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4293发布日期:2018-09-14 20:3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橡胶轮胎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采用上、下两个挤水结构,通过海绵与胎面上下表面摩擦的方式,高效、干净地擦除橡胶组件表面的水分。



背景技术:

现有轮胎生产过程中,由于胎侧和胎面等橡胶组件从机头挤出后温度较高,需要进行降温冷却,大多数轮胎生产厂家采用水冷方式降温,胎侧、胎面经过喷淋冷却后会在上下表面附着有水滴、水渍。因工艺要求,后续对各组件进行贴合组装的时候不能有水分,否则会影响轮胎的贴合效果;另一方面,胎面、胎侧等橡胶组件在堆叠囤放的时候,水分又会导致橡胶件之间黏连,影响取用。因此,去除胎侧和胎面等橡胶组件表面的水滴、水渍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厂家采用热风吹水装置进行除水,效果并不理想,功耗很大但胎侧、胎面仍然经常有水分,在成型机上进行贴合时,贴合效果不好。中国专利ZL201120555189.2公布了一种橡胶组件挤水装置,包括两条由海绵制成的海绵辊、海绵辊传送装置和压辊挤水装置,两条海绵辊通过海绵辊传送装置驱动,两条海绵辊上下垂直放置,分别为上层海绵辊和下层海绵辊,橡胶组件经过上层海绵辊和下层海绵辊中间,胎面上下层的水珠就被海绵辊吸收,并通过压辊挤水装置被挤出海绵。该专利的缺点在于为线接触,接触面积过小,胎面与海绵的接触面之间没有相对位移,吸水效率不高,并没有对上海绵辊的水进行挤出处理。另外,中国专利ZL201020169996.6公开了一种多海绵辊吸水装置,为轮胎胎面挤出设备联动线上的配套装置,包括布置在胶片传送路径上的吸水单元,每套吸水单元由升降的上海绵辊和转动的下海绵辊构成,所述吸水单元设置为两套或两套以上,各套吸水单元中的上海绵辊同步升降、下海绵辊同步转动,多套吸水单元之间保持相等的距离,且相邻两套吸水单元的间距小于胶片的长度。在单海绵辊吸水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套以上海绵辊,形成多海绵辊吸水的形式,延长胶片与海绵辊接触时间,吸干胶片上的水珠。在喷淋装置末端增加海绵辊吸水装置,由上下两根海绵辊构成,胎侧胎面从两根海绵辊中间穿过并带动两根海绵辊转动,吸水海绵辊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吸水饱和而无法再吸收水分,所以要进行排水处理,在下端海绵辊下方增加一压辊对下海绵辊进行挤压,使得海绵里的水分会排掉。专利ZL201020169996.6与专利ZL201120555189.2相比,增加了海绵与橡胶组件的接触面积,但仍然属于线接触,接触面积仍然较小。而且海绵与橡胶组件的接触面之间同样没有相对位移,吸水效率不高,也没有对上海绵辊中的水进行挤出处理,时间长了会造成胎面、胎侧等橡胶组件的上表面水分无法被吸收干净。目前将轮胎橡胶组件安装进海绵除水装置的方法大多是用人的手直接牵引拖拽,会对海绵造成损伤,也容易引发工伤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采用上、下两个挤水结构,通过海绵与胎面上下表面摩擦的方式,高效、干净地擦除橡胶组件表面的水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的主体结构包括机架、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第一上挤水辊子、第二上挤水辊子、下挤水辊子、上吹风机、下吹风机、驱动装置、驱动控制装置、履带形上海绵、履带形下海绵、上接水槽和下接水槽;机架上留有物料通道入口和物料通道出口;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第一上挤水辊子、第二上挤水辊子和下挤水辊子依次分别平行结构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分别与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上下构成上下对称分布结构,第一上支撑辊子位于第一下支撑辊子上方;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上支撑辊子与第一下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小于履带形上海绵、履带形下海绵和轮胎橡胶组件的厚度之和;驱动装置与驱动控制装置电信息连接,驱动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驱动装置的启动、关闭、正转、反转和转动速度;驱动装置选择普通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通过皮带传动的方式分别与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一上挤水辊子、第一下支撑辊子和第四下支撑辊子传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