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压紧装置和管接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26430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压紧装置和管接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压紧装置和管接合装置,尤其涉及将挠性管挤压并保持为扁平状态的管压紧装置和将挠性管相互接合的管接合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当在输血系统中进行采血袋和血液成分袋的管接合、或者在连续的腹膜透析(CAPD)中进行透析液袋同废液袋的更换等时,需要在无菌的状态下进行管的接合。例如,在日本特公昭61-30582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管接合装置,该管接合装置具有能将待连接的2根管保持为平行状态的一对台座;和配置在两台座之间,能够移动从而将管横向切断的切断板(板状的加热元件、薄板)。使用该管接合装置时,将2根管平行且呈相反方向地保持在形成于两台座上的槽内,在该状态下加热切断板,并使切断板移动而将管熔断,接着,使一侧的台座朝向管的径向(管排列方向)移动,使待接合的管的切口相互对齐,并使切断板移动到退避位置抽出,将两管融接。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910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管接合装置,该管接合装置使用与上述管接合装置同样的管接合方法,为了提高管接合的可靠性,具有将2根管保持为平行状态的第1压紧器和第2压紧器,使第1压紧器相对于第2压紧器保持平行地移动。该管接合装置具有第1压紧器移动机构,其只进行后退、前进这样的前后移动;第2压紧器移动机构,其只使第2压紧器朝向相对于第1压紧器接近、离开的方向移动。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平4-30873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管接合装置,其使用切断板将各管加热、熔融、进行无菌接合这些基本原理与上述相同,但在对管进行切断前,管的内部残留有液体时,可以在密封着管内液体的状态下将管接合而不使其产生泄漏。在该管接合装置中,借助于一对可以相对回转的管座将2根管(第1管、第2管)分别保持在同一回转轨迹上,通过经加热后的切断板在管座间将两管切断后,使管座回转以使第1管的一侧的切断端面与第2管的另一侧的切断端面对齐,再使切断板退避而将两管融接。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15492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管接合装置,该管接合装置除了可以在密封着管内液体的状态下将管接合而不使其产生泄漏这样的目的之外,还能够谋求减少在对管进行连接时的管的移动量,以及装置和装置的构成部件的小型化。在该管接合装置中,将待连接的2根管以相互接触(重叠)的状态收纳保持在具有U字形槽的2个管保持夹具(第1、第2管保持夹具)中,在由经加热后的切断板将两管切断后,使第2管保持夹具相对于第1管保持夹具回转180°,并进行动作以使两管的切断端面相互交换、对齐,再使切断板退避而将两管融接。
就这些以往的管接合装置而言,在管的接合动作中,若将管保持为挤压状态的压紧器的罩或者盖体等被意外打开,则会造成管的固定、以及由压紧器对管进行的挤压动作被解除,从而导致管的切断或接合处理变得不完整。因此,例如日本特开平9-154920号公报所公开的管接合装置具有爪部件和锁止机构,其中,该爪部件突出形成于设置在管保持夹具的盖体的顶端并且可凭借铰链而相对于盖体转动的板片的内表面上;该锁止机构可在关闭了盖体的状态下,通过使板片转动而使爪部件与形成于载置管的台座的顶端的被卡止部卡止,从而进行锁止(保持)以使得盖体不会打开。
在这样的锁止机构中,一般以刚性大的金属部件形成爪部件等钩部件和用于卡止钩部件的卡止部件,或在钩部件的顶端部形成突起;或者两者并用,从而设法加大对盖体的保持力,使得不会由于已被锁止的钩部件意外退回而造成盖体打开。
但是,在以往的管接合装置中,由于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所以虽然能够维持保持力,但操作者在用钩部件进行锁止以使盖体不会打开时,需要大的挤压力(负荷),因此操作性、作业性明显降低。另外,由于钩部件和卡止部件由刚性大的金属零件构成,所以两者在进行卡合动作时会产生磨损(零件的擦损),随着重复使用,两者间的锁止力(将管维持在挤压状态的力)变弱,进而,还会出现难以将管挤压维持在合适的扁平状态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性高,提高了操作者在锁止时的操作性的管压紧装置、和使用该管压紧装置的管接合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是一种管压紧装置,其将挠性管挤压并保持为扁平状态,其中,该管压紧装置包括载置压紧部,其用于载置上述管;可移动压紧部,其可朝向对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进行挤压的方向、以及从上述管离开的方向移动;钩部,其安装在上述可移动压紧部上,与上述载置压紧部卡合,以维持上述可移动压紧部对上述管的挤压状态,其中,上述钩部具有被分割成多个的钩部位,上述钩部位的至少一个由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一侧具有比其他钩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维持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卡合。
在第1实施方式中,挠性管被载置于载置压紧部,借助于朝向对管施加挤压的方向由可移动压紧部施加的挤压力,管被挤压而变成扁平状态。在载置压紧部上安装有钩部,该钩部具有被分割成多块的钩部位,上述钩部位的至少一个,由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一侧具有比其他钩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分。在向可移动压紧部施加挤压力时,比其他钩部位突出的弹性部件通过变形而与其他的钩部位一起动作,与载置压紧部卡合,并且弹性部件的突出部分维持与可移动压紧部的卡合,并防止钩部的退回,维持对管的挤压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朝向从管离开的方向对可移动压紧部施加与挤压力成相反方向的力,可使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解除与载置压紧部的卡合,解除对管的挤压状态。根据第1实施方式,由于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使突出部分与载置压紧部卡合,所以一方面可维持载置压紧部与可移动压紧部的卡合,另一方面只需向可移动压紧部施加比以往的管压紧装置小的挤压力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在第1实施方式中,只需将弹性部件设定为是具有借助于外界压力而使自己的形态发生变化、即发生弯曲的弯曲性的树脂,则由于与载置压紧部卡合的突出部分为树脂,弹性部件发生弯曲,故而与以往那样彼此都以刚性大的金属部件为材质的情况相比,能防止零件的擦损,操作者只需向可移动压紧部施加小的挤压力即可。因此,载置压紧部和钩部的耐久性得到提高,进而能够提高管压紧装置的耐久性。此外,只需将钩部朝向与载置于载置压紧部的管的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割成多块,并且将上述弹性部件的另一侧固定在上述钩部上,弹性部件就被赋予了弹簧的功能,可以促进弹性部件的弯曲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操作性和耐久性。此时,也可以设定为弹性部件被配设在并排设置的钩部位的中央,并且其他钩部位的材质为金属。在这样的方式中,通过设定为载置压紧部具有与弹性部件的突出部分卡合的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的材质为树脂,可使得进行卡合的突出部分和卡合部件两者都是树脂材质,进一步减少零件的擦损,因此可提高耐久性。此外,也可以设定为卡合部件为可回转的辊,弹性部件的突出部分被定位在可与辊的周面滑动接触,并且维持同该辊的卡合的卡合维持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将弹性部件在对外界压力产生弹性变形(弯曲)时的反作用力设定为比可移动压紧部在将管挤压为扁平状态时钩部带给钩部位的挤压力小,并且,比卡合部件对突出部分的负荷力大或者等于该负荷力,因此操作性和耐久性较好。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是一种管接合装置,其将挠性管相互接合,其中,该管接合装置包括保持单元、切断单元和移动单元,保持单元具有载置压紧部、可移动压紧部、以及钩部,其中,载置压紧部用于载置上述管;可移动压紧部可朝向对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进行挤压的方向、以及从上述管离开的方向移动;钩部安装在上述可移动压紧部上,与上述载置压紧部卡合,以维持上述可移动压紧部对上述管的挤压状态;切断单元将由上述保持单元保持为扁平状态的管切断;移动单元使上述保持单元移动,使由上述切断单元切断的管的位置发生相对的变化,以使得待接合的端部相互贴紧,其中,上述保持单元具有在上述钩部上被分割成多个的钩部位,上述钩部位的至少一个由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一侧具有比其他钩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维持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卡合。
