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9053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特别适合于通过使水、热介质在被设置在被冷却空间中的室内热交换器中循环来进行空气调节的冷却器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中央方式(在一个地方产生冷水和热水并在各室内循环的方式)对一般住房、办公楼等进行除湿运转的现有技术,例如有专利文件I或专利文件2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件I记载的技术是以下的技术在具备锅炉和制冷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在供暖时使锅炉运转,在制冷时使制冷机运转来生成冷热水进行制冷供暖运转,并且在除湿运转时同时使锅炉和制冷机运转,切换二次回路的控制阀来进行除湿运转。另外,专利文件2记载的技术是以下的技术对于使用侧热交换器和再热用热交换器,通过相对于室内送风机的送风方向将再热用热交换器设置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下游,来进行除湿运转。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件专利文件I :特开平8-261516号公报专利文件2 :特开2002-2067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件I记载的现有技术中,为了进行除湿运转,需要锅炉和制冷机的2种热源机,因此有设备成本增大这样的问题。另外,在该专利文件I记载的技术中,在除湿运转中需要切换2次回路的控制阀,因此有控制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专利文件2记载的技术是能够通过一个制冷循环进行制冷、供暖、除湿这3个运转的技术,但该除湿运转是以制冷运转为中心进行的运转,因此,有在再加热量不足时无法取得大的加热量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件2记载的技术中,在制冷运转、供暖运转中,相对于空气流将再加热用热交换器(在供暖时是使用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尾流侧,因此具有无法取得大的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无法高效利用热交换器的问题。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器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不增大设备成本就能够通过I个制冷循环进行除湿运转。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被冷却空间(60)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2)、用于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例如大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例如水或盐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水或盐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使其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并联连接,通过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将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连接起来,使得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用于将第 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切换单元(34a、34b),在通过上述连接切换单元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状态下的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的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上述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包括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中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连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a);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二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中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连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b),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分别使水或盐水作为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循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由于设置有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所以例如在制冷运转中,通过用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控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减压量/流量,并使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全开,能够使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一起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供暖运转中,通过用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控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减压量/流量,并使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全开,能够使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一起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除湿运转中,通过使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全开,对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进行控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运转。例如,在冷却、除湿负荷比较高的情况下,将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切换为制冷侧,使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这时,对室外风扇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散热的散热量成为与对冷却/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再加热的再加热量对应的散热量。通过使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通过了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将热向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散热。然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进行减压/膨胀。通过了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吸收热,通过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向空气调节用压缩机回流。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进行这样的除湿运转。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将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切换到供暖侧,对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和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进行控制,能够进行适合于在除湿负荷比较少、有加热负荷的负荷形态的除湿运转。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向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散热、冷却。通过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而减压,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吸热。这时,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的减压量被控制为与除湿量对应的减压量。通过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而减压为与室外温度对应的蒸发压力,在通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从室外空气吸热后,通过空气调节用流路 切换阀回流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进行这样的除湿运转。这样,根据本发明,在冷却器型的空气调节装置,不增加设备,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进行制冷、供暖、制冷主体除湿、供暖主体除湿的4个模式的运转。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高效地使用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因此省电性能优越。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相对于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并联连接,因此,能够将流入各个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温度(入口温度)保持为相同。因此,能够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之间以相同的温度差进行热交换。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设置有用于切换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流向的第一流路切换阀(64a),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设置有用于切换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流向的第二流路切换阀(64b),将与构成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的配管的一部分共同使用的公共配管(65b)组装到构成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的配管的一部分上,将用于使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同时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泵(67)组装到上述公共配管上。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设置有第一流路切换阀,因此能够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向对应地改变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流向。由此,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提高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同样,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设置有第二流路切换阀,因此能够与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向对应地改变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流向。