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3988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能够抑制结霜,从而实现增强的热交换效率的冰箱。所述换热器包括:制冷剂管,竖直地彼此分隔开;热交换翅片,沿着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同时结合到制冷剂管的表面。每个热交换翅片包括:安装插槽,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一个侧端并竖直地布置以容纳多个制冷剂管;水分引导凹入,与向下引导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的水分垂直地延伸。每个水分引导凹入中包括:第一水分引导凹入,沿着穿过对应的安装插槽中的弯曲部和安装插槽的每个直线部之间的边界延伸的虚线布置;第二水分引导凹入,将水分引导至第一水分引导凹入。
【专利说明】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能够抑制结霜的改进的结构,由此实现热交换效率的增强。
【背景技术】
[0002]换热器是设置在使用制冷剂循环的设备(例如空调或冰箱)中的装置。
[0003]这样的换热器包括:多个热交换翅片;制冷剂管,穿过热交换翅片延伸,以引导制冷剂。热交换翅片使制冷剂管接触引入到换热器中的环境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由此增强流经制冷剂管的制冷剂与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效率。
[0004]这样的换热器可用作蒸发器或冷凝器,以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却或加热操作能够进行。
[0005]在加热操作(换热器可用作蒸发器)过程中,比热交换翅片温度低的环境冷空气经过热交换翅片周围。当环境冷空气经过热交换翅片周围时,包含在环境空气中的水分在热交换翅片表面上形成霜,从而降低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

【发明内容】

[0006]其他方面和/或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部分的阐述,部分将通过描述清楚,或者可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了解。
[0007]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能够抑制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结霜的结构。
[0008]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部分的阐述,部分将通过描述清楚,或者可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了解。
[0009]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制冷剂管,竖直地彼此分隔开;多个热交换翅片,沿着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每个热交换翅片结合到制冷剂管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包括:多个安装插槽,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一个侧端,同时被竖直地布置以容纳多个制冷剂管,多个水分引导凹入,与向下引导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的水分垂直地延伸,其中,每个水分引导凹入包括:第一水分引导凹入,沿着穿过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的弯曲部和安装插槽的每个直线部之间的边界延伸的虚线布置,以及第二水分引导凹入,以将水分引导至第一水分引导凹入。
[0010]每个水分引导凹入中还可包括第二水分引导凹入,以将水分引导至第一水分引导凹入。
[0011]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沿着远离制冷剂管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第二水分引导凹入可被布置为比第一水分引导凹入更接近所述突起。
[0012]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接触肋,均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沿着对应的一个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接触对应的制冷剂管的表面;水分引导表面,均在对应的一个接触肋的外侧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延伸,同时朝向对应的接触肋倾斜。每个水分引导表面可与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交叉。
[0013]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设置在对应的一个接触肋和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之间的平坦表面,以与对应的一个制冷剂管垂直。
[0014]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从热交换翅片的表面突出的分隔片,以将所述热交换翅片分隔开预定的距离。
[0015]每个分隔片可包括在从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沿着制冷剂管的插入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虚线上设置的第一分隔片。
[0016]每个分隔片可包括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并且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设置在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之间。
[0017]第一分隔片可被布置为比第二分隔片更接近对应的安装插槽的弯曲部。
[0018]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可包括分别从对应的安装插槽朝向热交换翅片延伸的延伸部。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中的延伸部的总的宽度约为对应的安装插槽的宽度的60%或更多。
[0019]第一分隔片的延伸部的宽度可大于第二分隔片的延伸部的宽度。
