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2088发布日期:2018-08-31 22:05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采油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的设备领域,火炬系统是用来处理石油化工厂、炼油厂、化工厂及其其它工厂或装置无法回收和再加工的可燃或可燃有毒气体及蒸汽的特殊燃烧设施,利用火炬系统处理可燃有毒气体是保证工厂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火炬系统的安全有效的点火操作是其运行的基础。

目前用于火炬系统点火的方法主要有采用自动点火系统,自动点火系统包括为火炬输送可燃有毒气体的气体输送装置、功率驱动装置、高压发生装置和高空点火装置、火焰检测装置以及与上述装置直接或间接电性连接的自动点火控制装置,采用控制电路对火炬的点火过程实现程序控制。火炬的点火还可以通过拉绳点火的方式,在火炬侧部设置滑轮拉绳组件,将带有火把的拉绳通过在滑轮组件上转动,将火把运送至火炬的燃烧口位置完成上气点火。

然而目前的自动点火系统所使用的配套装置较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安装调试过程较为复杂,系统运行成本较高。而拉绳点火的方式,蘸油且点燃的火把在随拉伸运动过程中容易落油,对操作人员存在安全风险,并且拉伸端部靠近火炬的燃烧口位置,在高温烘烤情况下,拉伸容易出现断裂。并且针对高架火炬系统,上述的两种点火方法,在部分部件损坏后,修复及更换的难度较大,已经并不利于火炬系统的安全高效的点火。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点火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及拆卸过程方便,使用完毕后易于收纳,并且安全高效的完成火炬系统的点火任务,解决现有技术中蘸油火把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点火装置,用于火炬系统的点火,包括可伸缩的杆状本体,杆状本体的第一端靠近火炬系统的燃烧口设置,且杆状本体的第一端的端部设有点火组件,杆状本体的第二端设有与点火组件电性连接并用于控制点火组件的点火状态的控制装置。

杆状本体的中段底部支设有支架,支架可支设在杆状本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点火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信号发生器、点火线圈、火花塞及断电保护器,信号发生器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产生点火信号,并将点火信号发送至点火线圈和火花塞完成点火,断电保护器用于在点火组件内部电流高于预设电流时切断点火组件内部的电性连接状态。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信号发生器与控制装置通过有线连接,杆状本体内部设有用于铺设电性连接信号发生器和控制装置的连接线的连通腔。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信号发生器与控制装置通过无线连接。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杆状本体包括多个管件,多个管件内外依次套设。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多个管件中相邻套设的管件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管件和位于外侧的第二管件,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限位件、开设在第一管件的管壁上的安置槽以及设置在第二管件的管内壁上的限位凹槽,限位凹槽的凹陷方向远离第一管件的所在方向;

限位件通过弹性连接件设置在安置槽中,在弹性连接件的自由状态下,限位件由安置槽的槽口伸出并抵接在限位凹槽上。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支架包括三个支脚,三个支脚以支架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支脚的底部还设有万向滑轮。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万向滑轮上还设有用于限制万向滑轮的滚动状态的刹车装置。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杆状本体的第二端还设有用于平衡杆状本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重量的加重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火装置,通过在可伸缩的杆状本体的第一端设置点火组件,在杆状本体的第二端设置用于控制点火组件点火状态的控制装置,可以避免出现现有的拉绳点火中操作者位于蘸油火把的下方,被落油烧伤的问题,使操作者远离点火危险区域,保障人身安全;通过在杆状本体的中段底部设置支架,并调整支架在杆状本体上的支设位置,从而调整杆状本体第二端的高度以适应火炬系统的高度;通过将杆状本体设置为多个依次套设的管件,并在相邻套设管件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组件,实现调整杆状本体长度的目的,并且便于该点火装置使用后的收纳;通过将支架设置为三个支脚结构,并且支脚的底部设置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便于调整支架在杆状本体上的支设位置,并且防止在支设完毕后万向轮的滑动,保证支架的支设稳定性;通过在杆状本体第二端设置加重件,平衡杆状本体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重量,保证在点火过程中,杆状本体的第一端始终稳定的位于火炬系统的燃烧口位置,因此该点火装置结构简单且安装及拆卸过程方便易操作,使用完毕后易于收纳,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点火任务,解决现有技术中蘸油火把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的杆状本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的杆状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点火装置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杆状本体;