在第2实施方式中,保持单元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管压紧装置。即,通过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使突出部分与载置压紧部卡合,管通过保持单元被保持为扁平状态,由保持单元保持的管被切断单元切断,由移动单元使保持单元移动,从而使被切断单元切断的管的位置发生相对变化,以使得待接合的端部相互贴紧,将管相互接合。根据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只需向可移动压紧部施加小的挤压力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另外,能够降低进行卡合动作时的零件的磨损,故而即使频繁地使用,保持单元也能将管保持在适当的扁平状态。因此,通过切断单元、移动单元,可以准确地进行管的切断和接合。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定为保持单元具有沿着载置于载置压紧部的管的纵长方向配设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切断单元在第1保持部同第2保持部之间切断管。另外,还可以设定为移动单元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的至少一方沿载置于载置压紧部的管的纵长方向或者与该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此时,弹性部件优选具有借助于外界压力而使自己的形态发生变化、即发生弯曲的弯曲性的树脂,最好弹性部件被配设在并排设置的钩部位的中央,并且其他钩部位的材质为金属。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可取得如下的效果由于可移动压紧部的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使突出部分与载置压紧部卡合,所以一方面维持载置压紧部与可移动压紧部的卡合,另一方面只需向可移动压紧部施加比以往的管压紧装置小的挤压力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可取得如下的效果由于在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降低进行卡合动作时的零件的磨损,故而即使频繁地使用,保持单元也能将管保持在适当的扁平状态,因此,通过切断单元、移动单元,可以准确地进行管的切断和接合。


图1是可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管接合装置的压紧器的立体图。
图3是管接合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4是薄板座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驱动传导机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固定在驱动轴上的回转盘和穿透式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管接合装置的主要部的动作之一的说明图,是示意地表示开始关闭第1压紧器和第2压紧器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管接合装置的主要部的动作的主视图,其中,(A)表示动作之二、(B)表示动作之三。
图9是示意地表示管接合装置的主要部的动作的主视图,其中,(A)表示动作之四、(B)表示动作之五、(C)表示动作之六。
图10是示意地表示管推入部件的退避动作的侧视图,其中,(A)表示管推入部件的顶端部分将管挤压为扁平状态之前的状态,(B)表示管推入部件的顶端部分将管挤压为扁平状态后的状态,(C)表示薄板将被保持为扁平状态时的管切断的状态。
图11是表示使保持薄板的保持部件下降,使薄板从切断位置退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载置了2根管的第2压紧器的开放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3是以钩部件B和辊B为侧断面表示第2压紧器的锁止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其中,(A)表示压紧动作之一、(B)表示压紧动作之二、(C)表示锁止机构的锁止完成后的状态。
图14是表示第2压紧器的锁止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其中,(A)表示压紧动作之一、(B)表示压紧动作之二、(C)表示锁止机构的锁止完成后的状态。
图15是限制第2压紧器的移动的凸轮的近旁的放大俯视图,其中,(A)表示初始状态、(B)表示接合动作完成的状态、(C)表示切口部与轴承相向的状态、(D)表示使第2压紧器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16是限制第1压紧器的移动的凸轮、以及限制薄板座的移动的凸轮的侧视图,其中,(A)表示初始状态、(B)表示切断动作状态、(C)表示切断结束至接合开始状态。
图17是表示管接合处理步骤中管接合装置的主要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适用于对封入有血液的2根管进行切断、接合的管接合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包括作为管压紧装置(保持单元的第1保持部)的第1压紧器6、和作为管压紧装置(保持单元的第2保持部)的第2压紧器7、以及管推入部件10,其中,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将2根挠性管8、9保持为大致平行状态;在第1压紧器6与第2压紧器7之间,管推入部件10与第1压紧器6邻接配置,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管接合装置1以图1所示的突起状部件被隐藏的方式被收纳在箱体内(参照图3)。
第1压紧器6具有第1下凸缘部70和第1上凸缘部50,其中第1下凸缘部70构成下凸缘,并作为载置管8、9的载置压紧部;第1上凸缘部50构成上凸缘,并作为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的可移动压紧部,可朝向挤压载置于第1下凸缘部70上的管8、9的方向(图2的箭头F的方向)、以及从管8、9离开的方向(与图2的箭头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第2压紧器7也具有与第1压紧器6同样的第2下凸缘部80和第2上凸缘部60,其中第2下凸缘部80构成下凸缘,并作为载置管8、9的载置压紧部;第2上凸缘部60构成上凸缘,并作为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的可移动压紧部,可朝向挤压载置于第2下凸缘部80上的管8、9的方向、以及从管8、9离开的方向移动。
管8、9例如以软质聚氯乙稀等软质热塑性树脂为材质,具有挠性(柔软性),在管内封入有血液。这些管8、9在血液封入前的状态下,其内径、外径、以及长度大致相同。第1压紧器6具有作为第1下凸缘部70的一部分的台座21、和作为第1上凸缘部50的一部分的可开闭的盖体24,其中,台座21保持管8、9;盖体24借助于铰链25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台座21的后端部上。
在台座21上形成有横截面形状呈U字形的一对槽22、23,该槽22、23相互平行,分别装填有管8、9。槽22、23的宽度优选等于或小于管8、9处于自然状态时的外径,由操作者(operator)将管8、9朝向槽22、23的里侧(图2所示的下部方向)推入,从而将其装填进槽22、23内。盖体24在为封闭状态时还具有如下功能,即,盖住槽22、23,并固定住装填进槽22、23内的管8、9,使其无法脱离。
此外,第1压紧器6具有用于将盖体24保持在封闭状态的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包括钩部300和辊20,其中钩部300设置于第1上凸缘部50侧,维持第1上凸缘部50对管8、9的挤压状态;辊20设置于第1下凸缘部70侧,卡止钩部300,具有闩锁功能。
