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2096发布日期:2018-07-10 23:4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工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注塑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获得注塑件的优异使用性能,越来越多的注塑件采用双层材料结合注塑成型,通过两层不同材料达到不同的功能作用,并且使两层材料所达到的功能作用相互结合,使得注塑件具备了单种材料注塑成型的同种注塑件所无法具有的优异使用性能。

但是,现有技术在进行双层材料结合注塑成型的加工过程中,针对一种材料的注塑成型就需要专门制备使用一套模具设备,也就是说,注塑生产完成一件双层材料的注塑件至少需要使用两套模具设备相结合,在其中一套模具设备中注塑成型其中一种材料的注塑半成品之后,再将该半成品转移至另一套设备中进行另一种材料的注塑成型,从而获得完成的双层材料结合注塑成型的成品注塑件。

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制备加工方式,以实现使用一套模具即可完成双层材料结合注塑成型所需的双层材料注塑件,这就需药改变模具型芯的结构形式,使得能够在同一套模具型芯中相应地形成注塑两种注塑材料所需的注塑腔。显然,对两种注塑材料进行注塑的过程必须分开而无法同时进行注塑,这就需要对模具型芯所形成的注塑腔进行转换,使得在注塑成型完成一种注塑材料之后进行转换形成第二种注塑材料所需的注塑腔。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在生产制备双层材料结合的注塑件产品过程中,无法实现在同一模具设备中依次浇注成型第一种注塑材料和第二种注塑材料,导致现有技术的生产制备过程中的模具设备成本高、生产制备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成型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实现在同一模具设备中依次浇注成型第一种注塑材料和第二种注塑材料,导致模具设备成本高、生产制备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模具型芯和驱动装置,模具型芯包括:模具上壳,模具上壳设有注塑空间;模具下壳,模具下壳与模具上壳配合合模,模具下壳上设有型腔通孔,型腔通孔与注塑空间正对设置;转换型芯,转换型芯设置于型腔通孔内,转换型芯可沿型腔通孔的轴线方向滑移,且转换型芯的侧面与型腔通孔的孔壁相接触;其中,转换型芯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当转换型芯位于第一工位时,注塑空间的开口端抵顶于转换型芯的上表面以形成第一注塑腔,当转换型芯位于第二工位时,转换型芯的上表面、型腔通孔的壁面以及注塑空间的开口端的端面形成第二注塑腔;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组件,动力源组件包括动力源本体部和驱动杆,动力源本体部与驱动杆驱动连接,且动力源本体部驱动驱动杆沿自身中心轴线方向伸缩移动;连接导轨,连接导轨的第一端与驱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连接导轨上设有转换工位槽,转换工位槽的底面具有高度不同的第一承载工位和第二承载工位,且第一承载工位与第二承载工位之间平滑过渡;型芯连接组件,型芯连接组件的第一端与转换型芯连接,型芯连接组件的第二端抵顶与转换工位槽的底面上,当转换型芯位于第一工位时,型芯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位于第一承载工位上,当转换型芯位于第二工位时,型芯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位于第二承载工位上。

进一步地,模具型芯还包括第一辅助组件和第二辅助组件,第一辅助组件与第二辅助组件相对地安装于第一注塑腔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组件包括第一辅助安装块和第一型位杆,第一辅助安装块固定安装于模具上壳与模具下壳之间,第一辅助安装块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型位杆插设于第一安装孔内,且第一型位杆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第二辅助组件包括第二辅助安装块和第二型位杆,第二辅助安装块固定安装于模具上壳与模具下壳之间,第二辅助安装块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型位杆插设于第二安装孔内,且第二型位杆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第二型位杆与第一型位杆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模具型芯还包括脱模顶针,型芯连接组件上设有顶针过孔,转换型芯上设有顶针避让槽,脱模顶针依次穿过顶针过孔、顶针避让槽。

进一步地,一个转换型芯对应设置有两个脱模顶针,其中一个脱模顶针对应于第一型位杆的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的端部的位置,另一个脱模顶针对应于第二型位杆的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的端部的位置。

