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529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系统,尤其是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



背景技术:

废气废液焚烧会产生高温热烟气,一般采用余热锅炉将烟气中热量收回。废气废液焚烧过程中,会生成NOx。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常用的脱硝工艺,脱硝效果好,技术成熟。但这种工艺要求烟气温度在300~450℃之间,否则不能保证脱硝效果。在废气废液焚烧系统使用过程中,变负荷是不可避免的。当系统在低负荷运行时,常规的余热锅炉系统很难保证烟气排气温度仍高于30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该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具有通过调节烟气调节装置的开度,从而实现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温度调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上汽包和下汽包,所述的上汽包分别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与下汽包的壳程相连通,下汽包的一侧设置有高温烟气入口,另一侧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的下汽包内设置有细火管和粗火管,所述的细火管和粗火管分别包括多个,粗火管设置在下汽包的中部位置,细火管设置在粗火管的外围,烟气出口侧的粗火管外端设置有集气室,所述的集气室设置在烟气出口内且与粗火管内腔相连通,所述的集气室内设置有烟气调节装置。

所述的烟气调节装置为圆形板,圆形板与集气室内腔相配合,且圆形板与旋转驱动机构相连。

所述的旋转驱动机构为电机。

所述的粗火管包括3-6根,沿下汽包中心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的粗火管包括3根,沿下汽包中心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的粗火管的直径为150mm-250mm,所述的细火管的直径为20mm-50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设置有多个粗火管,通过调节粗火管后端的烟气调节装置的开度,调节粗火管的烟气流通量;从而实现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温度调节的目的,以使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温度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图1中所示的P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1、下汽包,12、细火管,13、粗火管,2、上汽包,3、高温烟气入口,4、烟气出口,5、集气室,6、烟气调节装置,7、旋转驱动机构,8、上升管,9、下降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控制排烟温度的余热锅炉系统,其结构包括上汽包2和下汽包11,所述的上汽包2分别通过上升管8和下降管9与下汽包11的壳程相连通,下汽包11的一侧设置有高温烟气入口3,另一侧设置有烟气出口4,所述的下汽包内设置有细火管12和粗火管13,所述的细火管12和粗火管13分别包括多个,粗火管13设置在下汽包11的中部位置,细火管12设置在粗火管13的外围,烟气出口4侧的粗火管13外端设置有集气室5,所述的集气室5设置在烟气出口4内且与粗火管13内腔相连通,所述的集气室5内设置有烟气调节装置6。

所述的烟气调节装置6为圆形板,圆形板与集气室5内腔相配合,且圆形板与旋转驱动机构7相连。

所述的旋转驱动机构7为电机,电机与圆形板相连。

所述的粗火管13包括3-6根,沿下汽包中心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的粗火管13包括3根,沿下汽包中心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的粗火管13的直径为150mm-250mm,所述的细火管12的直径为20mm-50mm。

废气废液焚烧产生的高温热烟气,由高温烟气入口3进入下汽包11内的粗火管13和细火管12,从粗火管13排出的烟气先集中进入集气室5,然后从设在集气室5出口的烟气调节装置6排出,然后与从细火管12排出的烟气混合后,再由烟气出口4离开余热锅炉的下汽包。由于粗火管13和细火管12之间存在流动和换热上的差异,从粗火管13排出的烟气温度要高于从细火管12排出的烟气温度。当余热锅炉排烟温度过低时,可加大烟气调节装置6的开度,提高粗火管13的烟气流通量;当余热锅炉排烟温度过高时,可减小烟气调节装置6的开度,减少粗火管13的烟气流通量;从而实现余热锅炉烟气温度调节的目的。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