由此,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提高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被冷却空间(60)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使用冷暖热源对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和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进行散热或吸热的中间热介质回路(7);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和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循环的热源用热传递介质的3种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23);进行运转的控制的控制装置(la),该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2)、用于与空气调节 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例如大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例如水或盐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其中,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中,设置绕过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绕过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中设置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例如水或盐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使其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并联连接,通过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将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连接,使得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串联连接,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中,设置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和用于对流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设置用于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切换单元(34a、34b),在通过上述连接切换单元(34a、34b)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串联连接的状态下的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上述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包括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a),其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60)中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Sb),其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60)中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a)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Sb)中,分别使水或盐水作为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循环,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具备热水供给用主回路(6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上述中间热交换器(23)连接而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a)中,设置绕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中,设置用于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例如大气)与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在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7)中,设置用于对上述热源用热传递介质所吸收的热能或冷能进行积蓄的蓄热罐(50)。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控制装置(Ia)对上述连接切换单元进行操作,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通过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执行除湿运转,并且与通过上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或上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再加热量对应地控制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的开度。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具备太阳能循环回路(10),其通过配管将对 太阳能进行集热的太阳能集热器(4)与上述蓄热罐连接而形成为环状;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其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蓄热罐连接而形成为环状,所述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能够经由上述蓄热罐使在上述太阳能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太阳能传递介质和在所述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中循环的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由于设置有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所以例如在制冷运转中,通过用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减压量/流量进行控制,并使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全开,能够使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一起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在供暖运转中,通过用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控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减压量/流量,并使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全开,能够使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一起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在除湿运转中,通过使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全开,对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进行控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运转。例如,在冷却/除湿负荷比较高的情况下,将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切换为制冷侧,使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这时,对室外风扇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散热的散热量成为与对冷却/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再加热的再加热量对应的散热量。通过使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通过了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将热向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散热。然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进行减压/膨胀。通过了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吸热,通过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向空气调节用压缩机回流。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能够进行这样的除湿运转。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通过将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切换到供暖侧,对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和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进行控制,能够进行适合于在除湿负荷比较少、有加热负荷的负荷形态的除湿运转。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从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向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散热、冷却。通过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而减压,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吸热。这时,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的减压量被控制为与除湿量对应的减压量。通过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而减压为与室外温度对应的蒸发压力,在通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从室外空气吸热后,通过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回流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能够进行这样的除湿运转。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不增加设备,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进行制冷、供暖、制冷主体除湿、供暖主体除湿的4个模式的运转。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能够高效地使用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因此省电性能优越。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能够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相对于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并联连接,因此,能够将流入各个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温度(入口(approch)温度)保持为相同。因此,能够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之间以相同的温度差进行热交换。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能够将空气调节排热用于热水供给循环,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热能。并且,通过控制装置,与通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或上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再加热量对应地控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的开度,因此,能够将向室外空气的散热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通过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能够使太阳能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因此,提高了省电性。这样,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能够实现降低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并且提高节能性。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不增加设备成本,就能够通过一个冷冻循环进行除湿运转。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在运转的控制简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降低消耗并且提高节能性。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图。图2是表示图I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No. I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图3是表示图I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No. 2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图4是表示图I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No. 3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图5是图4所示的运转模式No. 