进一步地,转换工位槽为开设在连接导轨上的贯通槽,其中,型芯连接组件包括型芯支撑件和连接销柱,型芯支撑件的第一端与转换型芯连接,型芯支撑件的第二端设有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第一连接耳与第二连接耳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连接导轨位于容置空间内,连接销柱穿过贯通槽,连接销柱抵顶与贯通槽的底面上,且连接销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连接。

进一步地,平行于连接销柱的中心轴线的水平方向上,贯通槽的轮廓形状为腰型,第一承载工位与第二承载工位之间的贯通槽的底面为弧形面。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与动力源本体部电连接,限位结构用于检测连接导轨沿自身中心轴线的水平方向的伸缩位移量,并根据所检测到的伸缩位移量控制动力源本体部关闭。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动力源本体部电连接;辅助连接杆,辅助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导轨的第二端,辅助连接杆的第二端设有位移度量槽;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检测传感器的探测端位于位移度量槽中,当连接销柱位于第一承载工位时,检测传感器的探测端与位移度量槽的第一侧槽壁相接触,当连接销柱位于第二承载工位时,检测传感器的探测端与位移度量槽的第二侧槽壁相接触。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还包括导轨支撑台,连接导轨的底面支撑于导轨支撑台的顶面上,连接导轨相对于导轨支撑台可滑移地设置,且导轨支撑台上设有导向槽,连接导轨的底面上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位于导向槽内。

在进行注塑成型注塑件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应用该注塑成型设备中的驱动装置对模具型芯的转换型芯进行驱动转换,使得转换型芯能够与模具上壳形成第一注塑腔,当转换型芯被驱动转换之后,转换型芯的上表面、型腔通孔的壁面以及注塑空间的开口端的端面形成第二注塑腔,然后对第一注塑腔和第二注塑腔分别进行浇注第一种注塑材料和第二种注塑材料,从而制备形成双层注塑材料结合成型的注塑件产品,成功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实现在同一模具设备中依次浇注成型第一种注塑材料和第二种注塑材料,导致模具设备成本高、生产制备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的第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的模具型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的第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的第三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模具型芯;110、模具上壳;111、注塑空间;120、模具下壳;121、型腔通孔;130、转换型芯;131、顶针避让槽;141、第一辅助组件;142、第二辅助组件;1411、第一辅助安装块;1412、第一型位杆;1421、第二辅助安装块;1422、第二型位杆;200、驱动装置;210、动力源组件;211、动力源本体部;212、驱动杆;213、转接器;214、进油管;215、回油管;220、连接导轨;221、转换工位槽;222、导向块;2211、第一承载工位;2212、第二承载工位;230、型芯连接组件;231、顶针过孔;232、型芯支撑件;233、连接销柱;234、连接螺栓;2321、第一连接耳;2322、第二连接耳;240、限位结构;241、辅助连接杆;242、检测传感器;2410、位移度量槽;250、导轨支撑台;251、导向槽;410、第一浇注系统;411、第一浇注口;412、第一出胶嘴;420、第二浇注系统;421、第二浇注口;422、第二出胶嘴;223、凸起;300、注塑件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模具型芯100和驱动装置200,其中,模具型芯100包括模具上壳110、模具下壳120和转换型芯130,驱动装置200包括动力源组件210、连接导轨220和型芯连接组件230。在该注塑成型设备中,模具上壳110设有注塑空间111,模具下壳120与模具上壳110配合合模,模具下壳120上设有型腔通孔121,型腔通孔121与注塑空间111正对设置,转换型芯130设置于型腔通孔121内,转换型芯130可沿型腔通孔121的轴线方向滑移,且转换型芯130的侧面与型腔通孔121的孔壁相接触,转换型芯130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当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一工位时,注塑空间111的开口端抵顶于转换型芯130的上表面以形成第一注塑腔,当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二工位时,转换型芯130的上表面、型腔通孔121的壁面以及注塑空间111的开口端的端面形成第二注塑腔,动力源组件210包括动力源本体部211和驱动杆212,动力源本体部211与驱动杆212驱动连接,且动力源本体部211驱动驱动杆212沿自身中心轴线方向伸缩移动,连接导轨220的第一端与驱动杆212的端部固定连接,连接导轨220上设有转换工位槽221,转换工位槽221的底面具有高度不同的第一承载工位2211和第二承载工位2212,且第一承载工位2211与第二承载工位2212之间平滑过渡,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一端与转换型芯130连接,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二端抵顶与转换工位槽221的底面上,当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一工位时,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二端位于第一承载工位2211上,当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二工位时,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二端位于第二承载工位2212上。

