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6148发布日期:2019-04-09 21:41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的脱模顶出机构,尤指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伴随着机械化、电气化和计算机技术的产生,通过建立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的智能工厂,才能够在大规模化的生产成本中生产个性化和客户化的产品,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也是重中之重。

在注塑模具中,为了使产品成型后能够顺利脱模,都会在模具中设计各种各样的脱模机构。但由于现在产品结构复杂性增加,产品空间又较小,如内部侧面有倒扣的产品,通过一般的顶出机构很难将塑件从成型滑块上取出,因此,需要进行两次顶出才能顺利脱模;而现有的二次顶出机构,一般都采用两套独立的机构,两套独立的机构需要协同动作才能完成顶出作用,结构复杂,且精度控制要求高,设计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在脱模时通过滑块移动,同时通过顶出块对产品第一次顶出,两者同时进行且不干涉;开模后,注塑机开始顶出动作,顶针板对产品第二次顶出,从而实现脱模,精度控制要求低,设计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

上模和下模;

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和上固定板,所述上模板上设有前模;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下模板上设有后模,且在所述下模板与所述下固定板之间设置一顶针板,所述顶针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将产品顶出的顶针;

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的二次顶出结构,所述二次顶出结构包括一可在所述下模板中进行上下运动的顶出块,分设在所述顶出块两侧的一对复位块,以及连接所述顶出块和所述一对复位块的连接杆;

所述一对复位块的底端分别设有一弹性件,所述一对复位块的顶端分别贯穿所述后模后连接一滑块;

脱模时,所述一对复位块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下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顶出块向上顶出,所述滑块在所述下模板上朝向远离所述顶出块的一侧运动。

本技术方案中,在现有模具的基础上,设置的顶出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在脱模时通过滑块的移动,同时通过顶出块对产品第一次顶出,两者同时进行且不干涉,完成对产品的第一次脱模;开模后,注塑机开始顶出动作,顶针板对产品第二次顶出,从而实现产品最终的脱模,精度控制要求低,设计成本低。

优选地,所述后模中开设一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所述连接杆;

当所述复位块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下向上运动时,所述连接杆在所述通孔内向上运动,并带动所述顶出块向上顶出。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后模中开设的通孔,不仅实现连接杆的安装,更优的是通过通孔的设置给连接杆的上下运动提供了一定的距离,设计巧妙合理。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上内壁与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进行面面接触。

本技术方案中,将通孔的上内壁与连接杆的上表面设计成面面接触,目的是保证复位块在弹性件的弹力下,能够平稳地通过连接杆带动顶出块向上顶出,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注模的精准性。

优选地,所述通孔内设置一压力感应器;

当所述复位块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下向上运动时,所述连接杆在所述通孔内向上运动,并对所述压力感应器产生压力。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通孔内设置的压力感应器,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顶出块是否进行正常工作,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压力感应器将信号传输,由控制器控制顶针板进行二次顶出。一旦压力感应器未受到一定压力,将无信息传输至控制器,此时报警器开始报警,即也无法控制顶针板进行工作,依此,可以第一时间提醒维修人员对其进行维修,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滑块的滑槽,所述滑块一端设置在所述滑槽内为自由端,另一端搭设在所述前模上为固定端;

所述固定端上设置一所述复位块贯穿的穿孔,且所述穿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复位块。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滑槽使其滑块实现快速、顺畅地滑动,同时通过固定端上设置的穿孔,且穿孔的孔径设置的大于复位块,目的是利用孔径的大小有效地限定了滑块的滑动距离,而滑块的滑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与产品两侧的分离,使其产品两侧处于悬空状态。

优选地,所述滑块的所述自由端上开设一倾斜孔,所述倾斜孔为自所述滑块的上表面至所述滑块的下表面朝背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上模板相对所述倾斜孔处设置倾斜柱;