3的压力-焓线图。图6是表示图I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No. 4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图7是图6所示的运转模式No. 4的压力-焓线图。图8是用于说明图I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No. r运转模式No. 4的各设备的状态的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系统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模式No. I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模式No. 2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2是表示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模式No. 3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参照图I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I如图I所示,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 ;进行住宅(被冷却空间)60的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该空气调节装置I被配置室外。另一方面,在住宅60中配置有与空气调节装置I连接的室内单元2。该室内单元2为具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la、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室内风扇62的结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循环的回路,用制冷剂配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四通阀(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2、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其中,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用于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进行压缩,四通阀22用于切换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路,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用于与通过风扇25送来的大气进行热交换,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用于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进行减压,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用于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形成空气调节用的冷冻循环(空气调节循环)。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是能够控制容量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作为这样的压缩机,可以采用活塞式、回转式、涡旋式、螺旋式、离心式的压缩机。具体地说,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是涡旋式的压缩机,通过逆变器控制能够控制容量,转速从低速到高速可变。接着,说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详细结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首先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喷出口 21b、四通阀22、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四通阀22、空气调节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构成为在该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中设置有后述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和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是绕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具体地说,是用制冷剂配管将位于第一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之间的分支点A、位于第一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四通阀22之间的分支点B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在该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中设置有第二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28b,并且在分支点A设置有三通阀34a。进而,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中,在第一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分支点B之间形成的分支点C处设置有三通阀34b。另外,用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将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的分支 点C、与位于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中的第二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与分支点A之间的分支点D连接起来。由此,并不是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与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和四通阀22相互并联地连接起来,而是经由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相互串联地连接起来。进而,在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串联地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在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更具体地说,在将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和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连接起来的位置(即分支点D)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之间的位置,组装有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根据这样构成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通过对三通阀34a和三通阀34b进行操作,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任意一个。由此,作为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路,形成以下的2个流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流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双方的流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一方向另一方按顺序地流过的流路。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三通阀34a和三通阀34b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切换单元。另外,作为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 R410a、R134a、HF01234yf、HF01234ze、CO2, C3Hgo接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具有用配管将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和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a;用配管将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Sb。另外,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的热传递介质是水(冷水或热水),但在寒冷地区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乙二醇等盐水来代替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有时使用“冷水”或“热水”这样的词语,“冷水”是指在制冷时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的意思,“热水”是指在供暖时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的意思,在此附带说明。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是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a飞5f依次将设置在住宅60中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泵)67、控制阀63、四通阀(第一流路切换阀)64a、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回路。更详细地说,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和四通阀64a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a、65b、65c连接起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被组装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中。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是也被用作构成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的一部分的公共配管。另外,四通阀64a、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d、65e被连接为环状,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f将四通阀64a、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连接起来。另外,设置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c中的控制阀63用于对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 水量进行调整。根据这样构成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送出的水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接着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然后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公共配管)65b再次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另夕卜,若对四通阀64a进行操作来切换水的流路,则能够变更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水的流动方向。即,通过设置四通阀64a,能够使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和水成为对流。另一方面,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是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a飞8e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依次将设置在住宅60中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四通阀(第二流路切换阀)64b、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回路。更详细地说,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和四通阀64b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a、65b、68b连接起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被组装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中。