一上挤水辊子、第一下支撑辊子和第四下支撑辊子的表面分布有尖刺,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二上挤水辊子、下挤水辊子的表面光滑;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第一上挤水辊子和下挤水辊子的旋转方向相同,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和第二上挤水辊子的旋转方向相同,第一上支撑辊子的旋转方向与第一下支撑辊子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一上挤水辊子与第二上挤水辊子之间的间隙小于履带形上海绵厚度的0.8倍;下挤水辊子与第四下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小于履带形下海绵厚度的0.8倍;履带形上海绵套装在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和第一上挤水辊子上;履带形下海绵套装在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上;履带形上海绵、履带形下海绵与轮胎橡胶组件接触部分的运动方向与轮胎橡胶组件的运动方向平行;履带形上海绵和履带形下海绵均包括海绵层和帘布层,帘布层的厚度为尖刺长度的0.9~1.1倍,帘布层与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第四上支撑辊子、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第四下支撑辊子上和第一上挤水辊子的表面直接接触,海绵层与第二上挤水辊子、下挤水辊子和轮胎橡胶组件的表面直接接触;上吹风机位于履带形上海绵的上方,向履带形上海绵吹热风;下吹风机位于履带形下海绵的下方,向履带形下海绵吹热风;上接水槽位于第一上挤水辊子和第二上挤水辊子间隙的下方;上接水槽形状为条形的长槽,上接水槽的长边与第一上挤水辊子的轴平行,上接水槽的长边的长度为履带形上海绵的宽度的1.2倍,上接水槽底部接有上排水管;及时对吸有水分的履带形上海绵进行挤水、吹干处理,能够使履带形上海绵一直处于较干燥的状态,维持较高的吸水、除水效率;下接水槽位于第四下支撑辊子和下挤水辊子间隙的下方;下接水槽形状为条形的长槽,下接水槽的长边与下挤水辊子的轴平行,下接水槽的长边的长度为履带形下海绵的宽度的1.2倍,下接水槽底部接有下排水管;这种及时对吸有水分的履带形下海绵进行挤水、吹干处理的设计,能够使履带形下海绵一直处于较干燥的状态,维持较高的吸水、除水效率;被挤过水的履带形上海绵、履带形下海绵具有较多的孔隙,相比于轮胎橡胶组件,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因此使用上吹风机、下吹风机分别依次对履带形上海绵、履带形下海绵吹风的干燥效率相比于直接用吹风机对轮胎橡胶组件进行吹风的干燥效率更高;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和第四上支撑辊子的直径是履带形上海绵厚度的1.8倍;第一下支撑辊子、第二下支撑辊子、第三下支撑辊子和第四下支撑辊子的直径是履带形下海绵厚度的1.8倍;第一上支撑辊子与第二上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第二上支撑辊子与第三上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第三上支撑辊子与第四上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均是履带形上海绵厚度的0.8倍;第一下支撑辊子与第二下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第二下支撑辊子与第三下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第三下支撑辊子与第四下支撑辊子之间的间隙均是履带形下海绵厚度的0.8倍;轮胎橡胶组件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当驱动装置正转时,第一上支撑辊子、第二上支撑辊子、第三上支撑辊子和第四上支撑辊子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使履带形上海绵与轮胎橡胶组件接触部分的运动方向为从右向左,与轮胎橡胶组件的运动方向相反;下支撑辊子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使履带形下海绵与轮胎橡胶组件接触部分的运动方向为从右向左,与轮胎橡胶组件的运动方向相反;旋转方向的设计增大了履带形上海绵与履带形下海绵与轮胎橡胶组件摩擦接触部分的长度,并且履带形上海绵与履带形下海绵与轮胎橡胶组件摩擦接触部分的含水量从左向右逐渐减少;轮胎橡胶组件表面水渍的量从左向右逐渐减少,使较干燥海绵对应水渍较少的轮胎橡胶组件进行除水,较湿润海绵对应含水量多的轮胎橡胶组件进行除水,除水能力较强,适用于轮胎橡胶组件上下表面的水渍的量高于正常值的情况。