钩部300具有板片28和爪部件29,其中板片28可经由铰链27而以可相对于盖体24转动的方式设置在盖体24的顶端,爪部件29突出设置于板片28的内表面上。另外,在板片28上固定设置有从端面朝向第2压紧器7一侧突出的轴19。
爪部件29的顶端部分,即与辊20卡合的一侧,朝向第1上凸缘部50挤压载置于下凸缘部70的管的方向,换言之,朝向与载置于第1下凸缘部70上的管8、9的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被分割成多块。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件29被配置成并排设置钩部位A301、钩部位B302、以及钩部位C303状,在与辊20卡合前的状态下,这些钩部位形成的内侧面(图2所示纸的外侧的面)对齐而形成大致呈R形的同一平面。此外,钩部位A301、和钩部位C303,由与爪部件29的基部合为一体的单一部件(不锈钢)构成。
在被钩部位A301和钩部位C303夹在当中,而位于中央的钩部位B302上,在钩部位B302的一侧(顶端侧)、即与钩部位B302的内侧面相反的面(里面)侧,形成有作为突出部分的未图示的突起部304(与突起部314形状相同,参照图12~图14),其中,该突起部304如后述那样,维持与作为构成辊20的卡合部件的辊B307的卡合状态,防止被锁止机构锁止的板片28退回(朝向与图2的箭头F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钩部位B302与载置于第1下凸缘部70上的管8、9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从内侧面侧用螺栓305固定,以发挥基于弹性变形的板簧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位B302的材质使用POM(聚氧化甲烯=聚缩醛树脂),由作为弹性部件的树脂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具有因外界压力而使自己的形态发生变化(发生弹性变形)、即发生弯曲的弯曲性或弹力。
因此,爪部件29由不锈钢制的基部、钩部位A301、钩部位C303、以及具有弯曲性且另一侧端部被进行了螺栓固定的树脂制钩部位B302构成。
另一方面,辊20包括有轴贯穿于其中,且直径大致相等,且可自由回转的多个辊、即辊A306、辊B307、以及辊C308。位于中央的辊B307具有同形成于钩部位B302的一侧的突起部304、以及与该突起部304连接的滑动接触面卡合的闩锁功能(也参照图13、图14)。辊B307形成为与钩部位B302大致相同的宽度。辊B307的材质与钩部位B302同样采用POM。与辊B307邻接的辊A306和辊C308被配置成分别与爪部件29的钩部位A301和钩部位C303相对应地滑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辊A306和辊C308的材质与钩部位A301和钩部位C303同样采用不锈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持续地确保基于锁止机构的锁止动作(合理地保持对管8、9的挤压力),将由操作者关闭盖体24,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时的钩部位B302对受到外界压力而弯曲时的反作用力设定为比爪部件29(钩部位A301、钩部位B302、钩部位C303)带给辊20(辊A306、辊B307、辊C308)的挤压力(基于操作者的挤压力)小。另外,设定为钩部位B302弯曲时的反作用力大于或等于对辊B307的突起部304的负荷力。因此,钩部位B302的弯曲性设定为POM制树脂中满足以下式(1)的关系。
〔式1〕锁止时的挤压力>弯曲的反作用力≥对辊B的突起部的负荷力...(1)因此,在关闭了盖体24的状态下,通过使板片28朝向图2的箭头F方向转动,使爪部件29与辊20卡止,就能完成锁止而使盖体24不会打开。因此能够防止在管接合过程中盖体24意外地打开而导致对管8、9的固定、以及后述的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对管8、9的挤压被解除所造成的切断、接合困难。
在第1压紧器6的朝向第2压紧器7的一侧上以接触状态连接设置有管推入部件10。第1压紧器6具有固定在台座21的侧面上的锯齿状的挤压闭合部件61;和固定在盖体24的侧面,并与挤压闭合部件61啮合的锯齿状的挤压闭合部件62。挤压闭合部件61在分别与槽22、23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倾斜面63、64;在挤压闭合部件62上,在分别与倾斜面63、64平行,并且与倾斜面63、64离开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有倾斜面65、66(参照图11)。因此,在将管8、9装填进了槽22、23的状态下关闭盖体24时,挤压闭合部件61、62互相啮合,管8由倾斜面63、65挤压闭合,管9由倾斜面64、66挤压闭合。通过象这样的第1压紧器6的结构,在将后述的管8、9的切口相互接合时,可以抑制错位和变形,确保容易并准确地进行连接。
另一方面,第2压紧器7经由管推入部件10而邻接配置在第1压紧器6的一侧。第2压紧器7与第1压紧器6同样,也具有台座31和盖体34,其中,在台座31上形成有一对槽32、33,用于保持管8、9;盖体34相对于台座31转动并进行开闭,此外,第2压紧器7还具有锁止机构。这些结构都依照第1压紧器6。另外,在板片38的朝向第1压紧器6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可供轴19插入的长孔40,该长孔40具有在后述的管接合动作中允许轴19伴随着第1压紧器6的移动而移动的功能。
若对第2压紧器7的锁止机构进行详细阐述,则与第1压紧器6的锁止机构同样,包括钩部310和辊30,其中,钩部310设置于第2上凸缘部60侧,维持第2上凸缘部60对管8、9的挤压状态;辊30设置于第2下凸缘部80侧,卡止钩部310,具有闩锁功能。
钩部310具有板片38和爪部件39,其中,板片38可经由铰链37而以可相对于盖体34转动的方式设置在盖体34的顶端,爪部件39突出形成于板片38的内面。爪部件39的顶端部分,沿着载置于第2下凸缘部80上的管8、9的纵长方向被分割成多块。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件39被配置成并排设置钩部位A311、钩部位B312、以及钩部位C313状,在与辊30卡合前的状态下,这些钩部位所形成的内侧面对齐而形成大致呈R形的同一平面。此外,钩部位A311、和钩部位C313,由与爪部件39的基部为一体的不锈钢构成。
在位于中央的钩部位B312上,在钩部位B312的一侧、即与钩部位B312的内侧面相反的面侧,形成有作为突出部分的未图示的突起部314(参照图12~图14),其中,该突起部314维持着同作为构成辊30的卡合部件的辊B317的卡合状态,防止被锁止机构锁止的板片38退回。此外,钩部位B312,以与载置于第2下凸缘部80的管8、9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从内侧面侧用螺栓315固定,以发挥基于弹性变形的板簧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位B312的材质使用POM,由作为弹性部件的树脂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具有因外界压力而使自己的形态发生变化、即发生弯曲的弯曲性或弹力。
另一方面,辊30包括有轴贯穿于其中、直径大致相等,且可自由回转的多个辊、即辊A316、辊B317、以及辊C318。位于中央的辊B317,具有同形成于钩部位B312的一侧的突起部314、以及与该突起部314连接的滑动接触面卡合的功能(参照图13、图14)。辊B317形成为与钩部位B312大致相同的宽度。与辊B317邻接的辊A316和辊C318被配置成分别与爪部件39的钩部位A311和钩部位C313相对应地滑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辊A316和辊C318的材质与钩部位A311和钩部位C313同样采用不锈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持续地确保基于锁止机构的锁止动作,将由操作者关闭盖体34,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时的钩部位B312对受到外界压力而弯曲时的反作用力设定为比爪部件39带给辊30的挤压力小,且设定钩部位B312弯曲时的反作用力大于或等于对辊B317的突起部314的负荷力。因此,钩部位B312的弯曲性也被设定为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
第2压紧器7包括锯齿状的挤压闭合部件71(未图示),其固定在台座31的朝向台座21一侧的侧面上;锯齿状的挤压闭合部件72,其固定在盖体34的朝向盖体24一侧的侧面上,并与挤压闭合部件71啮合。挤压闭合部件71在分别与槽32、33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倾斜面73、74(参照图11);在挤压闭合部件72上,在分别与倾斜面73、74平行、并且与倾斜面73、74离开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有倾斜面75、76。