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是也被用作构成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的一部分的公共配管。另外,四通阀64b、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c、68d被连接为环状,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e将四通阀64b、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连接起来。根据这样构成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送出的水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接着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然后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公共配管)65b再次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另夕卜,若对四通阀64b进行操作而切换水的流路,则能够变更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水的流动方向。即,通过设置四通阀64b,能够使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和水成为对流。另外,在构成空气调节装置I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虽未图示,但适当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另外,将这些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取入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I中的控制装置Ia中。该控制装置Ia输入未图示的遥控器的操作信号、各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信号,根据这些信号控制安装在各回路5、8中的各种设备(压缩机、泵、风扇、膨胀阀、控制阀、四通阀、三通阀等)的动作。接着,参照图2 图8说明通过上述空气调节装置I进行的各种运转模式。在此,在图2 图4和图6中,对各热交换器附加的箭头表示热的流动,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附加的箭头表示流体流过各回路的方向。另外,在图
图4和图6中,白色的三通阀表示3个端口全部是开状态,3个端口中的2个是白色而剩余的一个是黑色的三通阀表示白色的端口是开状态、黑色的端口是闭状态。另外,在图2 图4和图6中,对四通阀描绘的圆弧状的实线表示流过四通阀的流体的流路。在图中,中空的箭头表示热的流动方向。“运转模式No. 1<制冷运转 >”(参照图2)运转模式No. I是进行制冷运转的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如图8的“运转模式No. I”的栏所示那样,将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用作冷凝器,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 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用作蒸发器。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通过三通阀34a、三通阀34b成为并联连接的状态。另外,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被控制为预定的阀开度,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成为全开。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喷出口 21b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另外,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被减压为与住宅60的冷却、除湿负荷对应的蒸发压力,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通过三通阀34a分别分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的冷水吸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同样,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的冷水吸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和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B合流后,通过四通阀22流入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e,在通过四通阀64a后流入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中,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除湿。即,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被用作冷却/除湿器。这时,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冷水从住宅60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流过与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向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而冷却。在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d,在通过四通阀64b后流入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中,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除湿。即,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被用作冷却/除湿器。这时,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的冷水从住宅60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流过与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向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而冷却。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以相同的入口温度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因此,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都能够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与冷水的温度差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热交换。由此,根据运转模式No. 1,具有热交换效率高的优点。对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和 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由于同样的理由,也具有热交换效率闻的优点。“运转模式No. 2〈供暖运转 >”(参照图3)运转模式No. 2是进行供暖运转的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如图8的“运转模式No. 2”的栏所示那样,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被用作蒸发器,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被用作冷凝器。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通过三通阀34a和三通阀34b成为并联连接的状态。另外,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被控制为预定的阀开度,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成为全开。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喷出口 21b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从分支点B分别分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的热水散热而冷凝,液化。同样,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的热水散热而冷凝,液化。然后,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和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分支点A合流后,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被减压为与室外空气温度对应的蒸发压力,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后的热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d,在通过四通阀64a后流入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中,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内的热水与住宅60内的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加热。即,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被用作加热器。这时,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热水向住宅60内的空气散热而冷却。该冷却后的热水流过与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返回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升温。在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从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后的热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c,在通过四通阀64b后流入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中,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内的热水与住宅60内的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加热。即,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被用作加热器。这时,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的热水向住宅60内的空气散热而冷却。该冷却后的热水流过与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升温。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以相同的入口温度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因此,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都能够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与热水的温度差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热交换。由此,根据运转模式No. 1,具有热交换效率高的优点。对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由于同样的理由,也具有热交换效率闻的优点。“运转模式No. 3〈制冷/除湿运转 >”(参照图4)运转模式No. 3是进行制冷/除湿运转(制冷主体除湿运转)的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如图8的“运转模式No. 3”的栏所示那样,将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用作冷凝器,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用作蒸发器。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通过三通阀34a、三通阀34b成为串联连接的状态。另外,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成为全开,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被控制为预定的阀开度。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喷出口 21b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进而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的冷水散热而冷凝、液化。