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0005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壳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一种换热装置,具体说是一种船用换热器,主要是对现有技术结构作了改进。
目前,远洋船上使用的管式换热器,主要采用筒形壳体内分布有圆形截面的冷却管群。两端有盖板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容器。由于每根管子的两端都采用扩接法固定在端板上,使管群内壁空间与外壁空间隔离,使用时,海水经入口在管群内流动,淡水或润油在管外流过,从而实现热交换,通常满足在一般情况下,当需要大冷却量的情况下,则需改变外壳的容积,加大冷热流体在容器内的流程加长,改变安装空间,所以影响了原有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不改变原有的安装规格,同时实现大冷却量的热交换,提高了传热效果和使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壳管式换热器,采用圆筒形的壳体内分布装有圆形截面的冷却管群,由每根管子的两端用扩接法固定在端板上,且将冷却管群之间还装有多块笠隔板,及冷却水进出口之间也设置横隔板,使其整体构成安装容器;所述的冷却管内还设置带有小孔或窄缝的盲管,使其盲管与冷却管之间形成一定间隙,用以冷却介质由小孔喷向热交换冷却管的内表面构成一喷流交换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还可将上述热交换管外部套入一开有小孔或窄缝的粗盲管,可省去容器内的隔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特点是由于采用了冷却管群内部均设有带孔盲管,使冷却介质由小孔喷向热交换管的内表面,从而减小了流通面积,提高了流速。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使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层流边界层案紊流化,增加流体质点与表面的撞击,因而强化了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对流传热。
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壳管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喷流热交换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喷流热交换管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壳管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由圆筒形的壳体1内装有的圆形截面的冷却管群7,并形成一个封闭的容器。由每根管子7内部设有带小孔或窄缝的盲管8,使盲管8与冷却管7之间形成一定间隙,用以冷却介质由小孔喷向热交换冷却管7的内表面构成一喷流热交换管。且将冷却管群之间还装有多块笠隔板3,及冷却水进、出口之间也装有横隔板9,使冷热流体在容器内加长流程。在冷却器顶部常设有放气阀4,而底部则装有放泄阀6,以及端盖上还设有查油阀5,用以监视冷却器的泄漏情况。
本实用新型对喷流热交换管作相应的改进,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联质,见图2所示。将上述由冷却管内设有盲管的热交换管的外部再套入一开有小孔或窄缝的粗喷流盲管10,同时可省去容器内的笠隔板,同样可以实现较好的冷却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圆筒形壳体内分布装有圆形冷却管群,且由冷却管群之间装有多块笠隔板及使其构成封闭冷却器,及流体固体进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管(7)内还设置带有小孔或窄缝的盲管(8),且两管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组成喷流热交换管。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由冷却管(7)与盲管(8)组成的喷流热交换管的外部,再套入一带有小孔或窄缝的粗喷流盲管(10)。
专利摘要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筒形壳体内分布有冷却管群,且冷却管群之间有隔板组成,所述的冷却管内部设置带有小孔或窄缝的盲管,且两管之间留有间隙组成喷流热交换管,具有减小流通面积,提高流速、增加流体质点与表面的撞击,因而强化了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对流传热,适用于远洋船及其它需冷却的设备上。
文档编号F28D7/00GK2303259SQ9722181
公开日1999年1月6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6日
发明者董国政 申请人:董国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