该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通常配置成槽22、32以及槽23、33彼此对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状。
管推入部件10一体设置在第1压紧器6上并且可移动。另外,管推入部件10虽然与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同样具有以锯齿状形成了倾斜面15、16的顶端部分12(相当于挤压闭合部件62、72),但在不具有夹持管8、9并对峙啮合的挤压闭合部件61、71上这一点上与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不同。此外,虽然管推入部件10的顶端部分12与第1压紧器6的挤压闭合部件62和第2压紧器7的挤压闭合部件72对应地形成为相同形状的锯齿状,但其被定位在比第1压紧器6的挤压闭合部件62突出若干的位置上。
剖面呈L字形的支承部件11被螺纹固定在管推入部件10上。支承部件11,具有朝向下方一侧突出的支承部件突出部14。另外,在支承部件11上还附加设置有未图示的呈コ字形的滑块,该滑块构成为可沿着省略了图示的导轨滑动。省略了图示的导轨固定在导轨支承部件(未图示)上,而导轨支承部件被螺纹固定在盖体24上。因此,管推入部件10在同第1压紧器6构成为一体的同时,还能相对第1压紧器6作相对移动。另外,由于管推入部件10的顶端部分12比第1压紧器6的挤压闭合部件62突出,因此构成为在关闭盖体24时,管推入部件10要先于第1压紧器6将管8、9推入。
此外,如图3所示,管接合装置1具有导出薄板(切断板)的薄板导出机构100。
在管接合装置1的箱体中竖立设置有固定部件94,在固定部件94上螺纹固定有可正转和反转的脉冲电机110。在脉冲电机110的输出轴111上固定安装有齿轮112,在同齿轮114之间拉紧架设有同步皮带113。齿轮114被配置在滚珠螺杆116的轴上,其中,在滚珠螺杆116的轴上还配置有被称为梭的薄板导出部件115,该薄板导出部件115用于一张张地导出可将管8、9切断的薄板41。在薄板导出部件115的内部设置有与滚珠螺杆116卡合的省略了图示的螺母,伴随着以脉冲电机110作为驱动源的齿轮114的回转,借助于滚珠螺杆116的回转,薄板导出部件115沿着滚珠螺杆116移动。薄板导出部件115的一侧由杆状的轴117支承,使薄板导出部件115在薄板导出时的姿势(动作)稳定。在薄板导出部件115的端部附加设置有顶出片118,其中,该顶出片118从收藏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0张)薄板41的薄板匣120中,伴随着薄板导出部件115的移动逐一导出薄板匣120内的薄板41。
在薄板匣120的内部配设有未图示的压缩弹簧,用于给薄板41施加力,通过在由薄板导出部件115的顶出片118导出薄板41时,邻接的薄板依次面向薄板导出部件115一侧,使得基于顶出片118的薄板41的连续导出动作得以实施。另外,薄板导出部件115,可以借助于脉冲电机110的反转,使薄板41朝向与导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薄板41为自身发热型的加热切断板,其例如具有如下的结构将铜板等金属板对折,在其内表面经由绝缘层设置所希望类型的发热用的电阻体,该电阻体的两端的接头44、45(参照图2)分别从形成于金属板一端部的开口露出。
此外,在脉冲电机110的输出轴11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回转盘130,该回转盘130与齿轮112邻接并拥有多个切缝,且伴随着脉冲电机110的回转而回转。回转盘130用于检测薄板导出部件115的移动量。在回转盘130的近旁,用于检测回转盘130的回转量的穿透式传感器131被螺纹固定在固定部件94上,呈在与齿轮114的相反侧跨回转盘130状。
在与薄板匣120相反一侧,穿透式传感器132和穿透式传感器133经由滚珠螺杆116而隔开预定距离地配设,其中,穿透式传感器132用于检测位于薄板41的导出开始位置的薄板导出部件115;穿透式传感器133用于检测位于薄板41的导出结束位置的薄板导出部件115,在薄板导出部件115上,在顶出片118的相反侧设置有大致呈L字形的被检片119。另外,由上述回转盘130与穿透式传感器131对薄板导出部件115移动量的检测在穿透式传感器132、133两者的位置之间进行。
由薄板导出部件115导出的薄板41位于从薄板匣120开始的该薄板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被定位在薄板座140内,其中薄板座140保持薄板41并构成切断单元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薄板座140内2张薄板41被保持为端面相互抵接的结构,通过先从薄板匣120中导出的薄板41a被新导出的薄板41b推到薄板座140内的输送路105上,来进行薄板41的供给。换言之,薄板41b将薄板41a朝前方推进,薄板41a在薄板座140内被定位在进行管8、9的切断动作的位置上。
未图示的电源部经由省略了图示的电线而由突起状的电极部145、146向被定位在薄板座140的前方侧的薄板41a的接头44、45通电(供电)。电极部145、146一体地设置在薄板座140上,被配设成经由薄板41而与薄板座140的一侧(图4纸的里侧)的壁面端部相向状。另外,如后述那样,由于薄板座140在对管8、9进行切断时上下移动(摆动),因此采取一体安装在薄板座140上的电极部145、146也可以为对薄板41进行用于加热的供电的结构。
借助于电极部145、146进行的供电,薄板41的内部的电阻体发热,将薄板41加热到可以熔融、切断管8、9的温度(例如260~320℃左右)。另外,薄板41最好为每进行1次管的接合(连接)就丢弃的一次性使用(single use)型,薄板导出机构100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每进行一次管8、9的接合,就交换一次装填于薄板座140的薄板41。
薄板座140由安装在后述的回转支承板184上的加热器144加热(参照图3)。从未图示的电源部向加热器144供给电力,在管接合装置1接入电源期间,维持薄板座140始终处于加热状态。在薄板座140上固定有检测薄板座140的温度的热敏电阻等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控制以使薄板座140保持预定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0℃)就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进一步进行附加说明,薄板41的表面如上述那样被铜板覆盖,因此基于其材料(铜)特性,从插入到薄板座140内的时刻开始就受到薄板座140保持的温度的影响,在插入后很快就达到预定的温度。后述的控制部190以薄板41插入到薄板座140内的时刻为基点,当预测到由电极部145、146通电的薄板41本身的温度在预定时间后达到了预定温度(例如上述的260~320℃左右)时,就过渡到借助于薄板41来进行的管的切断动作(薄板座140的上升动作)。
如图3和图5所示,管接合装置1,作为使第1压紧器6、第2压紧器7移动的移动单元发挥作用,并且还具有使薄板座140移动(上下移动)的驱动传导机构200。
在薄板座140的侧面并且在薄板导出部件115的下游侧,在固定于管接合装置1的箱体的未图示的电机固定部件上螺纹固定有可正转和反转的脉冲电机150,其中,该脉冲电机150构成驱动传导机构200的驱动源。在脉冲电机150的输出轴151上固定有齿轮152,齿轮153与齿轮152啮合。在齿轮153的同轴上,固定有齿轮154,齿轮155与该齿轮154啮合。在齿轮155的回转中心配设有驱动轴156,其中,该驱动轴156借助于由齿轮155传导的驱动力与齿轮155一同回转。在该驱动轴156的轴上分别固定设置有限制第1压紧器6的移动的凸轮157、限制第2压紧器7的移动的凸轮158、以及限制薄板座140的移动的凸轮159。因此,来自脉冲电机150的驱动力被传导至驱动轴156,凸轮157、158、159分别回转驱动。
在凸轮157的内部形成有槽161,与该槽161的边缘面卡合的轴承162经由安装部件163而与支承台164(也参照图1)连接,其中,该支承台164支承第1压紧器6使之处于固定状态。因此,通过凸轮157的回转,轴承162沿着凸轮157内部的槽161的边缘面滑动,第1压紧器6就可以沿预定的方向(图3的箭头A方向)移动。另外,在支承台164的下方,直线导轨165以接触状态配置在支承台164的底部,其中,该直线导轨165进行引导以使支承台164(第1压紧器6)稳定地移动。进而,在支承台164的一端,悬挂有压缩弹簧166以对该支承台164朝向预定方向施加力。
另一方面,在凸轮158的表面上,与该面卡合的轴承172经由安装部件173而与支承台174连接,其中,该支承台174支承第2压紧器7使之处于固定状态。因此,通过凸轮158的回转,轴承172沿着凸轮158的表面滑动,第2压紧器7就可以沿预定的方向(图3的箭头B方向)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172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与凸轮158的侧面卡合的同时,还能与凸缘部177的表面卡合的结构,其中,该凸缘部177是同限制薄板座140移动的凸轮159一体形成的。即,轴承172具有位于凸轮158的侧面同凸缘部177之间、能够与两者卡合、并且还可以滑动的结构,凸缘部177被包含在限制第2压紧器7的移动的凸轮158的功能的一部分中。在凸轮158的一部分上,如后述那样,形成有切口部178(参照图15(C)、(D))。另外,在支承台174的下方,直线导轨175以接触状态配置在支承台174的底部,其中,该直线导轨175进行引导以使支承台174(第2压紧器7)稳定地移动。进而,在支承台174的一端悬挂有压缩弹簧176以对该支承台174朝预定方向施加力。