这时,风扇25的转速被控制为与除湿运转时的再加热量(通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进行的热交换量)对应的散热量。然后,液化了的低温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向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被减压为与冷却、除湿量对应的蒸发压力而膨胀,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从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的冷水吸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后的冷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e,在通过四通阀64a后流入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中,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内的冷水所积蓄的热能对住宅60内的空气进行再加热。即,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被用作再加热器。这时,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冷水向住宅60内的空气散热而冷却。该冷却后的冷水流过与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升温。在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d,在通过四通阀64b后流入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中,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除湿。即,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被用作冷却/除湿器。这时,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的冷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流过与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 ,再次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向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而冷却。在此,在室内单元2中,通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被再加热后的空气和通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被冷却/除湿后的空气通过室内风扇62被搅拌,成为在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温度下被除湿了的空气。该空气从室内单元2的未图示的吹出口吹向室内。根据该运转模式No. 3,能够同时进行冷却/除湿和再加热,因此能够向住宅60的室内提供舒适的空气。另外,如果使用图5所示的压力-焓线图说明该运转模式No. 3,则如下。S卩,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被压缩/加热了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为Pr,向室外和室内散热。与室内外的散热量对应地决定P2’的位置,通过了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变化为P2’。然后,成为以下的循环,即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向作为热传递介质的冷水散热而成为P3’,通过用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进行减压、膨胀,成为P4’的状态,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从作为热传递介质的冷水吸热而变化为P5’,回流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因此,能够作为再加热量使用的热量为P1’ >3’之间的热量。但是,由于产生了向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散热,所以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无法取大的再加热量。“运转模式No. 4<供暖/除湿运转 >”(参照图6)运转模式No. 4是进行制冷/除湿运转(供暖主体除湿运转)的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4中,如图8的“运转模式No. 4”的栏所示那样,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被用作蒸发器,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被用作冷凝器。在该运转模式No. 4中,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通过三通阀34a和三通阀34b成为串联连接的状态。另外,在该运转模式No. 4中,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都被控制为预定的阀开度。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喷出口 21b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向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的热水散热而冷凝,液化。低温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被减压为与冷却/除湿量(通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进行的热交换量)对应的蒸发压力并膨胀,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向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在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的热水吸热而蒸发后,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被减压为与室外温度对应的蒸发压力并膨胀,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 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热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d,在通过四通阀64a后流入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中,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内的热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除湿。即,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被用作冷却/除湿器。这时,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热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热水流过与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向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而冷却。在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Sb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从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后的热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8d,在通过四通阀64b后流入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中,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b内的热水所积蓄的热能,对住宅60内的空气进行再加热。即,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被用作再加热器。这时,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的热水向住宅60内的空气散热而冷却。该冷却后的热水流过与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共通使用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b而返回到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再次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升温。 在此,在室内单元2中,通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被冷却/除湿后的空气和通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被再加热后的空气通过室内风扇62被搅拌,成为在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温度下被除湿了的空气。该空气从室内单元2的未图示的吹出口吹向室内。根据该运转模式No. 4,能够同时进行冷却/除湿和再加热,因此能够向住宅60的室内提供舒适的空气。另外,如果使用图7所示的压力-焓线图说明该运转模式No. 4,则如下。S卩,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被压缩/加热了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为P1,向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作为热传递介质的热水散热而成为P2。通过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被减压到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作为热传递介质的热水的温度或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除湿负荷对应的蒸发压力(P3)。通过了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向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的作为热传递介质的热水散热,成为P4。然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被减压为与室外空气温度对应的蒸发压力而膨胀,成为P5。然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P6,回流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 21a。由于进行这样的动作,在运转模式No.4中,能够通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使在吸热、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散热,能够进行加热量高的除湿运转。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不花费设备成本,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在一个空气调节循环中进行制冷运转、供暖运转、制冷/除湿运转、以及加热量高的供暖/除湿运转,进而能够高效地利用热交换器。接着,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结构。另夕卜,在该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组装有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因此,对于与该空气调节装置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 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 ;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 ;使用于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进行热交换的水进行循环的中间热水循环回路(中间热介质回路)7 ;进行住宅(被冷却空间)60的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 ;使用于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进行热交换的水进行循环的热水供给回路9 ;使积蓄了通过太阳能集热器4积蓄的太阳能的水或盐水进行循环的太阳能循环回路10 ;用于向外部供给高温的水(热水)的出热水路径11。另外,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成为单元结构,该单元结构具备配置在室外的热泵单元100 ;配置在室内的室内单元2 ;配置在室外的热水供给/蓄热罐单元3 ;配置在室外的太阳能集热器4。另外,各单元如图9所示,分别被划分为用点划线围住的范围。