双挤水除水装置实现双挤水除水的方法,其工艺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前部牵引:将轮胎橡胶组件从双挤水除水装置前面的其他传送装置牵引至双挤水除水装置的物料通道入口;

(2):装置反转:通过驱动控制装置设置驱动装置反转,启动驱动装置;

(3):喂料:将轮胎橡胶组件端部的水擦干,将轮胎橡胶组件插进履带形上海绵和履带形下海绵形成的中间缝隙里,使轮胎橡胶组件随着履带形上海绵和履带形下海绵的运动而运动到物料通道出口;

(4):停止反转:通过驱动控制装置关闭驱动装置;

(5):后部牵引:将轮胎橡胶组件牵引至双挤水除水装置后面的其他传送装置或牵引装置;

(6):开始传动;启动双挤水除水装置前面、后面的其他传送装置或牵引装置;

(7):装置除水:通过驱动控制装置设置驱动装置正转,启动驱动装置,开始除水;

(8):除水完毕:当一条轮胎橡胶组件除水完成并离开双挤水除水装置后,通过驱动控制装置关闭驱动装置,实现双挤水排水功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两个履带形海绵与轮胎橡胶组件的上、下表面摩擦、接触的方式,同时对上下海绵进行挤水处理,保证了海绵的持续吸水效率,能够高效、干净地擦除橡胶组件表面的水分。可以减少安装橡胶组件对履带形海绵的损伤,延长装置使用寿命;通过驱动装置反转实现轮胎橡胶组件穿过双挤水除水装置,避免将手伸入双挤水除水装置中,减少工伤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双挤水除水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履带形海绵和驱动辊子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涉及的接水槽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的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其主体结构包括机架1、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第一上挤水辊子401、第二上挤水辊子402、下挤水辊子403、上吹风机501、下吹风机502、驱动装置601、驱动控制装置602、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上接水槽801和下接水槽802;机架1上留有物料通道入口101和物料通道出口102;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第一上挤水辊子401、第二上挤水辊子402和下挤水辊子403依次分别平行结构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分别与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构成上下对称分布结构;第一上支撑辊子201位于第一下支撑辊子301上方;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上支撑辊子201与第一下支撑辊子301之间的间隙为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和轮胎橡胶组件9的厚度之和的0.9倍;驱动装置601与驱动控制装置602电信息连接,驱动控制装置602能够控制驱动装置601的启动、关闭、正转、反转和转动速度;驱动装置601选择普通的电动机,驱动装置601通过皮带传动的方式分别与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一上挤水辊子401、第一下支撑辊子301和第四下支撑辊子304传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第一上挤水辊子401和下挤水辊子403的旋转方向相同,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和第二上挤水辊子402的旋转方向相同,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的旋转方向与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一上挤水辊子401与第二上挤水辊子402之间的间隙为履带形上海绵701厚度的0.6倍;下挤水辊子403与第四下支撑辊子304之间的间隙为履带形下海绵702厚度的0.6倍;履带形上海绵701套装在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和第一上挤水辊子401上;履带形下海绵702套装在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上;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与轮胎橡胶组件9接触部分的运动方向与轮胎橡胶组件9的运动方向平行;上吹风机501位于履带形上海绵701的上方,向履带形上海绵701吹热风;下吹风机502位于履带形下海绵702的下方,向履带形下海绵702吹热风;上接水槽801位于第一上挤水辊子401和第二上挤水辊子402间隙的下方;及时对吸有水分的履带形下海绵702进行挤水、吹干处理,能够使履带形下海绵702一直处于较干燥的状态,维持较高的吸水、除水效率;被挤过水的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具有较多的孔隙,相比于轮胎橡胶组件9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分别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使用上吹风机501、下吹风机502分别依次对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吹风的干燥效率相比于直接用吹风机对轮胎橡胶组件9进行吹风的干燥效率更高;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和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的直径是履带形上海绵701厚度的1.8倍;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和第四下支撑辊子304的直径是履带形下海绵702厚度的1.8倍;第一上支撑辊子201与第二上支撑辊子202之间的间隙、第二上支撑辊子202与第三上支撑辊子203之间的间隙、第三上支撑辊子203与第四上支撑辊子204之间的间隙均是履带形上海绵701厚度的0.8倍;第一下支撑辊子301与第二下支撑辊子302之间的间隙、第二下支撑辊子302与第三下支撑辊子303之间的间隙、第三下支撑辊子303与第四下支撑辊子304之间的间隙均是履带形下海绵702厚度的0.8倍。

