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冷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3900发布日期:2018-11-20 21:1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冷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模具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模具成型后需要对模具进行冷却后将成型的产品从模具上拆下来,一般的成型模具成型后是进行自然冷却,或者使用冷却水进行冷却,使用冷却水冷却速度快,但是成型产品容易粘在模具上,对产品造成损坏,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具冷却设备,通过使用循环冷却水箱对模具进行冷却,同时使用过的水能够进行循环使用,在有效降低模具温度的同时减少了水源的浪费,更加经济实用;同时使用循环冷却气箱对模具进行冷却,能够使得成型模具及时从模具上脱离,有效减少了产品的粘连,进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模具冷却设备,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固定模具、移动模具、循环冷却水箱及循环冷却气箱,所述循环冷却水箱同时与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连接,所述循环冷却气箱同时与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连接;

所述循环冷却水箱为密闭的箱体,所述循环冷却水箱内设置有备用水箱及常用水箱,所述备用水箱与所述常用水箱连通,所述常用水箱与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连通,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同时与所述备用水箱连通;

所述常用水箱外设置有第一制冷机;

所述循环冷却气箱也为密闭的箱体,所述循环冷却气箱同时与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连通;

所述循环冷却气箱底部设置有水槽,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同时与所述水槽连通,同时所述水槽通过集水回路与所述备用水箱连通;

所述循环冷却气箱内设置有第二制冷机;

所述固定模具、移动模具、第一制冷机及第二制冷机均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所述备用水箱上设置有备用进水口及备用出水口,所述常用水箱上设置有常用进水口、第一常用出水口及第二常用出水口,所述常用水箱底部设置有排水口;

所述备用进水口接水源,所述备用出水口与所述常用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常用出水口与所述固定模具连通,所述第二常用出水口与所述移动模具连通。

进一步,所述循环冷却气箱上设置有换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上设置有第一气泵,所述第二出气口上设置有第二气泵,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固定模具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移动模具连通,所述固定模具及移动模具均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所述第一气泵及第二气泵均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所述备用进水口、备用出水口、常用进水口、第一常用出水口、第二常用出水口、排水口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

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均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所述换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进气口上依次设置有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九电磁阀及第十电磁阀;

所述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九电磁阀及第十电磁阀均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所述备用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常用水箱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循环冷却气箱内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水槽内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及第四传感器均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水槽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循环冷却水箱对模具进行冷却,同时使用过的水能够进行循环使用,在有效降低模具温度的同时减少了水源的浪费,更加经济实用;同时使用循环冷却气箱对模具进行冷却,能够使得成型模具及时从模具上脱离,有效减少了产品的粘连,进而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模具冷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模具冷却设备的控制结构与各个结构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一种模具冷却设备,包括:自动控制系统5、固定模具2、移动模具3、循环冷却水箱1及循环冷却气箱4,循环冷却水箱1同时与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连接,循环冷却气箱4同时与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连接;

固定模具2、移动模具3、循环冷却水箱1及循环冷却气箱4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循环冷却水箱1及循环冷却气箱4用于对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进行降温,从而将成型泡沫板材从固定模具2和移动模具3上拆下来;

自动控制系统5用于对设备的所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产品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循环冷却水箱1为密闭的箱体,循环冷却水箱1内设置有备用水箱11及常用水箱12,备用水箱11与常用水箱12 连通,常用水箱12与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连通,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 同时与备用水箱11连通;

常用水箱12外设置有第一制冷机13,第一制冷机13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备用水箱11内的水经过第一制冷机13冷却后对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 内的物料进行冷却,以便于产品成型;

备用水箱11内的水用于进行循环,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内的冷却后的高温水首先进入备用水箱11进行冷却,然后等水温降低到室温时再进入常用水箱12再一次进行冷却,常用水箱内的水温保持在使用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备用水箱11上设置有备用进水口 111及备用出水口113,常用水箱12上设置有常用进水口121、第一常用出水口 126及第二常用出水口122,常用水箱12底部设置有排水口124;

备用进水口111接水源,备用出水口113与常用进水口121连通,第一常用出水口126与固定模具2连通,第二常用出水口122与移动模具3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备用进水口111、备用出水口113、第一常用出水口126、第二常用出水口122、排水口124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12、第二电磁阀114、第三电磁阀127、第四电磁阀123、第五电磁阀125;

第一电磁阀112、第二电磁阀114、第三电磁阀127、第四电磁阀123、第五电磁阀125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循环冷却气箱4也为密闭的箱体,循环冷却气箱4同时与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连通;

循环冷却气箱4底部设置有水槽408,备用水箱11与水槽408连通,同时水槽408通过集水回路410与备用水箱连通;

循环冷却气箱4内设置有第二制冷机407,第二制冷机407与自动控制系统 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循环冷却气箱4上设置有换气口 403、第一出气口406、第二出气口412、进气口401,第一出气口406上设置有第一气泵405,第二出气口412上设置有第二气泵411,第一出气口406与固定模具2连通,第二出气口412与移动模具3连通,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均与进气口401连通;

第一气泵405及第二气泵411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循环冷却气箱4内的第二制冷机407用于对循环冷却气箱内的高温气体或者常温气体进行冷却,以便于对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进行冷却,以便于将成型产品从固定模具2及移动模具3上拆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换气口403、进气口401上依次设置有第六电磁阀404、第七电磁阀402;

第六电磁阀404、第七电磁阀402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备用水箱11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5,常用水箱12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28,循环冷却气箱4内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413,水槽408内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414,第一温度传感器115、第二温度传感器128、第三传感器413及第四传感器414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水槽408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415,集水回路410上设置有第八电磁阀409,水位传感器415及第八电磁阀409与自动控制系统5连接;

空气冷却后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凝固后会向下滴落,在循环冷却气箱4 内设置水槽408后,水蒸气凝固后会落入水槽408内,然后经过集水回路410 流入备用水箱11内进行循环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