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6272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熔融堆积原理3D打印机的打印模型与打印平台的剥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3D打印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熔融挤出成型(FDM)工艺的材料一般是热塑性材料,如蜡、ABS、PC、尼龙等,以丝状供料。材料在喷头内被加热熔化。喷头沿零件截面轮廓和填充轨迹运动,同时将熔化的材料挤出,材料迅速固化,并与周围的材料粘结。每一个层片都是在上一层上堆积而成,上一层对当前层起到定位和支撑的作用。
[0003]热塑性材料主要通过喷头以熔融态喷出并粘附于打印平台上,冷却后对打印平台的吸附性很大,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损坏或者底面积很大的模型来说,在取下时通常通过人工来将其取下,因其吸附性较强,在取下时较为困难,不易取下,且在取模型时有可能会导致模型的损坏,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模型打印完毕后从打印平台取下困难且易损坏的问题,可以轻松的将模型从打印平台取下,操作简单方便、且不会损坏模型。
[0005]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上板和定位件,所述底板与所述上板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齿片,所述上板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齿片配合的插合齿片,所述底板与所述上板通过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的相互插合连接和所述定位件的固定连接形成一打印平台,所述打印平台的上表面为平面。
[0006]进一步,所述齿片为平行排列的多个,所述插合齿片为上下贯通平行排列的多个,所述每两齿片之间的间隙与所述每两插合齿片之间的间隙相同,且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厚度相同,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间隔设置。
[0007]进一步,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均为狭长的长方形片,所述插合齿片的高度小于所述齿片的高度。
[0008]进一步,所述定位件包括插销一和插销二,所述底板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孔一,所述上板两侧与所述孔一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孔二,所述插销一和插销二分别穿过对应侧的孔一和孔二后与所述底板和上板固定。
[0009]进一步,所述底板和所述上板的一端通过一销轴铰接,所述销轴依次穿过所述多个齿片与多个插合齿片。
[0010]进一步,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板的宽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底板和上板,上板与底板可转动的连接,同时在底板的上表面上设置多个齿片,在上板上设置与齿片配合的插合齿片,通过齿片与插合齿片的插合连接和定位件的固定形成一打印平台,在模型打印完毕后,只需要通过将定位件取出,上板绕底板转动,通过两者的相对转动,即可实现在打印平台上的模型的剥离,操作简单且不会损坏模型,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3D打印机用剥离装置立体结构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3D打印机用剥离装置底板的立体结构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3D打印机用剥离装置上板的立体结构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3D打印机用剥离装置打印完成后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8]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3D打印机用剥离装置的实施例,包括底板1、上板2和定位件3,所述底板I与所述上板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齿片11,所述上板2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齿片11配合的插合齿片21,所述底板I与所述上板2通过所述齿片11与所述插合齿片21的相互插合连接和所述定位件3的固定连接形成一打印平台4,所述打印平台4的上表面为平面。
[0019]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3D打印机用剥离装置,主要是解决采用熔融堆积原理的打印机的模型5在打印完毕后在打印平台4上不易取下的问题,如图4所示,模型5打印完成后在打印平台4上的状态,打印平台4主要有底板I和上板2组成,在底板I上表面设置有多个齿片11,上板2与底板I配合,上板2上对应的设置多个插合齿片21,两个板可以通过其本身自带的齿片相互插合连接在一起,为确保底板I与上板2实现插合,底板I的宽度大于上板2的宽度。
[0020]齿片11与插合齿片21插合连接后形成一个上表面为平面的打印平台4,同时通过定位件3将底板I与上板2进行固定,实现对打印平台4的固定。并且,将定位件3取出后,底板I和上板2之间可以相对的转动,进一步的,底板I和上板2的一端通过一销轴6铰接,销轴6依次穿过多个齿片11和插合齿片21,上板2的多个插合齿片21可以绕销轴6做相对于底板I上的多个齿片11的转动。
[0021]进一步的,齿片11密集平行排列设置多个,插合齿片21也对应的密集平行排列的设置多个,并且插合齿片21上下贯通,在与齿片11插合时可以确保齿片11完全插入,设置的多个齿片11中的每两个齿片11之间的间隙和每两个插合齿片21之间的间隙相同,且齿片11与插合齿片21厚度相同,齿片11与插合齿片21间隔设置,这样可以确保进行相互插合时两者可以刚好插入彼此的空隙内,且插合完成后生成的打印平台4上表面为平面,用于放置打印模型。
[0022]优选的,齿片11与插合齿片21均为狭长的长方形片,插合齿片21的高度小于齿片11的高度,在对模型5进行剥离时,需要先将上板2下压,使上板2与模型5分离,若插合齿片21高度大于或等于齿片11的高度,将无法实现下压,无法将模型5与上板2分离。
[0023]为实现对于打印平台4的定位,本实施例中的打印平台4主要选用定位件3来实现定位,具体的,定位件3主要包括插销一 31和插销二 32,插销一 31和插销二 32对称设置于底板I和上板2的两侧,对应的,在底板I 一端的两侧开设有孔一 12,在上板2两侧与孔一 12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孔二 22,在连接时,插销一 31和插销二 32分别穿过其对应侧的孔一 12和孔二 22后固定,通过两侧的插销的固定,最终实现对于打印平台4的固定和定位。
[0024]本实施例中3D打印平台用模型剥离装置的使用步骤如下:
[0025]首先,打印工作开始前,将底板I固定在打印机机体上,有齿片11的一面朝上,底板I与上板2通过销轴6铰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
[0026]其次,将底板I和上板2固定在一起,此时通过两板的齿片11和插合齿片21的相互插合配合形成打印平台4,然后插上插销一 31和插销二 32,如图4所示,将底板I与上板2形成的打印平台4固定,该打印平台4的上表面为平面且该平面为打印机的工作平面。
[0027]打印完成后,进行模型5的剥离操作,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0028]1.拔出插销一 31和插销二 32 ;
[0029]2.下压上板2右侧,这时上板2在压力作用下绕销轴6向下转动,而底板I给予模型5以向上的支撑力,使得模型5与上板2相脱离,此时模型5只粘附在底板I上;
[0030]3.往上拉压上板2的右侧,通过上板2给予模型5向上的推力,使得模型5与底板I脱离,此时模型5处于完全剥离状态,完成剥离工作。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上板和定位件,所述底板与所述上板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齿片,所述上板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齿片配合的插合齿片,所述底板与所述上板通过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的相互插合连接和所述定位件的固定连接形成一打印平台,所述打印平台的上表面为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片为平行排列的多个,所述插合齿片为上下贯通平行排列的多个,所述每两齿片之间的间隙与所述每两插合齿片之间的间隙相同,且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厚度相同,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均为狭长的长方形片,所述插合齿片的高度小于所述齿片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插销一和插销二,所述底板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孔一,所述上板两侧与所述孔一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孔二,所述插销一和插销二分别穿过对应侧的孔一和孔二后与所述底板和上板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上板的一端通过一销轴铰接,所述销轴依次穿过所述多个齿片与多个插合齿片。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板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3D打印机用模型剥离装置,包括底板、上板和定位件,所述底板与所述上板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的齿片,所述上板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齿片配合的插合齿片,所述底板与所述上板通过所述齿片与所述插合齿片的相互插合连接和所述定位件的固定连接形成一打印平台,所述打印平台的上表面为平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和上板两者的相对转动,即实现了在打印平台上的模型的剥离,操作简单且不会损坏模型,提高了工作效率。
【IPC分类】B29C67-00
【公开号】CN204471873
【申请号】CN201520056027
【发明人】王红, 臧聪, 郭唯浩
【申请人】青岛尤尼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