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7049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拉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拉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拉杆结构及具有该拉杆结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上,模具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使用坯料成型出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物品的工具,通常采用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以及冶炼、冲压等方法来获得所需物品。以注塑成型方式为例,在模具开模的过程中,当注塑机顶出时,通常需要将设于注塑机上的顶棍直接顶到模具的顶针板上,具体地,模具后模的底板上开设有顶棍孔,顶棍穿过该顶棍孔顶到模具的顶针板上。然而,有些模具在其顶针板被顶出后,还需要返回原处,故,需要安装一个拉杆以将顶针板和注塑机连接起来,显然,为简化模具的结构,该拉杆既要能够顶出顶针板,还要能拉回顶针板。

现有技术中,拉杆结构包括一根长杆和一个套筒,其中,该长杆固定安装在模具的顶针板上,该套筒固定安装在注塑机上,且长杆和套筒上均开设有一个孔径大小相同的销孔,将长杆插入套筒中,让两个销孔对正,然后通过插入一销针到销孔内,即可将长杆和套筒连接到一起。然而,这样会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长杆和套筒上的销孔难以对正,销钉较难插入到销孔,在拉力较大时,两个销孔容易被拉变形;

2)该拉杆结构安装好后,其长度难以调节,因而难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模具;

3)该拉杆结构的安装效率不高,比较耗时费力,且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容易发生磕碰,严重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杆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拉杆结构安装效率不高且难以安装,拉杆结构的长度难以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拉杆结构,该拉杆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杆、螺杆、卡槽杆和套筒,所述连杆设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一移动端,所述螺杆设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卡槽杆设有第一卡接端和第二移动端,所述套筒设有第二固定端和第二卡接端;所述连杆的第一固定端固定连接于第一物件上,所述连杆的第一移动端设于所述螺杆的第一连接端上且能与所述螺杆沿着所述螺杆的轴向方向相对移动;所述卡槽杆的第一卡接端卡接于所述套筒的第二卡接端上,所述卡槽杆的第二移动端设于所述螺杆的第二连接端上且能与所述螺杆沿着所述螺杆的轴向方向相对移动;所述套筒的第二固定端固定连接于能沿着所述螺杆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物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结构还包括卡扣件,沿着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所述套筒的第二卡接端上开设有第一卡接孔;沿着所述套筒的周向方向,所述套筒的第二卡接端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扣孔,各所述第一扣孔均与所述第一卡接孔相通;沿着所述卡槽杆的周向方向,所述卡槽杆的第一卡接端的周壁上开设一个环绕所述第一卡接端的第二扣孔;沿着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各所述第一扣孔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各所述第二扣孔的宽度;所述卡槽杆的第一卡接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卡接孔内,且所述第二扣孔与各所述第一扣孔正相对,所述卡扣件插设于所述第二扣孔和各所述第一扣孔内,且与所述第二扣孔和各所述第一扣孔的孔壁均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孔设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卡扣件包括第一卡杆和与所述第一卡杆的一端相连的第二卡杆;所述第一卡杆的自由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扣孔和一所述第一扣孔内,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扣孔和所述第一扣孔的孔壁均相抵;所述第二卡杆的自由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扣孔和另一所述第一扣孔内,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扣孔和所述第一扣孔的孔壁均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杆和所述第二卡杆的自由端端部上均设有一倒角,两所述倒角相背离。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第一移动端与所述螺杆的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所述卡槽杆的第二移动端与所述螺杆的第二连接端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外周壁上均设有外螺纹;沿着所述连杆的轴向方向,所述连杆的第一移动端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螺杆的第一连接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沿着所述卡槽杆的轴向方向,所述卡槽杆的第二移动端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杆的第二连接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设于所述螺杆的第一连接端、能沿所述螺杆的轴向方向移动且抵顶于所述连杆的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二紧固件设于所述螺杆的第二连接端、能沿所述螺杆的轴向方向移动且抵顶于所述卡槽杆的第二连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外周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防滑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卡槽杆的外周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防滑标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杆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拉杆结构通过在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连杆和卡槽杆,且连杆和卡槽杆均能沿螺杆的轴向方向相对移动,这样,该拉杆结构的长度即能自由调节。另外,该拉杆结构通过将卡槽杆的第一卡接端卡接于套筒上,这样,即可方便快捷地将该拉杆结构的各零部件组装完好,整个安装过程安全可靠,整体上,该拉杆结构比较简单,易加工、可靠性高且适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模具,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拉杆结构安装效率低、难以安装以及安装过程中容易发生磕碰,拉杆结构的长度难以调节不适于不同大小的模具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具,该模具包括开设有避让孔的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的外侧的顶针板;还包括上述的拉杆结构,所述第一物件为所述顶针板,所述连杆穿过所述避让孔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顶针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模具通过采用上述的拉杆结构,将连杆的第一固定端穿过避让孔后连接到顶针板上,将套筒的第二固定端固定连接于第二物件上,这样,当第二物件沿着螺杆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时,模具的顶针板即可在拉杆结构的带动下被顶出或被拉回,且因拉杆结构能自由地调节长度,因而,不同大小的模具均可采用该拉杆结构,总体上,该模具的适用性强,操作方便快捷,制造成本低,且生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均有大幅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杆结构的平面安装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杆结构的立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连杆的立体剖切图;

