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078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壳体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体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移动终端的外壳是塑胶材质,这些外壳通常通过模具注塑成型。由于现在的移动终端会设有摄像头、指纹感应器等,而为了让这些部件可外露于壳体,因而在外壳上通常需要开孔。然而,这些需要开孔的壳体在注塑成型时,通孔附近的塑胶熔接线非常明显,如图1所示,虚线部分为熔接线,相当不美观。这些熔接线通过调整注塑压力等仍不能有效改善,而如果后续在其外观面做喷漆处理,又会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模具,使得注塑成型后的壳体上熔接线不明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壳体模具,包含:模具本体;所述壳体模具上设有进胶口;所述模具本体包含一个注塑腔体;所述注塑腔体包含: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壁面有N个凸出部,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凸出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壁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壁面设有M个凹口,所述M等于所述N且一一对应,各凹口与各自所对应的凸出部之间形成用于被注塑材料通过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模具本体的注塑腔体内,形成壳体开孔的区域增加一个注塑材料通过的通道,此通道相对位置更低,由于重力作用多股料流汇聚于此,注塑成型后,此通道内的注塑材料会形成一个辅助搭桥,产生熔接线的区域集中到此辅助搭桥上,而壳体上熔接线并不明显,最后只需切除辅助搭桥。该方案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另外,所述凹口包含:凹口主体和凹口辅体;

所述凹口主体被所述凸出部完全遮盖;

所述凹口辅体与所述凹口主体连接且有部分未被所述凸出部遮盖,所述凹口辅体至少有两个,以构成所述通道。

另外,所述凹口辅体的宽度小于所述凹口主体,使得注塑成型后,注塑通道内形成的辅助搭桥容易被切除。

另外,所述凹口辅体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凹口主体,使注塑时注塑材料流动性好。

另外,所述凹口主体和所述凹口辅体形成的凹面为一圆弧面,使注塑时注塑材料流动性好。

另外,所述凸出部的端面上设有一个与所述凹口主体相配合的凹槽,使得注塑成型后,辅助搭桥的体积增加,产生熔接线的区域集中到辅助搭桥上。

另外,所述模具本体包含:定模与动模;

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后,内部形成所述注塑腔体;

凸出部设置在定模或动模上;

当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定模上时,所述凹口设置在所述动模上,所述定模上设有凸出部的一侧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动模上设有凹口的一侧为所述第二壁面;

当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动模上时,所述凹口设置在所述定模上,所述动模上设有凸出部的一侧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定模上设有凹口的一侧为所述第二壁面。凸出部用以形成壳体的开孔。

另外,所述进胶口位于动模或定模上,注塑时,注塑材料从进胶口注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壳体熔接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形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壳体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形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中壳体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壳体模具,如图2所示,包含:模具本体;壳体模具上设有进胶口1;模具本体包含一个注塑腔体2;注塑腔体2包含:第一壁面3和第二壁面4,第一壁面3与第二壁面4相对设置。第一壁面3有一个凸出部5,凸出部5的端面与第二壁面4处于同一平面;第二壁面4设有一个凹口6,凹口6与所对应的凸出部5之间形成用于被注塑材料通过的通道。

根据上述描述不难发现,在模具本体的注塑腔体2内,形成壳体开孔的区域增加了一个注塑材料通过的通道。此通道相对位置更低,由于重力作用多股料流汇聚于此。注塑成型后,如图3所示,此通道内的注塑材料会形成一个辅助搭桥13,产生熔接线的区域集中到此辅助搭桥13上,而壳体12上熔接线并不明显,最后只需切除辅助搭桥13。该方案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具体的说,模具本体包含:定模9与动模10。并在实际应用时,可将定模9装在机床的固定床身上。而将动模10装在机床的活动床身上,工作时开模,合模和活动床身一起运动。定模9与动模10合模后,内部形成注塑腔体2。凸出部5设置在动模10上,凹口6设置在定模9上,动模10上设有凸出部5的一侧为第一壁面3,定模上设有凹口6的一侧为第二壁面4。凸出部5用以形成壳体的开孔。进胶口1位于动模10上,注塑时,注塑材料从进胶口1注入。

还需要说明的是,凹口6包含:凹口主体7和凹口辅体8。凹口主体7被凸出部5完全遮盖;凹口辅体8与凹口主体7连接且有部分未被凸出部5遮盖,凹口辅体8有两个,分置于凹口主体7的两侧,使整个凹口6与凸出部5之间构成一条通道。凹口辅体8的宽度小于凹口主体7,使得注塑成型后,注塑通道内形成的辅助搭桥13与壳体12的连接段较少,容易被切除。凹口辅体8的深度小于等于凹口主体7,由于注塑材料为液态,注塑时从凹口辅体8流向凹口主体7,有浅至深流动,流动性能更好。

此外,凹口主体7和凹口辅体8形成的凹面为一圆弧面,因为圆弧面没有棱角,使注塑时注塑材料流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壳体模具。第二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如图4、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二实施方式在凸出部5的端面上设有一个与凹口主体7相配合的凹槽11,使得注塑成型后,辅助搭桥13的体积增加,料流更容易汇聚在凹口6处,使产生熔接线的区域更容易转移到辅助搭桥13上。

具体地说,由于辅助搭桥13处体积变大,在注塑时,注塑材料就会更多地流向凹口6处的通道,由于辅助搭桥13处位置相对于壳体12位置更低,由于重力作用,料流汇聚处会集中在凹口6与凹槽11处,熔接线更多地在此区域产生。最后,只需切除辅助搭桥13,就可以保证壳体12上熔接线不明显。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壳体模具,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凸出部5设置在动模10上,凹口6设置在定模9上,动模10上设有凸出部5的一侧为第一壁面3,定模上设有凹口6的一侧为第二壁面4。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凸出部5设置在定模9上,凹口6设置在动模10上,定模9上设有凸出部5的一侧为第一壁面3,动模10上设有凹口6的一侧为第二壁面4。

同样地,此实施方式的料流汇聚处会集中到凹槽11处,熔接线会在此区域产生。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