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841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管材加工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
背景技术
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是热态工艺缠绕管以高密度聚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热态缠绕成型工艺,以聚丙烯单壁波纹管为辅助支撑结构,制成的一种具有较高抗外压能力的特殊结构壁管材。其生产方式将原料经真空送料机送至挤出机中加热、塑化、均化后经流道、口模分别挤出成平料带和用以包覆骨架管的弧形料带,等距地缠绕在模具表面上。目前,包覆骨架管的弧形料带口模结构形式有两种一是U型结构,半包覆骨架管,但是当骨架管等距地缠绕在模具表面上时易造成料带包不住骨架管而露出,形成产品缺陷,同时产品环刚度低。二是0型结构,将骨架管完全包住,但易造成骨架管与包覆料带之间热量散不出去,当骨架管等距地缠绕在模具表面上时易造成骨架管受热变软,圆形变椭圆形,型高降低,同时,包覆料带易形成鼓包,减小产品环刚度及外观质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完好包覆骨架管提高产品环刚度,同时,改善产品外观质量的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由口模主体构成,在该口模主体的出口端制有同轴的骨架管出口及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环绕在骨架管出口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为由环形部及尾部构成的 6字形,反6字形,9字形或反9字形,弧形料带出口的环形部及尾部之间制有不连续的间隔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本异型口模制有6型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其环形部及尾部之间不封口,热量易散发出去,这样,骨架管没有被完全包住,不会因受热而变软,同时,包覆料带不易形成鼓包。当骨架管等距地缠绕在模具表面上时,尾部的料带再将骨架管完全包覆,保证了产品型高,提高了环刚度,改善了外观质量。本异型口模可广泛地应用于塑料管材加工的技术领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0型口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U型口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一种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由口模主体1构成,在该口模主体的出口端制有同轴的骨架管出口 4及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 2,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环绕在骨架管出口的外周,其创新之处在于所述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为由环形部及尾部构成的6字形,反6字形,9字形或反9字形,弧形料带出口的环形部及尾部之间制有不连续的间隔部3。本异型口模安装在挤出机上后,骨架管从骨架管出口位置出管,包覆骨架管的弧形料带从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位置出料,形成聚乙烯包覆骨架管,等距地缠绕在管材表面上形成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本实施例中以6子型为例,异型口模根据安装位置不同,还可形成反6子型,9子型及反9子型。骨架管与包覆料带之间热量散出去效果好,同样提高了环刚度,改善了外观质量。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采用本实用新型异型口模生产的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具有产品环刚度高的突出优点,完全可以达到设计环刚度。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 一种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由口模主体构成,在该口模主体的出口端制有同轴的骨架管出口及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环绕在骨架管出口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为由环形部及尾部构成的6 字形,反6字形,9字形或反9字形,弧形料带出口的环形部及尾部之间制有不连续的间隔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聚乙烯多层缠绕结构壁管材异型口模,由口模主体构成,在该口模主体的出口端制有同轴的骨架管出口及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环绕在骨架管出口的外周,其创新点为所述包覆骨架管弧形料带出口为由环形部及尾部构成的6字形,反6字形,9字形或反9字形,弧形料带出口的环形部及尾部之间制有不连续的间隔部。本异型口模制有6型弧形料带出口,其环形部及尾部之间不封口,热量易散发出去,这样,骨架管没有被完全包住,不会因受热而变软,同时,包覆料带不易形成鼓包。当骨架管等距地缠绕在模具表面上时,尾部的料带再将骨架管完全包覆,保证了产品型高,提高了环刚度,改善了外观质量。
文档编号B29C47/20GK202088429SQ20112016532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刘睿, 郝天宏, 韩路平 申请人:刘睿, 郝天宏, 韩路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