图4是图2中螺杆的主视图;

图5是图2中卡槽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卡槽杆的立体剖切图;

图7是图2中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套筒的立体剖切图;

图9是图2中卡扣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卡扣件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槽杆卡接于套筒上的立体装配图;

图12是图11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杆结构在模具中的平面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1拉杆结构、2底板、3顶针板/第一物件、4第二物件;5安装板、6顶出拉板;

100连杆、110第一固定端、120第一移动端、121第一螺纹孔、130第一防滑标记;

200螺杆、210第一连接端、220第二连接端、230外螺纹;

300卡槽杆、310第一卡接端、311第二扣孔、320第二移动端、321第二螺纹孔、330第二防滑标记;

400套筒、410第二固定端、420第二卡接端、421第一卡接孔、422第一扣孔;

500卡扣件、510第一卡杆、520第二卡杆、530倒角;600第一紧固件、700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杆结构。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拉杆结构主要适用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但不仅限于该领域,还可适用于其它合适的技术领域。

如图1和图2所示,拉杆结构1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杆100、螺杆200、卡槽杆300和套筒400,其中,连杆100设有第一固定端110和第一移动端120,螺杆200设有第一连接端210和第二连接端220,卡槽杆300设有第一卡接端310和第二移动端320,套筒400设有第二固定端410和第二卡接端420。需说明的是,在连杆100和卡槽杆300之间设置螺杆200,主要是为了确保该拉杆结构的长度能自由调节,由此使得该拉杆结构的适用性较强。还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杆100、螺杆200、卡槽杆300和套筒400的中心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它们也可不在同一直线上。

为使连杆100与螺杆200之间的长度可调,再如图1和图2所示,连杆100的第一固定端110固定连接于第一物件3上,连杆100的第一移动端120设于螺杆200的第一连接端210上,且沿着螺杆200的轴向方向,连杆100的第一移动端120能与螺杆200相对移动。需说明的是,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的长度调节是在拉杆结构的安装过程中完成的,一旦安装完好,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动的。

为便于在第一物件3和第二物件4之间更加方便快捷地安装该拉杆结构1,以及在安装过程中安全可靠,不易发生碰撞造成安全事故,如图1和图2所示,卡槽杆300的第一卡接端310卡接于套筒400的第二卡接端420上。为使卡槽杆300与螺杆200之间的长度可调,再如图1和图2所示,卡槽杆300的第二移动端320设于螺杆200的第二连接端220上,且沿着螺杆200的轴向方向,卡槽杆300的第二移动端320能与螺杆200相对移动。同理,卡槽杆300和螺杆200之间的长度调节是在拉杆结构的安装过程中完成的,一旦安装完好,卡槽杆300和螺杆200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动的。

需说明的是,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的相对移动和卡槽杆300与螺杆200之间的相对移动是独立的。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人们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连杆100、螺杆200和卡槽杆300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再如图1和图2所示,套筒400的第二固定端410固定连接于第二物件4上,其中,第二物件4能沿着螺杆200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可以理解地,在第二物件4在往复移动过程中,因套筒400固定连接于第二物件4上,且连杆100也固定连接于第一物件3上,因而,在拉杆结构1的联动下,第一物件3随着第二物件4也做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9至图12所示,为便于实现卡槽杆300和套筒400之间的卡接,该拉杆结构1还包括卡扣件500。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沿着套筒400的轴向方向,套筒400的第二卡接端420上开设有第一卡接孔421。再如图7和图8所示,沿着套筒400的周向方向,套筒400的第二卡接端420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扣孔422,其中,为便于卡扣件500能抵接到卡槽杆300的第一卡接端310上,从而防止卡槽杆300与套筒400之间存在相对的径向移动和轴向转动,各第一扣孔422均与第一卡接孔421相通。