在进行注塑成型注塑件产品300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应用该注塑成型设备中的驱动装置对模具型芯100的转换型芯进行驱动转换,使得转换型芯能够与模具上壳形成第一注塑腔,当转换型芯被驱动转换之后,转换型芯130的上表面、型腔通孔121的壁面以及注塑空间111的开口端的端面形成第二注塑腔,然后对第一注塑腔和第二注塑腔分别进行浇注第一种注塑材料和第二种注塑材料,从而制备形成双层注塑材料结合成型的注塑件产品300。在进行第一种注塑材料注塑时,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二端位于第一承载工位2211上,此时,位于第一工位的转换型芯130与模具上壳110的注塑空间111之间形成第一注塑腔,在第一注塑腔中成型硬胶材料注塑件,在完成第一种注塑材料的注塑加工之后并启动驱动装置之后,动力源本体部211带动驱动杆212沿自身中心轴线方向伸出推移预定的位移量,使得连接导轨220也随着驱动杆212移动而产生预定的位移量,此时,型芯连接组件230与模具型芯100在连接导轨220的中心轴线方向保持固定,并且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二端由第一承载工位2211转换至第二承载工位2212,此时型芯连接组件230与模具型芯100在重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降预定高度,这样将连接导轨220沿其中心轴线水平移动位移量转化为型芯连接组件230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量,即转换型芯130滑移至第二工位而重新形成第二注塑腔,以在第二注塑腔内成型软胶材料注塑件,并且软胶材料注塑件与硬胶材料注塑件结合成型为完整的注塑件产品300。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模具上壳110上设有偶数个注塑空间11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模具上壳110具有四个呈直线排列的注塑空间111,相邻两个注塑空间111的轮廓形状对称设置,模具下壳120上设有与偶数个注塑空间111以一一对应的型腔通孔121,每个型腔通孔121内均安装有转换型芯130,且相邻两个转换型芯130对称设置。这样,通过该模具型芯100能够实现一次合模即可同时制备成型多个注塑件产品300,进一步提高注塑件产品300的生产效率。

并且,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驱动杆212与连接导轨220之间通过转接器213实现连接,这样方便对连接导轨220与驱动杆212之间进行装配,以及在动力源组件210出现故障而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时,能够方便地通过拆卸转接器213以将动力源组件210拆离连接导轨220,然后进行维修或更换。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动力源组件210为液压驱动组件,其中,动力源本体部211是液压油缸,液压油缸设有进油管214和回油管215,通过油泵向进油管214泵送液压油以及利用控制电磁阀控制回油管215回油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驱动杆212的伸缩移动。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转换工位槽221为开设在连接导轨220上的贯通槽,其中,型芯连接组件230包括型芯支撑件232和连接销柱233,型芯支撑件232的第一端与转换型芯130连接,具体地,型芯支撑件232的第一端通过连接螺栓234与转换型芯130固定连接,型芯支撑件232的第二端设有第一连接耳2321和第二连接耳2322,第一连接耳2321与第二连接耳232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连接导轨220位于容置空间内,连接销柱233穿过贯通槽,连接销柱233抵顶与贯通槽的底面上,且连接销柱2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耳2321、第二连接耳2322连接。通过第一连接耳2321和第二连接耳2322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对连接导轨220进行限位,使得连接导轨220在伸缩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与型芯支撑件232之间发生错位偏移的情况,保证连接导轨220始终位于型芯支撑件232的正下方,从而使连接导轨220稳定地支撑住型芯支撑件232。并且,本实施例的连接销柱233是圆柱体销柱,在连接销柱233与转换工位槽221的底面形成抵顶以及连接销柱233在转换工位槽221的底面上滑移的过程中,消除了连接销柱233对转换工位槽221的底面的划伤伤害,延长连接导轨220的使用寿命。