[0020]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可包括均设置在相邻的安装插槽之间的百叶窗。
[0021]每个百叶窗可包括多个引导板,所述多个引导板平行于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延伸,同时沿着安装插槽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每个引导板可被弯曲为沿着引导板的宽度方向具有多个台阶。
[0022]每个百叶窗可包括:第一百叶窗,每列具有一个引导板;第二百叶窗,每列具有的彼此分隔开的两个引导板。
[0023]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水分引导表面,每个水分引导表面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延伸,同时朝向对应的安装插槽倾斜。第一百叶窗可布置在对应的一个水分弓I导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区域中,第二百叶窗布置在除了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中。
[0024]在假设“D1”表示所述突起的长度、“D2”表示相邻的安装插槽之间热交换翅片的每个翅片部分的宽度、“D3”表示安装插槽的最大宽度时,可建立(D1XD2)°_3/D3>1.5的关系。
[0025]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制冷剂管,竖直地彼此分隔开;多个热交换翅片,沿着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每个热交换翅片结合到至少一个制冷剂管的表面,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包括:多个安装插槽,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一个侧端,同时被竖直地布置以容纳多个制冷剂管,多个水分引导凹入,与向下引导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的水分垂直地延伸;分隔片,突出以将热交换翅片分隔开预定的距离,其中,每个分隔片包括设置在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中以沿着制冷剂管的插入方向布置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
[0026]第一分隔片可以布置在对应的安装插槽的弯曲部的附近。
[0027]第一分隔片可以布置在对应的安装插槽的直线部的附近。
[0028]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可包括分别从对应的安装插槽朝向热交换翅片延伸的延伸部。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中的延伸部的总的宽度约为对应的安装插槽的宽度的60%或更多。
[0029]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制冷剂管,竖直地彼此分隔开;多个热交换翅片,沿着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每个热交换翅片结合到制冷剂管的表面,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包括:多个安装插槽,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一个侧端,同时被竖直地布置以容纳多个制冷剂管,以及突起,沿着远离制冷剂管的方向突出,其中,在假设“D1”表示所述突起的长度、“D2”表示相邻的安装插槽之间热交换翅片的每个翅片部分的宽度、“D3”表示安装插槽的最大宽度时,可建立(D1XD2)°_3/D3>1.5的关系。
[0030]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与向下引导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的水分垂直地延伸的多个水分引导凹入。每个水分引导凹入可以包括:第一水分引导凹入,沿着穿过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的弯曲部和安装插槽的每个直线部之间的边界延伸的虚线布置;以及第二水分引导凹入,被布置为比第一水分引导凹入更接近突起,以将水分引导至第一水分引导凹入。
[0031]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可包括:接触肋,均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沿着对应的一个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接触对应的制冷剂管的表面;水分引导表面,均在对应的一个接触肋的外侧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的延伸,同时朝向对应的接触肋倾斜。每个水分引导表面可与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交叉。
[0032]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从热交换翅片的表面突出的至少一个分隔片,以将所述热交换翅片分隔开预定的距离。
[0033]每个热交换翅片可包括均设置在相邻的安装插槽之间的百叶窗。每个百叶窗可包括沿着安装插槽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的多个引导板。每个引导板可被弯曲为沿着引导板的宽度方向具有多个台阶。
[0034]每个百叶窗可包括:第一百叶窗,每列具有一个引导板;第二百叶窗,每列具有彼此分隔开的两个引导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会变得清楚和更易于理解,其中:
[0036]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
[0037]图2示出了示例性换热器;
[0038]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翅片;
[0039]图4是图3中示出的热交换翅片的示例性平面图;
[0040]图5是沿着图3中的A-A线截取的示例性截面图;
[0041]图6是沿着图3中的B-B线截取的示例性截面图;
[0042]图7是示出了示例性冷凝水引导方向的热交换翅片的示例性平面图;
[0043]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翅片;
[0044]图9是图8中示出的热交换翅片的示例性平面图;
[0045]图10是沿着图8中的A-A线截取的示例性截面图;
[0046]图1lA是示出按照不对齐的状态堆叠的热交换翅片的视图;
[0047]图1lB是示出按照对齐的状态正常地堆叠的热交换翅片的视图;