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在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和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以外,还具备绕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另外,在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中设置有后述的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即,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并联连接。另外,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的阀开度进行调整,能够控制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量。另外,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近旁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对流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a。接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是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循环的回路,用制冷剂配管将对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压缩的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与热水供给回路9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对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中间热交换器23、以及与通过风扇45送来的大气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由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形成了热水供给用的冷冻循环(热水供给循环)。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同样地通过逆变器控制能够控制容量,转速从低速到高速可变。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构成为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过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传热管(未图示)与后述的热水供给回路9的水流过的热水供给用水传热管(未图示)进行热接触。接着,说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详细结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首先具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喷出口 4lb、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中间热交换器23、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 4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构成为在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a中设置有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是绕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在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中设置有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46a。即,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中间热交换器23并联连接。另外,通过对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46a的阀开度进行调整,能够控制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的流量。另外,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a的中间热交换器23近旁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对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46b。另外,作为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 R134a、HF01234yf、HF01234ze、C02、C3H8。
接着,中间热水循环回路(中间热介质回路)7是用中间热水用配管52将蓄热罐50与中间热交换器23的一端连接起来,用中间热水用配管53将中间热交换器23的另一端与蓄热罐50连接起来,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该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中组装有中间热水用循环泵51、用于控制水返回到蓄热罐50的循环量的控制阀54、以及控制水的全循环量的控制阀55。通过对中间热水用循环泵51进行驱动,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内的水(热源用热传递介质)向中间热交换器23流动,一边通过该中间热交换器23分别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和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散热或吸热),一边返回蓄热罐50。另外,在蓄热罐50中填充有蓄热材料,因此,从中间热交换器23得到的热能或冷能积蓄在该蓄热罐50中。中间热交换器23是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在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这3个流体之间能够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构造。具体地说,中间热交换器23成为以下构造,即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过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传热管(未图示)、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过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传热管(未图示)在接合的状态下插入了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的水流过的外管(未图示)中。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地相互利用空气调节用回路5的排热、热水供给用回路6的排热、和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中积蓄的冷热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传热管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传热管的接合利用了钎焊,但只要是传热管之间能够热接触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焊接或用束带卷绕传热管而固定的方法等。另外,该中间热交换器23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具有压头(head)差,利用密封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饱和液与饱和气体之间的密度差,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中间热交换器23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之间自然循环。同样,中间热交换器23与后述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也具有压头差,利用密封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的饱和液与饱和气体之间的密度差,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在中间热交换器23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之间自然循环。另夕卜,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而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接近地设置中间热交换器23。接着,热水供给回路9是用热水供给用配管72将贮热水罐70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一端连接起来,用热水供给用配管73将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另一端与贮热水罐70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热水供给用配管72中组装有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通过对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进行驱动,贮热水罐70内的水流向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通过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的水(热水),返回到贮热水罐70。另外,在贮热水罐70中填充有蓄热材料,因此,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得到的热能积蓄在该贮热水罐70中。接着,太阳能循环回路10是用太阳能用配管82、83将设置在住宅60的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4和蓄热罐50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太阳能用配管82中组装有太阳能用循环泵85。通过对太阳能用循环泵85进行驱动,通过太阳能集热器4加热了的水或盐水(太阳能传递介质)在太阳能循环回路10内循环,在流过蓄热罐50的期间与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进行热交换。由 此,能够利用太阳能对蓄热罐50内的水进行加热。另外,在太阳能用配管82中设置有用于对在太阳能循环回路10中流动的水或盐水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84。接着,出热水路径11具备用于向热水供给口 79供给贮存在贮热水罐70内的高温的水的配管74a ;用于向热水供给口 79供给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中间温度的水的配管75a ;用于从给水口 78向贮热水罐70供给自来水的配管76a ;用于从给水口 78向蓄热罐50供给自来水的配管76b ;用于从给水口 78直接向热水供给口 79供给自来水的配管76c。另夕卜,配管74a和配管75a经由三通阀77a连接,配管74a和配管76c经由三通阀77b连接。根据这样构成的出热水路径11,通过对三通阀77a、77b的各端口的开闭进行调整,能够将贮热水罐70内的水、蓄热罐50内的水、从给水口 78供给的自来水这3个不同温度的水混合而生成适合温度的水。另外,热水供给口 79和设置在住宅60内的热水供给用控制阀69通过配管74b连接,如果打开热水供给用控制阀69,则向热水供给负荷侧(浴盆、厨房、盥洗室等)供给热水。另外,在构成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各回路5 11中,虽未图示,但适当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另外,将这些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取入设置在热泵单元I中的控制装置Ia中。该控制装置Ia输入未图示的遥控器的操作信号、各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信号,根据这些信号,控制安装在各回路5 11中的各种设备(压缩机、泵、风扇、膨胀阀、四通阀、三通阀、二通阀等)的动作。接着,参照图10 图13,说明通过上述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进行的各种运转模式。在此,在图10 图13中,对各热交换器附加的箭头表示热的流动,对各回路5 11附加的箭头表示流体流过各回路的方向。另外,在图10 图13中,白色的流量控制阀表示开状态,黑色的流量控制阀表示以预定开度成为闭状态。在图10 图13中,白色的三通阀表示3个端口全部是开状态,3个端口中的2个是白色而剩余的一个是黑色的三通阀表示白色的端口是开状态、黑色的端口是闭状态。另外,在图10 图13中,对四通阀描绘的圆弧状的实线表示流过四通阀的流体的流路。在图中,中空的箭头表示热的流动方向。“运转模式No. 1<制冷除湿/热水供给运转(单独)>”(参照图10)运转模式No. I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不使水在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并关闭了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46b,因此,不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和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之间的热交换。另外,在太阳能循环回路10中,太阳能用循环泵85停止。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进行与上述的运转模式No. 