此外,在薄板座140的底部,经由安装部件183安装有轴承182(也参照图4),其结构为通过该轴承182伴随着凸轮159的回转而沿着凸轮159的表面滑动,薄板座140可以沿预定方向(上下方向)移动。即,构成为以轴187为中心,通过与轴187一体地回转,薄板座140可以沿上下方向摆动,其中,形成于安装在薄板座140上的转动支承板184的突起部185上的孔部186中贯通有该轴187。在薄板座140的上部一侧一体地形成有倾斜设置的突起部148(参照图4),其中,该突起部148的顶端具有金属制的滚轮147,滚轮147与支承部件突出部14(参照图2)抵接。因此,在根据凸轮159的表面形状的变化,薄板座140按预定的时间点上升(摆动)时,管推入部件10(参照图2)被推上,突起部148具有将管推入部件10引导至退避位置的功能。
此外,在驱动轴156上,在凸轮157同齿轮155之间固定设置有回转盘197(也参照图6),其中,在回转盘197上形成有切口198。在回转盘197的近旁,以跨回转盘197的方式配设有穿透式传感器195、196。利用在回转盘197上形成的切口198,通过穿透式传感器195、196进行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的位置检测。即,回转盘197伴随着驱动轴156的回转而沿预定方向回转,当处于来自穿透式传感器195的光线从切口198透过的状态(参照图6(A))时,将此时作为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的初始位置。即,穿透式传感器195作为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的初始位置检测传感器使用。
如图3所示,在薄板座140的下游侧配设有引导使用完的薄板41(构成输送路径)的导轨141和收纳使用完的薄板41的废弃盒142。被定位于可进行管切断动作位置上的薄板41在进行完管8、9的切断和接合动作后,被废弃(收纳)到废弃盒142内,该废弃动作也如上述那样,借助薄板41的端面相互推动来进行,使用完的薄板41沿着导轨141被引导,落入废弃盒142中而被收纳。在废弃盒142的侧旁,在从废弃盒142的底部起算预定高度的位置上配设有穿透式传感器143,用于检测被废弃收纳的使用完的薄板41是否处于已装满状态。
此外,管接合装置1具有控制部190、显示板192、开始按钮193、以及恒压电源部,其中,控制部190进行装置整体的动作控制;显示板192向操作者显示装置状态;开始按钮193用于使装置的动作开始;恒压电源部从商用交流电源转换成可驱动脉冲电机等致动器和控制部190、或可使它们工作的直流电源。
控制部190包括CPU191、ROM、RAM、以及内部总线,其中,CPU191作为中央运算装置以高速时钟脉冲进行动作;ROM用于存储管接合装置1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数据;RAM作为CPU191的工作区域发挥作用;内部总线连接这些CPU191、ROM、RAM。在控制部190上连接有外部总线。在外部总线上,连接有显示控制部、开始按钮控制部、传感器控制部、以及致动器控制部,其中,显示控制部控制显示控制板192的显示;开始按钮控制部控制来自开始按钮193的开始命令;传感器控制部控制来自穿透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的信号;致动器控制部控制向脉冲电机送出驱动脉冲的电机驱动器。另外,在显示控制部、开始按钮控制部、传感器控制部、以及致动器控制部上,分别连接有显示板192、开始按钮193、上述各种传感器、以及脉冲电机110、150。
(动作)接下来,按照与管8、9的挤压和维持挤压相关的压紧动作、控制部190的CPU191执行的切断、接合例行程序的顺序对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为了简化说明,关于压紧动作,以第2压紧器7为例进行说明。
<压紧动作>
在进行管接合装置1的管切断、接合动作(由CPU191执行切断、接合例行程序)之前,操作者将管8、9推入形成于台座31上的槽32、33。由此,管8、9被载置于槽32、33内(图12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处在朝管8、9的挤压动作开始前,因此管8、9具有作为原有形状的圆筒状(在图示中为剖面呈圆形)。
接下来,操作者把持可经由铰链37而以可自由回转的方式设置于盖体34的一侧端部的板片38的顶端部分,通过将爪部件39压下,使其移动至台座31侧(图12的箭头F方向),以使锯齿状的挤压闭合部件72与管8、9相抵接而进行挤压动作,使得在挤压闭合部件72与管8、9抵接之后,爪部件39以铰链37为回转中心沿箭头F方向转动,然后马上朝爪部件39的顶端部分碰上辊30的状态过渡(图13(A)、图14(A)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挤压闭合部件72对管8、9进行一定程度的挤压,因此,管8、9形成由图12所示的圆筒状变形的状态。另外,在图13(A)中,为了表明与本发明相关的构成要素的特征,将在爪部件39的顶端具有突起部314的钩部位B312、以及具有与突起部314卡合的卡合关系的辊B317作成局部剖面,用斜线进行表示。如图13(A)所示,在该状态下,POM制的钩部位B312的突起部314与辊B317抵接。
如果操作者由该状态进一步将板片38沿箭头F方向按下,则位于钩部位B312的一侧端部的突起部314变成一边伴随着与其有卡合关系的辊B317的回转而朝向预定的锁止位置方向前进(钩部位B312一边朝前方前进),一边以借助于螺栓315固定的另一端为支点被朝下方侧按压。即,具有弯曲性的辊B317受迫于由突起部314与树脂制辊B317卡合所产生的压力而变成弯曲的状态(图13(B)、图14(B)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尽管突起部314的顶部部分进而具有同辊B317的卡合(接触)关系,但由于与邻接的钩部位A311、钩部位C313的上表面部分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的状态,因此变成钩部位A311、钩部位C313的上表面部分也分别与同辊B317的两侧邻接的辊A316、辊C318这些金属制辊的周面滑动接触状。
如上述那样,在钩部310的与辊30卡合侧的宽方向的整个面(突起部314和邻接的钩部位A311、钩部位C313的上表面部分)与辊30(树脂制辊B317和与其两侧邻接的金属制辊A316、金属制辊C318)滑动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由操作者继续进行将板片38沿箭头F方向推入的动作,钩部位B312的突起部314一边与辊B317的周面滑动接触,而且邻接的钩部位A311、钩部位C313的上表面部分与辊A316、辊C318的周面接触,突起部314一边很快地被定位在预定的锁止位置(维持卡合的维持卡合位置)(图13(C)和图14(C)所示的状态)。即,辊30的辊B317越过钩部位B312的突起部314,突起部314可以朝向其锁止位置方向前进,在这期间,即在从图13(B)所示的状态向部13(C)所示的状态过渡,以及从图14(B)所示的状态向部14(C)所示的状态过渡期间,钩部位B312的弯曲状态被修复并返回初始状态。
在该状态下,借助于上述那样的挤压力、反作用力、负荷力这些相互的力作用,突起部314被保持于预定的锁止位置,防止板片38退回,而且连同维持钩部位A311、钩部位C313的上表面部分与金属制辊A316、辊C318的周面的卡合关系,还能延续爪部件39的钩作用,换言之,即延续锁止机构的锁止功能,维持由挤压闭合部件72将管8、9挤压成的预定的挤压状态,管8、9被保持为所希望的扁平状态。
另外,在以上的压紧动作中例示了第2压紧器7,但对于第1压紧器6也同样。
<切断、接合例行程序>
在通过未图示的开关给控制部190接入电源时,CPU191执行从ROM读出控制程序和控制数据,将其展开到RAM的初始设定处理。
接着,CPU191如图6(A)所示,通过判断穿透式传感器195是否检测出切口198,来判定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是否位于初始位置(可将管8、9相互平行地保持于槽22、23、32、33的位置)。在得出否定判断时,由于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不处于初始位置,无法确保正常的切断和接合动作,因此经由显示控制部在显示板192上显示需要按下未图示的复位按钮的内容。当在按下了未图示的复位按钮时,经由致动器控制部来驱动脉冲电机150,将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定位于初始位置。在为肯定判断时(或者,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位于初始位置时),CPU191根据来自穿透传感器143的2值信号来判断废弃盒142是否已装满。在得出肯定判断时,由于废弃收纳于废弃盒142中的薄板41已经装满,所以无法由薄板导出机构100从薄板匣120中导出薄板41,因此在显示板192上显示废弃盒142已装满的内容,然后待机一直到来自穿透式传感器143的信号作出的废弃盒142是否已装满的判断变为否定。在为否定判断时,为进行管8、9的正常的切断、接合动作,在显示板192上显示督促设置管8、9的内容,然后待机一直到按下开始按钮193。