[0048]图12A是示出按照不对齐的状态堆叠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翅片的视图;
[0049]图12B是示出按照对齐的状态正常地堆叠的热交换翅片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50]现在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其示例被示出在附图中。
[005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性换热器。图2示出了示例性换热器。
[0052]如图1和图2所示,由参考字符“10”指示的换热器包括:多个制冷剂管20,制冷剂流经制冷剂管20 ;多个热交换翅片30,结合到制冷剂管20的外表面。换热器10还包括分别结合到制冷剂管20的相对端的第一集管41和第二集管42。
[0053]每个制冷剂管20可具有平板形状,并可以包括:多个通道21,形成在制冷剂管20的中空主体中;分隔壁22,以划分通道21(例如,见图3)。每个制冷剂管20的通道21可沿着制冷剂管20的宽度方向彼此分隔开。多个制冷剂管20可垂直地彼此分隔开。
[0054]在制冷剂进行从气相到液相的相变(压缩)或进行从液相到气相的相变(膨胀)的同时,制冷剂与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当制冷剂进行从气相到液相的相变时,换热器10可用作冷凝器。当制冷剂进行从液相到气相的相变时,换热器10可用作蒸发器。
[0055]结合到制冷剂管20的相对端的第一集管41和第二集管42连接制冷剂管20,以使制冷剂流经制冷剂管20。第一集管41和第二集管42中的每个可具有管状形状。第一集管41和第二集管42均可在其一侧设置有结合插槽40a,制冷剂管20的各自的一侧的端部结合到结合插槽40a。为了引导制冷剂流续流经制冷剂管20,集管41和42中的每个的内部空间可垂直地划分成对应于各自的制冷剂管20的多个子空间。制冷剂入口管43和制冷剂出口管44可连接到第一集管41,用来引导弓丨入到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流和从换热器10排出的制冷剂流。
[0056]在制冷剂流经形成在制冷剂管20中的通道21的同时,随着制冷剂被冷凝或膨胀,制冷剂将热排放到环境空气中或从环境空气中吸收热。为了在制冷剂的冷凝或膨胀期间允许制冷剂有效地放热或吸热,热交换翅片30可结合到制冷剂管20的外表面。
[0057]可设置多个热交换翅片30以使它们沿着制冷剂管20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预定的距离。由于热交换翅片30可结合到制冷剂管20的外表面,所以热交换翅片30用于增加制冷剂管20与流过热交换翅片30间的周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面积。
[0058]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翅片的换热器的透视图。图4是图3中示出的示例性热交换翅片的平面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3中的B-B线截取的截面图。
[0059]如图3至图6所示,具有平板形状的热交换翅片30可竖直地延伸。每个热交换翅片30的一个侧端可形成有用于使热交换翅片30与各自的制冷剂管20结合的安装插槽31。安装插槽31被设置为多个,同时沿着热交换翅片30的长度方向(即,竖直方向)彼此分隔开。因此,多个制冷剂管20可同时结合到每个热交换翅片30。
[0060]为了使每个热交换翅片30与制冷剂管20结合,接触肋32可围绕热交换翅片30的每个安装插槽31设置,以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2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接触对应的制冷剂管20的表面。
[0061]每个安装插槽31可包括相对的直线部31a和弯曲部31b。弯曲部31b可连接相对的直线部31a。
[0062]每个热交换翅片30可包括突出超过制冷剂管20的突起54。也就是说,突起54可以是换热器10的向外突出超过安装在各自的安装插槽31中的制冷剂管20的热交换翅片30的部分。
[0063]至少一个分隔片33可设置在每个热交换翅片30处,以使热交换翅片30沿着制冷剂管20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分隔片33可沿着热交换翅片30的布置方向从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突出,以支撑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和与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相邻地布置的热交换翅片30,使得相邻的热交换翅片30之间保持期望的空间。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多个分隔片33可设置在每个热交换翅片30处,以支撑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并与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相邻地布置的热交换翅片30处于平衡的状态。
[0064]在加热操作(换热器10用作蒸发器)过程中,比热交换翅片温度低的冷的环境空气经过热交换翅片30周围。当冷的环境空气经过热交换翅片30周围时,包含在冷的环境空气中的水分可在热交换翅片30的表面上形成霜。因此,会存在换热器1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的可能性。
[0065]热交换翅片30可被构造为容易向下排水(包括形成在热交换翅片30的表面上的冷减水),以抑制结霜。
[0066]也就是说,每个热交换翅片30可设置有多个水分引导凹入50。为了在每个热交换翅片3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处设置水分引导凹入50,每个热交换翅片30可在其远离安装插槽31以及朝向安装插槽31设置的部分沿着其大体的宽度方向上弯曲几次。因此,形成在热交换翅片30的表面上的水分在被收集在水分引导凹入50中之后,可以沿着水分引导凹入50朝向热交换翅片30的下端快速地排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热交换翅片30的水分引导凹入50包括沿着热交换翅片30的宽度方向彼此分隔开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第二水分引导凹入52和第三水分引导凹入53。
[0067]如图4所示,形成在每个制冷剂管20的外表面上的冷凝水可沿着制冷剂管20的外表面被收集在制冷剂管20的相对的侧端。在图4中,沿着制冷剂管20的表面流动的冷凝水的流动方向由箭头400指示。