本实施例涉及的轮胎橡胶组件9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当驱动装置601正转时,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和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使履带形上海绵701与轮胎橡胶组件9接触部分的运动方向为从右向左,与轮胎橡胶组件9的运动方向相反;下支撑辊子202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使履带形下海绵702与轮胎橡胶组件9接触部分的运动方向为从右向左,与轮胎橡胶组件9的运动方向相反;旋转方向的设计增大了履带形上海绵701、履带形下海绵702与轮胎橡胶组件9摩擦接触部分的长度,使履带形上海绵701与履带形下海绵702与轮胎橡胶组件9摩擦接触部分的含水量从左向右逐渐减少;轮胎橡胶组件9表面水渍的量从左向右逐渐减少,使较干燥海绵对应水渍较少的轮胎橡胶组件9进行除水,较湿润海绵对应含水量多的轮胎橡胶组件9进行除水,除水能力较强,适用于轮胎橡胶组件9上下表面的水渍的量高于正常值的情况。

本实施例涉及的用于轮胎橡胶组件9的双挤水除水装置的运转原理与过程如下:表面沾有水的轮胎橡胶组件9从机架1上的物料通道101通过双挤水除水装置,履带形上海绵701与履带形下海绵702形成一个间距小于轮胎橡胶组件9厚度的缝隙,轮胎橡胶组件9穿过履带形上海绵701与履带形下海绵702形成的中间缝隙;驱动装置601带动各辊子旋转,两个履带形海绵在各辊子的驱动下摩擦轮胎橡胶组件9的上下两面,同时吸收轮胎橡胶组件9上、下两面的水分;履带形上海绵701被第一上挤水辊子401和第二上挤水辊子402挤压,履带形上海绵701中所含水分被挤出一部分,挤出的水落到上接水槽801中,并从上排水管排出;履带形下海绵702被下支撑辊子202和下挤水辊子403挤压,履带形下海绵702中所含水分被挤出一部分,挤出的水落到下接水槽802中,并从下排水管排出,实现双挤水排水功能。

本实施例涉及的双挤水除水装置实现双挤水除水的方法,其工艺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前部牵引:将轮胎橡胶组件9从双挤水除水装置前面的其他传送装置牵引至双挤水除水装置的物料通道入口101;

(2):装置反转:通过驱动控制装置602设置驱动装置601反转,启动驱动装置601;

(3):喂料:将轮胎橡胶组件9端部的水擦干,将轮胎橡胶组件9插进履带形上海绵701和履带形下海绵702形成的中间缝隙里,使轮胎橡胶组件9随着履带形上海绵701和履带形下海绵702的运动而运动到物料通道出口102;

(4):停止反转:通过驱动控制装置关闭驱动装置601;

(5):后部牵引:将轮胎橡胶组件9牵引至双挤水除水装置后面的其他传送装置或牵引装置;

(6):开始传动;启动双挤水除水装置前面、后面的其他传送装置或牵引装置;

(7):装置除水:通过驱动控制装置602设置驱动装置601正转,启动驱动装置601,开始除水;

(8):除水完毕:当一条轮胎橡胶组件9除水完成并离开双挤水除水装置的物料通道出口102后,通过驱动控制装置602关闭驱动装置601,实现双挤水除水功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的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其主体组成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一上挤水辊子401、第一下支撑辊子301和第四下支撑辊子304的表面分布有尖刺10,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二上挤水辊子402、下挤水辊子403的表面光滑。履带形上海绵701和履带形下海绵702均包括海绵层703和帘布层704,帘布层704的厚度为尖刺10长度的1.1倍,帘布层704与第一上支撑辊子201、第二上支撑辊子202、第三上支撑辊子203、第四上支撑辊子204、第一下支撑辊子301、第二下支撑辊子302、第三下支撑辊子303、第四下支撑辊子304上和第一上挤水辊子401的表面直接接触,海绵层703与第二上挤水辊子402、下挤水辊子403和轮胎橡胶组件9的表面直接接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的用于轮胎橡胶组件的双挤水除水装置,其主体组成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上接水槽801形状为条形的长槽,上接水槽801的长边与第一上挤水辊子401的轴平行,上接水槽801的长边的长度大于履带形上海绵701的宽度,上接水槽801底部接有上排水管803。这种及时对吸有水分的履带形上海绵701进行挤水、吹干处理的设计,能够使履带形上海绵701一直处于较干燥的状态,维持较高的吸水、除水效率。下接水槽802位于第四下支撑辊子304和下挤水辊子403间隙的下方;下接水槽802形状为条形的长槽,下接水槽802的长边与下挤水辊子403的轴平行,下接水槽802的长边的长度大于履带形下海绵702的宽度,下接水槽802底部接有下排水管80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