3相同的空气调节循环的运转。因此,在与该运转模式No. I有关的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动作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动、以及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动作和水的流动的说明。在该运转模式No. I中,通过控制装置Ia对空气调节用控制阀26a的阀开度进行控制。具体地说,控制装置Ia在运转模式No. I中,与被用作再加热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再加热量对应地调整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a的阀开度。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 水供给回路9内流动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热源测热交换器44。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测热交换器4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用热源测热交换器4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 41a,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再次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被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流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期间,从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成为高温的水。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预定温度的水。根据该运转模式No. 1,能够同时进行冷却/除湿和再加热,因此,能够向住宅60的室内提供舒适的空气。进而,由于能够分别单独地进行空气调节循环和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转,所以能够进行与空气调节负荷和热水供给负荷的要求对应的运转。“运转模式No. 2〈制冷除湿/热水供给运转(排热利用)>”(参照图11)运转模式No. 2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不使水在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但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46b打开,因此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之间的热交换。其他的方面几乎与运转模式No. I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运转模式No. I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而省略对与运转模式No. I相同的动作的说明。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通过控制装置Ia控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a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的阀开度。具体地说,控制装置Ia在运转模式No. 2中,与被用作再加热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再加热量对应地,分别调整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a、26b的阀开度。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向大气散热。另一方面,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散热。然后,分别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出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合流后流向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此后,与运转模式No. I相同。
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热水供给用流量控制阀46a关闭,因此,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不向热水供给用热源测热交换器44流动,而向中间热交换器23流动,通过该中间热交换器23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成为气体制冷剂,这一点与运转模式No. I不同。根据该运转模式No. 2,能够同时进行冷却/除湿和再加热,因此,能够向住宅60的室内提供舒适的空气。进 而,由于能够将空气调节排热作为热水供给循环的热源来利用,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热能,能够降低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转的消耗电力。因此,在该运转模式No. 2中,谋求提高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效率。“运转模式No. 3〈制冷除湿运转(排热利用)>”(参照图12)运转模式No. 3是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但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停止的运转模式。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中间热水循环泵51进行驱动,使水在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因此,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在空气调节用制冷齐U回路5与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他方面几乎与运转模式No. 2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运转模式No. 2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而省略对与运转模式No. 2相同的动作的说明。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通过控制装置Ia控制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a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的阀开度。具体地说,控制装置Ia在运转模式No. 3中,与被用作再加热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的再加热量对应地,分别调整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a、26b的阀开度。流过中间热水循环回路7的水通过中间热交换器23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升温到中间温度(比自来水高但比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低的温度)。升温后的水通过中间热水用配管53流入蓄热罐50,通过该蓄热罐50积蓄热倉泛。根据该运转模式No. 3,能够同时进行冷却/除湿和再加热,因此,能够向住宅60的室内提供舒适的空气。进而,不进行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转,就能够利用空气调节排热而产生中间温度的水,因此,能够在谋求有效利用热能的基础上,削减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转的消耗电力。另外,由于能够通过蓄热罐50积蓄热能,所以在空气调节循环和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转有时间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空气调节排热用于热水供给循环。因此,在该运转模式No. 3中,能够谋求提高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效率。以上,以制冷除湿运转为中心,说明了与排热利用有关的实施方式,但在制冷运转中,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也用作冷凝器,因此,提高排热利用的效率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接着,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结构。另夕卜,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相对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在以下方面不同具备将通过太阳能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能取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的结构;具备二通阀35a来代替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6b ;具备二通阀47a来代替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46b。因此,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说明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其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93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94将蓄热罐50和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连接起来,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93中安装冷热水流量控制阀91,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f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94的连接部安装三通阀92,形成为环状。另外,构成为流过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的水和流过太阳能循环回路10的水或盐水能够经由蓄热罐50进行热交换的结构。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能够经由设置在 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中的冷热水流量控制阀91将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8a内的水导向蓄热罐50。在此,如果对太阳能用循环泵85进行驱动,使太阳能循环回路10内的水或盐水循环,则由太阳能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能通过蓄热罐50积蓄。由此,导入蓄热罐50的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内的水吸收积蓄在蓄热罐50中的热能而升温。升温后的水流向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94,经由三通阀92返回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的水不是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是能够通过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间接地接受通过太阳能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能。因此,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在除湿运转时的再加热、供暖运转时的加热时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提高了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效率。另外,能够通过与除湿运转时的再加热量或供暖运转时的加热量对应地,由控制装置Ia对冷热水流量控制阀91的阀开度进行控制,来调整从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8a流向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的水的流量。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不花费设备成本,也不进行复杂的控制,通过一个空气调节循环就能够进行制冷运转、供暖运转、制冷/除湿运转(制冷主体除湿运转)、以及加热量高的供暖/除湿运转(供暖主体除湿运转)。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由于能够将空气调节排热用于热水供给循环,所以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效率。另外,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也能够将太阳能用于空气调节循环,因此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的效率。当然,还降低消耗电力。