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回收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4043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能回收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后的热水的热能回收装置,尤其涉及家用淋浴后的热水的热 能的回收,达到节能的目的。
背景技术
在冬天为了把低温水加热,并满足淋浴所需的流量,需要大功率的加热器才能达 到。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也越来越大,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2010年将成为实现规划节能目标的关键一年。全面推动公司和社会节能降耗,倡导全社会 节约用能、科学用能、高效用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明内容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将使用后的废热水的热能加以回收,以 此达到提高进水水温和减小加热器功率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面板(1)与底座(6)通过螺丝孔(2)用螺丝连接,出水端口(3) 与铝镀铜螺旋管(U)的出水端相连,进水端口(4)与铝镀铜螺旋管(11)的进水端相连,进水 端口⑷与自来水管网相连,出水端口⑶与加热器进水端相连,防渣漏水板⑶置于集水 腔(9)之上,并与面板(1)相连,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内含螺旋导流道(7),铝镀铜螺旋管 (11)置于螺旋导流道(7)内,排水口(5)在螺旋导流道(7)的末端,进水端口⑷在排水口中,热能回收盘(12)由面板⑴螺丝孔(2)出水端口⑶进水端口⑷排水口(5)底座螺旋导流道(7)防渣漏水板(8)集水腔(9)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铝镀铜螺旋管(11) 构成。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与螺旋导流道(7)集水腔(9)是经高温烧结整体一次成形。 在热能回收盘中采用螺旋形导流道,导流道中放置螺旋形金属热交换管。螺旋形金属热交换 管的进水端与自来水相连、出水端与加热器进水端相连。使用后的热水通过热能回收盘的集 水腔进入螺旋形导流道,与导流道中的螺旋形金属热交换管中的冷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完 成后经排水口排出。本发明把使用后的热水的热能回收再利用,极大的节约了能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平面图,图2是
图1的侧视图,图3是
图1的A-A剖面图附图是本发明的连接关系
图1-面板,2-螺丝孔,3-出水端口,4-进水端口,5-排水口,6_底座,7_螺旋导流道,8-防渣漏水板,9-集水腔,10-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1-铝镀铜螺旋管,12-热能回 收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其连接关系为面板1与底座6通过螺丝孔2用螺丝连接。出水端口 3与铝
3镀铜螺旋管11的出水端相连,进水端口 4与铝镀铜螺旋管11的进水端相连,进水端口 4与 自来水管网相连,出水端口 3与加热器进水端相连。防渣漏水板8置于集水腔9之上,并与 面板1相连。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内含螺旋导流道7。铝镀铜螺旋管11置于螺旋导流道 7内。排水口 5在螺旋导流道7的末端,进水端口 4在排水口 5中。热能回收盘12由面板 1、螺丝孔2、出水端口 3、进水端口 4、排水口 5、底座6、螺旋导流道7、防渣漏水板8、集水腔 9、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铝镀铜螺旋管11构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使用后的热水经面板1通过防渣漏水板8进入集水腔9,集水 腔9中的热水通过螺旋导流道7与螺旋导流道7中的铝镀铜螺旋管11中的冷水进行热交 换,交换完成后由排水口 5排出。自来水经进水端口 4通过铝镀铜螺旋管11由出水端口 3 进入加热器进水端,在流通过程中与螺旋导流道7内的热水发生热交换,回收热水的热能。 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与螺旋导流道7、集水腔9是经高温烧结整体一次成形。
权利要求热能回收盘,其特征在于其连接关系面板(1)与底座(6)通过螺丝孔(2)用螺丝连接,出水端口(3)与铝镀铜螺旋管(11)的出水端相连,进水端口(4)与铝镀铜螺旋管(11)的进水端相连,进水端口(4)与自来水管网相连,出水端口(3)与加热器进水端相连,防渣漏水板(8)置于集水腔(9)之上,并与面板(1)相连,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内含螺旋导流道(7),铝镀铜螺旋管(11)置于螺旋导流道(7)内,排水口(5)在螺旋导流道(7)的末端,进水端口(4)在排水口(5)中,热能回收盘(12)由面板(1)螺丝孔(2)出水端口(3)进水端口(4)排水口(5)底座(6)螺旋导流道(7)防渣漏水板(8)集水腔(9)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铝镀铜螺旋管(11)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盘,其特征在于挤塑板热交换基体(10)与螺旋导 流道(7)集水腔(9)是经高温烧结整体一次成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把使用后的热水的热能回收的装置。其特征为在热能回收盘中采用螺旋形导流道,导流道中放置螺旋形金属热交换管。螺旋形金属热交换管的进水端与自来水相连、出水端与加热器进水端相连。使用后的热水通过热能回收盘的集水腔进入螺旋形导流道,与导流道中的螺旋形金属热交换管中的冷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完成后经排水口排出。本实用新型把使用后的热水的热能回收再利用,极大的节约了能源。
文档编号F28D3/02GK201706920SQ20102010037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5日
发明者何宇 申请人:何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