[0068]为了向下排放收集在沿着制冷剂管20的插入方向向内设置的每个制冷剂管20的侧端处的冷凝水,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可沿着通过安装插槽31的弯曲部31b与安装插槽31的每个直线部31a之间的边界延伸的线布置。即,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可被布置为对应于安装插槽31的内端。“对应于内端”可限定为包括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与内端对齐的情况以及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被布置为与内端的相对侧相邻的情况。第二水分引导凹入52可被布置为朝向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引导水分。第二水分引导凹入52与突起54之间的距离可小于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和突起54之间的距离。
[0069]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 (可设置多个)可竖直地对齐,以在持续收集冷凝水之后向下排放由多个制冷剂管20所容纳的冷凝水。
[0070]每个热交换翅片30包括在接触肋32外部围绕每个安装插槽31延伸同时朝着接触肋32倾斜的水分引导表面61。热交换翅片30包括设置在水分引导表面61和接触肋32之间同时沿着垂直于对应的制冷剂管20的方向围绕安装插槽31延伸的平坦表面62。
[0071]如图6所示,水分引导表面61限定引导槽63以向下引导冷凝水(例如,因上述根据水分引导表面61的倾斜而收集的冷凝水),同时沿着制冷剂管20的宽度方向引导位于对应的制冷剂管20和与对应的制冷剂管20相邻地设置的制冷剂管20之间的冷凝水。因此,可促进冷凝水沿着制冷剂管20的表面流动。平坦表面62可减小环境空气的流动阻力,因此实现冷凝水沿着引导槽63更快速地流动。
[0072]水分引导表面61与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在朝向对应的安装插槽31的内侧的端部的位置处交叉,因此,沿着引导槽63到达与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相邻的位置处的冷凝水可沿着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向下排放。
[0073]每个分隔片33可围绕对应的安装插槽31设置,以防止增加在热交换翅片30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阻力。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分隔片33有助于增强冷凝水排放性能。
[0074]每个分隔片33可包括第一分隔片34,第一分隔片34在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2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安装插槽31的虚拟的水平延长线的位置处设置于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上。分隔片33可包括第二分隔片35,第二分隔片35设置在与第一分隔片34相对的位置的对应的安装插槽31的接触肋32处,同时与接触肋32结合。
[0075]第一分隔片34可具有例如通过切开热交换翅片30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切口结构,以在保留切开部分的同时形成开口 34a,然后沿着热交换翅片30的布置方向从开口 34a使所述切开的部分弯曲。第二分隔片35可通过在切割板的过程中不被去除的情况下而保留的板部(未示出)形成,以形成用于制造热交换翅片30的接触肋32。
[0076]第一分隔片34具有斜面34b,以朝向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引导水分。斜面34b沿着斜面34b的倾斜方向在斜面34b的端部在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之上与水引导表面61接触。因此,第一分隔片34凭借朝向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引导水分的斜面34b实现冷凝水排放性能的增强。
[0077]第一分隔片34可具有与热交换翅片30成为一体的切口结构。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分隔片34可以是附着到热交换翅片30的单独的构件,所述构件具有斜面34b,以朝向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引导水分。
[0078]百叶窗70可设置在相邻的安装插槽31之间的每个热交换翅片30处,以实现冷凝水排放性能的增强。
[0079]百叶窗70包括多个引导板71,多个引导板71沿着安装插槽31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同时与水分引导凹入50平行地延伸。每个引导板71可具有切口结构。如图3所示,例如,参考字符“72”指示为开口,S卩,根据对用于形成每个引导板71的热交换翅片30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开口 72。
[0080]百叶窗70可引导在对应的热交换翅片30之间朝向对应的制冷剂管20流动的空气,因此促进热交换功能。彼此分隔开的多个引导板71可朝向对应的制冷剂管20平行地倾斜,以通过开口 72朝向制冷剂管20引导空气。
[0081]在相邻的安装插槽31之间形成的引导板71,不仅促进了换热功能,还可执行向下引导来自上面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排放功能。
[0082]也就是说,引导板71根据毛细管作用执行从相邻于引导板71的位置吸水的功能。流动到每个引导板71的表面的水分可沿着引导板71被向下引导。可能难以将水在每个引导板71的相对侧的边缘上冷凝。由于引导板71有利于冷凝水的排放,所以引导板71有效地抑制结霜。
[0083]增加引导板71数量的结果增强了水排放效果。引导板71可被弯曲为在引导板7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多个台阶,以增加包括在百叶窗70中的引导板71的数量。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如图5所示,每个引导板71可以具有弯曲的结构从而具有两个台阶,使得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1b在引导板71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形成在引导板71的相对的端部。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1b可在收集水分(如收集在水分引导凹入50中)之后向下引导引导板71的表面上的水分。在示例性热交换翅片30中,其中,沿着每个制冷剂管20的插入方向流动的冷凝水通过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向下排放,百叶窗70可布置在与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的安装插槽31相对的端部的附近,以排放沿着与制冷剂管2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冷凝水。