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将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与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8a连接起来,但也可以将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12与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8b连接起来。符号的说明Ia :控制装置;4 :太阳能集热器;5 :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a :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b :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 :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6 :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7 :中间热水循环回路(中间热介质回路);8 :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a :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b :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回路(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10 :太阳能循环回路;12 :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21 :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a :空气调节压缩机的吸入口 ;21b :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喷出口 ;22 :四通阀(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3 :中间热交换器;24 :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6a、26b :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27a 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 :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8a :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 :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9 :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34a、34b :三通阀(连接切换单元);41 :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2 :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3 :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4 :热水供给用热源测热交换器;50 :蓄热罐;60 :住宅(被冷却空间);61a :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b :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4a :四通阀(第一流路切换阀);64b :四通阀(第二流路切换阀);65b :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公共配管);67 :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泵)。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和进行被冷却空间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该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用于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使其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并联连接, 通过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将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连接,使得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用于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切换单元, 在通过上述连接切换单元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状态下的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的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 上述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包括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中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二空气调节使用侧热交换器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中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 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分别使水或盐水作为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设置用于切换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流向的第一流路切换阀, 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设置用于切换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流向的第二流路切换阀, 将与构成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的配管的一部分共同使用的公共配管组装到构成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的配管的一部分上, 将用于使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同时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泵组装到上述公共配管上。
3.一种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进行被冷却空间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使用冷暖热源对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和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进行散热或吸热的中间热介质回路;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和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循环的热源用热传递介质的3种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以及进行运转的控制的控制装置,该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用于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一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绕过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使其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并联连接, 通过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将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连接,使得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 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和用于对流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用于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切换单元, 在通过上述连接切换单元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状态下的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的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 上述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包括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中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设置在上述被冷却空间中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的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 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分别使水或盐水作为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而循环, 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热水供给用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热水供给用压缩机、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 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与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 在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设置用于对上述热源用热传递介质所吸收的热能或冷能进行积蓄的蓄热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连接切换单元进行操作,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通过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执行除湿运转,并且与通过上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或上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再加热量对应地控制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的开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太阳能循环回路,其通过配管将对太阳能进行集热的太阳能集热器与上述蓄热罐连接而形成为环状;以及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其通过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蓄热罐连接而形成为环状, 所述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能够经由上述蓄热罐使在上述太阳能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太阳能传递介质和在所述太阳能间接循环回路中循环的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增大设备成本就能够通过一个冷冻循环进行除湿运转的冷却器型空气调节装置。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被冷却空间(60)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其中,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用于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切换单元(34a、34b),在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具备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a),其用配管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b),其用配管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
文档编号F24F5/00GK102753914SQ20108006349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内田麻理, 国眼阳子, 小松智弘, 小谷正直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