在使转换型芯130在第一工位与第二工位之间转换的过程中,通过驱动装置的型芯连接组件进行操控实现,在本实施例中,型芯连接组件插设于型腔通孔121中,型芯连接组件的第一端支撑转换型芯130,型芯连接组件的第二端穿出型腔通孔121延伸至外部,转换型芯130随型芯连接组件同步滑移。

在垂直于连接销柱23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两个工位分别位于贯通槽的两端,具体地,贯通槽的轮廓形状为腰型,第一承载工位与第二承载工位之间的贯通槽的底面为弧形面,从而进一步保证连接销柱233在贯通槽的底面上滑移的平顺性,使得型芯连接组件230在转换工位的过程的移动顺畅无阻力。

为了准确地实现动力源组件210驱动连接导轨220沿其自身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位移量,使得型芯连接组件230的连接销柱233能够准确地在第一承载工位与第二承载工位之间进行转换到位,防止在型芯连接组件230的连接销柱233由第一个工位转换至第二个工位后连接导轨220仍然继续产生沿其中心轴线方向的移动趋势而产生对连接销柱233的作用应力,保护模具型芯100不会因为在此作用应力的持续作用下被损坏。因此,驱动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240,限位结构240与动力源本体部211电连接,限位结构240用于检测连接导轨220沿自身轴线方向的伸缩位移量,并根据所检测到的伸缩位移量控制动力源本体部211关闭。

具体地,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限位结构240包括控制器(未图示)、辅助连接杆241和检测传感器242,控制器与动力源本体部211电连接,辅助连接杆24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导轨220的第二端,辅助连接杆241的第二端设有位移度量槽2410,检测传感器242与控制器电连接,检测传感器242的探测端位于位移度量槽2410中,当连接销柱233位于第一承载工位时,检测传感器242的探测端与位移度量槽2410的第一侧槽壁相接触,当连接销柱233位于第二承载工位时,检测传感器242的探测端与位移度量槽2410的第二侧槽壁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连接导轨220能够稳定地承载住型芯连接组件230施加的竖直方向的作用(主要是型芯连接组件230与模具型芯100的重力作用),因此,驱动装置还包括导轨支撑台250,连接导轨220的底面支撑于导轨支撑台250的顶面上,连接导轨220相对于导轨支撑台250可滑移地设置。具体地,导轨支撑台250上设有导向槽251,连接导轨220的底面上设有导向块222,导向块222位于导向槽251内,通过导向块222与导向槽251之间的配合,并且结合第一连接耳2321、第二连接耳2322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进一步限制准确连接导轨220的伸缩移动方向。

优选地,该模具型芯100还包括第一辅助组件141和第二辅助组件142,第一辅助组件141与第二辅助组件142相对地安装于第一注塑腔的两侧。具体地,第一辅助组件141包括第一辅助安装块1411和第一型位杆1412,第二辅助组件142包括第二辅助安装块1421和第二型位杆1422,第一辅助安装块1411固定安装于模具上壳110与模具下壳120之间,第一辅助安装块141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型位杆1412插设于第一安装孔内,且第一型位杆1412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第二辅助安装块1421固定安装于模具上壳110与模具下壳120之间,第二辅助安装块142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型位杆1422插设于第二安装孔内,且第二型位杆1422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第二型位杆1422与第一型位杆1412相对设置。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一型位杆1412的端部与第二型位杆1422的端部作为第一注塑腔的腔壁的组成部分,注塑硬胶材料注塑件的过程中,第一型位杆1412的端部所处位置成型为硬胶材料注塑件的一个端部,第二型位杆1422的端部所处位置成型为硬胶材料注塑件的另一个端部。由于第一型位杆1412的端部与第二型位杆1422的端部位置处所成型的硬胶材料注塑件的端部是具有凹槽结构的注塑件端部,这样,在开模之后,需要将第一型位杆1412从第一辅助安装块1411的第一安装孔中抽出、将第二型位杆1422从第二辅助安装块1421的第二安装孔中抽出,然后才能将注塑件产品300从模具型芯100中取下。

