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7685阅读:10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中使用
的折流边。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中央空调中使用的管壳式换热器是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
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进行换
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称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为
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若干挡板。挡板不仅为管子提供支撑,还可
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湍流程度。 传统的壳体通道是由象限数相同的四块扇形折流板组成,每块扇形折流板和壳体
的轴线呈一定角度,从壳体前到壳体后依次对接排列,两块相邻象限的扇形折流板间形成
一个"Z"型空间,且折流板与壳体间有一定的间隙(2 3mm),此种结构的折流板往往会导
致流动介质在壳体内壁与折流板边界形成短路分流现象,短路分流减少了螺旋通道介质的 流量,弱化了换热,而且还使得壳程流体会对折流板的局部冲刷厉害,长久以来造成金属折 流板生锈而影响水质,此外,这种结构的折流板会导致壳程流体在局部位置产生涡流,严重 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目前市场上现有换热器制造及工作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 供一种带软边密封的折流板,能避免壳侧流体短路分流,使壳侧流体按照更加合理的形式 流动、提高换热侧流体平均流速、提高换热器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种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设置在管状壳体内,在管状壳体两端沿口设置有管 板、管板外侧设有与壳体沿口固定连接的,管板之间设置有换热管及折流板,折流板上设置 有管孔,换热管穿过折流板上的管孔固定于两个管板之间,所述折流板为整圆形状,并列设 置,带软边圆形通液缺口 ,各相邻的折流板以缺口相对上下布置,所述折流板上的管孔按一 定间距均匀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折流板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并且每块折流板上都设置有拉杆孔。 所述拉杆的一端垂直穿过折流板上的拉杆孔并与一个管板的端面通过螺纹连接。拉杆的另 一端则与最后一块折流板通过焊接或用双螺母拧紧。 所述两管板之间还设有拉杆及定距管,每两块折流板之间通过定距管固定,定距
管穿套在每两块折流板的拉杆外侧处。 所述折流板上的管孔为圆形孔。 在靠近两侧管板的管状壳体外壁处分别设有一个出水口 10、感温口 11和一个入 水口 12、感温口 11。[0011] 冷冻水经入水口 12进入管状壳体1中,并通过折流板5阻流,水流沿换热管束 4 (可以是铜管)形成Z形流动的水流,与换热管束4充分换热,经换热后的流体通过出水口 IO流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流板由于带软边圆形通液缺口,密封性更好,因此能使壳 体内侧的流体按照规定的形式流动,避免了流动介质在壳体内壁与折流板边界形成短路分 流现象,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流板能使壳体内侧的流体按照合理的通道流动,减少对其 局部的冲刷,有效防止折流板生锈,水质清洁无污染。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 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流板与拉杆的组装图;图5为图4中I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壳体1、管板2、端盖3、换热管束4、折流板5、定距管6、拉杆7、管孔8、拉杆孔9、 出水口 10、感温口 11、入水口 12、紧锁螺母13。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折流板设置在管状壳体1内,在管状壳体1两端设置有管 板2,两管板2分别通过石棉橡胶板与两侧端盖3连接,在两管板2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 4、折流板5、定距管6以及拉杆7。所述换热管4包括由碳钢、不锈钢、合金等材料制成的管 体;考虑到本发明的折流板5需制造成本低且环保无污染,故采用聚丙烯制成。 如图2、3、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流板5为带软边圆形通液缺口折流板,且所有相 邻两折流板5以缺口相对布置。 为避免造成管状壳体1内的流动介质形成短路分流现象,本实用新型折流板5上 采用带软边结构进行密封。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流板5为整圆形折流板,折流板5上至少钻有与换热 管4数量相等的管孔8,这些管孔8均按一定间距均匀排列。相邻两管孔8中心距离偏差应 控制在±0. 3mm,任意两管孔8的中心距离偏差应保持在士lmm左右。 为避免造成管状壳体1内的流动介质形成短路分流现象,本实用新型折流板5上 的管孔8采用合理有序的排列,本实施例以150个管孔8为例,自上往下排成15排,1排和 12排均为12个管孔,2、5和9排均为16个管孔,3排和4排均为14个管孔,6、7、 10、 14和 15排均为6个管孔,8排和11排均为8个管孔,13排为4个管孔。 本实用新型的每块折流板5上还设置有拉杆孔9。本实施例中的拉杆孔9数目至 少为10个,且每块折流板5上的拉杆孔9的位置相同。 如图4、5所示,拉杆7与折流板5的垂直度允差为±0. 5mm,折流板5应平整,平面 允差2. 5mm。所述拉杆7的一端垂直穿过折流板5上的拉杆孔9并与一个管板2的端面通 过紧锁螺母13连接,拉杆7的另一端则与最后一块折流板5焊接或通过双螺母拧紧连接。 为使每一块折流板5牢固的保持在一个位置上,这时候,每两块折流板5之间则通过定距管6固定连接,定距管6穿套在每两块折流板5之间的拉杆7的外侧处。 在靠近两侧管板2的管状壳体1外壁处分别设有一个出水口 10、感温口 ll和一个 入水口 12、感温口 11。 本实用新型包括借助管板2与管状壳体1焊接及与折流板5等组件依次连接并形 成的封闭循环回路,冷冻水经入水口 12进入壳体10中,由于每相连两块折流板5的缺口成 相向方向,因而水流通过折流板5阻流后,沿换热管束4(可以是铜管)形成Z形流动,流动 的水流与换热管束4充分换热,经换热后的流体通过出水口 10流出。
权利要求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设置在管状壳体(1)内,在管状壳体(1)两端沿口设置有管板(2)、管板(2)外侧设有与管状壳体沿口固定连接的端盖(3),管板(2)之间设置有换热管(4)及折流板(5),折流板(5)上设置有管孔(8),换热管(4)穿过折流板(5)上的管孔(8)固定于两个管板(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5)为整圆形状,并列设置,带软边,软边上开有圆形通液缺口,各相邻的折流板(5)以缺口相对上下布置;所述折流板(5)上的管孔(8)按一定间距均匀排列。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管板(2)之间还 设有拉杆(7)及定距管(6)。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其特征在于,折流板(5)上设置有拉 杆孔(9)。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7) —端垂直 穿过折流板(5)上的拉杆孔(9)并与一个管板(2)的端面通过螺纹连接,拉杆(7)另一端 则与最后一块折流板(5)焊接或用螺母拧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折流板(5)之间 通过定距管(6)固定,定距管(6)穿套在两两相邻折流板(5)之间的拉杆(7)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5)上的管 孔(8)为圆形孔。
7. 根据权利要求l-6任一项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 (5)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用折流板,设置在管状壳体内,在管状壳体两端沿口设置有管板、管板外侧设有与管状壳体沿口固定连接的端盖,管板之间设置有换热管及折流板,折流板上设置有管孔,换热管穿过折流板上的管孔固定于两个管板之间,折流板为整圆形状,并列设置,带软边圆形通液缺口,各相邻的折流板以缺口相对上下布置,所述折流板上的管孔按一定间距均匀排列。本实用新型由于折流板上带有软边而加强了密封性能,因此避免了流动介质在壳体内壁与折流板边界形成短路分流现象,能使壳程流体按合理通道流动,提高了换热效率,有效防止折流板生锈,水质清洁无污染。
文档编号F28F9/24GK201436548SQ20092005949
公开日2010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30日
发明者唐禄顺, 罗跃斌, 袁博洪 申请人:广州联合冷热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