操作者打开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和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将管8、9装填进槽22、23中。在打开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或者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的任一方时,由于第1压紧器6的轴19插入第2压紧器7的长孔40中,因此另一方的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或者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也随之联动,在大致同一时间被打开。对于该已装填的管8、9,进行关闭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和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的操作(参照图7)。在关闭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或者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中的任一方时,由于第1压紧器6的轴19插入第2压紧器7的长孔40中,因此另一方的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或者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也随之联动,在大致同一时间被关闭。如果继续进行盖体24和盖体34的关闭操作,则管推入部件10的顶端部分12最开始与管8、9抵接,在抵接位置的第1位置P1使被载置为平行(并列)状态的管8、9变形为扁平状态(参照图8(A))。在这一时刻,在管8、9被管推入部件10推压的部分中的血液以沿图8(A)所示的箭头c和箭头d方向排除的方式被挤出。
接下来,继续盖体24和盖体34的关闭动作,在使第1压紧器6的锁止机构的爪部件29与辊20卡合,实施了锁止以使盖体24不会打开时,第1压紧器6在与第1位置P 1邻接的第2位置P2上,以预定的挤压力将管8、9挤压保持为扁平状态。此时,与第1压紧器6邻接配置的管推入部件10也与第1压紧器6同样借助于未图示的弹簧所施加的力来挤压管8、9,将管8、9挤压成几乎完全扁平的状态(管内部几乎没有血液的状态)(参照图8(B))。
图10(A)表示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相对于被装填进槽22、23的管8、9关闭,管推入部件10的顶端部分12在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之前的状态。如图10(B)所示,在由操作者继续盖体24的关闭动作时,管推入部件10的顶端部分12将管8、9挤压为扁平状态。此时,基于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的对管8、9的挤压动作也随之联动而继续进行。
此外,由于轴19插入长孔40,第2压紧器7与第1压紧器6的动作联动,因此在与关闭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的动作的大致同一时间也进行关闭第2压紧器7的动作,在第2压紧器7的锁止机构的爪部件39与辊30卡合,实施了锁止以使盖体34不会打开时,与第1压紧器6同样,与管推入部件10邻接配置的第2压紧器7在与第1位置P1邻接、中间夹着第1位置P1且与第2位置P2相向的第3位置P3上,以预定的挤压力将管8、9挤压成几乎完全扁平的状态(管内部几乎没有血液的状态)而将管8、9挤压保持为扁平状态。由此,在中间夹着第1位置P1的从第2位置P2到第3位置P3的管8、9内,换言之,在对应于中间夹着管推入部件10的从由第1压紧器6挤压的位置到由第2压紧器7挤压的位置的管8、9内的血液变为几乎被排除的状态(参照图8(B)),管8、9的挤压保持动作完成。图13(C)、图14(C)表示在该状态下的第1压紧器6、管推入部件10、以及薄板座140的状态,图15(A)、图16(A)表示凸轮158和凸轮157、159的动作状态。
在操作者按下装置1的开始按钮193时,CPU191经由开始按钮控制部取入开始信号,执行由薄板导出机构100从薄板匣120导出薄板41的动作。
如上述那样,通过脉冲电机110的回转驱动而移动的薄板导出部件115借助于脉冲电机110的正转和反转驱动,在薄板导出开始位置同薄板导出结束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此时,CPU191通过穿透式传感器131从由脉冲电机110的回转驱动直接驱动的回转盘130的回转量,按每1脉冲检测在脉冲电机110正转驱动时的如下间隔,即,薄板导出部件115从薄板导出开始位置到导出结束位置的间隔。即,CPU191通过由穿透式传感器132检测位于薄板导出开始位置的薄板导出部件115的被检片119,以此为基点,由穿透式传感器131来根据回转盘130的回转量检测出薄板导出部件115的移动量,由此来把握薄板导出部件115处于哪个位置。
CPU191用于判断薄板导出部件115是否已从薄板导出开始位置朝薄板导出结束位置移动了大于等于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mm,参照图1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薄板导出部件115)的量,在得出否定判断时,继续进行薄板导出部件115的位置计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导出薄板41的薄板导出部件115的移动量设定为约55mm。
在为肯定判断时,判定在预先设定的脉冲数同实际检测出的脉冲之间是否产生了大于等于预定脉冲(例如20脉冲)的差异,即相比预先设定的脉冲数,实际检测出的脉冲数是否少检测出了大于等于20脉冲,在得出肯定判断时,判定为薄板41的导出不良,然后待机一直到按下复位按钮,在得出否定判断时,判定为导出正常。
在判定为薄板41的导出不良时,CPU191停止脉冲电机110的驱动,在显示板192上显示出现错误(薄板导出不良)、并显示督促除去薄板,并且通过使脉冲电机150进行预定量的与一系列的管接合动作时的正转驱动相反的反转驱动,使凸轮158位于预定的位置,从而使形成于凸轮158上的切口部178与轴承172相向(参照图15(C))。由此,变成轴承172可进入切口部178的状态,即允许第2压紧器7朝向图3的箭头B的右方向(允许朝向与管接合时的第2压紧器7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向)的退避位置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允许大约4mm的移动)。此时,回转盘197的穿透式传感器195、196两者变为被遮光的状态(参照图6(C))。
操作者通过使第2压紧器7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可以进入第2压紧器7同第1压紧器6之间产生的空间部取出由薄板41的重复输送等而引发了导出不良的薄板(参照图15(D)),在结束错误解除动作后,通过按下未图示的复位按钮,CPU191取入该信号,驱动脉冲电机110、150,使各种功能部回复到初始状态。
在判定为导出正常时,CPU191执行切断、接合处理。在切断处理中,如上述那样,通过由内部时钟判断从薄板41插入薄板座140内的时刻开始是否已经过了预定时间,来判定薄板41是否达到了可熔断管8、9的预定温度,在做出否定判断时,在经过预定时间的期间待机,在做出肯定判断时,驱动脉冲电机150。由此,凸轮158和凸轮157、159开始朝向预定方向回转,凸轮158将图15(A)所示的状态维持预定时间。在这期间,薄板座140借助于凸轮159的回转而摆动,在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之间上升预定距离(参照图16(B))。借助于该上升动作,滚轮147也上升,与滚轮147抵接的支承部件突出部14也上升。
如图9(A)所示,形成薄板座140的一部分,并在顶端具有金属制滚轮147的突起部148在第1位置P1将挤压着管8、9的管推入部件10的一部分向上推,并且薄板41在第1位置P1同第2位置P2之间(第1压紧器6同第2压紧器7之间)进出,被薄板座140保持并被加热的薄板41将2根管8、9熔断。此时,管推入部件10变成相对于薄板41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也参照图10(C))。图13表示薄板座140上升(摆动),薄板41将设置于预定位置的管8、9切断时的状态。另一方面,凸轮157从如图16(A)所示的状态进行回转(参照图16(B)),而第1压紧器6(支承台164)与图15(A)所示的第2压紧器7(支承台174)同样地不动。