[0084]为了将位于与对应的制冷剂管20的表面相邻的位置的水分直接引导到引导板71,每个引导板71的相对的纵向的端部可与对应的制冷剂管20相邻(例如,最大可能的范围)地设置。如图7所示,例如,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水分引导表面62可设置在设置的百叶窗70内,因此,每个引导板71直接与平坦表面61连接。当每个引导板71在制冷剂管20附近时,可能存在会过分地降低在制冷剂管20周围流动的空气的阻力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个潜在的问题,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考虑到期望的水分排放效果和制冷剂管20周围的空气的阻力,从引导板71到每个制冷剂管20的距离(B卩,“tl”)的范围为0.5mm到1.0mm变动。在该范围内,可产生关键效果。
[0085]公开了热交换翅片30的示例性冷凝水排放操作。在图7中,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的冷凝水的示例性流动方向通过箭头指示。
[0086]形成在每个热交换翅片30的表面上的冷凝水可被引导到形成为在热交换翅片30的正面和背面处垂直地延伸的多个水分引导凹入50,因此,从上向下引导冷凝水。
[0087]沿着制冷剂管20的表面或每个热交换翅片30的表面向下流动的冷凝水可被引导到引导槽63和水分引导表面61,因此,促进了冷凝水沿着制冷剂管20的宽度方向的流动。
[0088]沿着每个引导槽63在每个制冷剂管20的插入方向上流动的冷凝水在被引导到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之后被快速地向下排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处于每个第一分隔片34周围的冷凝水可通过第一分隔片34的斜面34b被引导到对应的水分引导凹入51,然后在从对应的制冷剂管20引导的冷凝水收集到一起之后沿着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向下引导冷知水。
[0089]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沿着每个引导槽63在与制冷剂管2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的冷凝水可在被引导到(例如)对应的百叶窗70之后被快速地向下排放。通过百叶窗70向下引导的冷凝水可沿着对应的引导槽63朝向对应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51被引导,或者通过设置在百叶窗70之下的百叶窗70按照连续的方式被引导,因此,可朝向热交换翅片30的下端排水。
[0090]因此,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翅片30可通过不中断地连续向下引导形成在热交换翅片30的表面上的冷凝水,而有效地抑制结霜。
[0091]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性热交换翅片。图9是图8中示出的热交换翅片的示例性平面图。图10是沿着图8的A-A线截取的示例性截面图。
[0092]参照图8至图10,示出了热交换翅片130。热交换翅片130包括:安装插槽131,制冷剂管20 (例如,见图1)可分别安装在安装插槽131中;水分引导凹入151、152和153,以引导水分。在每个安装插槽131周围,可设置与前述实施例的接触肋和水引导表面类似的接触肋162和水分引导表面161。[0093]分隔片133可被设置在每个安装插槽131处。分隔片133可包括第一分隔片134和第二分隔片135。第一分隔片134和第二分隔片135可设置在对应的安装插槽131的相对的侧部。第一分隔片134和第二分隔片135可被布置为彼此不对齐。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分隔片134可被布置为比第二分隔片135更靠近安装插槽131的弯曲部131b。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二分隔片135可被布置在百叶窗170的一个侧端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布置。
[0094]第一分隔片134和第二分隔片135可分别包括从安装插槽131朝向热交换翅片130延伸的延伸部,例如,第一延伸部134b和第二延伸部135b。第一延伸部134b和第二延伸部135b的总的宽度可约为安装插槽131的宽度的60%或更多。因此,当堆叠热交换翅片130时,能够使热交换翅片130均匀地分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在热交换翅片130与制冷剂管20结合的过程中(例如,见图1),防止一个热交换翅片130被另一热交换翅片130挂住。
[0095]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延伸部134b的宽度dl为1mm,而第二延伸部135b的宽度d2为0.5mm。也就是说,第一延伸部134b的宽度Dl可大于第二延伸部135b的宽度D2。
[0096]百叶窗170可设置在热交换翅片130的与设置在热交换翅片130的一个侧端的突起154相对的部分处。百叶窗170可包括多个引导板172。
[009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百叶窗170可包括:第一百叶窗171,包括用于每列的一个引导板172 ;第二百叶窗173,包括用于每列的彼此分隔开的两个引导板173a和173b。也就是说,每列可布置两个第二百叶窗173。第二百叶窗173可被布置为比第一百叶窗171更靠近热交换翅片130的一个侧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百叶窗171可布置在设置有水引导表面161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区域中。第二百叶窗173可布置在除了第一区域之外的区域中,即,第二区域中。水引导表面161可通过使热交换翅片130的期望的表面部分经过去毛刺过程而形成。第二百叶窗173可布置在未经过去毛刺过程的热交换翅片130的表面部分所设置的第二区域中。
[0098]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未执行用于第二区域的去毛刺过程,而提高制冷剂管20 (例如,见图1)的安装能力。当在第二区域中每列布置一个百叶窗时,由于通过切割形成的引导板可导致热交换翅片的强度下降。如图8所示,例如,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每列可以设置彼此分隔开的两个第二百叶窗173,因此,即使在第二区域中不执行去毛刺过程时,也能够保证热交换翅片130的期望的强度。