在注塑完成硬胶材料注塑件、软胶材料注塑件,并且等待硬胶材料注塑件与软胶材料注塑件之间结合成型完成为注塑件产品300之后,需要对模具型芯100进行开模,将模具上壳110与模具下壳120进行分离开模,此时注塑件产品300在模具应力的作用下保留在模具下壳120上(模具应力是在设计形成模具型芯100的第一注塑腔和第二注塑腔过程设计形成的应力分布差值,即设计使得模具下壳120与注塑件产品300之间的应力作用大于模具上壳110与注塑件产品300之间的应力作用,因而开模后注塑件产品300会保留在模具下壳120上),此时,再通过脱模顶针(未图示)将注塑件产品300从模具下壳120中顶出。在本实施例中,型芯支撑件上设有顶针过孔231,转换型芯130上设有顶针避让槽131,脱模顶针依次穿过顶针过孔231、顶针避让槽131。为了使脱模顶针对注塑件产品300进行顶出操作过程中注塑件产品300能够受力均匀地被顶出模具下壳120,因此,本实施例的模具型芯100中一个转换型芯130对应设置有两个脱模顶针,也就是说每个注塑件产品300对应使用两个脱模顶针进行顶出操作,其中一个脱模顶针对应于第一型位杆1412的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的端部的位置,另一个脱模顶针对应于第二型位杆1422的延伸至第一注塑腔的端部的位置。这样,在将注塑件产品300顶出模具下壳120的过程中,两个脱模顶针分别对注塑件产品300的两个端部进行顶出施力,由于两个施力作用相对且作用均匀,则注塑件产品300能够缓慢且均匀地从模具下壳120脱出,实现注塑件产品300的完成脱模,保证脱模后注塑件产品300的完整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导轨220的上表面上对应于转换工位槽221设有凸起223,凸起223的水平顶面与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一工位对应设置,并且型芯支撑件232的第二端上设有配合凸起(未图示),当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一工位时,配合凸起的端面与凸起223的水平顶面抵顶,当转换型芯位于第二工位时,配合凸起的端面与凸起的水平顶面相互错开,此时配合凸起的端面抵顶在连接导轨220的顶面上。这样,型芯支撑件232通过其第二端的端部与相应的承载工位之间的配合以及凸起223与配合凸起之间配合、凸起223与连接导轨220的顶面之间的配合,在转换型芯130位于第一工位或第二工位时均形成相互协助的两处支撑力结构,使得转换型芯130能够保持稳定。

在浇注操作过程中,本注塑成型设备通过第一浇注系统410和第二浇注系统420分别对第一种注塑材料、第二种注塑材料进行浇注操作。第一浇注系统410具有第一浇注口411和第一出胶嘴412,第一浇注口411与第一出胶嘴412之间连通形成第一浇注通道,第一出胶嘴412连接于模具上壳110上,且第一出胶嘴412与注塑空间相连通,以实现第一种注塑材料的浇注成型操作。第二浇注系统420独立于第一浇注系统410,第二浇注系统420具有第二浇注口421和第二出胶嘴422,第二浇注口421和第二出胶嘴422之间连通形成第二浇注通道,第二出胶嘴422连接于模具上壳110上,且第二出胶嘴422避让开注塑空间,当模具型芯100的上表面与注塑空间的开口端抵接形成第一注塑腔时,第二出胶嘴422与模具型芯100的上表面抵顶以关闭第二出胶嘴422,当型芯连接组件230的第二端转换至另一个工位上使得模具型芯100辅助形成第二个注塑腔时,模具型芯100的上表面脱离第二出胶嘴422而使得第二出胶嘴422打开,进行浇注第二种注塑材料操作。这样,即可完成两种注塑材料结合注塑成型的注塑件产品3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