CPU191继续进行脉冲电机150的驱动,薄板座140一边维持图16(B)所示的状态,一边使第1压紧器6(支承台164)借助于凸轮157的回转而朝向图16(C)的左侧的图的箭头a方向(朝向图3的箭头A的上侧的方向、图17的箭头X方向)移动预定距离(8mm)。在这一时刻被切断的管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待接合的端部变成彼此相向。此时,如图17所示,切断了管8、9的薄板41被保持在该切断位置,形成不动的状态。这个时候,第1压紧器6的轴19以插入到第2压紧器7的长孔40中的状态,在长孔40内移动。
接着,伴随着凸轮159的回转,薄板座140摆动下降(参照图16(C)),管推入部件10维持被保持在上述退避位置上的状态(参照图9(B))。另一方面,通过与凸轮158邻接的轴承172沿着凸缘部177的形状滑动,第2压紧器7(支承台174)朝向图15(B)的箭头b方向(朝向图3的箭头B的左侧的方向、图9(C)的箭头Y方向)移动预定距离(0.6mm)。由此,管8、9的接合动作完成。此时,CPU191如图6(B)所示,确认切口198位于与穿透式传感器196相向的位置,处于所希望的状态(位于第1压紧器6同第2压紧器7处于错开的状态的状态),停止脉冲电机150的驱动。
在操作者为了从装置主体取下完成了接合处理的管,而提起位于盖体34的顶端侧的板片38时,具有弯曲性的钩部位B312同挠性辊B的卡合被解除,可以解除锁止机构所进行的锁止。由此,盖体34变成开放状态(参照图12)。此时,盖体34和盖体24虽然处于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但由于轴19插入了长孔40内,因此在提起盖体34时,盖体24也与随之联动,在大致同一时间被提起(在提起盖体24时,盖体34也随之联动而同时被提起)。另外,与盖体34的开放动作联动,由管推入部件10对管8、9的挤压也被解除。
(作用等)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的作用等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通过在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之间配设顶端部分12比第1压紧器6的挤压闭合部件62突出若干的管推入部件10,在进行借助于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的挤压之前,由管推入部件10先对管8、9进行挤压,将挤压位置的管内的残存血液挤出并排除,因此在进行切断、接合时,可以不受封入管内的血液影响地将管相互接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中,将被安装在挤压保持管8、9的第1上凸缘部50、第2上凸缘部60上的钩部300、310的爪部件29、39的顶端分割成多个部位,其中在钩部位B302、312上形成防止退回用的突起部304、314,并且由于在钩部位B302、312上使用可弹性变形的树脂部件(POM),所以可作为发挥板簧功能的结构(以与管8、9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另一端端部用螺栓305、315固定)促进弯曲性,因此可以一边保持对管8、9的挤压力,一边提高构成锁止机构的部件的耐久性,而且也如(式)1表示的那样,与以往的管接合装置相比,减轻锁止时和解除锁止时操作者施加的挤压力(载荷、负荷),因此能够提高管接合装置1的操作性、作业性。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中,通过满足(式)1所示的关系,辊B307、317越过突起部304、314,突起部304、314能够朝其锁止位置方向前进,并且,将钩部位B302、312的在对外界压力弯曲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对辊B307、317的突起部304、314的负荷力,因此能够一方面确保对管8、9的适当的挤压力,一方面保持突起部304、314停留在锁止位置,继续维持锁止机构所进行的锁止动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中,对于与钩部位B302、312卡合、具有闩锁功能的第1下凸缘部70、第2下凸缘部80的辊B307、317也使用了树脂部件(POM),因此能够防止像以往的管接合装置那样,由在锁止时金属制部件相互之间进行卡合接触动作所造成的零件的擦损引起的长期使用时锁止机构的锁止力降低,可以提供一种耐久性高的管接合装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中,在进行管接合时,在使被切断的管的端部相互与薄板41接触的状态下,让其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错开),以使待接合的端部彼此相向,并且在薄板41进行下降动作的同时使待接合的管的端部彼此贴紧接合,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锁止机构,所以可以确保对管8、9的顺畅的切断动作,和稳定的、可靠性高的接合动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中,采用了与盖体24、34的开放动作联动,管推入部件10也开放的结构,因此可以在操作者开始接下来的管接合处理时,使管推入部件10回复初始状态,能够缩短一系列的处理时间,谋求作业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管接合装置1中,借助于穿透式传感器132检测出位于薄板导出开始位置的薄板导出部件115的被检片119,用回转盘130和穿透式传感器131检测出从该基点开始的薄板导出部件115的移动量,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薄板41的进给量。另外,在实际检测的脉冲数比预先设定的脉冲数大出预定量或更高时,判定为导出不良,因此可以提高对薄板41的输送不良的检测精度。
进而,在管接合装置1中,采用了在发生薄板41的输送(导出)不良时,轴承172可以进入切口部178的结构,因此,操作者可以使第2压紧器7移动到退避位置,从而解除薄板41的输送不良。以往,在发生像这样的错误时,需要作为装置不良而将装置运回工厂进行拆卸,取出引发导出不良的薄板,而通过采用管接合装置1,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排除薄板的导出不良所引起的错误,因此可以提高装置的操作性、可靠性。
此外,在管接合装置1中,通过穿透式传感器143把握废弃盒142处于已装满的状态而使薄板导出机构100停止,因此,即便采用薄板的自动推进结构,也能够防止由于后续的薄板导致薄板堵塞在输送路径上。进而,在管接合装置1中,借助于穿透式传感器195,判断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能否将管8、9保持为相互平行,在不平行(不是初始位置)时,使装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进行动作,在通过按下复位按钮使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返回到正确的初始位置后再进行动作,因此,可以始终确保正常的切断和接合动作。
另外,在管接合装置1中,将第1压紧器6的轴19插入第2压紧器7的长孔40中,因此,不仅在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装填管时),而且在其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的状态(管接合处理结束时)下,在打开或关闭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或者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的任一方时,另一方的第1压紧器6的盖体24、或者第2压紧器7的盖体34也随之联动,在大致同一时间打开和关闭,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进而,在管接合装置1中,采用了凸轮结构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将第1压紧器6和第2压紧器7直接朝X、Y方向移动的XY台等移动机构,因此可以缩小装置自身的尺寸。