合模状态下,所述倾斜柱嵌入所述倾斜孔内;开模状态下,所述倾斜柱脱离所述倾斜孔,并拨动所述滑块远离所述顶出块。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滑块的自由端上设置的倾斜孔,以及上模板上相对倾斜孔处设置的倾斜柱相配合,目的是在上模板脱离时通过倾斜柱推动滑块朝向远离顶出块的一侧移动,从而实现滑块侧边与产品之间的脱离。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板上设有浇口套,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浇口套的定位环。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浇口套实现塑胶的注入,同时通过定位环将浇口套与喷嘴进行固定,保证注塑的精准性。

优选地,所述下模板与所述下固定板之间通过一对模脚进行连接,所述一对模脚分设在所述顶针板的两侧。

本技术方案中,将下模板与下固定板之间通过模脚进行连接,且一对模脚分设在顶针板的两侧,不仅能够实现对下模板的支撑,以及对顶针板的保护,更优的是为顶针板的上下移动提供了有效空间,设计巧妙合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实用新型中,在现有模具的基础上,设置顶出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在脱模时通过滑块的移动,同时通过顶出块对产品第一次顶出,两者同时进行且不干涉,完成对产品的第一次脱模;开模后,注塑机开始顶出动作,顶针板对产品第二次顶出,从而实现产品最终的脱模,精度控制要求低,设计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后模中开设的通孔,实现连接杆的安装,更优的是通过通孔的设置给连接杆的上下运动提供一定的距离,即实现了限定的作用,又保证了平稳性,设计巧妙合理。

3、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设计的压力感应器,能够第一时间提醒维修人员对其进行维修,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机构的使用效率。

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一对复位块顶端设置的一对滑块,以及复位块上设置的倾斜孔与上模板上设置的倾斜柱相配合。能够在上模板脱离时通过倾斜柱推动滑块朝向远离顶出块的一侧移动,实现滑块侧边与产品之间的脱离。同时将复位块上的孔径设置的大于复位块的大小,使其复位块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移动,在实现滑块侧边与产品之间的脱离的基础上,还能限定滑块的移动范围,合理利用有效空间。

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精度控制要求低,设计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结构中整个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结构中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结构中顶出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纵向剖面视图的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纵向剖面视图的开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中顶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采用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制造的产品图;

图10为图9的剖面视图。

附图标示说明:

上模1;上模板11;倾斜柱111;上固定板12;前模13;

下模2;下模板21;滑槽211;下固定板22;后模23;通孔231;压力感应器232;顶针板24;顶针25;

顶出结构3;顶出块31;复位块32;连接杆33;弹簧34;滑块35;自由端351;固定端352;穿孔353;倾斜孔354;

模脚4;

浇口套5;

定位环6;

产品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但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7的实际结构,其中需说明的是,图5、6中的带箭头的实线表示顶出块31和滑块的运动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看图1所示,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中上模1包括了上模板11和上固定板12,同时在上模板11上,即朝向下模板21的一侧上设置一前模13;而下模板21包括了下模板21和下固定板22,同样在下模板21上,即朝向上模板11的一侧上设有一后模23。实际使用时,在下模板21和下固定板22 之间设置一顶针板24,且在顶针板24上设有若干个顶针25,即通过顶针板24的运动从而带动顶针25向上将与之接触的产品7进行顶出,从而实现脱模。

在本实施例一中,参看图1-8所示,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具体的包括设置在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顶出结构3,具体的顶出结构3包括一可在下模板21中进行上下运动的顶出块31,分设在顶出块31两侧的一对复位块32,以及用于连接顶出块31和一对复位块32的连接杆33,见图7所示。这样在使用时,参看图5 所示,合模状态下,即上模1与下模2压合时,开模状态下,即上模1脱离下模2 时,一对复位块32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将其向上弹出,而连杆带动顶出块31 向上顶出,同时滑块在下模板21上朝向远离顶出块31的一侧进行同时运行,见图6所示,顶出块31的向上运动和滑块35向两侧运行互不干涉,且很好地实现了滑块35与产品7两侧脱离,使其产品7两侧悬空,这样再利用顶针板24控制顶针25顶出,将其两侧悬空的产品7进行顶出即可完成产品7的脱模,不仅操作简单,且避免对产品7硬顶导致产品7的损坏。其中应说明的是弹性件,采用螺旋形弹簧34。

