,混凝土经溜管输送至容纳腔中,再经下料口11流入输送料道和井壁上;需要向井壁周向的不同位置输送混凝土时,旋转储料部件1使承接部件4对准另一个下料部件2的输送料道,再向容纳腔中输送混凝土即可。或者可以在下料口11外设置可推拉的挡板,连续向容纳腔中输送混凝土,承接部件4需要切换下料部件2时,推动挡板使挡板遮挡住下料口11,承接部件4旋转到位与另一输送料道对准后再打开挡板即可。分料器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使用。

下料部件2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槽口朝向上的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槽的内腔作为输送料道。输送料道内壁面呈圆弧面,方便混凝土沿输送料道自动下滑流入井壁。承接部件4的纵向截面形状呈槽口朝向上的第二圆弧槽,第二圆弧槽的内腔作为过渡料道,过渡料道内壁面呈圆弧面,方便混凝土沿过渡料道自动下滑流入输送料道。承接部件4在下料口11与输送料道之间起到良好的承接作用,防止混凝土直接由下料口11下落造成洒落和喷溅,避免浪费材料。

支架包括三个支撑腿51和设于所有支撑腿51的顶部的连接环52,三个支撑腿51间隔且均匀地设置在连接环52外;安装座3穿设并固定在连接环52内。分料器通过三个支撑腿51稳定支撑在井底,保证分料器稳定均匀下料。

作为实施例的第一个可替换实施方式,可以不设置支架,设置较大直径的安装座3,将安装座3作为底座直接支撑在井底。作为变形,下料部件2的个数还可以为三个、四个、六个、七个等等,只要下料部件2个数至少为三个,并且在储料部件1外周均匀分布,能够向井壁的各个方向送料即可。

作为实施例的第二个可替换实施方式,还可以不设置承接部件4,下料部件2设置在安装座3上,储料部件1的外径大于安装座3外径,下料部件2的承接口21位于下料口11内侧,下料口11对准其中一个输送料道后,混凝土直接经下料口11流向输送料道即可。

作为进一步变形,下料部件2可以直接设置在储料部件1上,此时储料部件1上开设的下料口11个数与下料部件2相同,一个下料口11连通一个下料部件2的输送料道,相应地储料部件1直接固定在安装座3顶部而无需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座3上。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