而且,管接合装置1,只需将封入了血液的管8、9装填进槽22、23、32、33内,关闭盖体24、34,用锁止机构锁止,就能简易、一致、并且迅速地自动进行管和管之间的无菌的湿对湿(wet-to-wet)接合。像这样的管接合装置正是社会上要求实现的,具有极高的工业价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例示了对爪部件29、39的基部,以及钩部位A301、311、钩部位C303、313使用不锈钢;对钩部位B302、312,以及辊B307、317使用POM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对于钩部位A301等,例如也可以使用铝合金等刚性大的金属制部件,而且,对于钩部位B302等,也可以使用刚性小的其他树脂制部件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突起部148与薄板座140一体地形成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突起部148同薄板座140作为独立的两个部件,将两者固定而构成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这样斜着设置突起部148的情况下,通过将两者各作为独立的部件然后再构成为一体,可以谋求降低零件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突出部分例示了突起部304、314,但作为本发明的突出部分,只要能维持与作为卡止部件的辊307、317的卡合关系地突出即可,其形状既可以是突起状,也可以是突出程度比突起状平缓的突出状,只要比周围鼓出即可。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对封入有血液的管相互进行接合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通过以往技术进行的封入有血液的管同空管接合的情况、以及没有封入血液的空管相互接合的情况等任意的用途。另外,借助于薄板导出机构100从薄板匣120中导出薄板41的动作例示了通过按下开始按钮193而开始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按下复位按钮而开始的结构。此外,虽然例示了在第2挤压部件上设置槽部的结构,具体而言,例示了在第2压紧器7上设置长孔40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2压紧器的板片38的下侧设置凹状部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封入有血液的2根管接合的管接合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适用于接合3根以上的管的管接合装置、以及在封入的是血液以外的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将管和管适当地接合的管接合装置。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可以在薄板座140上保持2张薄板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保持1张薄板、或3张及3张以上的薄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挤压闭合部件61、62、71、72和管推入部件10形成锯齿状的情况,但只要能将管8、9内的血液挤出、排除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水平面对管8、9进行挤压闭合。进而,薄板41不限于自己发热型,例如也可以是借助于诸如电热加热器等热源加热切断板这样的结构。
符号说明1管接合装置6第1压紧器(保持单元、第1保持部)7第2压紧器(保持单元、第2保持部)8、9管20、30辊28、38板片(钩部的一部分)29、39爪部件(钩部的一部分)41薄板(切断单元的一部分)50第1上凸缘部(可移动压紧部)
60第2上凸缘部(可移动压紧部)70第1下凸缘部(载置压紧部)80第2下凸缘部(载置压紧部)140薄板座(切断单元的一部分)150脉冲电机(移动单元的一部分)156驱动轴(移动单元的一部分)200驱动传导机构(移动单元的一部、切断单元的一部分)300、310钩部301、311钩部位A(钩部位的一部分)302、312钩部位B(钩部位的一部分、弹性部件)303、313钩部位C(钩部位的一部分)304、314突起部(突出部分)306、316辊A307、317辊B(卡合部件)308、318辊C
权利要求
1.一种管压紧装置,其将挠性管挤压并保持为扁平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置压紧部,其用于载置上述管;可移动压紧部,其可朝向对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进行挤压的方向、以及从上述管离开的方向移动;钩部,其安装在上述可移动压紧部上,与上述载置压紧部卡合,以维持上述可移动压紧部对上述管的挤压状态,其中,上述钧部具有被分割成多块的钩部位,上述钩部位的至少一个由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一侧具有比其他钩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维持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部件是具有弯曲性的树脂,其借助于外界压力而使自己的形态发生变化、即发生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钩部朝向与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的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被分割成多块,并且上述弹性部件的另一侧被固定在上述钩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部件被配设在并排设置的上述钧部位的中央,并且上述其他钧部位的材质为金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载置压紧部具有与上述弹性部件的突出部分卡合的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的材质为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件为可回转的辊,上述弹性部件的突出部分被定位在可与上述辊的周面滑动接触,并且维持同该辊的卡合的卡合维持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弹性部件的在对外界压力产生弹性变形时的反作用力按如下方式设定,即,比上述可移动压紧部在将上述管挤压为扁平状态时,上述钩部带给上述钩部位的挤压力小,并且,比上述卡合部件对上述突出部分的负荷力大或者等于该负荷力。
8.一种管接合装置,其将挠性管相互接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持单元,其具有载置压紧部、可移动压紧部、以及钩部,其中,载置压紧部用于载置上述管;可移动压紧部可朝向对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进行挤压而使其变成扁平状态的挤压方向、以及从上述管离开的方向移动;钧部安装在上述可移动压紧部上,与上述载置压紧部卡合,以维持上述可移动压紧部对上述管的挤压状态;切断单元,其将由上述保持单元保持为扁平状态的管切断;移动单元,其使上述保持单元移动,使由上述切断单元切断的管的位置发生相对的变化,以使得待接合的端部相互贴紧,其中,上述保持单元具有在上述钩部上被分割成多块的钩部位,上述钩部位的至少一个由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一侧具有比其他钩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维持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单元具有沿着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的纵长方向配设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上述切断单元在上述第1保持部和上述第2保持部之间切断上述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单元使上述第1保持部和上述第2保持部的至少一方沿载置于上述载置压紧部的管的纵长方向或者与该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部件是具有弯曲性的树脂,其借助于外界压力而使自己的形态发生变化、即发生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管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部件被配设在并排设置的上述钧部位的中央,并且上述其他钩部位的材质为金属。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耐久性高、提高了操作者在锁止时的操作性的管压紧装置和管接合装置。管接合装置具有保持、挤压2根挠性管(8、9)的第1压紧器和第2压紧器。管被载置于第2压紧器的下凸缘部,通过沿箭头F方向对管施加的挤压力,使管被挤压变成扁平状态。在第2压紧器的上凸缘部安装有被分割成多块钩部位的钩部(310),钩部位B(312)由POM制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一侧具有比邻接的其他钩部位突出的突出部(314)。在向上凸缘部施加挤压力时,比邻接的其他钩部位突出的钩部位B(312)发生弹性变形而与POM制辊B(317)卡合,防止钩部(310)的退回。
文档编号B29C65/78GK1798648SQ20048001503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0日
发明者石田伸司, 山主聪 申请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