如图5和图6所示,沿着卡槽杆300的周向方向,卡槽杆300的第一卡接端310的周壁上开设一个第二扣孔311,其中,为使各第一扣孔422与第二扣孔311之间的对正更方便,第二扣孔311环绕整个第一卡接端310,可以理解地,各第一扣孔422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对正第二扣孔311,均可以快速实现。

如图2、图11和图12所示,为便于采用卡扣件500将卡槽杆300和套筒400卡接在一起,沿着套筒400的轴向方向,各第一扣孔42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各第二扣孔311的宽度。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卡槽杆300和套筒400 之间能更稳固地卡接在一起,各第一扣孔422的宽度等于各第二扣孔311的宽度。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便于将卡槽杆300卡接于套筒400上,卡槽杆300的第一卡接端310插设于套筒400的第一卡接孔421内,且卡槽杆300的第二扣孔311与套筒400的各第一扣孔422正相对,卡扣件500插设于第二扣孔311和各第一扣孔422内,且与第二扣孔311和各第一扣孔422的孔壁均相抵。可以理解地,采用上述结构即可快速地将卡槽杆300卡接于套筒400上,且这种结构相比现有技术来说,能承受更大的载荷,不会因为拉力过大而变形,造成零部件损坏。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扣孔422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扣孔422相对设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拉杆结构1的结构,减少制造成本,两个第一扣孔422的大小和形状一致,且以套筒400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该两个第一扣孔422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致。

再如图9和图10所示,卡扣件500包括第一卡杆510和第二卡杆520,其中,第二卡杆520与第一卡杆510的一端相连。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加强该拉杆结构1的承载能力,提高其安全可靠性,卡扣件500大致呈“门”字形。当然,还可呈“Λ”字形等形状,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优选地,为简化卡扣件500的结构,第一卡杆510和第二卡杆520的结构和大小一致,且第一卡杆510和第二卡杆520均适配于第二扣孔311和各第一扣孔422。

具体在卡接结构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卡杆510的自由端插设于第二扣孔311和一第一扣孔422内,更详细地,第一卡杆510的自由端同时插设在第二扣孔311和对应的第一扣孔422内,且为了限制卡槽杆300和套筒400的相对运动,第一卡杆510的自由端与第二扣孔311对应的孔壁相抵,同时,与对应的第一扣孔422的孔壁相抵。同理,第二卡杆520的自由端插设于第二扣孔311和另一第一扣孔422内,且第二卡杆520的自由端与第二扣孔311的对应的孔壁相抵,同时,与对应的另一第一扣孔422的孔壁相抵。可以理解地,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各第一扣孔422和第二扣孔311之间非常容易对正,且也方便卡扣件500的插入或拔出,总体上,比较容易安装,安装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较佳实施例中,为更方便卡扣件500插入到卡槽杆300和套筒400之间进行卡接,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卡杆510和第二卡杆520的自由端端部上均设有一倒角530,且两倒角530相背离。也即是说,两倒角530分别开设在第一卡杆510和第二卡杆520的外侧壁上,以起到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便于实现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的可移动连接,连杆100的第一移动端120与螺杆200的第一连接端210螺纹连接,同理,为便于实现卡槽杆300和螺杆200之间的可移动连接,卡槽杆300的第二移动端320与螺杆200的第二连接端220螺纹连接。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人们还可采用其它的可移动连接方式来实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实现连杆100和螺杆200的螺纹连接,如图1和图4所示,螺杆200的第一连接端210和第二连接端220的外周壁上均设有外螺纹230。如图1和图3所示,沿着连杆100的轴向方向,连杆100的第一移动端120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21,螺杆200的第一连接端210插设于连杆100的第一螺纹孔121内。

同理,为便于实现卡槽杆300和螺杆200的螺纹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沿着卡槽杆300的轴向方向,卡槽杆300的第二移动端320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21,螺杆200的第二连接端220插设于第二螺纹孔321内。