20-火炬系统;

11-点火组件;

12-控制装置;

30-第一管件;

40-第二管件;

31-安置槽;

32-限位件;

41-限位凹槽;

50-支架;

51-万向滑轮;

52-支撑件;

60-加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的杆状本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的杆状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火炬系统是石油开采领域内,用于处理石油化工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无法再回收以及再加工的可燃有毒气体,利用火炬系统燃烧处理可燃有毒气体,而火炬系统包括高架火炬和地面火炬,火炬系统在处理可燃有毒气体前均需要点燃。目前常用的点燃方法包括了自动点火系统,该自动点火系统包括了气体输送装置、功率驱动装置、高压发生装置、高空点火装置、火焰检测装置以及与之电性连接的控制装置,该方法使用的配套装置较多,成本较高,安装调试过程较为复杂。另一种更为常用的方式是拉绳点火的方式,通过将蘸油火把固定在拉绳上,将拉绳穿绕在滑轮组件上,通过转动滑轮将拉绳上的蘸油火把运送至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处完成点火,然而这种拉绳点火的方式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控制,在火炬点火时,蘸油火把上升过程中易发生落油伤害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进一步地,上述的两种方法在火炬的点火中,靠近燃烧口处的部件损坏后并不利于维修与更换,因此大大降低了点火的效率和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照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点火装置,用于火炬系统的点火,包括可伸缩的杆状本体10,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靠近火炬系统20的燃烧口设置,且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的端部设有点火组件11,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设有与点火组件11电性连接并用于控制点火组件11的点火状态的控制装置1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利用可伸缩的杆状本体10将其第一端的点火组件11靠近火炬系统20的燃烧口,操作人员可在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通过控制装置12操作点火组件11的点火状态,避免操作人员靠近燃烧口操作点火过程,从而保障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参照说明书附图1,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不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即杆状本体10的中心轴线并非垂直于水平面设置,因此可以避免出现现有技术中蘸油火把在沿拉伸上升过程中落油伤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点火组件11可以是电子点火组件,通过控制装置12控制电子点火组件中电路的通断状态以及通电量从而控制点火组件11,而本实施例所述的点火状态可以是点火装置的启动点火或关闭点火的状态。而在实际的使用中,点火状态并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进一步地,在电子点火组件失效且暂时无法及时更换的情况下,该点火组件11还可以是传统的蘸油火把,即将蘸油火把安装在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利用蘸油火把完成点火。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不同种类的点火组件11,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进一步地,杆状本体10的中段底部支设有支架50,支架50可支设在杆状本体10沿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该点火组件11适用于高架火炬的点火,在杆状本体10的中段底部设置支架50,参照说明书附图1所示,利用杠杆原理将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设置在利于操作员操作的高度,该高度可以参考使用者身高调整,例如杆状本体10第二端的高度可以是1米至1.5米,而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在支架50的作用下高度可调,例如将支架50的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靠近第二端设置,那么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高度可以适应性增加,若将支设位置靠近第一端设置,那么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高度可以适应性减小。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根据火炬系统20的高度、支架50的高度以及杆状本体10的长度调节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高架火炬利用自身的高度使得有毒气体在燃烧口处燃烧,燃烧位置远离地面而不致于伤害到人员和工厂,高架火炬的高度范围可以是5米到最高的200米。目前常用的高架火炬的高度是20米,针对此高度的高架火炬使用的杆状本体10的长度可以是20米,而支架50的高度可以是1.5米。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给出的高度数值仅为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点火组件11,由于其使用杆状本体10将点火组件11延伸至需要点火位置,并且在杆状本体10的另一端利用控制装置12远距离控制点火组件11的点火状态,因此该点火装置不仅可以适用于高架火炬的点火,还可以用于不便于操作人员靠近操作位置的点火过程。

