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6802发布日期:2019-05-03 20:0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电、钢铁、化工等工业生产领域,都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对于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已成为热点议题。目前对于烟气余热回收的装置很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热量回收效率低、容易损坏,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二,第一烟气的速度很快,传统的水换热的方式导热效率低,烟气的传输速度太快,导致热量回收不彻底,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流失;第二,烟气中存在大量的粉尘等颗粒物,汇集于换热管上,造成换热管的导热效率低,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流失,清理麻烦,设备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水换热的方式导热效率低,烟气的传输速度太快,导致热量回收不彻底,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流失;烟气中存在大量的粉尘等颗粒物,汇集于换热管上,造成换热管的导热效率低,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流失,清理麻烦,设备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

一种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烟气室、热量回收室、超导热管和旋风分离器,

所述烟气室为一密闭容器,其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所述热量回收室为一密闭容器,固定设置于烟气室的上方,其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超导热管由集热端和冷凝端构成,其中集热端伸入烟气室中,冷凝端伸入热量回收室中,

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进气管、出气管、锥形筒体和集尘盒,所述锥形筒体的顶端的一侧外壁上固定有进气管,另一侧固定有出气管,其下端可拆卸连接集尘盒,所述出气管与进气口连通。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流量传感器、流量调节阀和处理器,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于进气管内,流量调节阀设置于进气管上,处理器与流量传感器和流量调节阀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采用超导热管,其传热效率特别高,即使烟气的速度较快,仍能快速的完成热量的传导,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烟气中的热量,减少了热量损失;

2.经过旋风分离器的除尘处理,将烟气中的固体颗粒除去,解决了固体颗粒聚集于超导热管上,造成导热效率低,热量损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余热回收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旋风分离器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烟气室1、热量回收室2、超导热管和旋风分离器,

所述烟气室1为一密闭容器,其一端为进气口11,另一端为出气口12,所述热量回收室2为一密闭容器,固定设置于烟气室1的上方,其设置有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所述超导热管由集热端32和冷凝端31构成,其中集热端32伸入烟气室1中,冷凝端31伸入热量回收室2中,

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进气管41、出气管42、锥形筒体43和集尘盒44,所述锥形筒体43的顶端的一侧外壁上固定有进气管41,另一侧固定有出气管42,其下端可拆卸连接集尘盒44,所述出气管42与进气口11连通。

如图2所示,高温的烟气首先通过旋风分离器,气体通过进气管41进入锥形筒体43内,发生离心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内的颗粒被甩向锥形筒体43的内壁上,失去惯性,沿着锥形筒体43的内壁,落入集尘盒44中。经过除尘的高温的烟气从出气管42通过进气口11进入烟气室1,从出气口12出去,在此过程中,热量被超导热管的集热端32吸收。超导热管设置有若干个,优选的为无机热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热管,传热效率特别高,其轴向传热原理是热超导材料的微粒子受热激发以后高速运动的特定方式进行传热,其传热速率远大于同样大小的金属和常规热管。热量传导至冷凝端31,换热水从热量回收室2的进水管21进入,吸收冷凝端31的热量后,最后经出水管22排出,将烟气的热量得以回收利用,转化为水的热量。在此过程中,由于超导热管的传热效率特别高,使热量的更多的传导至冷凝端31,即使烟气的速度较快,仍能快速的完成热量的传导,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烟气中的热量,减少了热量损失。

经过旋风分离器的除尘处理,将烟气中的固体颗粒除去,解决了固体颗粒聚集于超导热管上,造成导热效率低,热量损失的问题。

由于燃烧时烟气的产生速度波动较大,为了控制烟气的流量,使得除尘效率稳定,所述烟气除尘及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流量传感器45、流量调节阀46和处理器,所述流量传感器45设置于进气管41内,流量调节阀46设置于进气管41上,处理器与流量传感器45和流量调节阀46电连接。

如图2所示,流量传感器45用于感应进风流量,将感应的数据传递给处理器,当进风流量过大时,处理器控制流量调节阀46,减小流量;反之,处理器控制流量调节阀46,增大流量。

可理解的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