[0099]如图9所示,“D1”表示热交换翅片130的突起154的长度,“D2”表示在相邻的安装插槽131之间的热交换翅片130的每个翅片部分的宽度,“D3”表示每个安装插槽131的最大宽度。热交换翅片130的每个翅片部分的宽度D2可定义为从安装插槽131的中间点到与前者的安装插槽131相邻的另一安装插槽131的中间点的距离。D1、D2和D3中,可建立通过下面表达式I表示的关系。
[0100](D1XD2)0 VD3>1.5 [表达式 I]
[0101]根据表达式1,可能会防止水分形成在热交换翅片130上。也就是说,当突起154具有增加的长度D1,并且设置具有增加的宽度D2的空气通道时,可进一步抑制结霜。当突起154的长度Dl增加时,可增加制造成本。当空气通道的宽度D2增加时,可降低电效率。因此,可能有必要提供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D2与D3”之间的关系)。[0102]可在调节三个因素Dl、D2和D3的条件下测量结霜所需的时间。测量的示例性结果在下表1中公开:
[0103]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包括: 多个制冷剂管,竖直地彼此分隔开; 多个热交换翅片,沿着所述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每个热交换翅片结合到制冷剂管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 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包括: 多个安装插槽,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一个侧端,同时被竖直地布置以容纳多个制冷剂管, 多个水分引导凹入,与向下引导形成在热交换翅片的表面上的水分垂直地延伸, 其中,每个水分引导凹入包括沿着穿过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的弯曲部和安装插槽的每个直线部之间的边界延伸的虚线布置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水分引导凹入还包括第二水分引导凹入,以将水分引导至第一水分引导凹入, 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包括沿着远离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的至少一个制冷剂管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第二水分引导凹入被布置为比第一水分引导凹入更接近所述突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包括:接触肋,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沿着对应的一个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接触对应的制冷剂管的表面;水分引导表面,均在对应的一个接触肋的外侧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的延伸,同时朝向所述对应的接触肋倾斜; 每个水分引导表面与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的第一水分引导凹入交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包括均设置在对应的一个接触肋和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之间以与对应的一个制冷剂管垂直的平坦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包括从热交换翅片的表面突出的分隔片,以将热交换翅片分隔开预定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分隔片包括在从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沿着制冷剂管的插入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虚线上设置的第一分隔片。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分隔片包括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设置在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第一分隔片被布置为比第二分隔片更接近对应的安装插槽的弯曲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包括分别从对应的安装插槽朝向热交换翅片延伸的延伸部; 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中的延伸部的总的宽度为对应的安装插槽的宽度的60%或更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第一分隔片的延伸部的宽度大于第二分隔片的延伸部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包括均设置在相邻的安装插槽之间的百叶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百叶窗包括多个引导板,所述多个引导板平行于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凹入延伸,同时沿着安装插槽的长度方向彼此分隔开; 每个引导板被弯曲为沿着引导板的宽度方向具有多个台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每个百叶窗包括:第一百叶窗,每列具有一个引导板;第二百叶窗,每列具有彼此分隔开的两个引导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每个热交换翅片还包括水分引导表面,每个水分引导表面围绕对应的一个安装插槽延伸,同时朝向对应的安装插槽倾斜; 第一百叶窗布置在对应的一个水分引导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区域中,第二百叶窗布置在除了所述第一区域之外的第二区域中。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假设“D1”表示所述突起的长度、“D2”表示相邻的安装插槽之间热交换翅片的每个翅片部分的宽度、“D3”表示安装插槽的最大宽度时,建立(D1XD2)° VD3>1.5 的关系。
【文档编号】F28F17/00GK103791659SQ201310522803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崔容华, 早濑岳, 金荣珉, 李元柱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