在本实施例二中,参看图5、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其中连接杆33在上模板11中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本申请中,优选地在后模23中开设一通孔231,通孔231的设置方式即从后模23的一侧向另一侧贯穿,目的是为了将连接杆33直接安装在通孔231内,且需说明的是,通孔231具有一定高度,这样给连接杆33的上下运动提供了空间,具体的高度根据实际产品7需顶出的距离为准,本申请中不做限定。这样当复位块32 在弹性件的弹力下向上运动时,连接杆33在通孔231内向上运动,并带动所述顶出块31向上顶出,设计巧妙合理。

其中,应说明的是,为保证连接杆33的稳定性,使其通孔231的上内壁与连接杆33的上表面进行面面接触,即连接杆33的上表面如果是平面,通孔231 的上内壁同样设置成平面,如果连接杆33的上表面如果是曲面或弧形面,通孔 231的上内壁同样设置成曲面或弧形面,通过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来保证连接杆33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通孔231的孔径大小,即水平方向上两孔壁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控制连接杆33沿固定的路径进行运动,避免上下移动时发生偏移,从而影响脱模精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可以在通孔231内设置一压力感应器232,本申请中具体的将压力感应器232设置在通孔231的上内壁处,这样当复位块32 在弹性件的弹力下向上运动时,连接杆33在通孔231内向上运动,当运动至通孔231的顶端时,即通孔231的上内壁处时对压力感应器232产生压力。此时压力感应器232反馈信号到达注塑机,注塑机会继续控制顶针板24进行顶出动作。如连接杆33未碰触压力感应器232,压力感应器232无信息反馈到达注塑机,发出报警信号,从而可以第一时间提醒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在本实施例三中,参看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在下模板21的上表面上开设用于安装滑块35的滑槽211,这样保证滑块35能够快速且顺畅地进行滑动,同时将滑块35一端设置在滑槽211内为自由端351,而另一端搭设在前模13上为固定端352。且在固定端352上设置一用于复位块32贯穿的穿孔353,且穿孔353的孔径设置的大于复位块32,见图5、6 所示,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定滑块35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该范围即是穿孔 353的孔径大于复位块32的距离。

应说明的是,穿孔353的孔径设置的大于复位块32,具体的大多少根际实际需求来设置,无需过大仅需保证滑块35运动后与产品7的两侧分离即可。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保证滑块35在脱模时能够快速地滑动,且避免对产品7造成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的在滑块35的自由端351上开设一倾斜孔 354,且倾斜孔354为自滑块35的上表面,即靠近上模板11的一侧至滑块35 的下表面朝内向固定端352的一侧倾斜设置,见图5、6所示。同时在上模板 11相对倾斜孔354的处设置倾斜柱111,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合模状态下,倾斜柱111嵌入倾斜孔354内,起到固定两者的位置作用,避免注模时发生偏移;而在开模状态下,在上模板11快速脱离的过程中倾斜柱111从倾斜孔354 快速脱离,利用倾斜角度的作用拨动滑块35往远离顶出块3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滑块35与产品7侧壁的分离。

其中,应说明的是滑块35的设置数量根据实际产品7的需求设置,见图9、 10所示,滑块35的数量为四个,每一侧分别设置两个。具体的本申请中不做进一步的限定。同时顶出块的两侧设置一凸块,见图7所示,而凸块的形状具体根据产品中间两侧边缘的结构来设置,本申请中为一弧形结构,具体的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再次参看图1所示,进一步的在下模板21和下固定板 22之间通过一对模脚4进行连接,且一对模脚4分设在顶针板24的两侧,这样通过设置的一对模脚4不仅能够实现对下模板21的支撑,和对顶针板24的保护,更优的是为顶针板24的上下移动提供了有效空间,设计巧妙合理。

实际使用时,进一步的在上固定板12上设置一浇口套5,即浇口套5又叫唧嘴、灌嘴、浇口灌,是让熔融的塑料材料从注塑机的喷嘴注入到模具内部的流道组成部分,用于连接成型模具与注塑机的金属配件。同时在上固定板12 上还设置一定位环6,起到一个定位作用。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