可以理解地,在拉杆结构1的安装过程中,若需要调整拉杆结构1的长度,即可通过旋转连杆100来调节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的总长度,和/或通过旋转卡槽杆300来调节卡槽杆300和螺杆200之间的总长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便于在调节好拉杆结构1的长度后,能确保拉杆结构1的总长度能稳定不变,进而确保拉杆结构1的使用安全性能,拉杆结构1还包括第一紧固件600和第二紧固件700,其中,为防止在调节好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的总长度后,连杆100和螺杆200之间有相对移动或转动,第一紧固件600设于螺杆200的第一连接端210上,且第一紧固件600抵顶于连杆100的第一移动端120,可以理解地,因连杆100能相对螺杆200移动,为能始终抵顶于连杆100的第一移动端120上,因而,第一紧固件600能沿螺杆200的轴向方向移动。

同理,为防止在调节好卡槽杆300和螺杆200之间的总长度后,卡槽杆300和螺杆200之间有相对移动或转动,第二紧固件700设于螺杆200的第二连接端220,且第二紧固件700抵顶于卡槽杆300的第二连接端220上,同样,因卡槽杆300能相对于螺杆200移动,为能始终抵顶于卡槽杆300的第二连接端220上,因而,第二紧固件700能沿螺杆200的轴向方向移动。

由上可以理解地,第一紧固件600和第二紧固件700均起到紧固作用,来防止拉杆结构1的长度调节到位后,在受力时容易松动而发生串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紧固件600和第二紧固件700均为紧固螺母。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在安装拉杆结构1的过程中,为方便手动旋转连杆100来调节拉杆结构1的长度,如图1至3、图5、图6、图11和图12所示,连杆100的外周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防滑标记13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杆100的外周壁上开设若干凹槽作为第一防滑标记130,实际上,人们还可在连杆100的外周壁上凸设若干个凸起或条纹等特征来起到防滑效果。

同理,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在安装拉杆结构1的过程中,为方便手动旋转卡槽杆300来调节拉杆结构1的长度,再如图1至3、图5、图6、图11和图12所示,卡槽杆300的外周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防滑标记33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在卡槽杆300的外周壁上开设若干个凹槽作为第二防滑标记330,实际上,人们还可在卡槽杆300的外周壁上凸设若干个凸起或条纹等特征来起到防滑效果。需说明的是,第一防滑标记130和第二防滑标记330可以一样,也可不一样。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拉杆结构1的结构,减少其制造成本,第一防滑标记130和第二防滑标记330的结构特征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具,该模具包括底板2和顶针板3,其中,底板2上开设有避让孔(图未示),顶针板3位于底板2的外侧,也即是说,拉杆结构1的连杆100要穿过底板2才能连接抵顶到顶针板3上。如图13所示,为便于将模具的顶针板3顶出或拉回,该模具还包括上述的拉杆结构1,其中,与上述拉杆结构1对应地,第一物件3为顶针板3,这样,为便于拉杆结构1在顶出顶针板3后还能将顶针板3拉回,拉杆结构1的连杆100穿过避让孔可拆卸式连接于顶针板3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杆100通过螺钉螺纹连接于顶针板3上。

以注塑模具为例,通常,模具的底板2会固定安装的注塑机的安装板5上,且拉杆结构1的套筒400会固定安装在注塑机的顶出拉板6上。再如图13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套筒400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顶出拉板6上。需说明的是,顶出拉板6能沿着拉杆结构1的轴向方向做往复移动,这样,在顶出拉板6在往模具方向移动时,安装在其上的拉杆结构1即可将模具的顶针板3顶出,反之,顶出拉板6背离模具的方向移动时,顶针板3则会在拉杆结构1的联动下被拉回。可以理解地,注塑机的顶出拉板6即为上述的第二物件4。

在本实施例中,拉杆结构1、模具和注塑机之间的安装步骤主要有以下:

1)将连杆100、螺杆200、第一紧固件600、第二紧固件700和卡槽杆300组装完好;

2)让连杆100穿过底板2的避让孔,连接到模具的顶针板3上,并将套筒400螺纹连接到注塑机的顶出拉板6上;

3)将模具安装到注塑机的安装板5上,并对中避让孔,使卡槽杆300和套筒400对正;

4)旋转卡槽杆300以调节拉杆结构1的总长度;然后将卡槽杆300插设于套筒400内,最后将卡扣件500插接在卡槽杆300和套筒400之间。

由此,即可将拉杆结构1安装在模具的顶针板3和注塑机的顶出拉板6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