具体的,点火组件11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信号发生器、点火线圈、火花塞及断电保护器,信号发生器与控制装置12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控制装置12的控制信号产生点火信号,并将点火信号发送至点火线圈和火花塞完成点火,断电保护器用于在点火组件11内部电流高于预设电流时切断点火组件11内部的电性连接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点火组件11的点火过程可以是控制装置12将点火信号发送至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器接收点火信号并根据该点火信号产生电信号,将该电信号传输至点火线圈,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相连,点火线圈为火花塞提供电能,供火花塞产生电火花引燃火炬系统20燃烧口处的有毒可燃气体,完成点火过程。其中该为保证该点火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在点火组件11中还设有断电保护器,该断电保护的作用是在检测到点火组件11的通电电路中电流较大超过额定电流或预设电流时,切断电流通路实现断电保护。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预设电流和额定电流可以根据点火组件11中各个部件的额定功率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进一步地,信号发生器与控制装置12通过有线连接,杆状本体10内部设有用于铺设电性连接信号发生器和控制装置12的连接线的连通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点火组件11和控制装置12可以是通过有线连接,即信号发生器和控制装置12通过连接线连接,该连接线铺设在杆状本体10的连通腔中,该连接线用于传输点火信号并为点火组件11供电,连接线可以使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导线,本实施例对导线的规格及种类并不加以限定。

进一步地,杆状本体10包括多个管件,多个管件内外依次套设。

在上述的点火装置中,可选的是,多个管件中相邻套设的管件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管件30和位于外侧的第二管件40,第一管件30和第二管件40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限位件32、开设在第一管件30的管壁上的安置槽31以及设置在第二管件40的管内壁上的限位凹槽41,限位凹槽41的凹陷方向远离第一管件30的所在方向。

限位件32通过弹性连接件设置在安置槽31中,在弹性连接件的自由状态下,限位件32由安置槽31的槽口伸出并抵接在限位凹槽41上。

参照附图2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伸缩的杆状本体10是通过多个套设的管件完成的,并且靠近杆状本体10第一端的管件套设在靠近杆状本体10第二端的管件的外部,由于套设在外部的管件的内径以及直径均较大,而靠近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的管件套设在外部便于后期的收纳和点火过程中的操作。

进一步地,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套设管件之间均设有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位于内侧的第一管件30上的安置槽31、安置槽31中的限位件32,限位件32通过弹性连接件与安置槽31的槽内壁相连以及位于外侧的第二管件40上的限位凹槽41,限位凹槽41的凹陷方向是远离第一管件30所在方向,及第二管件40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凹槽41。

在第一管件30在第二管件40内部滑动以使第一管件30移动至第二管件40外部的过程中,当第一管件30的限位件32未移动至限位凹槽41处时,限位件32在第二管件40的内壁的挤压下处于安置槽31中,而当第一管件30的限位件32移动至限位凹槽41处时,限位件32脱离第二管件40的内壁挤压力,在弹性连接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由安置槽31的槽口伸出至安置槽31外,并且限位件32的端部抵接在限位凹槽41中。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便于第一管件30和第二管件40的连接,还可以通过该连接组件在第一管件30和第二管件40上的设置位置用于限制第一管件30和第二管件40的相对移动位移,即杆状本体10的可伸缩长度。

具体的,支架50的支脚底部还设有万向滑轮51。万向滑轮51上还设有用于限制万向滑轮51的滚动状态的刹车装置。在支脚的底部设置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滑轮51可以便于支架50移动从而调节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并且便于固定该支设位置。

具体的,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还设有用于平衡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重量的加重件60。

进一步地,支架50的顶端还设有用于支设杆状本体10的支撑件52,该支撑件52可以为“U”形件,该“U”形件具有两个夹板,两个夹板的底部弯折后相连构成其U形结构。杆状本体10卡设在“U”形件的两个夹板中间,提高了该支架50的支设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支架50支设杆状本体10是基于杠杆原理完成的,因此为调整力臂和作用力的平衡,在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设置加重件60,这样可以加重第二端的作用力,从而缩小支设位置到第二端的力臂长度,即增加支设位置为第一端的力臂长度,从而增加第二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在实际使用中,该加重件60的具体重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点火装置,通过在可伸缩的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设置点火组件11,在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设置用于控制点火组件11点火状态的控制装置12,可以避免出现现有的拉绳点火中操作者位于蘸油火把的下方,被落油烧伤的问题,使操作者远离点火危险区域,保障人身安全;通过在杆状本体10的中段底部设置支架50,并调整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从而调整杆状本体10第二端的高度以适应火炬系统20的高度;通过将杆状本体10设置为多个依次套设的管件,并在相邻套设管件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组件,实现调整杆状本体10长度的目的,并且便于该点火装置使用后的收纳;通过在支架50的支脚的底部设置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便于调整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并且防止在支设完毕后万向轮的滑动,保证支架50的支设稳定性;通过在杆状本体10第二端设置加重件60,平衡杆状本体10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重量,保证在点火过程中,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始终稳定的位于火炬系统20的燃烧口位置,因此该点火装置结构简单且安装及拆卸过程方便易操作,使用完毕后易于收纳,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点火任务,解决现有技术中蘸油火把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另一结构的点火装置,本实施例二提供的点火装置与实施例一的点火装置的区别点在于,点火组件11与控制装置12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

具体的,信号发生器与控制装置12通过无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点火组件11的信号发生器和控制装置12还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控制装置12中可以设置无线传输模块,通过无线网络实现两者的连接,该无线网络可以选用无线个人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WPAN)或无线区域网(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WRAN),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点火装置,通过在可伸缩的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设置点火组件11,在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设置用于控制点火组件11点火状态的控制装置12,可以避免出现现有的拉绳点火中操作者位于蘸油火把的下方,被落油烧伤的问题,使操作者远离点火危险区域,保障人身安全;通过在杆状本体10的中段底部设置支架50,并调整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从而调整杆状本体10第二端的高度以适应火炬系统20的高度;通过将杆状本体10设置为多个依次套设的管件,并在相邻套设管件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组件,实现调整杆状本体10长度的目的,并且便于该点火装置使用后的收纳;通过在支架50的支脚的底部设置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便于调整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并且防止在支设完毕后万向轮的滑动,保证支架50的支设稳定性;通过在杆状本体10第二端设置加重件60,平衡杆状本体10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重量,保证在点火过程中,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始终稳定的位于火炬系统20的燃烧口位置,因此该点火装置结构简单且安装及拆卸过程方便易操作,使用完毕后易于收纳,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点火任务,解决现有技术中蘸油火把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点火装置的支架50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第三种结构的点火装置,实施例三的点火装置与实施例一的点火装置区别在于:支架50的支脚结构不同。

具体的,支架50包括三个支脚,三个支脚以支架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架50具有三个支脚,三个支脚以支架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并且三个支脚的长度可以相等,三个长度相等的支脚与地面构成正四面体结构,利用该结构的稳定性为杆状本体10提供稳定的支设基础。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点火装置,通过在可伸缩的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设置点火组件11,在杆状本体10的第二端设置用于控制点火组件11点火状态的控制装置12,可以避免出现现有的拉绳点火中操作者位于蘸油火把的下方,被落油烧伤的问题,使操作者远离点火危险区域,保障人身安全;通过在杆状本体10的中段底部设置支架50,并调整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从而调整杆状本体10第二端的高度以适应火炬系统20的高度;通过将杆状本体10设置为多个依次套设的管件,并在相邻套设管件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组件,实现调整杆状本体10长度的目的,并且便于该点火装置使用后的收纳;通过将支架50设置为三个支脚结构,并且支脚的底部设置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便于调整支架50在杆状本体10上的支设位置,并且防止在支设完毕后万向轮的滑动,保证支架50的支设稳定性;通过在杆状本体10第二端设置加重件60,平衡杆状本体10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重量,保证在点火过程中,杆状本体10的第一端始终稳定的位于火炬系统20的燃烧口位置,因此该点火装置结构简单且安装及拆卸过程方便易操作,使用完毕后易于收纳,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点火任务,解决现有技术中蘸油火把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